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真的沒地方可逃了。

宋朝的軍事基礎非常弱,其根源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把能打仗的割據勢力全部壓的死死的,全國上下,只有禁軍還有點戰鬥力。

所以宋朝多文臣,武將只出了楊業、岳飛、范仲淹韓琦、狄青、宗澤、虞允文等人。

文天祥氣節很高,但是打仗能力不太行。

宋末三傑之一文天祥對戰蒙古且戰且退,一直被逼到廣東潮州,新會,海陸豐,崖山。真的是無處可退了。再退只能退到南海去了。

然而偏安的宋朝又沒有水軍。

不過這些人的氣節還是值得稱讚的。

比如文天祥的絕命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真的是很讓人感動。


導讀:這個問題應該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如下圖所示,我們來擬定幾條假設的逃亡線路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結論推導。看大宋能否有機會東山再起?

1、海南島

這個似乎最近也最靠譜,其實不然。海南雖然屬於南宋領土,似乎對趙宋也最有認同A感。但是作為反攻基地並不合適。理由如下:

A、海南島的退路元朝也想到了所以在崖山決戰前就先攻佔了海南島。

B、即使海南島在大宋手裡也夠嗆:海南島距離大陸的距離南北最大寬度39公里,最窄19公里,平均寬度不到30公里。這個距離太不安全了。

C、海南島在南宋時期就是流放犯官的地方,物產貧瘠。天氣炎熱、瘴氣橫行。還有一些沒有征服的土著。所以在這個距離大陸近在咫尺的海南島做基地根本不現實。

2、台灣島

台灣當時叫流求,我國第一大島。如果參照鄭成功的例子似乎可以在台灣割據。但是此時的台灣不是南宋的直轄領土,就是中央沒有在此地設置州城府縣直接管理。所以即使大宋能夠進入台灣也得一方面防備土著的襲擾,一方面發展生產。即使再幾百年後,經過鄭氏和荷蘭的反覆開發,到清朝統一台灣的時候,台灣總的人口也不過20萬。養活這些人口還不完全是靠土地產出,還包括當時的對日本、東南亞和歐洲的貿易所得。延平王鄭氏也想以台灣為根基反攻大陸,所以在台灣實行成熟的屯田和募兵制度。經過幾代人的發展人口基數才突破20萬,可想而知當時的台灣的產出是如何的貧瘠。如果依照南宋時期的發展水平,台灣可以作為容身之地但是如果說東山再起根本不能。

3、東南亞

根據《宋史卷四百八十九列傳第二百四十八◎外國五》記載,占城真臘蒲甘邈黎三佛齊闍婆勃泥注輦丹眉流等國基本上是宋朝的藩屬國,或者說是定期朝貢蹭點回禮之類的。估計也就這樣了,因為兩宋外戰能力不彰,所以藩屬臣服害怕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說大宋滅亡了,前去投奔甚至想鳥占鵲巢企圖反攻大陸。那最終的結果估計和南明永曆皇帝一樣,即使逃亡了緬甸。最後還得被獻給敵人求的平安。如果說大點的地方吳哥王朝地盤人口倒是可以,但是人家是正牛掰的時候啊。吳哥王朝建立,真臘重歸統一。吳哥王朝與唐元明三朝接壤。吳哥王朝極盛時,佔有今柬埔寨全部、泰國及寮國大部、越南及緬甸南部,是東南亞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國家。就這王朝會划出地盤給咱們嗎?如果誰說,這些國家一見天朝上使納頭便拜純粹是頭上有包吧。所以去東南亞的路也走不通。

日本

日本的觀點是「崖山之後無中華」。中華文明強大的時候,日本會派使者學習和吸收先進的文化知識傳回日本提升國力。如果說流亡朝廷到日本,那結果一定是非常不美好。不細說了,大家腦補吧。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死從來不是終結,而是一種態度。

敵人以逼迫之天涯海角,再往外走,當時的科技並不能證明是不是可以走得出去,更不知道走向何方。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人還是可以有其他的多種選擇的,比如投降,比如化裝潛逃。按當時的科技條件,在海南島上找一個地方藏起來,不是不可能。藏個把人,敵人要找起來也非常困難。

但是當國破家亡的時候,勇敢的,正義的,有氣血的中華兒女,怎麼可能只為了苟且逃生?

