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境預言書(四)

         ──乞憐者與拯救者

 

    就像草木自己生長,我們本來可以藉著與宇宙連結來獲得充電,漠視神性的後果造成先天不良,家庭本來應該提供愛的滋養,但是父母若是在缺乏愛的環境長大,也無法扮演領航員的角色,甚至在糾正孩子時,奪取他們的能量,不少人一輩子被家人搞得精疲力盡。

 

    那些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獲得愛的人,會重覆童年的戲碼來爭奪能量,本書列出脅迫者、乞憐者、審問者、冷漠者等,但其實不只是這些類型。

 

    乞憐者長大可能會變成拯救者,因為當父母是乞憐者時,他們會用嘮叨來行情感勒索,孩子童年得不到保護,反而要學會保護母親,覺得母親很可憐,長大以後常因同情別人而被剝削,會想要拯救別人,對於施與受的界限不清楚,溫柔被辜負,還一再對人溫柔。

 

    當我們面對乞憐者時,看清楚是他的需要或是你的需要,如果自己有「被需要」的需要,那是你的問題,如果此時沒幫助對方,終生都會難過,顯然就是你的業,那就去幫助對方找到內在的神性。

 

    拯救者必須明白三輪體空,施者、受者及所施之物皆不存在,TONI曾說愛是一種存在的狀態,不要付出超過你能給的,也不要帶任何期待的給出,否則,曾經幫助過的人得意後,忘了你的付出,自己會難過;拯救者必須尊重每一個人的速度,達不到預期的結果,會變成自己的壓力。其實一個人重新振奮,靠的是自助、人助、天助,如果某人以為自己拯救了別人,那是看弱對方的靈魂。

 

    由於靈魂的鄉愁,拯救者真正的空虛是一種「神聖的不滿足感」,其實他們要的凡人給不出與宇宙連結才能滿足神性滋養,倘若無法與大我連結,他們在世間其實像無根的浮萍。倘若他們能與大我連結,就能以超然的眼光和寧靜的心態,用慈悲奉獻的精神在世間找到心靈寄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