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加持下,互聯網醫療市場發展飛速。百度、阿里、騰訊紛紛入局醫療板塊。筆者將在文中細數BAT的醫療發展之路。

互聯網醫療之路:BAT入局後艱難前進

人的一生中,有一些事是無論如何也避不開的,如生老病死等。而正是這些避不開事件所帶來的“剛需”,讓市場上出現不少相關企業與商品。

其他的暫且不說,在“生老病死”這裏面,每一個都與一個行業有着莫大的關係,那就是醫療行業。

不管是新生兒的出生也好、老年人的保健工作也好、深受疾病的困擾也好,這些都與醫療息息相關。

可見,只要滿足了一定的條件且市場達到一個高度之後,醫療市場在人們的“剛需”下,將被擴大、擴大、再擴大。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只會不斷往前走的行業。就連村裏的老人都知道這一行業“喫香”程度之高,曾跟我們說:以後上大學要學醫啊,學醫賺錢。

早些年在互聯網還沒出現的時候,醫療行業的發展或許還有些“含蓄”。

但在互聯網出現並普及之後,醫療行業便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市場規模達到空前的高度,特別是互聯網醫療市場,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竄起來。

根據智妍諮詢發佈的《2017-2023年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可知,2012年到2016年,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一直保持着38.7%的年複合增長率,行業市場規模在2016年的時候已經高達109億元。

隨着人們對醫療健康的意識不斷提升,技術也得到了很好的升級,互聯網醫療行業更是一路高升。預計到2026年,我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規模將直逼2000億。

在這樣的前景下,入局者蜂擁而至,其中要數BAT三家最爲高調。

百度:追求快速發展的入局者

其實,百度進入互聯網醫療領域的時間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早,其開始佈局互聯網醫療領域的時間要從2010年開始說起。那一年,百度同好大夫在線達成合作,主要是通過這一平臺,向用戶推送優質、權威的內容,這是百度開始進軍互聯網醫療的最佳證明。

之後,爲了能在互聯網醫療這塊大蛋糕中多分得一塊紅利,百度不斷加大對互聯網醫療的佈局力度。

如將大數據處理和雲計算技術很好地運用到醫療領域中去,陸續推出“醫前智能問診平臺”、百度健康、百度健康雲等相關項目產品。除了上線相關醫療平臺之外,百度還聯合咕咚網推出了能監測用戶運動健康情況的智能穿戴產品——咕咚手環等。

這些舉措讓百度在進入互聯網醫療市場之後,能不那麼手足無措。

在2015年時,百度還成立了移動醫療事業部,裏麪包含了百度醫生、拇指醫生、百度醫學、百度醫療大腦以及dulife智能硬件平臺等業務,藉助大數據等信息與技術,與線下進行聯繫,拓展到更多的線下場景中去。

不幸的是,由於該部門在尋找商業變現的過程中屢次碰壁,在2017年2月份時便被陸奇無情地砍掉了,百度醫生APP也被迫關停下線。這些事情的發生,阻礙了百度在互聯網醫療市場上的發展步伐,之後成立的“華佗”項目也是。

在投資上,百度也從不鬆懈。

2015年時,百度投資了15家以上的醫療企業,有移動醫療、新藥研發等領域;到2018年,百度在醫療領域上的投資是總投資數量的75%,投資的企業與人工智能醫療、精準醫療等有莫大關係。且在2018年,人工智能席捲整個市場。百度在看到市場發展趨勢之後,在技術的支撐下推出了百度靈醫,還上線了多款相關智能產品,如:智能分導診、臨牀輔助決策支持系統等,將診前、診中、診等全都囊括進去。

在商業變現上,爲了能儘快帶來收益,百度憑藉自身在搜索方面的優勢,充分利用醫療內容帶來的流量,而醫療廣告帶來的收入反倒成百度在醫療領域上的主要營收入來源。

根據百度發佈的2018財年第三季度財報數據可知,這段時間百度總營收入爲282億元。其中,網絡營銷的營收入就高達225億元,佔到了79.7%,而醫療則是網絡營銷營收入的主要貢獻者之一。

阿里:大刀闊斧的入局者

馬雲說過這麼一句話:“下一個能超越我的人,必定在健康產業。下一個阿里巴巴將誕生在互聯網醫療領域。”

話都已經說到這種地步了,阿里還有可能淡然地置身事外嗎?想也知道是不可能的事。

作爲互聯網界的巨頭,阿里對互聯網醫療領域的佈局勢在必行。

其憑藉自身在B2C行業中擁有的絕對市場以及資源優勢,在進軍互聯網醫療的時候,相比起市場上不少企業來說,要順利的多。

而阿里健康可以說是阿里佈局互聯網醫療市場中的一枚重要棋子,是加強阿里在互聯網醫療市場中地位的關鍵之一。

在阿里健康中,醫藥電商、智慧醫療、產品追溯、健康保險這四大板塊是其核心業務。一開始的時候,阿里健康採用的是“平臺+自營”的模式,在發展中,通過與德生堂、百草堂等多家連鎖藥店合作與收購具備C類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的企業,讓阿里健康在自營電商業務上能快速上手並發展起來。

如何打通天貓醫藥與醫療機構之間的通道,是阿里健康能否向處方外流業務擴張的關鍵。也就是說,只有將天貓醫藥與醫療機構之間的橋樑搭建起來,阿里健康將會得到更多向外拓展業務的機會。