10萬軍民跳海而亡,故事悲壯至極。

無論什麼樣的語言,都難以形容這樣壯闊的歷史場面。

無論什麼樣的詆毀,都不能代表祖輩對於文明的歷史責任。

自古文死諫武死戰,此戰文武軍民百姓皆死。

歷史證明,死得其所之人,必將名垂青史,重於泰山,為後人所永遠紀念。

現在中華民族大團結,56個民族團結在一起,總稱叫中華民族,已經沒有了當時的那種敵對狀態。但是在當時來講,這就是異族入侵,苟且偷生,不是中華先賢的選擇。

誰說崖山之後無中華?中華5千年從來都是生生不息,從無中斷。

在一個一個挫折後,承受另一個挫折;

在一個一個勝利中,走向最終的勝利。

輝煌之際,且念崖山之敗。

復興之時,當祭萬古先賢。


不知道很多人的九年義務教育怎麼受的教育。研究歷史,看待歷史,用看電影的角度,用打遊戲的角度。你們怎麼就認定了他們身後還有千軍萬馬跟著,可以讓他們繼續跑呢?

或者根本是政治問題,偏在哪裡用軍事問題說明問題。

我這裡反問題主一句:「你怎麼肯定還有大批的百姓士兵就願意跟著他們再繼續四處亂竄呢?就算有那麼幾個死心眼子還願意跟著他們亂竄,請問,宋末帝和張陸二人拿什麼食物餵飽跟隨的人呢?」

明朝的崇禎帝也是這個問題,一敗再敗只是軍事問題,,勝敗兵家常事爾,軍事之外的問題才是問題,崇禎帝的手下們一個傷心接著一個傷心,心!早就碎了,這才是問題所在,崇禎到想南撤呢!可惜,上班時間到了,手下連個來上班的也沒有。

讓崇禎帶著王承恩一個人南撤嗎?

讓宋末帝帶著張陸兩個人南撤嗎?

民心早已用盡也。

「莫須有」事件後岳飛死了,真的一死了之了嗎?透支人心了不?

終南宋一朝,一直在義和、義和、又義和,人家蒙古又不願意義和,南宋老百姓呢也不願意失去土地呀。

他不跳海誰跳海?


感謝小秘書的邀請,崖山之戰是必敗的,但是宋朝當時是無路可逃的,要知道當時忽必烈在沒有大敵的情況下還要出海征討日本,只不過沒有成功,如果宋朝逃走,忽必烈更是死都要把他們抓回來。

在當時的情況下,而且回顧歷史有那一個朝代是從海外進軍到中國的,我說的是冷兵器時代,更何況那個時期的蒙元帝國如日中天,佔據半個中國的南宋王朝都沒有反抗之力,更何況在孤懸海外的情況下,更是沒有任何可能,所以這是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是什麼呢,那就是我國古代對於中華的認知,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當時海外並不是中國領土,都是有主之地,而且南宋王朝的殘兵敗將並不是那麼容易在海外立國的,對於海外的人來說,宋朝君主屬於侵略者。宋朝如果入侵可以參考「抗日戰爭」引起的就是全民抵抗,所以說去遠一點的地方是行不通的。

咱們再說不去遠的地方,去台灣、海南,但是當時海南、台灣人口太少,人口與勞動力不足以支撐反攻的。再說這兩個地方距離中國大陸太近,忽必烈時期造的船是有能力到達這兩個地方的,所以說下場還是不變。而且如果逃到這兩個地方,歷史上的名聲肯定沒有現在這麼高。所以說不是不去,而是去海外根本行不通,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首先,謝謝邀請

崖山之戰,十萬忠魂,大宋朝,最不缺的就是一個「忠」字

崖山之戰必敗嗎?

