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這部書看過,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青鳳》。特別小時候曾看過聊齋畫冊《青風》,兒時看過的東西印象最深刻。

那時的畫冊都是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的,畫的極好,絕不是後來畫的粗糙或卡通式畫法的畫冊可比。《青鳳》寫的是耿去病和青鳳的愛情故事,畫冊中的耿去病風流倜儻,青鳳豐潤漂亮,二人相遇極富傳奇。

耿去病家族也是大戶人家,老宅叔叔住著,也是雕樑畫棟,富麗堂皇。但後來漸漸的鬧起來鬼邪來,門經常自己開關,樓上吹打彈唱,整夜不寧,耿去病叔叔無奈搬走,留下老奴看門。耿去病年輕氣盛,不信鬼邪,夜裡進入老宅,果然歡聲笑語,有四人圍桌飲酒談笑,兩老夫妻和一後生一姑娘。

耿去病笑說有客不請自到,四人驚散。少傾,老者回來,去病自我介紹,老者抱歉,要重上酒席,被去病阻止,只要先前幾人回來同飲。老者把內眷叫來同坐一席,姑娘長相俊美,把去病看得呆了,酒酣時,不覺拍桌大笑,若得姑娘為伴,給個天王老子也不坐。老者等四人生氣離席,去病無趣,回樓索然入睡。第二天晚上,去病正在讀書,有一蓬頭黑臉惡鬼進屋,去病一見瞪眼相向,惡鬼無奈離去,耿家老宅自此清靜。

忽有一日,去病聽見門響,順聲一看卻不料是日思夜想的青鳳。一問方知原委,青鳳一家都是狐狸所變,今日就要搬家,感去病所愛,臨行前特來一會。

清明,去病掃墓踏青。正走間,一隻漂亮的狐狸跑來爬在去病眼前,去病感動,抱回家去。不想狐狸搖身一變卻是青鳳。青鳳訴說一家遭難,被人射傷抓住,求去病搭救。得知原委,去病前去搭救,全部救回。從此去病和青鳳恩愛一生,得一女兒,一家人幸福美滿。

那時對《青鳳》畫冊的聊齋故事印象極為深刻,乃至現在幾十年過去,對故事情節記憶猶如咋天。後來看了《聊齋志異》整部書,才發現,自己小時看的有關青鳳畫冊是這部偉大著作中的一篇,作者蒲松齡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對聊齋志異有了更新的認識和了解,是這個提問讓我想起曾經的美好的記憶,想起了電視劇《聊齋志異》主題歌

