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卢悦(新浪微博@卢悦卢悦)

首发于公众号:心之助(ID: xinzhizhunvxing)


几年前心理圈里有一场论战。


起因是著名心理作家李雪在微博上发了一段文字,引起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总督导、北大教授徐凯文的反击。



然后他写了两篇长文,一篇主要说,他二十年的咨询生涯,从未见过父母会恨孩子。


另一篇从咨询的伦理督导层面,告诫咨询师要谨言慎行,一旦触及到受众的心理创伤层面,内心的创伤被唤起,一发不可收拾。


随后,更著名的武志红老师用另一篇长文回击,证明父母对孩子的确是有恨的。


  • 如果说爱恨情仇是人的基本情绪,那为什么父母对孩子就缺失了“恨”?

  • 如果缺失了“恨”,孩子是从哪里学会这种情绪的?(关于父母恨孩子的更多例子,可查看文末Tips)

  • 父母“恨”孩子,到底有多可怕?

  • 宣扬“恨”,真的会引发更多的“恨”吗?


这一系列问题都非常有趣,以至于我也想在这里说说。


01


爱恨有正负之分


爱与恨,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情绪。几乎所有情绪都可以归于这两种类别。我的理解是,这场论战的核心在于爱与恨对我们的影响。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比昂说过,爱和恨都有正负之分:+love,-love,+hate,-hate。


举个栗子:


咨询中,我问来访者:你觉得你爸妈爱你吗?

来访者:爱啊,我爸爸天天忙工作,拼死拼活维持家里生计,没有他,我根本上不了大学。妈妈带我四个兄弟姐妹,身体都拖垮了,很多时候,我不得不替她去田里收割。

我:如果有“但是”,你会说什么?

来访者:但是,爸爸经常揍我,多是因为我学习不好;妈妈常跟我说她的痛苦,希望我多理解她,爸爸觉得她太唠叨不愿意听。

我不能拒绝妈妈,如果拒绝,我担心她身体更差了;可当我想她听我说的时候,她总会说:你不要给妈妈添麻烦了……


这里面的爱,是 + 还是 -,区别就在于,是把人物化还是人化


一个贫寒之家为了能生存下去,没有条件谈人权,必须被物化。


被工作和家庭折磨到精疲力尽的父母,需要孩子承受他们所不能承受的,做他们的倾诉对象和泄愤工具,这样,这个家才能勉强维持下去。


你无法要求,生活在贫困线上的父母还能给孩子多么强大的情感支持,因为他们自己都自顾不暇。


被物化的爱,就是-爱;被当作一个「」看待的爱,就是+爱。


所谓的“我都是为你好”这样的爱,往往都是-的。一旦共情的需要是单向的,那么这样的爱,往往就是负值。



02


我都是为你好


很多80后都有这样的体验,父母往往风里来雨里去,含辛茹苦省下钱给孩子买钢琴,送各种学习班,他们真的很爱孩子。


可他们爱的,不是作为一个的孩子,而是作为一个物体的孩子。


什么意思?


因为他们从未问过你:你喜欢钢琴吗?你想要的是什么?


这样的爱,就是“母婴”之爱——我们所有人都需要这样的爱。但这样的爱,不是爱的全部。


当我们是一个婴儿的时候,我们的爱,都是-的。


如果我想拉尿,喝奶,我才不管妈妈晚上起几次夜,我才不管爸妈刚吵完架,正在产后抑郁阶段,我就是要吃喝拉撒,你们必须马上满足,否则我就哭哭哭!


之后我们才开始社会化,我们才需要很多挫折,把自己和他人当成独立的个体区别看待。


但如果这种挫折超过了我们的承受范围,就会形成假性自我——我们会变成“孔融让梨”提倡的那种乖孩子看起来过度早熟,但内核还是一个婴儿。


这样的婴儿会安然度过少年时代,直到进入亲密关系,内核中的婴儿本质就会暴露出来,要求他人满足。


此时我们就会转向自己的孩子,用一句“我都是为你好”,把“吸管”插到孩子身上……


残酷吗?


我不认为。


你如果在《动物世界》里看到狮子捕猎羚羊,可能会觉得羚羊很可怜。但你要知道,吃不到羚羊,狮子会被饿死,它就不可怜吗?就是因为它长了锋利的牙,它就不能被同情吗?


在“物化”的世界,是不存在残酷这样的名词的,只有生存。而生存要比“残酷”这样的词更根本性地决定我们的行为。


03


+恨 VS -恨


我也会问来访者:你的爸爸打你,妈妈强迫你听她絮叨,你恨他们吗?

来访者:不,我很爱他们,他们那么不容易,我怎么能恨他们。

我:也就是说,如果他们不辛苦,你就能恨他们了?你并不是没有恨,你是不能恨,不忍恨?

来访者:是的。

我:如果你恨了他们,会发生什么?

来访者:我爸爸就会毁了我,我就会毁了我妈妈。


到底什么是恨呢?


