麥積山石窟所處的山體陡峻,從山腳到山頂的垂直高度是142米,而洞窟的高度最高為85米左右,如東崖高層洞窟4、5等窟,而最低的洞窟距離現今的地面約1米,如西崖的51窟等,大部分洞窟都是開鑿在20——60米的高度之間,這些洞窟之間都是用棧道進行連接的。無論是洞窟的開鑿施工、還是後期的供養人進行各種供養活動,棧道都是必不可少的交通手段。而在麥積山石窟所形成的外在景觀中,棧道景觀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道景觀,棧道在絕壁上凌空穿雲,來往反覆,其最高的位置有十二層之多,民間對麥積山的棧道稱為「十二龕架」或「十二聯架」,自明清至今,有多首有關麥積山棧道的詩文,如:

如五代時期的詩人王仁裕曾寫有一篇《玉堂閑話?麥積山》的散文,在這篇散文中,除了描述麥積山石窟的基本情況,還描寫了石窟造像的構建方法。

堂閑話·麥積山

王仁裕

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岡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室,雖自人力,疑其神功。隋文帝分葬神尼舍利函於東閣之下。石室之中,有庾信銘記,刊於岩中。古記云:六國共修,自平地積薪,至於岩巔,從上鐫鑿其龕室神像,功畢,旋拆薪而下,然後梯空架險而上,其上有散花樓、七佛閣、金角銀蹄犢兒。由西閣懸梯而上,其間千房萬室,緣空躡虛,登之者不敢回顧。將及絕頂,有萬菩薩堂,鑿石而成,廣古今之大殿,其雕梁畫拱,綉棟雲楣,並就石而成萬軀菩薩,列於一堂。自此之上,更有一龕,謂之天堂,空中倚一獨梯,攀緣而上,至此則萬人中無一人敢登者。於此下顧,其群山皆如蛄螻,王仁裕時獨能登之,乃題詩於天堂西壁,上曰:躡盡懸崖萬仞梯,等閑身共白雲齊;檐前下視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絕頂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鶴頻棲;天邊為要留姓名,拂石殷勤手自題。時前唐末辛未年登此留題,於今三十九載矣。

這段文字中的「自平地積薪,至於岩巔,從上鐫鑿其龕室神像,功畢,旋拆薪而下,然後梯空架險而上」,是對造像方面的描述,作為文學家的王仁裕顯然是從當地民眾的口中得到這樣的信息,但是他並沒有真正理解開鑿的方法。再者,其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離他遊覽麥積山石窟已經是三十九年了,很多記憶已經完全模糊,只能是憑著自己的感覺或是想像來寫了。從照工程角度來看,「自平地積薪,至於岩巔」顯然不可能,當時的技術和材料只能是通過棧道對大型佛像進行開鑿。

另外,明清時期也有大量涉及到麥積山棧道的詩作:

重遊麥積山

甘茹

牛洞藤陰細,龍湫溜色澄。

無雲花自雨,不夜月傳燈。

金粟三千界,瓊樓十二層。

摩崖不辭數,珍重此山僧。

麥積煙雨

吳西川

麥積峰千丈,憑空欲上天。

最宜秋雨後,兼愛暮時煙。

境勝端由險,梯危若未連。

鐘聲路何處,遙想在層天。

麥積山

衛浚都

一片玲瓏影,人工欲奪天。

石棱真峭絕,棧道巧鉤連。

幻現如來像,登艱彼岸緣。

山靈應笑我,未敢陟層顛。

八月十二日麥積山作

常任俠

麥積懸崖上,危欄十二重。

飛天散花雨、拔地塹梵宮。

濕霧添山翠,流霞映水紅。

溪邊置笠杖,小憩滌塵蹤。

和鄧白韻

馮國瑞

訪碣稽南宋,造龕認北周。

良朋來少長,勝跡待遨遊。

非想三千界,共憑十二樓。

插椽星漢近,吟事樂賡酬。

後面兩首詩作於1953年,當時文化部組織麥積山石窟勘察團,吳作人為團長,王朝聞、常任俠、鄧白、馮國瑞等為團員。此幾首詩是他們相互之間的唱和之作。

以上的這些詩作中都不同程度地對麥積山石窟棧道等進行了描寫,是我們研究棧道歷史的最好資料。

麥積山石窟棧道的外觀形成了一道奇異的垂直景觀,在中國石窟景觀中獨樹一幟,其他石窟的洞窟都是水平布置的,如雲岡、龍門、敦煌等地。而麥積山石窟是垂直布置的,這些吟唱石窟棧道的詩作又為石窟棧道增添了豐富的內涵和精神。同時也為我們研究麥積山石窟洞窟開鑿情況以及棧道的歷史情況提供了輔助性的研究資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