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只能有一個老大


羅馬和迦太基距離太近,一山不容二虎,實際是地中海不容二龍。

距離歐洲最近的非洲國家,無疑是摩洛哥,只隔著一條狹窄的直布羅陀海峽。其次就是突尼西亞,突尼西亞東北角距離義大利的潘泰萊里亞島,只有50公里左右,距離西西里島也就約100公里。

在當今世界的海洋格局中,摩洛哥的重要性可能要比突尼西亞大一些,畢竟摩洛哥瀕臨直布羅陀海峽。但在兩千多年前,突尼西亞的重要性則要大於摩洛哥。原因有兩點:一、強大的迦太基,疆域主體就是突尼西亞,國都迦太基就是現在的突尼西亞首都突尼西亞城。二,迦太基以北,過了西西里島,就是另一個強大的帝國——羅馬。

在東方的戰國七雄即將步入尾聲時,在西方,羅馬與迦太基的大戰正如火如荼。不過,按實力來說,迦太基要強於羅馬。對野心勃勃的羅馬帝國來說,不滅掉迦太基,如卧榻之側有人酣睡,你還能睡得著嗎?

羅馬要滅迦太基,第一站必須拿下迦太基的巨大橋頭堡——西西里島,然後才有可能進攻迦太基本土,也就是現在的突尼西亞。不然,迦太基就可以以西西里島為跳板,殺進亞平寧半島。

公元前264年,第一次布匿戰爭打響。羅馬軍隊的陸戰能力沒問題,但海軍實力不如迦太基,迦太基海軍可以輕易封鎖西西里島。羅馬不惜重金組建了一支海軍,在幾次海戰中重創了迦太基海軍。羅馬的目標當然是突尼西亞,羅馬海軍走的路線是:在亞平寧半島最南端開始,沿著西西里島南線向西航行,繞過潘泰萊里亞島,直接殺向突尼西亞北端岬角上的克利比亞(今突尼西亞古萊比耶附近)。古萊比耶附近,是非洲大陸距離義大利(含西西里島)最近的地方。

羅馬的目的最終得以實現,時間是公元前241年。迦太基被打到沒了脾氣,只好向羅馬求和,將西西里島打包送了羅馬。雖然此時迦太基還控制著另外兩個大島——撒丁島、科西嘉島,但西西里島是迦太基本土門戶,丟了西西里島,迦太基本土已無險可守,相當於南宋丟掉淮南。公元前238年,羅馬出兵佔領了撒丁島和科西嘉島。

迦太基的正北方向受到壓制,只能向西北方向的西班牙擴大戰略縱深。西班牙大部被迦太基佔領,迦太基與羅馬以埃布羅河為界。

第二次布匿戰爭於公元前218年打響。迦太基的戰略是出西班牙東北沿岸,進入羅馬帝國的北端,從側翼包抄羅馬。迦太基偉大的統帥漢尼拔率軍在西班牙、法國地中海沿岸地區一路穿行,殺進亞平寧半島的北部。然後,迦太基軍隊從北至南,縱貫亞平寧半島,取得了很多戰術上的勝利。最後,迦太基軍隊從克羅托內泛海返回突尼西亞。不過,迦太基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又成了羅馬人慶祝的背景板。

輸掉第二次布匿戰爭,迦太基也輸掉了國運。根據與羅馬的和約,迦太基之前控制的歐洲所有地盤全部放棄,海軍歸屬羅馬。迦太基的對外擴張勢頭被羅馬徹底打斷,迦太基只能困守於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而突尼西亞距離羅馬控制的西西里島太近,在戰略上已處在完全被動的態勢。而發生於公元前149年的第三次布匿戰爭,只不過是羅馬在迦太基的棺材板楔下最後一顆釘子。

公元前146年,迦太基亡國,為羅馬帝國的阿非利加行省管轄。迦太基城池被羅馬人徹底摧毀,人口被大規模殺戮,迦太基被歷史長河滌盪地無影無蹤。

迦太基是沒有了,但突尼西亞特殊的地理位置,依然決定了這裡是列強爭奪的焦點。突尼西亞與對岸的西西里島,正好構成一道地中海的狹窄水道。扼守住突尼西亞,就能在地中海的競爭中佔據優勢。阿拉伯倭馬亞王朝強盛時,佔據突尼西亞,有了繼續向西佔領北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乃至南歐葡萄牙、西班牙的跳板。如果阿拉伯人守不住突尼西亞,南歐、北非西部與阿拉伯本部的聯繫將被切斷。阿拉伯(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有了突尼西亞,並修建凱魯萬要塞,可以以此為跳板,向北虎視亞平寧半島(含西西里島)。

