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1087-1143,一說1094-1143),字重德,契丹族,西遼德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世孫。通曉契丹、漢文字,擅長騎射,中亞史書中記為大石林牙,為西遼的創立者。1115年中進士,提升為翰林應奉,不久升任承旨。遼以翰林為林牙,所以稱之大石林牙。歷任泰、祥二州刺史,遼興軍節度使。

1122年,金兵日益逼近,天祚帝流亡,大石與眾大臣立秦晉王耶律淳為帝。淳死,立其妻蕭德妃為太后,以守衛燕京。因勸阻天祚帝不要妄自出兵攻金,天祚帝不從,大石心中不能自安,於是殺死蕭乙薛、坡里括,自立為王,率領鐵騎二百乘夜逃遁。

1130(或1131)年二月甲午日,以青牛、白馬祭祀天地、祖宗,整頓隊伍向西進發。1134年三月建西遼,1141年率西遼軍隊在卡特萬戰役中擊敗十萬中亞聯軍,使塞爾柱帝國的勢力退出河中地區,確立了西遼在中亞的統治,1143年去世。

早年經歷

遼道宗大安三年(1087年),耶律大石出生於上京,他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世孫,從小好學,善於騎射。兼通漢文、契丹文。天慶五年(1115年),耶律大石中進士,入翰林院,任翰林承旨,他是《遼史》中記載的遼朝唯一一個契丹進士。後歷任泰、祥二州刺史,遼興軍節度使。

保衛南京

1122年(遼天祚帝保大二年),金兵大舉南侵,攻克中京,天祚帝不敢留守,西逃入雲中。時大石等留守南京,遭到金、宋夾攻。為了安定人心,堅持抵抗,大石擁立耶律淳即位,稱天錫皇帝,後世稱北遼。耶律淳任命大石為軍事統帥,負責守衛。[2]

大石分析當時形勢,決定向金稱臣,同北宋結好。但是,北宋君臣認為這是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好機會,出兵二十萬攻打南京。大石率軍迎戰,敗宋軍於白溝河,不久耶律淳病死,其妻蕭德妃攝政,宋兵復來攻,奇襲南京城,在巷戰中遼軍再次取勝,使得兵心復振。

1123年四月,大石率軍在奉聖州龍門壁附近抵抗失敗被俘,逼迫為金兵帶路偷襲天祚帝的青冢大營。後從金營逃脫,九月投奔天祚帝。天祚帝並不能原諒大石擅自另立皇帝的作為,也不能接受大石「養兵待時」的意見,這使得大石深自疑慮。1124年夏,在天祚帝準備出兵與金決戰時,大石殺死了蕭乙薛、坡里括二將,率領親兵200人逃離。[1134年,東喀喇汗國阿赫馬德汗死,其子易卜拉欣汗不得人心,造成康里人和葛邏祿人叛亂,被迫邀請西遼出兵協助平亂。大石很快平定了康里和葛邏祿,並把東喀喇汗國降為附庸,割取其北疆一帶為西遼直轄領地。當年,大石定都於八剌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克馬克),改年號康國元年。

1141年西遼的控制區域東至高昌,西抵裏海,成為了中亞的霸主。1143年,耶律大石病逝,享年五十七歲,廟號「德宗」。

為政舉措

民族宗教

關於耶律大石本人的宗教信仰,不同宗教的信徒有著不同的說法,《世界征服者史》的作者志費尼認為他「秘密成為了一位穆斯林」,另一位歷史學家伊本·阿西爾又說他是摩尼教徒,甚至還有景教徒稱頌他是傳說中的祭司王約翰。其原因也許是因為他表現出了極度的寬容性。在統治區域內,他沒有強行推進任何信仰,並且對不同的宗教一視同仁。伊斯蘭教、佛教、景教、摩尼教、薩滿教等宗教都在西遼贏得了不少信徒。對於其屬國和附庸部落,大石要求他們按時繳納貢金,並派遣一名「沙黑納」(監國)監管,他們的頭人要掛銀牌表示臣服。其餘方面一切依照原有模式治理。另外,他也採取了遼朝南北面官制,對南面的農耕居民和北部的游牧居民按其習俗分別治理。每戶交一第納爾稅收。

