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的關係,所以多次前往大溪,其中最難忘的一次,是進入百年古厝--古宅。古宅位於和平老街上,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和平老街。其實老街有很多的建築都已經改建過,只是留下了門面而已。而古宅則因為沒有太大的整修,所以被當時的桃園縣文化局審定為社區古蹟,特別撥經費予以保留,並且經過專家重新整修,大致保留了原本的樣貌。

DSC07649.JPG  

圖片為古宅的女兒牆,全昌是起建時的商號,當時古宅是江姓人家所有,後來江家沒落,古宅的第一代主人--古金炎就把它買下來。但是古金炎並沒有因為購買了房子,就把當時江家的祖孫趕出去,反而是留了一塊地方給他們居住,一直到孫子賺了錢後,才把奶奶接出去撫養。

DSC07654.JPG  

其實在大溪老街上,處處可以見到如上圖的建築,是採用東西合併的精髓所建,這是採用巴洛克風格的柱頂,下面採用的就是華人傳統的圓柱基座。古宅的建築形式是閩南「二崁三落兩過水」的形式。所謂的崁就是間,兩崁就是指兩間,也就是古宅有兩個門面,落就是進的意思,所謂的進就是指房子的層次,古時候大戶人家的豪宅,從門口開始到後門,需要穿越不同的建築物,每一個建物就是一個層次,所以三落就是三進,也就是從大門開始到最後,有三個層次、三個建物。過水的意思就是落於落之間的走廊,在古宅來說,就是兩邊的迴廊。

DSC07659.JPG  

圖片是磨米的石磨。古金炎買下了這棟建築物之後,稍微整理以後,前面當成是做生意的門面,創立的「古裕發」商號;後面則是古氏家人的居住地點,他們在這邊開枝散葉,目前已經傳承到了第六代。古裕發商號最鼎盛的時候,可以與臺北的郭元益齊名,到了大稻埕,沒有人不認識古金炎跟古裕發。但隨著大溪的沒落,古裕發也走入了歷史當中。

DSC07662.JPG  

雖然古裕發歇業了,但是古宅仍然存在,這百年老厝看著古家的興盛,也看著古家開枝散葉,人口不斷地離開,古宅也就漸漸地頹傾。但是第五代的子孫古正君認為,這麼具有意義的建築,不應該消失在人們的記憶當中,經過不斷的奔走後,終於得到文化局的重視,經過整修之後,由同樣是第五代的古名伸老師,同時也是北藝大舞蹈研究所所長,在2013年11月中每週的五六日,利用古宅作為舞臺,進行「回來」這齣具有意義的舞蹈表演。

事實上,古宅的整修不只具有歷史的意義與價值,最大的貢獻在於瞭解過去建築對人們的影響。早期建築的時候,工匠們就已經清楚地瞭解到空氣對流的重要性,所以在每一個牆上,都會留下氣孔。十字型的樣式雖然並不像現在那樣的精美,但是卻凸顯了早期建築的智慧。

DSC07673.JPG  

除了氣孔之外,為了防止雨水侵蝕牆面,在於屋頂的設計也是非常具有巧思。一層層的往上、向外延伸的屋頂,就是避免雨水直接低落在牆面上,侵蝕牆面。而且在每一道牆中,都紮實地夯滿七層,可以做到隔熱、防寒的效果。這些都是前人的智慧,為了適應臺灣本土氣候所累積的智慧結晶,但是到了我們手上,卻一味地仿效歐美的建築樣式,沒有落實在地化,將祖先的智慧棄之如敝屣,真的非常地可惜。

DSC07669.JPG  

在臨走前,透過圓拱柱的門廊,彷彿可以看見一個世代,對於臺灣所做出的貢獻。或許,我們該思維的是停下來,重新整理一下,而不是不斷向前,卻忘了最終的出發點。

DSC07670.JP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