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前,我在文章中大致闡述了此次臺灣九合一選舉對於島內藍綠以及所謂的白色聯盟的相關影響,也收到了網友的一些評論,此次再議,一是作一些回應,同時主要還想進一步談三個問題。

還是先從蔡英文說起,作為一名學者型領導人,同時也是一位典型的理念性臺獨政客,如果真的是打算置國民黨於死地,從而實現民進黨的自民黨化,也就是變兩黨製為一黨獨大制,那麼就應該主導兩岸關係,而不是一邊擱置起來,一邊則在繼續著切香腸式的「去中國化」,畢竟兩岸關係無法迴避,她的維持現狀並不代表在兩岸問題上無所作為,顯然她原本的設想還是內政改革優先,並且對兩岸關係冷處理,結果是內政改革初衷不錯,但操作與溝通上卻是乏善可陳,弄得民怨沸騰,怨聲載道,因此這一次的地方選舉其實就是給予臺灣民意一個情緒宣洩的途徑罷了。

其實看完這次選舉,一個最為直觀的感受是民進黨越來越像以前的國民黨,反觀現在的國民黨卻是開始接地氣了,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此次翻轉高雄並且席捲全臺的韓國瑜。因此現在的民進黨挾全面執政之勢,卻並沒有看出銳意進取的雄心,反而是浸染了濃厚的醬缸文化,這從此次選後的種種表現便可見一斑。雖然賴清德和陳菊都先於蔡英文請辭,但居然之後接受的蔡的慰留,如果說賴清德選擇留下還勉強說得過去,陳菊此舉便顯得喫相太過難堪。

不過就是賴清德的接受慰留也是打破了臺灣政壇業已形成的政治默契,即一旦選舉失敗,內閣總辭職即是執政黨負責任的一種體現,況且這個規矩最早還是陳水扁當政時定下的,之後的馬英九時代也是蕭規曹隨了。結果到了此次民進黨遭遇自2008年之後的再度慘敗之後,內閣依然是巋然不動。但轉而一想也不難理解,畢竟不論是陳菊還是賴清德北上,都是帶著一批子弟兵來的,也都被蔡英文予以厚位,由此纔有了所謂的「三角架構」,他們如果走了,那些個子弟兵的飯碗怎麼保呢?況且選後作為之前受益最多的新潮流系自然成為眾矢之的,此次三人抱團取暖,也在情理之中。

還有一點最為真切的感受就是現在的民進黨早就沒了當年的銳氣,作為街頭政治起家的政黨,骨子裡其實有那麼一股子草莽秉性,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內部競爭性極強,而一旦大事底定卻又能做到步調一致,相比之下國民黨卻是一個個西裝革履彬彬有禮,卻又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但看看此次選後的民進黨,面對空前的慘敗,黨內卻鮮有嗆聲,就是蔡適應出來說了句公道話,但沒多久就趕緊出來給自己圓場,此次的噤若寒蟬顯然是少了太多以往民進黨血性了。

但表面得看似風淡雲輕,卻也是暗流湧動。之前同為新潮流系的立委段宜康在立法院質詢賴清德時可謂是言辭激烈,歷時竟長達二十分鐘,這出雙簧其實不過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看似在質詢賴清德,其實可以視為是打響了問罪蔡英文的第一槍,緊接著這兩天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也是新潮流系,則開始為賴清德緩頰,並坦言賴清德會在總預算案在立法院通過之後即行辭職,而緊接著就是民進黨的新任黨主席選舉,此中意味不言自明瞭。

由此就涉及到此次探討的第一個問題,蔡英文能否獲得黨內提名,從而繼續尋求連任?存在這種可能的一個前提便是目前的三角架構得以延續,雖然陳菊不可能接替黨主席,那麼則會如前兩天盛傳的由蘇嘉全去接任,果真如此,那麼英賴配將是民進黨角逐2020的不二人選。但這主要取決於明年初賴清德是否請辭,從目前看這是大概率事件,而一旦賴清德辭去行政院長,那麼就形同與蔡英文正式切割,而據聽說陳菊也將選擇同時請辭,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蔡英文就真成了孤家寡人了。

此外,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就是現任民進黨的立委們了,尤其是那些區域立委們,看著自己的選區紛紛在此次九合一選舉中由綠轉藍,如果2020還是繼續由蔡英文披掛上陣的話,目前的席位減半也絕非不可能的事情,由此想到2016年大選前國民黨的「換柱風波」可謂是殷鑒不遠,因此這些立委們為了自己的飯碗,也絕不可能輕易讓蔡英文謀求連任。其實接下來的五席立委補選便是一個前哨戰。

因此2020年民進黨大概率還是會選擇賴清德出來選,由此涉及到第二個問題,即會不會出現所謂的「白綠聯盟」?也就是說民進黨為了避免柯文哲攪局2020而選擇提前招安?

我的結論是不會,原因有二:首先柯文哲是大勢已去,作為一個政壇網紅,他之所以能成功,全在於一招先喫遍天,在於能引領話題,尤其是能博得年輕人的好感與認同。但網紅的宿命就在於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一兩年」。這次韓流早已是讓柯文哲的影響力相形見絀,不但較上次選舉掉了三十萬票,並且也絲毫沒有顯現出所謂的外溢效應,此次民國黨主席徐欣瑩參選新竹縣長失利便是最好佐證,她選前主打的便是與柯文哲結盟,藉由柯的外溢效應拉抬自己的選情,結果柯文哲深陷藍綠夾擊況且自顧不暇,她的落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次就是此次臺北市長選戰中白綠已經撕破了臉,姚文智奪得的二十四萬多張選票就是最好的明證。況且一旦是賴清德出線的話,為了謀取勝選,必然向獨派靠攏,並在選戰中再次祭出統獨議題等,而像柯文哲這樣在此問題上極度曖昧的,顯然難以成為選舉的副手。

對於第三個問題,那就是王金平將會在2020大選乃至之後的國民黨中扮演何種角色?

不可否認,對於此次國民黨的大勝,雖然主因還在於民意思變,但具體到選舉運作上,論功勞王金平應該蓋過吳敦義,正是他成功整合了高雄、臺中以及彰化等地的地方派系,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國民黨候選人以如此高票數的成功當選,就連林為洲的退選也有他的因素,因此他對於未來又將會有什麼打算,也成為一大看點,我想基本的出處無非三點,一是考慮到國民黨應該會在2020的立委選舉中重新贏回多數,他也極有可能繼續位列不分區立委名單,因此重回立法院長應該是不錯的選擇;二是作為副手參選2020,從與馬英九的瑜亮情結看得出他一直是有覬覦大位的想法,但目前看,這個目標不太可能,但作為副手也可以成為一個選項;至於第三就是選擇歸隱,給中生代讓位。其實不論是吳敦義還是王金平都應該選擇歸隱,只有這樣國民黨才能實現真正的世代更替,但政治人物最怕的也是沒了舞臺,個人看似乎第一種可能性較大。

島內政治原本就是圍繞著選舉來轉,接下來有幾個時間節點可以觀察,一是1月27日的五席立委補選,二是春節前民進黨的黨主席選舉,尤其是後者的結果也將讓民進黨的權力架構更加明朗化。至於國民黨,由於吳敦義的主席任期一直要到2021年,因此國民黨究竟要以何種方式提名候選人,必將成為各方角力的重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