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羊城派記者 豐西西 通訊員 林偉吟 張陽

對於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而言,器官移植可能是他們延續生命的唯一出路。

近年來,隨着我國器官捐獻/移植事業不斷髮展,器官捐獻者的大愛善舉,移植團隊的精湛技藝,讓越來越多生命垂危的患者重獲新生。廣東作爲器官捐獻/移植大省,這樣的大愛善舉一直在持續。

29日,記者獲悉,3月15日至29日,短短兩週時間,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血管外科鄭俊猛教授團隊就成功完成了4例心臟移植手術,年齡最大的55歲,最小的僅12歲。截至記者發稿時,4例移植病人中前3例已經轉回普通病房,所有患者恢復都十分順利。

飽受心病折磨16年,他終於能正常生活

48歲的劉先生是4例心臟移植患者中首位接受移植手術的。

2003年,一次重感冒後未及時就醫,劉先生逐漸出現了活動後氣喘、胸悶、睡覺不能平臥等症狀。在安徽老家醫院做心臟彩超發現,心功能明顯降低,醫生考慮他得了病毒性心肌炎,予以治療後卻並沒有太大改善,才發現此時病情已發展爲心肌病。

2004年,在家人的陪同下,劉先生赴上海看病,醫生確診他患心肌病合併慢性心衰,並告訴他,病情不可逆,他最終需要心臟移植方可活命。

這個消息對於劉先生和家人而言,無疑是晴天霹靂,在當時,“心臟移植”在大多數人心裏與“死亡”等同,劉先生和家人根本沒有勇氣邁出這一步。加上當時病情還未特別嚴重,劉先生打算咬牙扛下去,但隨着病情不斷髮展,劉先生的日常生活則受到了極大限制。

原本對工作充滿熱情的劉先生因病早早的辦理了提前退休,在家養病,多年來他四處求醫問診,尤其到了冬天,感冒、肺炎、心衰等讓他飽受折磨。

近3年,他的心功能開始惡化,原本能夠自己出去散步的劉大哥在家門口走幾步路都氣喘吁吁,右心功能不全帶來的胃腸道淤血讓他經常腹脹,胃口越來越差,下肢水腫也愈發明顯。

更嚴重的是,醫生開給他的抗心衰藥物於他而言效果也越來越差。這意味着,他已進入終末期心衰狀態,心臟移植或許成了他唯一的出路。經過反覆求證和對比,2018年3月,劉先生在妻子的陪同下找到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鄭俊猛教授。

鄭俊猛是我國首批同時擁有心臟移植和肺移植資質的專家,也是該院心臟移植團隊的負責人,鄭俊猛立即爲劉先生在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進行心臟移植等待登記,爲劉先生尋找最合適的心臟,在等待供心的同時鄭俊猛教授爲劉先生調整了抗心衰方案,將其身體狀態儘量調節至最好狀態接受移植手術。

“其實當時心裏還是有一些七上八下,一直到今年3月初,我們終於決定做手術,就從深圳來廣州住院。”劉太太告訴記者,幸運的是,在丈夫入院後的第7天,他們等到了好消息——有一個合適的心臟供體,劉先生可以立即接受手術。

鄭俊猛介紹,劉先生的手術很順利,不過在心臟移植成功後,供體心臟復跳時發現右心功能不全,醫生立即在手術室裏就爲他用上了ECMO(體外膜肺氧合)輔助循環,術後6天后,劉先生心臟功能大大改善,成功撤掉ECMO;術後第七天,他轉回普通病房。

如今,重獲新生的劉先生正在逐漸康復,他的妻子非常感激捐獻者的大愛善舉,她自願登記成爲了一名器官捐獻志願者。

“如果沒有捐獻者的大愛,我丈夫的生命就無法延續,我也希望以此能回饋社會。”劉太太說,丈夫完全康復後,她最大的希望是帶着丈夫、女兒一起去旅行,“這麼多年,因爲他病情不允許,我們從來沒有一家人出去旅行,這一次終於可以如願了!”