你也說聊齋

我也說聊齋

喜怒哀樂一起

那個都到那心頭來

鬼也不是那鬼

怪也不是那怪

牛鬼蛇神它倒比

正人君子更可愛

謝謝提問者。


當然是《畫皮》。

記得第一版《畫皮》電影,那是30多年前,全城人都擠去買電影票,黃牛黨就是那時出現的。

我和哥哥咬牙花多點錢買了兩張。

誰知電影開演幾分鐘,停電。大家各種罵各種摔椅子(以前的電影院椅子是硬板做的,一起身硬板就會收起,相聲很大)。

熬了半小時,影院負責人出來喊話可以退票,或者換第二天再播放。大部分人選擇第二天來看。

看到畫皮出現,全場人大叫,現在想沒啥可怕的,但是當時都沒有看過這樣的題材,所有人都在叫。

正因為如此,我認為《畫皮》是聊齋志異里最經典的故事。所以後來周迅版本的我也看了。

這個畫人皮的創意,從創作上來看,也確實是一個頂級的創意。只可惜沒人重視,其實這張皮是可以成為一個IP的,比如可以拍一張人皮有很多故事,每個故事是一集﹉

總之,《畫皮》從藝術、影響力、觀眾喜愛程度上來說,是最好的。


從前,淄川縣有個書生,祖上乃官宦之家,到其父輩家道中落,破船三分釘,靠著祖上的餘蔭,生計也還過得去。這個書生上有六個哥哥,他排行老七,人們都稱他做王七。王七幼時聰慧,文章看了一遍,就能默誦,六個哥哥卻資質平庸。其父對他甚慰,王氏中興有望了。讀書是件苦差事,頭懸樑,錐刺骨,苦海作舟,才能有所成。王七卻好逸惡勞,吃不得半點苦。到了十八歲,眼看儕輩中了秀才,自己卻一無所成,索性棄儒學道,到處拜訪名師,欲學些呼風喚雨,撤豆成兵的本事。其父對他失望,為他娶了妻室,這女子溫淑嫻慧,頗具姿色,常勸他道:"讀書也好,學道也罷,你得吃苦,假使好吃懶做,就會一事無成。"王七伸右手攬住妻子楊柳般腰肢,道:"娘子放心,我打探到嶗山有道術高強之人,明日便啟程,到山上求些道行回來。"妻子伸如蔥般紆指點了一下他頭,道:"只怕你吃不了苦,又要空手而回了。"王七道:"娘子放心,斷不會象從前了"。嶗山終日雲霧繚繞,置身其間,宛若仙境。王七這日到了嶗山,行到大山深處,見一中年男子,身穿粗布短褂,足穿草鞋,肩上挑了兩擔柴,正向這邊走來,王七向前,說明來意,那漢子哈哈一笑,道:"既然如此,你隨我來好了。"那樵夫將王七領入道觀,一鶴髮童顏道士正襟危坐,王七求道士傳法朮,那道士道:"道士修行苦,若要學有所成,先要吃苦,我觀你心志不堅,只怕朝為而夕改,到得後來,終是一事無成。"王七擺手道:"不會的,我答應過愛妻,這次一定學些本事回去。"道士不語,給了他一把斧子,讓他明日到山中砍柴。如此,三個月過去了,他堅持不住了,要找道士辭行,來到道士住處,聽到裡面傳來話語,遂躡手躡腳到了窗旁,將紙捅過窟窿,向里望去,見那道士坐在上首,左右各坐一人,具是仙風道骨,桌上放了酒菜,原來他們三人正在飲酒。右首的那人站起身形道:"天色己晚,房中昏暗,還是散了吧,喝酒品的是意境,這黑乎乎的沒了心情。"上首的道士一聲長笑,道:"這有何難,道兄請坐。"左手取了一張紙,用手執剪,剪了一個徑約三寸的圓,手揮出,那圓飄然而起,到屋上方,化做一輪滿月,月色皎潔,屋中亮如白晝,三人又飲了一會酒,那道士賣弄本事,將多餘的筷子取出一支,向地上擲去,筷子落下,幻成一絕色美女,長袖善舞,唱了一首"浣溪沙"的曲調。王七看得眼花繚亂,一曲終了,筷子落地,三人相視而笑。王七見那道士真有本事,也就堅持砍柴,如此在山上呆了六個月,整曰累得腰酸腿軟,手上磨的泡破了,結成了繭。這一曰,他實在堅持不下去了,起了退心。到房中去找道人,道人呵訶笑道:"你看那些修行有成的仙人,你羨慕他們的本事,你可知背後受了多少苦,歷了多少難?梅花吐香,來自苦寒,你若這點苦也吃不了,那你還是回去吧。"王七哭喪著臉道:"我在此大半年了,師父哄我,沒傳我一樣本事,整曰砍柴了。"道士道:"上山砍柴,只是入門,試你的誠心,耐心。這樣的小事你都做不圓滿,看來你我真是無緣了。法術貴在心悟,道成後,還要繼續參悟,才能入那境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你若荒費了,也會退轉,法力消失時,前功盡棄豈不可惜?"王七跪在地上,象雞啄米般的磕著頭,道:"求師父傳弟子一樣本事吧,弟子永感大恩。"道士搖了搖頭,道:"任何法術都要有根基,我若傳你法朮,也是鏡中花,水中月"。回頭指了指身後桌上的花瓶,那瓶中插了幾朵野玫瑰,天藍色的花瓣含心吐蕊,煞是好看。道士道:"你見瓶中之花了嗎,觀著好看,沒有根,過不了幾日,這花就凋謝了,我傳你法術,也如這瓶中之花一樣。"王七道:"師父只管傳授便是。"道士無奈,道:"我授你一個簡單的法門,叫穿牆術,也不柱你我師徒一場。"道士伸右手中指,暗運真氣,這氣息縹縹緲緲,貫入王七百會穴中。告訴他變化的細節,王七果然穿牆而入。王七辭別師父,一路無話,這一日到了家中,己是傍晚時分,院門緊閉,正要伸手叩門,想了想,道:"我學了法術,穿牆而入,給妻子一個驚喜。"想到此,面現得意之色。施了個法,向牆裡衝去,頭重重的撞在牆上,起了老大的包,痛得大叫,起身形又衝過去,這下撞得更重,頭暈目眩,跌在地上,半天起不了身。大門聲響,從院內走出一少婦,正是王七的妻子,她聽得聲響,出屋一看究竟,見是丈夫伏在地上,雙手抱頭,心內一驚,蓮步輕移,到了王七面前,輕聲道:"夫君,你在地上幹什麼?還不快起身,小心受涼。"王七將學藝情形說了。妻子笑得花枝亂顫,身姿如風擺楊柳,婀娜嫵媚。指著王七道:"學了一年本事,只學會了撞牆了,你真有能耐。"王七無語。


