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認為,兒童的身體和手的基本動作比較協調,有了自理的願望,家長卻忽視了孩子的這種願望,一切包辦代替,他們過多的關愛不經意間挫傷了孩子的自理的積極性,阻礙了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作為家長,應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充分認識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幫助孩子獲得初步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是指人們在生活或學習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行為能力。對於幼兒園小班的孩子來說,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喫飯、自己入廁、自己穿衣穿鞋、睡眠和洗漱習慣。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是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的需要,能促進幼兒的大小肌肉羣和動作協調性的發展,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立習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信心、不依賴成人的性格。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提高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勇於面對困難,敢於克服困難,去爭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獨立做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

如果孩子不能初步地獲得自理能力,那麼直接影響到在幼兒園的生活適應和學習效率,進而影響到上學後的學習成績和自信心等。

獨立性的培養對於人的成長是極為重要的,從小養成獨立的個性,成年後就能夠善於發現問題,並通過積極的思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具有了獨立性就具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在將來日益激烈的生存環境中,具有獨立性的孩子一定會佔有一定的優勢,若錯過這個發展的重要時期,孩子的依賴性就會越發嚴重。

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不僅是社會的需要,也是每一個人自身發展的需要,早期家庭教育應該注重孩子自主意識培養,充分為孩子創造有利於發展的環境和機會。

陪伴成長關鍵期初步的自理能力是孩子自理能力培養的一部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我們需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抓住成長關鍵期。在幼兒園小班時期幫助孩子獲得初步的自理能力,在幼兒園中班培養孩子良好的自制力,一年級時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四年級時培養孩子做事有計劃……


如果真有先後,家長自己先成長,再和孩子一起成長,再考慮對孩子的培養。

家長自己先學習育兒知識,包括嬰幼兒和青少年的心理發育、情感發育、動作發育的大致階段,知道如何科學的引導而不是揠苗助長。

家長希望孩子熱愛閱讀,就自己先多讀書,多陪孩子看繪本和念書。

家長希望孩子學會獨立的技能,就要自己先擺正心態,先跟孩子一起做,再逐步給孩子機會自己做。比如從喂飯變成自己喫飯,比如孩子刷牙、睡覺等等。都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我覺得孩子的成長沒有絕對的什麼先什麼後,很多東西都是同步在發展發育的,就看家長怎麼陪伴怎麼引導了。

我們都想給孩子更好的愛,成為更好的自己,有更多知識和能力的家長,就是更好的家長,也能養育出更快樂的孩子。


我從事一線教育工作10幾年,也是兩個孩子的爸爸。我認為孩子的成長分三個階段:1、規矩服從和習慣養成;2、鞏固良好習慣,摒棄不良習慣;3、多方面實現自我價值。

第一階段,家長先要給孩子立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立好規矩後,就要長時間陪伴,幫助孩子把好習慣慢慢養成,其中自己還要嚴以律己,給孩子一個榜樣。孩子剛開始都是根據自己的父母有樣學樣的。第二階段,要和孩子講道理了,告訴他們這個事為什麼能做,那個事為什麼不能做,做了不該做的事會怎麼樣,言傳身教地讓孩子慢慢樹立正確的三觀。第三階段,多去鼓勵孩子自己獨立完成任務,這個時候,家長要做幕後,當孩子失敗了一起分析原因,當孩子成功了,一起分享成就感,不能一味的代辦,要讓孩子自己體會到失敗的滋味,和成功的喜悅。根據我多年見聞和親身經歷來看,只要小學階段養成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初中階段克服了初二這個叛逆期,基本上,這個孩子的未來,發展到什麼程度,就差不多定下來了(當然除開個別情況,比如天才。不過天才的概率能有多大呢?)


感謝邀請我回答該問題。我是一個家有五歲寶寶的媽媽,如何培養孩子,我覺得應該分為0-3歲前和3歲入園後來區別對待。

因為對於一個三週歲前的寶寶,是一個從子宮內到子宮外的過程,那麼首先他需要去適應這個世界,父母應該關注以下三點1、讓寶寶感受到愛和關心;2、幫助寶寶發展特有的技能3、鼓勵寶寶對外部世界的探索。雖然短短的三點但卻包含了喫喝拉撒、睡覺、身體發育、運動技能、語言技能等各個方面。

3周歲之後的寶寶,我覺得在他對這個世界有初步適應之後,就要慢慢的開始關注他的品行、品性等的培養。然後纔是各種啟蒙如語言、畫畫、藝術等。

但是最最重要的也是我想說的一點是育兒先育己,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父母不管做什麼事都要以身作則,孩子才會以此為榜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