由於他的這些寬容措施,西遼盡得民心,很快發展成為中亞地區首屈一指的強國,連成吉思汗的重要輔臣耶律楚材也盛讚其「頗尚文教,西域人至今思之」。

軍事

其軍事才能歷來為人稱道,他堅持「養兵待時」,雖然屢遭失敗,但均能善於把握時機,隨敗隨起。先率一城哀兵破十萬宋軍於燕京,後領數百鐵騎開萬里國土於中亞,將耶律氏的國祚又綿延了近百年。

安定後方之後,大石決定東征金朝,希望復國。1134年夏,大石指派手下大將蕭斡里剌率軍七萬出征,因牛馬多死被迫撤回。大石也徹底將擴張重心轉向西方伊斯蘭世界。

1137年,大石率軍侵入西黑汗國,在忽氈擊潰了敵軍主力。西喀喇汗國遂向其宗主國塞爾柱突厥帝國求援。塞爾柱突厥蘇丹桑伽號召伊斯蘭世界對西遼的異教徒發動聖戰,集合了呼羅珊、加茲尼等國的士兵約十餘萬,於1141年7月,與大石在撒馬兒罕附近的卡特萬決戰。決戰結果,穆斯林聯軍慘敗,桑迦僅以身免。大石率軍一直追擊至起兒漫(今撒馬爾罕附近)。此戰之後,塞爾柱突厥的勢力退出中亞,原屬國西喀喇汗國和花剌子模均歸屬西遼。西遼成為中亞霸主。

但是,歷史上比他強的人物有很多,完顏阿骨打幾萬人打破80萬遼軍,蘇定方以幾百人大敗東突厥幾萬人,很多人都可以與他相比。


耶律大石是遼朝開國君主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擅長弓馬騎射。1115年,耶律大石中進士入翰林,初為翰林應奉,不久累遷翰林承旨。根據遼朝的科舉制度,殿試頭名才有入翰林應奉的資格。因契丹語稱翰林為林牙,耶律大石又被稱為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後歷任泰州、祥州刺史,遼興軍節度使。

1122年,金軍攻克遼中京大定府和澤州,遼天祚帝如驚弓之鳥,從居庸關至鴛鴦濼(今河北省張北縣安固里淖)到白水濼(今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黃旗海),再到女古底倉,一路倉皇逃跑至夾山(今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附近)。數日後,宰相李處溫與南京(即燕京)都統蕭干、耶律大石等擁立秦晉國王耶律淳為帝,建立北遼。耶律大石被視為肱骨之臣,官至太師。

與此同時,宋徽宗任命童貫為宣撫使,蔡攸為副使,率軍15萬巡邊,伺機收復燕雲十六州。耶律淳委派耶律大石為西南路都統,牛欄監軍蕭遏魯為副將,率領奚、契丹騎兵2000,駐紮於涿州新城縣(今河北省高碑店市)防備。

宋軍裨將楊可世輕騎數千奇襲燕京,7月1日在蘭溝甸遭到耶律大石軍的掩殺,大敗而歸。耶律淳得知消息後,又增兵3萬。耶律大石率軍渡過白溝河,4日與宋軍東路統制种師道隔河對峙。耶律大石指揮騎兵從西部淺灘處渡河,分左右兩翼包抄宋軍,宋軍大敗。次日,駐紮於范村(今河北省涿州市西南)的宋軍西路統制辛興宗的部隊也遭到四軍大王蕭乾的圍攻。

7月8日,种師道下令撤兵,耶律大石率輕騎追擊至古城,雙方交戰,宋軍大亂,种師道幾乎不能脫逃。宋軍一路逃奔至雄州,遼軍一路跟隨,童貫禁止宋軍入城,契丹人斥責北宋背棄澶淵之盟。正逢北風大雨冰雹交加,宋軍一敗再敗,陣亡者不計其數,种師道也因燕京之戰的失利遭到童貫的彈劾,責令致仕。