二戰時,德國在非洲開闢戰場。希特勒非常看重突尼西亞的戰略地位,即使德軍面臨後勤補給困難,希特勒仍然不想放棄突尼西亞。而對盟軍來說,不攻克突尼西亞,盟軍在地中海就將被德國、義大利切為兩段,左、右不能相顧。1943年3月至5月,盟軍在突尼西亞殲滅德國與義大利約30萬人的軍隊,盟軍的地中海戰略被連接起來,為消滅軸心國奠定了基礎。

更多歐洲與非洲歷史地理文章,請訂閱微信公號,地圖帝


第一次答這麼專業的題目多有錯誤懇請指教

第一次布匿戰爭

主要是因為希臘在西西里島的勢力受到威脅進而向羅馬求援。

另一方面迦太基在前些年羅馬打希臘時和羅馬簽下過一些限制羅馬商貿的不平等條約,為求打破這種局面羅馬借坡下驢和迦太基打了幾場。

值得一提的後期羅馬居然在用海軍正面打敗了號稱海上霸主的迦太基,然後在凱旋而歸班師回朝的路上大批船隻葬身自然風暴。

第二次布匿戰爭是因第一次戰爭而長出的惡果

第一次布匿戰爭後,迦太基人被迫移出西西里島,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同時和平期間,羅馬對撒丁島的強佔,以及對在西班牙發展的迦太基的限制與打壓,使迦太基人一直隱忍不發,找機會反抗羅馬。

迦太基有一位來自巴卡家族的將領——哈密卡爾,即漢尼拔之父,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失利後首先意識到西班牙在迦太基對羅馬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力排眾議(主要是希望避免戰爭南下發展的農業派),殖民西班牙,成為當地總督,並為籠絡西班牙人娶了當地部落酋長女兒為妾。

迦太基在西班牙殖民地的總督一共換了三輪,分別是哈密卡爾,哈密卡爾的一個手下(忘了什麼名字..),以及哈密卡爾的兒子——漢尼拔。

漢尼拔25歲出任總督,當時根據羅馬與迦太基條約,迦太基在西班牙的殖民地被限制在埃布羅河以南,然而這片範圍中卻仍有一座城市薩丁旦作為例外,仍在羅馬的控制下,這也是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導火索。

後值伊利里亞造反,漢尼拔找准機會,攻下薩丁旦城,羅馬派人前往迦太基理論,迦太基的元老院態度堅定,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當年,漢尼拔29歲。

漢尼拔行軍神速,繞開老西庇阿的軍隊,翻過阿爾卑斯山,說動高盧人共同南下,渡過波河,氣勢洶洶。

當老西庇阿意識到錯過了漢尼拔的隊伍時,兵分兩路一路撲向迦太基在西班牙的中心即新迦太基,另一路由他輕率回擊阻截漢尼拔。

好晚了..明天再打。

三次布匿戰爭應該分開來看。

第一次可以簡單地歸結為兩方勢力接觸後發生衝突,從而引發的戰爭。第二次應該叫做羅馬和漢尼拔的戰爭。因為迦太基內部長期有兩派,一個可以稱為國內農業派,反對和羅馬開戰,另外一派則是海外霸權派,領頭人就是漢尼拔的父親。在第一次戰爭失敗後,這位將軍就一邊記仇一邊帶領自己的軍隊去征服西班牙土著,死前還不忘和兒子漢尼拔說「王師東伐羅馬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所以後來漢尼拔是從西班牙發的兵,走的是陸路。而他在義大利半島縱橫的那些年裡,迦太基本土並沒有給予什麼實質上的援助。最後羅馬人乘勝殺來,迦太基敗北。

不過羅馬人並沒有滅手下敗將滿門的習慣,而戰敗兩次後的迦太基並沒有反抗之意。所以我個人認為,造成第三次戰爭的原因是由於漢尼拔帶來的陰影和羅馬稱霸後的霸道。

以上,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迦太基人曾經說:「沒有迦太基的許可,羅馬人連手都不敢放到地中海里洗。」你說不斷做大做強的羅馬人能忍?到最後,地中海可是變成了羅馬人「我們的海。」多豪邁。大結局小西庇阿說的那句(大概版):「我們正處在盛名帝國滅亡的一刻,這是偉大的一刻!但是我心中木有一絲勝利者的喜悅,因為羅馬未來也會面臨這個命運。」太扣人心弦了,腦補畫面和BGM,算是慨嘆興亡的最好場景之一。
羅馬:我說了算。迦太基:然並卵。
一山容不得二虎,迦太基當時是地中海頭號霸權,羅馬作為後起之秀只有兩種選擇:要麼自我閹割曲意逢迎,要麼就把他踩在腳下。
其他人都說完了我補充一個《埃涅阿斯紀》的故事,埃涅阿斯和一位公主相愛了,然後埃涅阿斯受神啟示到了義大利,他的後人建立了羅馬城,而那位公主以為埃涅阿斯背叛了她,她最終來到突尼西亞,建立了迦太基,然後她對她的子孫後代說要永遠對羅馬戰爭。
爭奪海上霸權,可以說是貿易戰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