恨就是需要不被满足的时候,或遭遇入侵的时候,我们想要排除掉的不悦感的趋向。


没有人喜欢被爸爸打,没有人喜欢听妈妈唠叨,没有人喜欢自己需要被理解的时候,却遭受指责、无视和误解。


当我们想要对方调整的时候,我们其实是要挑战对方的。如果这种挑战不能被环境容纳,反而会导致更糟糕的打击和更恶劣的结果,我们就必须忍受这种痛苦。


在我的咨询室里,我看到大量的对自己空前指责的来访者,因为他们的恨不能被接纳,他们就转而攻击自己,希望自己更强大,更没有依恋的需要,更不需要他人的理解,不需要爱。


他们的关系如此脆弱,以至于不得不给自己构建一个美好的幻想:我父母都是爱我的,他们也不容易,他们需要我更多的爱。


禁不起表达恨的爱,实在太脆弱。


这就是为什么徐凯文提到当今社会盛行“空心病”的原因——人和人的关系,实在有太多的“假性亲密关系”,我们不敢去爱,也不敢去恨


因为我们怕一旦拿出真正的自我,这个关系就会摧枯拉朽一样被毁灭。



04


“我不能表达恨”


很多的妈宝男和婆媳矛盾会出现,都是因为“不能表达恨”。


很多女人不明白,为什么一说到自己的母亲,很多男人会摆出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终生的革命姿态——我妈说的,都是对的;我妈不容易,你必须顺着我妈!你和我妈掉到水里?当然是救我妈啊!


妈宝男的养成,就是刚才的来访者说的那句话:对爸爸表达恨或攻击,我会被爸爸毁掉;对妈妈表达恨或攻击,我会毁掉妈妈。


无论是毁人还是被毁,都是无法接受的。于是,很多妈宝男会找一个充满战斗精神的女人来斗妈妈,或者找一个疯狂的小三儿来斗妻子;会对领导唯命是从,但总会坏领导的事儿。


这就叫被动攻击,或李代桃僵。


因为,没有人愿意生活在永远被爸爸欺负的世界里,也没有人愿意生活在要永远满足妈妈愿望的世界里。


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


如果正面表达恨的方式无法实现,我们会就用负面的方式表达。不能向外表达,就只能向内或者换个方式迂回地表达。因为人,就是表达情绪的器官,就是表达情绪的工具。


我曾经看过一个电影,因为很多矛盾分道扬镳的两兄弟,最后在拳击场上相遇,彼此打成猪头,最终两个人紧紧拥抱,那叫一个爱。


在女性世界里,扫地不伤蝼蚁命是爱;在男性世界里,不打不成交是爱。


问题在于,如果我们的环境太艰苦,我们就无法实现+love和+hate的转换,而长期滞留在-love和-hate的世界里。


我们看到太多人沉浸在对父母,对伴侣,对孩子,对世界的仇恨里,因为他们不敢承认,自己是有爱的。




05


真实,比爱恨更重要


一个来访者在咨询室里不断倾诉着对父母的仇恨,无穷无尽地说着。直到有一天,我说:也许你想要的,就是让妈妈好好抱抱你。


她愣住了,眼泪流了下来。


有的来访者对我说,我可以攻击你吗?我可以拒绝你吗?我可以说你刚才说我的,我毫无感觉吗?


他们都在尝试着走出舒适区,尝试着发展曾经停滞的自我,尝试着去发展+love和+hate。


当他们表达出太多-love和-hate时,我都无法承受了,我有时会失去咨询师的位置,也会和他们一起陷进去,然后好不容易我爬上岸,告诉他们:刚才,我也掉进去了,我那时候没有沉住气。


来访者说:我喜欢你掉进去,我从没想发展什么正能量的爱和恨,我只觉得刚才失控时候的你很真实,我想要的,就是真实的你。


对,那一刻,我不是咨询师,我是一个人;他也不是来访者,他也是一个人。


还是那句话,“没有诱惑的深情,没有敌意的坚决”。


我相信是那些相遇,我与你的相遇决定了什么发生,而不是其他。而这种真实,可能会比爱和恨更重要,因为它是原初的,没有被扭曲或加工过的。我们人生太多的问题,都是因为没有条件去“真实”。


因而,也会更有生命力。

 


Ps:武志红说过,中国人有太多巨婴症,有巨婴的地方,就必然有巨爸巨妈。


在中国只要任何惨事发生,一定有人要求政府立法,要求更大的国家强制力保护我们的存在。


徐凯文的说法是,我们咨询师要小心,不要暴露伤口,以防那些容易受伤的人看到。


这恐怕就是很典型的“巨爸巨妈”心态,把全世界都看成育婴场。换句话说,他们制定了一个规则,一切都要为创伤者让路,那其他没有创伤的人呢?他们的权利就要被限制吗?


还有,创伤者必须要被治愈吗?他们有没有一直不好的权利?咨询师的存在,是为了把一个人治好吗?咨询师有没有权利制定一个标准告诉大家:这就是好,好就必须要执行?