7月11日,耶律大石在涿州召見北宋使者馬擴,責問他北宋為何率軍前來搶奪遼朝領土。馬擴以「宋不取怕金來取」作答辯。耶律大石斥責說西夏屢次派使者唆使遼朝進攻北宋,但遼朝不肯見利忘義,將表章封存後交給北宋,如今北宋只聽信了女真人的一句話,便與遼朝兵戈相見。耶律大石又質問馬擴既為使者,為何與叛將劉宗吉有聯繫,並讓他轉告童貫:如果兩國想和好仍可交好,如果不願和好便可提兵來戰,不要在天熱時打仗使士兵受苦。

1122年7月29日,耶律淳病死。宰相李處溫,南私通童貫、北聯絡金朝作為內應,事發後被處死。北遼的軍政事務由太師耶律大石和四軍大王蕭干掌控。

北宋得知耶律淳去世的消息,再次興兵攻打北遼。8月29日,宋徽宗下詔集結各道兵馬20萬,以劉延慶為都統制,於10月在三關(草橋關、益津關、瓦橋關)匯合。10月25日,北遼都管押常勝軍、涿州留守郭藥師叛降北宋。11月19日,劉延慶、何灌、郭藥師等率軍從雄州出發,進入新城縣;劉光世、楊可世從安肅州(今河北省徐水縣安肅鎮)出發,進入易州,兩軍於涿州匯合,共50萬。耶律大石和蕭干統帥的北遼軍不足2萬人,在瀘溝河部署。11月24日,郭藥師率軍6000奇襲燕京,入外城。契丹守軍拼力死戰,而宋軍毫無軍紀,飲酒後到處奸淫擄掠。蕭德妃秘遣使者召耶律大石、蕭干軍晝夜疾行,自南暗門入城大敗宋軍,僅百餘騎得以逃脫。29日,瀘溝河北面四處火起,宋軍以為遼軍將至,燒營而逃,自相踐踏,墜落山澗者不計其數,丟棄的軍需物資綿延數百里。

北遼剛剛擊退南方的宋軍,北方的金軍再次逼近。蕭德妃五次上表金朝,請求立秦王耶律定為帝,稱臣求和,金太祖不許。蕭德妃派精兵防守居庸關,但金兵到來時,居庸關城牆倒塌,士兵多被壓死,其餘守軍不戰而潰。蕭德妃聞訊後連夜逃離燕京,與耶律大石、蕭乾等經古北口(今北京市密雲縣古北口鎮),向東逃至松亭關(今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西南),因去往何處發生爭執。蕭干主張去奚王府立國,而耶律大石則主張投奔天祚帝。駙馬都尉蕭勃迭反對耶律大石的意見,被耶律大石下令斬首。耶律大石又傳令,有異議者斬。於是北遼軍兵分兩路,蕭干率領奚、渤海軍前往奚王府,耶律大石挾持蕭德妃去夾山投奔天祚帝。蕭干到達奚王府後,自立為帝,國號大奚,半年後敗亡。耶律大石與蕭德妃率軍7000,於1123年3月至夾山。天祚帝殺蕭德妃及外甥耶律常哥,又質問耶律大石為何擅立耶律淳,耶律大石指出天祚帝以遼朝全國國力不能抵禦金朝的進攻,棄國而逃;而耶律淳為遼太祖子孫,立其為帝保社稷遠勝於投降金朝。天祚帝下令赦免其餘眾人。

耶律大石在天祚帝帳下任都統一職。1123年,率遼軍進攻奉聖州,駐軍於龍門山東二十五里處。金朝都統完顏斡魯派完顏照立、完顏婁室、馬和尚等率軍攻打,耶律大石戰敗被完顏婁室俘虜,所部投降。完顏宗望用繩子綁著耶律大石,強迫他作為嚮導,率軍襲擊了天祚帝位於青冢濼(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的大營,俘獲了天祚帝之子秦王耶律定、許王耶律寧和嬪妃、公主、從臣多人,獲取輜重車萬餘輛,只有梁王耶律雅里和天祚帝長女趁亂逃出。耶律大石因作為嚮導有功,免其罪並特受金太祖降詔獎諭,特賜予其妻子。同年9月,耶律大石跟隨金朝西征,帶領家眷自金營逃出投奔天祚帝。