成功手術後,他有了一顆“強大的心”

12歲男孩小鄭是這4例移植患者中年齡最小的一例。據他的父親鄭先生介紹,孩子從小到大經常發燒,而且是高燒,有時候一週能發燒2-3次。

他也曾多次帶孩子到當地醫院就醫,卻也沒有查出什麼結果。直到2017年,一次感冒後,一位兒科醫生在查體時發現孩子心率較低,建議做進一步檢查。鄭先生帶着孩子到當地一家醫院做心臟彩超後發現有異常,但因爲孩子並沒有其他症狀,也並沒有得到進一步治療。

直到2019年1月,因爲感冒,孩子咳嗽20多天仍未好,而且一咳孩子的臉頰、鼻樑都有烏青,這讓鄭爸爸緊張了起來,他帶着孩子去醫院,醫生告訴他孩子心肌病的可能性很大,建議他去大醫院做詳細檢查。這樣的消息對於老來得子的鄭爸爸而言簡直是噩夢,家裏條件本就不好,平時靠着他打散工維持一家人生計,可他卻十分堅決要爲家中的獨子治病:“傾家蕩產也要治好他。”

於是,他帶着孩子來到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此時孩子的心臟結構和心功能都已發生了改變,孩子已經無法平臥,每天蜷縮在病牀上,喫一點東西就腹痛,這讓父親和醫生們看着都心痛不已。

“醫生說心臟移植是他唯一的出路,我就要給他想辦法做這個手術!”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的鄭先生十分堅定。

由於小鄭年齡小,且發育較同齡孩子遲緩,適合小鄭的心臟供體也比較少。父子倆在醫院等了50多天,終於等到了一個可能合適的心臟,那是一位20歲的男孩捐獻出來的,可問題是,兩人身高、體重相差較大,那麼這個心臟到底合不合適呢?

一邊是病情無法繼續等待的小男孩,另一邊是離開人體不能超過7小時的供心,鄭俊明教授立即開展評估:“儘管供心較大,但由於捐獻前曾接受過血管活性藥物治療,且經歷過心肺復甦按壓,心功能有暫時性損害,但遠期功能和質量都非常好,對於12歲的小鄭來說,十分合適。”

於是,鄭俊猛毅然決定爲這個可憐的孩子實施心臟移植手術。手術過程十分順利,在移植吻合成功後,心臟復跳時出現了一點“小插曲”:心臟復跳後出現了心率失常、收縮很弱的現象,醫生立即用體外循環予以輔助,“供心進入新的身體後,需要一段時間逐步適應’新的工作’。”

該院麻醉科副主任醫師彭俊說,大約160分鐘體外循環支持後,供心恢復正常,成功撤掉了體外循環。令人驚喜的是,小鄭術後第二天一早就甦醒,能夠正常說話和進食,術後第三天就轉回了普通病房,目前孩子正在順利康復。

對於心臟移植,很多人都依然有疑問和擔憂,記者梳理了一些大家關心的問題,鄭俊猛教授一一解答。

問:爲什麼心臟捐獻浪費率高?心臟移植爲什麼難?

答:臨牀上,發生腦死亡時,身體會發生“兒茶酚胺風暴”,即身體會分泌大量的激素,讓心臟收縮增強,但時間一長,心臟就容易耗竭,心功能也會嚴重受損。

這樣的狀態,如果ICU醫生處理得當,心臟會慢慢康復,處理不好,這樣的心臟捐獻出來也沒法用。現階段,我國對供體維護水平不高,造成了心臟捐獻浪費;此外,因爲人們對心臟移植認識不夠,有的心臟捐出來也沒人用;另外,心臟捐獻後需要在6小時內到受者體內,不適合從太遠的地方取供體,地域受限也是一大原因。

問:心臟移植患者生存率如何?移植後還需要過哪些“關”?

答:心臟移植患者術後1年生存率90%,5年生存率70%,10年生存率50%。因爲隨着時間的推移,心臟會出現慢性排斥反應,有的會出現冠狀動脈內膜有問題等。

另外,許多患者可能因爲其他疾病而逝世。目前長期在我門診複診的心臟移植患者中,最長的已經有15年了。心臟移植後還需要度過術後出血、術後心功能不全、急性排斥、感染等多個“大關”才能安然活着。

問:感冒會誘發心肌炎致“換心”的病例多嗎?如何預防?

答:這樣的案例不少見。感冒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嚴重可導致爆發性心肌炎,如果沒有的到及時有效地處理,可能會導致心肌不可逆的嚴重損害。普通人感冒後要重視治療,心臟受損的反應表現爲與發熱不想符合的心動過速後者心律失常等,出現這樣的症狀後要找心臟專科醫生就診。

曾經有1位增城的病友,因爲感冒導爆發性心肌炎,由當地醫院轉到我們科。轉入的時候心功能已經嚴重損害,並突惡性心率失常,我們立即啓用緊急預案,爲患者進行ECMO體外生命支持治療輔助心臟功能,讓病變的心臟得到充分休息,經過約1周營養心臟、抗病毒、及體外生命支持治療後,病友的心臟功能完全康復,順利撤除ECMO,避免了心臟移植的結局。

“小”感冒也不能被“小看”,每年歐洲有數百例患者因感冒死亡,出現問題一定要及時就醫,規範治療,注意休息。

來源 | 羊城派

責編 | 盧永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