爲此,阿里健康可是在四處找機會。去年6月份,阿里健康入股衛寧健康,讓阿里在探索醫藥新零售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除了搭建起阿里健康這個大平臺之外,阿里雲、淘寶、釘釘、螞蟻金服都是阿里在醫療領域不斷做擴展的幾大得力“幹將”。

其中,作爲解決方案商的阿里雲,能給醫院等相關機構提供數據安全、技術保障以及個性化服務;淘寶是最佳流量入口之一,阿里在淘寶中接入“我的健康”卡片(卡片裏有名醫諮詢、美麗計劃和送藥上門等多種服務),更容易實現快速引流增粉的目的;釘釘,服務對象主要是醫院,能爲醫院端提供多種管理能力;螞蟻金服則提供的是綜合型服務,主要佈局未來醫院……

從這些佈局中可見,阿里在佈局互聯網醫療這件事情上是認真的。不久之後,在互聯網醫療領域中,阿里交出了一份較爲不錯的成績單:

由阿里健康發佈的2018年財年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3月底,阿里健康營收入高達24.43億元,同比增加了414.2%,毛利爲6.53億元,同比增加了248.7%。

騰訊:放長線釣大魚的入局者

2019年3月10日,由騰訊投資的騰愛醫生正式宣佈關停服務,騰愛醫生APP、微信關注號以及相關網站等均全面關停下線。於2016年3月10日上線的騰愛醫生終究是走不下去了。

要知道,在諸多互聯網企業紛紛入局互聯網醫療的盛況下,騰訊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的表現向來亮眼,不管是在對互聯網醫療行業中的投資還是受衆規模上,騰訊都算得上是個中翹楚。此次騰愛醫生的落馬不免讓外界對騰訊在互聯網醫療中的發展產生疑慮。

不管外界對騰訊有怎樣的質疑,多年來其在互聯網醫療上的佈局與取得的成績都是不可忽視的。

單就騰訊4年對互聯網醫療的投入總額高達200億元來看,就知道騰訊對互聯網醫療的重視程度。

且騰愛醫生雖說已經徹底“涼涼”,但騰訊還有一個企鵝醫生啊。2018年8月份時,企業醫生還與杏仁醫生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整合成了企鵝杏仁,是一家以都市消費者爲主要服務對象的綜合型互聯網醫療企業,騰訊在互聯網醫療市場上的地位仍舊不容置疑。

企業要想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單靠四處投資肯定是不夠的。而騰訊除了將丁香園、微醫集團、醫聯和好大夫在線等知名互聯網醫療企業收爲己用之外,還自己創建了不少與醫療相關的項目,如推出智能血糖檢測儀“糖大夫”、智能健康顧問“騰訊睿伴”以及醫學科普平臺“騰訊醫典”等,這種內外調和的佈局,讓騰訊在市場上更有底氣。

還有就是,騰訊在2017年8月推出的醫療AI產品“覓影”。在AI技術與醫學的結合下,騰訊覓影給醫療市場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成就。僅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騰訊覓影就已經和我國超過100家的三甲醫院達成合作關係,協助醫生閱讀的醫學影像不下1億張,服務了90多萬名患者,有13萬例提示風險病變的情況……

此外,據鈦媒體消息稱,騰訊還獲得了海南省發放的首張互聯網醫療牌照,經營範圍包含管理、查詢、信息化建設、技術開發、服務等一系列業務。

而此次騰訊對海南的佈局將是其在從醫療外圍進入醫療產業的過程中最爲關鍵的一步。

結語

總而言之,在看到互聯網醫療龐大的市場規模和極爲可觀的前景之後:不管是百度也好、阿里也好、騰訊也好,三家互聯網巨頭企業看向互聯網醫療這塊蛋糕的目光都是一樣的熱切,佈局力度也都不小。爲了能在互聯網醫療市場上獲得更多話語權,BAT三方可謂是,卯足了勁的在加碼佈局。不過,三方在佈局互聯網醫療市場時,走的都不是很順暢,都曾遇到過大大小小的問題:

百度,移動醫療事業部的被砍和“魏澤西”事件等都不利於百度快速發展在互聯網醫療領域中快速發展。

阿里,目前醫藥電商業務是其在互聯網醫療中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兩票制推行,縮小了線下流通環節的升價空間,這對此前通過賺差價獲得不少收入的阿里健康不是很友好。還有就是阿里入股的衛寧健康在1月10、11號股價跌幅不下15%,僅兩天時間市值就蒸發了30億元左右。

騰訊,騰愛醫生的出局就某種程度上拖慢了騰訊在互聯網醫療中的發展進程……

不管怎樣,隨着人口的增加與人們對醫療健康的越發重視,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只會越來越大,競爭也將會越來越激烈。而BAT在互聯網醫療領域中的佈局力度更是隻會越來越大,至於未來誰能成爲市場上的“老大”,誰又是互聯網醫療市場中的“老幺”,一切還難有定論。

#專欄作家#

劉曠,微信公衆號:liukuang110,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海南三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購團邦資訊創始人、知名自媒體。國內首創以禪宗與道學相結合參悟互聯網,把中國傳統文化與互聯網結合,以此形成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文化以及創新精神。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正版圖庫 圖蟲創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