1124年,在得到耶律大石的部隊和陰山室韋首領毛割石的援助後,遼天祚帝認為反攻的時機已經來臨,決定親自出兵收復燕州、雲州地區。耶律大石認為金軍氣盛,應當養精蓄銳,不能貿然出擊,天祚帝不聽,堅持出兵。耶律大石知道天祚帝無法完成復興遼朝的大業,又害怕受到天祚帝的猜忌,於是殺掉蕭乙薛和坡里括後自立為王,率鐵騎200出奔。1125年,遼天祚帝在投奔西夏的途中被俘,遼朝滅亡。

耶律大石率軍從夾山出發,北行三日渡過黑水(愛畢哈河),途中遇到白韃靼人首領床古兒,床古兒給予耶律大石四百匹馬,二十頭駱駝,若干只羊的援助。耶律大石一路向西北,於1124年到達可敦城,召集威武、崇德、會蕃、新、大林、紫河、駝等七個軍州的長官和大黃室韋、敵剌、王紀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達剌乖、達密里、密兒紀、合主、烏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糾而畢十八個部族的首領舉行大會。在大會上,耶律大石慷慨激昂地指出先祖創建遼朝的艱難以及由於金朝對於遼朝侵略,造成天祚帝流亡在外、生靈塗炭,號召各軍州和部族驅逐仇敵,復興大遼。由於可敦城是遼朝的西北邊防重鎮,邊防軍隊不得隨意徵調,所以軍隊在戰亂中得以保存,並且此地還擁有可騎乘的戰馬數十萬匹。耶律大石安置官吏,整頓兵馬,磨礪武器,得到精兵萬餘人。

耶律大石在可敦城建立根據地後,積攢實力,不斷派使者聯絡白韃靼人、西夏以及北宋,從外交上孤立金朝。1125年夏,西夏聯絡耶律大石攻取金朝的山西諸郡。同年末,耶律大石派使者聯絡北宋,提議合力攻打金朝。1127年,白韃靼人與耶律大石通好,拒絕將馬匹賣給金朝。金太宗派使者問罪,雙方關係緊張。1129年,耶律大石率軍攻取了金朝的北方二營。次年,金太宗派耶律余睹、石家奴、拔離速征討耶律大石,但由於諸部落不同意出兵,大軍行進至兀納水後收兵。

1130年3月,耶律大石以青牛、白馬祭告天地、列祖,準備西征。耶律大石先派使者送信給高昌回鶻首領畢勒哥,闡明兩國先代的友好並要求借道去大食。畢勒哥得到書信後,迎接耶律大石至宮邸大宴三日,臨行前畢勒哥親自護送耶律大石出境,贈馬匹六百、駱駝數百、羊三千隻作為禮物,並約定交出人質,作為耶律大石的附庸國。

耶律大石率軍離開高昌回鶻,進入吉爾吉斯境內,遭到了當地的抵抗,但雙方未發生大規模的戰爭。耶律大石率軍繼續西進,到達葉密立。所到之處望風披靡,獲取駱駝、牛、馬、羊等輜重無數。1131年春,金朝統帥粘罕及耶律余睹率領雲中、燕、雲州漢軍、金軍1萬人攻打耶律大石的根據地可敦城,但遭到失敗。耶律大石到達葉密立後,雖然與高昌回鶻發生過摩擦,但基本得到了當地突厥部族的支持,戶數達到4萬。1132年,耶律大石在新建成的葉密立正式稱「菊兒汗」,群臣又尊漢號為「天祐皇帝」,建元延慶,西遼帝國正式建立。

西遼帝國建立後,耶律大石開始醞釀向周邊地區擴張。1132年,耶律大石親率大軍向南進發,高昌回鶻再次臣服於西遼。隨後耶律大石率軍越過天山,沿塔里木盆地北向西推進,與東喀喇汗國發生衝突。西遼軍被東喀喇汗國阿爾斯蘭汗阿赫馬德·伊本·哈桑的軍隊擊敗,大將阿勒·阿瓦爾被俘,損失慘重。耶律大石撤軍後向七河地區進發,收編了當地的契丹人和突厥人,共16000帳,使西遼軍隊的人數增加了一倍。耶律大石率軍駐紮於西遼與東喀喇汗國邊境地區,等待時機準備反攻。