人生修行無捷徑

《嶗山道士》是?蒲松齡《聊齋》中的一個故事:有個叫王七的人,非常仰慕道教的仙術(而非道教本身),於是,他就辭別妻子,上嶗山拜師。

由於王七並不是為了修行而來,而僅僅是為了學習仙家道術,無法適應艱苦勞累的日常生活,他當然不明白,這些生活瑣事,都是道家修行的一部分。有一天,他偶然窺見道長作法,讓他大開眼界,他便苦苦求學。由於拗不過他的再三苦求,道長便教了他穿牆而過的法術,並告誡他不能輕易示人,更不能做壞事。

王七口是心非,一回到家,便急著向老婆顯擺學習成果,他默念老師教的咒語,猛然撞牆,不僅沒能穿牆而過,而且頭上撞出大包。

    據說, 1673年,蒲松齡來到嶗山的太清宮體驗創作生活。一天晚上,他坐在亭子里凝思冥想,忽然發現對面白色牆上,似乎有人影穿牆而入,原來是送茶道童閃過的影子,一時激發了他的靈感,於是有了《嶗山道士》的名篇。

人生不是一場比賽,而是一種由內及外的修行。修行的過程,必須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人生沒有什麼捷徑,沒有一夜暴富神話,更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巧遇。只有擼起袖子腳踏實地,苦幹加巧幹,才會一份付出,一份收穫,因為,人生沒有捷徑!這也是《嶗山道士》給我們的最大的啟示吧!


印象最深的是《嬰寧》。

《聊齋志異》裡面那麼多美女形象,人、鬼、狐、妖都有,但私以為「嬰寧」是蒲松齡最偏愛的女性形象,代表了天真、爛漫、聰慧、美好的女子。一句「我嬰寧何嘗憨耶」,滿滿的是蒲松齡對這個人物的喜愛。

男主王子服與嬰寧初見於元宵節,他看見一個「榮華絕代」的姑娘,手拿梅花站在車水馬龍之中。這個姑娘笑起來很爛漫,她對著貼身丫鬟說「個兒郎目灼灼似賊!」,說完就跑開了。王子服從此就像丟了魂一樣,直到經過輾轉他終於娶到了嬰寧。

可惜這並不是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婚後的嬰寧因為愛花和愛笑不被婆婆待見,後來因為被人調戲失手殺了人後,嬰寧被婆婆申斥了一頓,從此再也不笑了。

最初,因為她的傾城一笑,這個男人愛上她,最後為了這個她愛的男人的顏面她失去了她最珍貴的笑容。而這個當初茶飯不思的王子服呢?還會想盡辦法再逗笑自己的妻子嬰寧嗎?

答案恐怕要讓人唏噓了。


羅剎海市講述的是男主人公馬驥出海經商,到了羅剎國,馬驥生得英俊,可是到這座都城才發現,這裡的人長得都特別丑。他們看見馬驥長得跟自己一點兒都不像,反而以為他是個妖怪。他知道了這裡的人以丑為美,在這裡越美的人地位越大。他經歷了很多磨難,來到了海市,被龍王招為駙馬,但是人間與仙界道路不通,他和龍女並不能在一起,並約定三年後將他們的孩子讓給他來養,他有著花不完的錢,有兩個像龍女的孩子,但是依然懷念羅剎國,懷念海市,很懷念龍女。


聊齋志異差不多有五百篇,20世紀20年代起出現了小說原本改編的影視劇,還有大量根據原著單篇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

主題概括來說分三大類:一是愛情故事

二是抨擊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摧殘

三是揭露統治階級的殘暴和對人民的壓迫

倩女幽魂對大多數人來說印象最為深刻,其中我也不例外,就來說說他們的故事吧。

聶小倩是一個美貌女鬼,生前只活到18歲,死後葬在浙江金華城北的荒涼古寺旁,不幸被妖怪夜叉脅迫害人。後浙江人寧采臣暫居寺院,小倩受妖怪指使,前來謀害,卻被采臣的正氣打動,便以實相告,助采臣轉危為安。采臣也不負小倩重託,助她逃脫魔爪,並收留她侍奉母親和久病的妻子,小倩勤勞善良,深受寧家人喜愛。小倩因長期接觸活人,逐漸猶如常人,寧家人亦絕口不提她的身份。寧妻病逝後,小倩嫁給寧采臣做鬼妻,之後,又指點采臣除掉前來報復的金華妖怪。幾年後,寧采臣考中進士,小倩也生下一子,寧采臣還納一小妾,小倩、小妾又各生一子,三個兒子長大後也都成了有名望的人。


感謝邀請。我是征哥哥視覺,一位專註於文化領域的頭條創作者。

《聊齋志異》是我小時候最愛看的故事集,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畫皮》。最早知道畫皮這個故事是通過電影。記得是彩色故事片,那時候很多電影還是黑白片。對彩色電影很稀奇,所以印象很深刻,何況裡面的嚇人故事更是刻骨銘心。

