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寵像

  王寵出生於明弘治七年(1494年),字履仁、履吉,號雅宜山人。從明正德五年到嘉靖十年(共計21年)間,他參加了8次科舉考試,也就是說從16歲考到37歲,每一次都是落榜而歸。在歷史上像這樣的經歷,王寵絕對是代表,沒有比他更悲慘的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屢試不第呢?是學識淺薄?是文章不好?還是……

  王寵書法

  如果是學識淺薄,文章寫得不好,這個說不通啊。我們都知道,在明代中期王寵的文章詩詞書法,是非常有名的。因爲他的名氣比較大,當時很多學生都拜在他門下,以至於後來他的這些學生都紛紛入仕當官。爲何他卻屢試不中呢?如果非要說出一個原因,我想應該是他的文章不符合當時執政者的口味,無法滿足他們的期許,所以才屢試不中。

  我們要知道過去的帝王制,所有人都喜歡阿諛奉承,即使寫文章也要寫得非常華美,即使是華而不實那些當政者也喜歡。而王寵呢?他的詩詞與文章都是針對時弊,民間疾苦,改革創新……而這些觀點恰恰與執政者的理念背道而馳,執政者不可能選擇這樣的人在身邊當官,因爲忠言逆耳。

  嘉靖10年,參加完第8次也是最後1次科考的王寵回到家中一病不起,兩年後與世長辭,享年39歲。在這兩年裏他創作了不少詩詞,但多數都是悲涼和悽慘的。一位青年才俊,39歲就鬱鬱而終,說到這不由得令人痛心疾首。當然事事都有兩面性,王寵雖仕途不順,一生時間很短,但他卻用另外一種方式證明瞭自己,乃至影響了後世500年,那就是他的書法。

  王寵擅長書法,楷書行書草書無所不通無所不精,他的書法取法極高,無論是楷書還是行草,都以晉唐爲宗。他的書法不但影響了明清兩代,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學習他。王世貞評價:“履吉書意態古雅,風韻遒逸,所謂大巧若拙,書家之上乘也。”《四友離書論》評:“文徵明之後,書法當以王雅宜爲第一,其書本於王獻之,兼之人品高曠,故神韻超逸,迥出諸人之上。”

  一生只有短暫的39年,8次科考屢屢受挫,他並沒有放棄對書法的熱愛,始終堅持不懈,纔有了後來另一種成功;他活出了自己的人生,他用書法征服了所有人——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那就活出生命的寬度”嘛!王寵的這種“人生寬度”是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

  各位網友,對此你們怎麼看?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哦!

  (文/二小書法:王呈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