1132年,阿赫馬德·伊本·哈桑去世,其子伊卜拉欣二世繼任。伊卜拉欣二世軟弱無能,原本臣屬於東喀喇汗國的葛邏祿和康里人趁機襲擊他的部屬和牲畜,進行劫掠。伊卜拉欣二世不能控制住國內的局勢,於是派使者請求耶律大石進入八剌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東)接管他的國家,使他「擺脫這塵世的煩惱」。耶律大石接到請求後,率軍進入東喀喇汗國首都八剌沙袞,「登上那不費分文的寶座」。耶律大石將伊卜拉欣二世降為伊列克·突厥蠻(意為突厥王),保留了他對喀什噶爾(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和田地區的控制,東喀喇汗國成為西遼的附庸。由於八剌沙袞附近是可耕可牧的肥沃地區,耶律大石決定建都於此,將八剌沙袞改名為虎思斡耳朵(意為強而有力的宮帳),並改元康國。耶律大石隨後又派軍隊戰勝了吉爾吉斯人,征服了別失八里(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縣境內),康里人不久也臣服於西遼。

1134年4月,耶律大石任命六院司大王蕭斡里剌為兵馬都元帥,敵剌部前同知樞密院事蕭查剌阿不為副元帥,茶赤剌部禿魯耶律燕山為都部署,護衛耶律鐵哥為都監,率軍7萬征討金朝。在戰前的誓師大會上,耶律大石用白馬青牛祭天,指出先祖創業艱難,是由於後代君主耽於享樂致使社稷傾覆。中亞並非久居之地,應當榮歸故里,復興大遼。他又勸諭蕭斡里剌要與士卒同甘共苦,賞罰分明。作戰時要選擇水草豐富處紮營,謹慎用兵。但由於西遼與金朝兩國相隔遙遠,西遼軍隊行進萬里一無所獲,兵馬損失慘重,不得不撤軍回國。另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1135年,耶律大石再次率軍攻打金朝,金熙宗派粘罕迎戰。金軍進入沙漠後與西遼軍征戰三晝夜不分勝敗,但金軍糧草斷絕,人馬凍死很多,加上本為契丹人的副將臨陣倒戈,致使粘罕大敗而歸。但此段史料的真實性待考。

自1137年起,耶律大石開始了第二次擴張。1137年,耶律大石率軍向察赤(今烏茲別克塔什干)、費爾干納盆地及澤拉夫尚河流域進兵。同年5至6月,在忽氈(今塔吉克苦盞)遭到了西喀喇汗國可汗馬赫穆德·伊本·穆海默德的抵抗。西喀喇汗國戰敗,馬赫穆德敗逃回撒馬爾罕。這次戰敗使馬黑木二世的臣民感到震驚、驚恐和沮喪,但耶律大石並沒有繼續進兵。

1141年,西喀喇汗國與葛邏祿人爆發衝突,馬赫穆德向宗主國塞爾柱帝國求援。塞爾柱蘇丹桑賈爾動員伊斯蘭諸國參戰,集中了呼羅珊、錫斯坦、伽色尼、馬贊德蘭、古爾等國的軍隊近10萬人,單單閱兵就耗費了半年時間。同年7月,桑賈爾率軍渡過阿姆河,進入河中地區,葛邏祿人急忙派使者向耶律大石求救。

耶律大石寫信給桑賈爾,替葛邏祿人說情,但桑賈爾十分傲慢的回信命令耶律大石加入伊斯蘭教,並稱自己的軍隊能用箭截斷敵人的鬚髮。當耶律大石聽完桑賈爾的使者讀完書信後,下令拔下他的一撮鬍鬚,然後給他一根針讓他當場示範,使者不能做到。耶律大石說既然針不能截斷鬍鬚,那那個人又怎麼能用箭折斷鬚髮呢?於是下令進兵。

雙方在撒馬爾罕以北的卡特萬草原對峙,西遼的軍隊中有契丹人、突厥人、漢人和蒙古人。耶律大石觀察了戰場的地形後,讓軍隊背靠達爾加姆峽谷安營。兩軍於1141年9月9日展開會戰,戰前耶律大石指出桑賈爾的聯軍人多少謀,如果全力進攻,他們就會首尾不顧。耶律大石派六院司大王蕭斡里剌、招討副使耶律松山等率兵2500攻打聯軍右翼,樞密副使蕭剌阿不、招討使耶律術薛等率兵2500攻打其左翼,耶律大石親率部隊攻打中軍——桑賈爾的聯軍右翼是埃米爾庫馬吉,左翼是錫斯坦埃米爾胡馬希,他自己親率中軍,有戰鬥經驗的老兵負責殿後。

