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加快走出微信 新聞 第1張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老鐵

正確認識和理解拼多多是一項極為復雜的工作,這既是一家擁有2.9億MAU的電商新勢力;而另一方面,這也是一家依然處於虧損狀態,市值卻高達200多億美金的上市企業。

拼多多的虧損,運營和用戶管理,究竟是以何種邏輯存在,換言之,當前拼多多的虧損究竟合理與否,這些都是本文所要重點探討的。

拼多多虧損:走出微信,提高用戶粘性

根據招股書披露,2018年Q1,拼多多共產生662億元的GMV,根據2018年報以及2019年Q1數據,我們測算2019年Q1的GMV為1520億元,這幾乎是2017全年的數據。

結合每年Q4為電商的銷售最旺季這一行業背景,並參考2018全年4716億元的總GMV規模,2018年Q4的GMV大概率是高於2019年Q1的,這也是線上廣告收入由上期的56.5億元降為本季度45.4億元的主要原因。

但其中的交易傭金收入卻出現逆增長,上期為5.91億元,在本期為5.96億元。在2018年Q2和Q3,為吸引商家,拼多多對部分商家進行了傭金補貼政策,在2018年Q4,商家增長步入正軌,該工作告一段落,為何在2019年Q1逆GMV增長呢?

拼多多加快走出微信 新聞 第2張

本季傭金收入5.96億元

在電商業統計口徑中,GMV包括支付和未支付,亦包含虛擬商品收入,而傭金收入則是以實物履單交易為準,在相當長時間內,我本人尤其關注此數據,在2018年,傭金收入為16億元,以0.6%費率測算,當期實際履單的實物電商交易量為2666億元,考慮傭金補貼等因素,若以2800億元的履單交易測算,當期履單交易佔GMV比值為59%。

而在2019年Q1,該數字為66%,這也可佐證傭金收入增長的基本原因:雖然名義GMV負增長,但實物電商的履單量增加,傭金自然增長。

從商家角度看,平臺GMV的有效程度可反映實際交易量,這是商家參與的基本點,那麼,商家總量在平臺之上又呈何種發展呢?

拼多多並未公佈商家總量,但可以通過資產負債表中商家押金一項進行驗證,2018年Q1,商家押金為24億元,在2019年Q1,該數字為49.1億元,增加一倍。

拼多多加快走出微信 新聞 第3張

當期押金情況

整體看,拼多多對商家仍有較為明顯吸引力,即便在外部環境較差的2019年Q1,商家押金仍然增長了8億,環比增幅20%。

在近幾個季度,拼多多將農產品上行視為重要業務之一,由於該產業的線上化發展較為滯後,拼多多進入了競爭相對較小的市場,就此來看,此戰略取得了初步成效。

那麼,又如何正確看待拼多多虧損呢?

在平臺型電商中,運營方大多面臨兩大核心問題:其一,如何吸引買家積極參與,提高獲客能力;其二,調動越來越多商家參與,提高產品豐富性,滿足買方需求。

在現階段,拼多多4.43億活躍買家,MAU為2.9億,相較於行業普遍的MAU數值大於活躍買家量,拼多多此數據反映出,用戶多靠社交渠道拼購作為主要入口,用戶對平臺“逛”的屬性認識較低。

這意味着拼多多在用戶端要進行兩大工作:

    通過品牌廣告等形式提高MAU;以優惠券為代表的營銷廣告,提振年度買家用戶。

在現階段,以上兩組數據尚有相當大的增長空間,在近幾個季度,拼多多幾乎將收入都給了營銷和廣告支出,如2019年Q1,營銷和廣告支出佔當期營收的107%。

2018年Q1,拼多多銷售和市場費用支出達到12.2億元,較上年同期的7300萬元,增加11.4億元,其中5.8億元用於品牌廣告,5.5億元用戶用戶補貼和優惠券支出,剩餘為人員支出。

IPO完成之後,拼多多加大了品牌廣告的支出力度,如贊助多個衛視的知名節目,此後雖未公佈市場費用中品牌廣告和優惠券等營銷廣告佔比,但根據2018年Q1情況,並結合拼多多多個季度的廣告投放情況,兩者比例應圍繞1:1進行。

在2019年Q1,市場費用共支出48.8億元,若以1:1比例測算,用於導流目的的支出應在24.4億元左右,當期拼多多連續12個月活躍買家為4.43億,較上季度的4.18億,增加2500萬,若以此計算,拼多多獲客成本大致為97.6元/個。

用同樣方式,2018全年該數字為38元/個,2018年Q1,該數字為12元/個。

拼多多早期依託於微信,以拼團等形式撬動了巨大流量和用戶資源,但隨着運營的深入,尤其是要提高拼多多“逛”的屬性,增加用戶粘性,拼多多在微信體系內獲客邊際效應遞減是必然的,這也是其大手筆進行品牌類廣告支出的主要原因:通過品牌提升,獲得自然增量,並帶動用戶對平臺的信任度。

從現有數據看,拼多多營銷類(紅包和優惠券手段為主)的效應略有下降,提高品牌增值,獲得商家和用戶支出,在微信外找到新的增量,理應是現階段的重要工作。

此外,品牌廣告效果雖短時間內無法評估,但事實上其對用戶和商家心態已有些許改變,商家數量的增速,實際履單量增長,兩者對平臺的信息都有增長趨勢。

接下來拼多多方向何在?

在拼多多發展之處,我本人曾認為其面臨以下方向:

    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尤其在物流和倉儲部分,這畢竟是改善電商體驗的一大捷徑;向消費升級端走,以此提高平臺品牌增值能力,以品牌商家提高平臺貨幣化潛力。

根據現在情況來看,以上判斷只言中一半。

即便在農產品上行工作中,拼多多並未因此而提高基礎設施投入,2019年Q1,設備資產共計3600萬元,較上季度僅增加700萬。

這意味着,在現階段拼多多尚不具備進行物流設施投入的意向,商家可通過規模優勢來獲得低價快遞成本,拼多多更似撮合平臺,無論是線上流量抑或是線下履單。

在現階段,拼多多主要資金投放在營銷和廣告中,而主要精力則在尋找優質商家,以品牌類廣告為主的營銷支出,使其接下來必然會面對商家和品牌協同升級的問題。

拼多多加快走出微信 新聞 第4張

本季度設備資產絕對值增加700萬

我們不妨將拼多多的農產品上行,視為線下優質農產品上行來滿足“五環內”用戶的需求,從此方面來看,拼多多的升級工作已經在進行,但此後,若要進行全品類升級,仍要面臨一定挑戰。

中短期內,拼多多仍然要進行相當大手筆的品牌升級工作,這一方面體現在廣告支出上,而另一方面,亦要以當今較低的獲客成本,以較低成本提高中頭部商家參與的積極性,如2018全年其貨幣化率為2.8%,2019年Q1,該數字為2.9%,貨幣化率保持同一水平區間,但實際履單量增加,商家自然有積極性。

現有運營數據和財務數據看,拼多多虧損尚在可容忍區間,看其成敗關鍵也不應以短期是否盈利為主,考驗和期待拼多多的,乃是此後平臺升級的整體性效果,我們樂見其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