這是肯定的(請看下圖)

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延伸入海,中間像一半開掩的門叫崖門,兩山夾一海,地勢險要,進可出海禦敵、逃亡,退可據守內陸,本來是易守難攻的好地方,但張世傑沒有派兵扼守進退自如的出海口,而是被動地退守崖山海港,設艦陣水寨(將一千多艘大船連結起來做成水寨)

這樣做看似愚蠢,其實是無奈之舉,當時南宋的地盤就剩這麼點,人心渙散,如果分兵,很可能造成軍隊不戰而潰,張世傑只能採取這種方法,以死守之計,讓人人都感到形勢危險(如果他知道這10萬人跟他的想法一樣,也許不會這麼選擇)

這種安排,很明顯是要決一死戰,說直白一點,就是沒想過活著,這樣的戰爭,怎麼能不敗?

那為什麼不逃到海外?

第一,認命了(主要原因)

自1234年,與蒙古開戰以來,南宋節節敗退,1274年,度宗去世,長子趙隰(xi)即位,是為恭宗,此時南宋的統治進入癱瘓狀態,1276年,5歲的趙隰被俘,端宗趙昰(shi)即位,蒙軍逼近福州,趙昰和趙昺乘船南逃,從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1278年,年僅十一歲的趙昰去世,趙昺(bing)即位,文天祥在海豐兵敗被俘,張世傑戰船沉沒,在蒙軍猛攻下,小朝廷遷往崖山

蒙宋戰爭打了46年(滅金之後,正式開戰),陸秀夫死時才44歲,可想而知「宋末三傑」(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一生都在為保大宋而奮鬥,可是努力了一輩子 ,宋朝卻日漸衰落,後期皇帝更換頻繁,這種不祥之兆連續發生,誰還會有鬥志?別說東山再起,恐怕心裡只會一味求死

張世傑逃出來後,颶風忽大作,將士勸他登岸,他說說:「不必了。」然後登上柁樓,露香祝道:「我為趙氏,能做的事都做盡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現在又亡。我還沒有死的原因是希望敵兵退,再另立趙氏以存祀啊。現在到了這個地步,豈非天意啊!」跳海自盡了

第二,天下已經沒有大宋朝的領土了

海南島,流放之地,算是領土,但人全在崖山,誰知道海南島是不是已經被佔領?或者敵人中途已經設下陷阱,這種冒險的事,南宋小朝廷不能做

台灣島,那時候叫琉球,東南亞之類地方,本來就不屬於宋朝,以宋朝文人的氣節,陸秀夫決不允許再發生恭帝被擄北上,國家遭受奇恥大辱的事情,背起八歲的趙昺(bing)躍入大海,以身殉國

總結一下:宋朝末年,朝廷人心渙散,僅有的忠義之士苦苦支撐,換來的仍是各種失敗,這種前提下,人人不畏死,他們的民族氣節將長存於世

  • 如果覺得小編說的挺對,就關注轉發一下唄!

  • 如果覺得小編說的不對,就留言討論一下唄!


宋蒙交戰宋基本都是失敗連一點落腳地也沒有,元軍所向,無人能勝,跑到海外那裡呢?一個越南一個呂宋這些都是未開化之地,況且這些國家與宋並不友好,跑去有可能必被擒,當時元也有攻南洋爪哇占城的計劃,去大多是被擒而交與元,所以大宋氣數已盡只有這樣了


因為沒有資本了,就只有十萬軍命怎麼和人口眾多的本土抗衡,皇帝是正統總不能過海盜的日子吧,趙構在海上漂流是因為還能看到希望,各地援軍都在勝利,而宋末則是領土盡失,並且還有漢奸,已經看不到希望了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大宋壯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