在戰場上,錫斯坦貴族作戰英勇,但西遼軍隊中的葛邏祿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迫使桑賈爾的聯軍敗逃。桑賈爾和馬赫穆德逃奔至泰爾梅茲,桑賈爾的妻子、左、右翼統帥和伊斯蘭法學家胡薩姆·奧瑪爾·伊本·阿布杜·阿齊茲·伊本·馬扎·布哈里均被俘虜。桑賈爾的聯軍損失慘重,僅達爾加姆峽谷就裝下1萬名死者。《遼史》記載塞爾柱帝國聯軍的陣亡者橫屍數十里。卡特萬之戰後,塞爾柱帝國的勢力退出河中地區,西遼成為中亞霸主。

耶律大石隨後率軍進入撒馬爾罕,立馬赫穆德之弟伊卜拉欣·伊本·穆海默德為桃花石汗,繼續讓其統治西喀喇汗國。他還下令處死布哈拉的伊斯蘭教教長鬍沙穆丁·倭瑪爾,任命阿爾普·的斤統治該地。隨後派大將額兒布思(一說即蕭斡里剌)出兵花剌子模,在該地燒殺搶掠,迫使花剌子模沙阿阿拉丁·阿比茲向西遼臣服並且每年繳納價值3萬金第納爾的貨物和牲畜。耶律大石在撒馬爾罕駐紮90天後,至起兒漫(今烏茲別克卡尼梅赫鎮)巡行後班師返回虎思斡耳朵。

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在位20年,廟號德宗。因耶律大石之子耶律夷列年幼,遺詔命皇后蕭塔不煙臨朝稱制,改元咸清,稱感天皇后。


殿試頭名才有入翰林應奉的資格。因契丹語稱翰林為林牙,耶律大石又被稱為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後歷任泰州、祥州刺史,遼興軍節度使。

1122年,金軍攻克遼中京大定府和澤州,遼天祚帝如驚弓之鳥,從居庸關至鴛鴦濼(今河北省張北縣安固里淖)到白水濼(今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黃旗海),再到女古底倉,一路倉皇逃跑至夾山(今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附近)。數日後,宰相李處溫與南京(即燕京)都統蕭干、耶律大石等擁立秦晉國王耶律淳為帝,建立北遼。耶律大石被視為肱骨之臣,官至太師。

與此同時,宋徽宗任命童貫為宣撫使


耶律大石剛開始來到了蒙古,那個時候的蒙古也是遼國的管轄範圍之內。在到達了蒙古以後,他將一些蒙古人聚集在一起。想要讓他們一起重建遼國。也因為耶律大石的演講非常生動,於是就感染了很多人。他們開始加入到耶律大石的軍隊當中。漸漸的,他的隊伍開始擴增到了將近有200多萬人。

再之後,他對他們加強訓練。於是就開始對西域地區發起攻擊。因為不斷的進行擴張,開始佔領了很多地方,收服了很多佔領這些地方的人。於是在有了一定的人之後。新的遼國也由此重建了起來。在他登基以後,因為學習著漢朝的制度,開始稱自己為皇帝,號稱是天佑皇帝。

西遼國也因為在一些戰鬥之中,威名赫赫,成為了東亞地區的大國。耶律大石更是被世人所知曉。


耶律大石算的上是英雄豪傑,在遼天祚帝被俘後帶領隨從100多人,在西域-中亞建立了龐大的西遼帝國

歷史上相同的人物有東晉司馬睿,宋高宗趙構


在當時肯定是最傑出的領袖啊


偉不偉大,要看什麼標準了。不過,超越這位帝王的人多的是,遠祖三皇五帝、統一六國的秦王、鑄就盛世輝煌的唐宗宋祖、令外族聞風喪膽忽必烈.......哪一位都比這位帝王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