小時候,最怕的就是妖魔鬼怪,誰要是搗蛋,大人們就會拿鬼來嚇唬你。說是再搗蛋就被鬼抓走了。對於鬼,還不知道到底什麼樣,但就是怕。後來,《畫皮》電影 的播放,算是第一次看到了鬼的模樣,那就是吃呀咧嘴,一臉猙獰,長長的舌頭吊在嘴唇上。後來,這個形象經常出現在噩夢裡,被嚇醒了很多次。

記得小時候,一個月明星稀的晚上,小夥伴們正在村裡玩做迷藏的遊戲。有個調皮的小夥伴,根據《畫皮》里鬼的形象,偷偷地用一張紙撕成一個長條粘在嘴上,然後突然從一個黑暗的角落裡跳出來,這下可把大家嚇壞了,一個個嚇得哭爹喊娘。其中最膽小的叫抓鉤的小夥伴,被嚇得幾天醒不來,可把他娘嚇壞了,後來門口一個會叫魂的老奶奶不知道施了什麼法術,才算讓抓鉤醒來。從此後,再沒有小夥伴拿這個嚇唬人了。

《聊齋志異》作為一本奇書,故事性很強,但裡面有很多不適合孩子們看的,所以應該有選擇的去閱讀。你說呢?歡迎大家留言交流,謝謝!


聊齋志義是蒲老先生的一大力作。可以說是馳名中外,讓人讀後,會過目不忘,亢奮在驚恐與好奇之中。

作品主要以老先生,對那封建王朝統治的不滿,恨恨的抨擊了黑暗的社會。給神怪狐仙,已擬人化的個性,歌頌了它們,身為孤怪,可有善良,富有同情人類的一面。

故事裡的<小娥>。<小翠>。<小謝>。隨為狐仙,富有善良,可愛一面,處處為人類貧民著想,成就了一段人仙愛情的傳奇佳話等等事例,我也不一一列舉了。

人活著,是為了愛情,而專而活,不是吃著碗里,看著鍋里,貪戀美色,而落可悲的結局。那<畫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為那些人敲響了警鐘!


《聊齋志異》中精彩故事頗多,而《田七郎》則是我最喜歡的篇章之一。

讓我們來品味蒲松齡對該文的小結:

異史氏曰:「一錢不輕受,正一飯不敢忘者也。賢哉母乎!七郎者,憤未盡雪,死猶伸之,抑何其神?使荊卿能爾,則千載無遺恨矣。苟有其人,可以補天網之漏。世道茫茫,恨七郎少也。悲夫!」

所謂「一錢不輕受,正一飯不敢忘者也。賢哉母乎!」是對田七郎母親的高度評價。文中對田母的描寫,寥寥數語,卻將田母之義躍然紙上,令人肅然起敬。富戶武承休千方百計要結交獵戶田七郎,但起初遭到了田母的拒絕, 因為她不允許田七郎輕易接受別人的恩惠。田母說:「我適睹公子有晦紋,必罹奇禍。聞之:受人知者分人憂,受人恩者急人難。富人報人以財,貧人報人以義。無故而得重賂,不祥,恐將取死報於子矣。」但當田七郎毆人致死,依仗武承休的幫助才逃脫牢獄之災時,她又改變了教育方法,田母慨然曰:「子髮膚受之武公子耳,非老身所得而愛惜者。但祝公子百年無災患,即兒福。」教導兒子不可忘卻他人的「一飯之恩」,必須以命相報。

正是因為田母的教導,成就了田七郎捨身取義的壯舉。作為一個女配角,蒲松齡尚且描寫得如此傳神,況主人公乎?

作者對田七郎的死添加了神話色彩,「憤未盡雪,死猶伸之,抑何其神」,是說田七郎誅殺貪官未果,遭役卒殺害,身首異處後,神奇般的站起,最終挺劍刺殺了貪官,報了武承休的知遇之恩。情節跌宕起伏,令人拍案叫絕,大呼過癮。 「七郎屍棄原野月余,禽犬環守之」,更是講故事的神奇推向了高潮,「環守之」三個字,其實是在表彰忠義,也滲透著作者對田七郎殞命的惋惜,同時也蘊含了作者宣揚善有善報的思想,讀到此處,似乎田七郎人是死了,但神還留著。

「世道茫茫,恨七郎少也。悲夫!」這是作者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控訴,蒲松齡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藉助於筆下的英雄形象去掃蕩現實生活中的貪官污吏,的確可悲!這最後一句真的叫人蕩氣迴腸,如果你用心去讀,一定能體會到蒲松齡當時的心境,如果聯繫目前的社會的種種不公,或許你的感悟會更多些,你也會更喜歡田七郎這個藝術形象,當然也會更為蒲松齡犀利的文筆所折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