拳王阿里曾在一个小巷子里被几个流氓拦住,被打了一顿。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还击,他说,我只在拳击场上揍人。


咨询师的伦理也是如此,如果要讲伦理,最好还是在咨询室里去讲,不要把全世界都当成手术台或讲台。


我们必须要小心,没有那么多人可以被我们误导,也没有那么多人的人生,和我们说了什么有关系,我们没有那么伟大。


所以,伦理,不如世界观更重要。


   


Tips:“母亲都是恨婴儿的”


著名的客体关系大师温尼科特列举了18条原因,我发现,将这些原因放在父母双方和大一些的孩子身上,很多是同样适用的:

 

  1. 婴儿(孩子)不是她自己心中设想的那样;

  2. 养育婴儿(孩子)不是童年的游戏,爸爸、哥哥也不像我一样地对待孩子;

  3. 婴儿(孩子)的出生一点也不具备浪漫和神话色彩;

  4. 怀孕和生产的时候,婴儿(孩子)对她的身体是个危险;

  5. 婴儿(孩子)妨碍了她的私人生活,对自己全神贯注做事也是个挑战;

  6. 母亲生个孩子是为了安抚自己的母亲,因为她或多或少会需要一个孩子;

  7. 婴儿(孩子)伤害了她的奶头,甚至让它被咬破流血;

  8. 婴儿(孩子)是无情的,对待她就像对待一个下等人,一个不领取报酬的仆人,一个奴隶;

  9. 从一开始她仿佛就只能爱婴儿(孩子)、ta的排泄物以及爱ta所有的东西;

  10. 婴儿(孩子)总是设法伤害她,周期性地咬她;

  11. 婴儿(孩子)表现出不再信任和眷恋她,还会嫌弃她;

  12. 婴儿(孩子)得到了ta想要的东西,就把她像垃圾一样扔掉,不再理她;

  13. 婴儿(孩子)一开始肯定至高无上,ta必须被保护免于意外,生活必须以婴儿的步调进行,所有这些都需要母亲不断周到地学习;

  14. 最初婴儿(孩子)一点也不知道她所做的事,或她为ta做的牺牲,而婴儿还是不能被恨的;

  15. 婴儿(孩子)有时候拒绝她给予的食物,使她怀疑她自己,与此同时婴儿却吃其他人给的食物;

  16. 明明她和婴儿(孩子)一起出门,度过了一个糟糕的上午,而婴儿向一个陌生人微笑,陌生人就说“ta多可爱啊”;

  17. 如果她从一开始就抛弃或疏忽了婴儿(孩子),她知道婴儿(孩子)将永远报复她;

  18. 婴儿(孩子)使她兴奋,但也使她感到受挫——ta并不属于她。



作者简介:卢悦,女性情感心理平台“心之助”联合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IHNMA国际催眠师,1000+心理情感文章作者,5000+人婚姻情感心理咨询师,世纪佳缘情感心理专家,张德芬空间心理情感作家,北京电视台《谁在说》、《生活广角》,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心理月刊》,《精品购物指南》(健康版)等数十家主流媒体特邀心理专家。

新书《亲密关系的重建》正在当当、京东热销,购买链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本文转自微信公号心之助 id:xinzhizhunvxing。


九州心理测评,为您准备了四大类200项专业有趣的心理测评。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选择您感兴趣的心理测评。


近期课程 (点击可查看详情)

九州心理2019—2020年课程(新增正念师资班)

心理咨询培训项目招生简章详情(线上随时学)

社会工作师】人社部、民政部双认证(线上随时学)

后现代疗法|吴熙琄叙事治疗(线上随时学)

国际认证EAP专员(DEAP)培训(5月、上海)

长沙站 | 赵小明音乐治疗工作坊(5月、长沙)

国际认证OH卡治疗师初阶(台湾陈伯炜,5月、长沙)

国际大师Zvika舞动治疗(DMT)工作坊(5月、成都)

许维素焦点治疗(SFBT)长程班(6、12月,长沙)

2019年曾奇峰实操工作坊第四期(6月、长沙)

泰祺抗挫力青少年训练营(7月、长沙站、南京站)

青少年团体辅导培训师系统课程(7、9月)

浩然动力心理成长营青春期专场 (8月、阳朔)

浩然动力草原之旅心理成长游学营(8月,内蒙古)

浩然动力海外游学营第15期美国站(7月,美国)

浩然动力海外游学营第16期英国站(7月,英国)

浩然动力海外游学营第17期日本站(7月,日本)

浩然动力海外游学营埃及(8月,埃及)

SFBT焦点解决核心技术工作坊(9月,长沙)

正念生活 幸福当下| 5日正念止语静修营(9月,长沙)

黄素菲叙事生涯规划工作坊(10月)

苏晓波|后现代精神分析工作坊长沙站(10月)

徐钧自体心理学二年制长程班(10月)

正念舞动工作坊(10月、长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