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0年9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1644年3月,崇禎弔死於煤山,明朝宣告滅亡。此時,距袁崇煥被處死已過去14年,距袁崇煥矯詔殺毛文龍已15年。

崇禎處死袁崇煥,事先經過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聯合會審,給出的其中一項罪名是:擅殺毛文龍。這項罪名似乎在告訴人們,毛文龍不應該被殺。

但詭異的是,袁崇煥處死14年里,崇禎一直沒有給毛文龍平反。既然是被矯詔擅殺的,為何不為他恢複名譽?或者,讓他的後人繼承爵位和待遇……

1、毛文龍被歸為魏黨一派

袁崇煥殺毛文龍前,曾公布「十二該殺」之罪,其中第10項罪名是:「輦金京師,拜魏忠賢為父,塑冕旒像於島中。」用車拉著黃金到京城,送給魏忠賢並拜其為父,在皮島上給魏忠賢立有加冕冠的塑像。通過這個表述,可知袁崇煥把毛文龍歸為魏黨。

崇禎上台後,第一件事是誅殺魏黨。無論是誰,戴上魏黨帽子就完蛋了。但當初魏黨氣焰正旺,東林黨被打得七零八落時,跑到魏忠賢門上認爹的認爹、拜師的拜師也是一種時尚。袁崇煥也沒免俗,同樣給魏忠賢立過生祠。那麼,毛文龍立過塑像就能歸於魏黨?其實,還有其他原因。

2、毛文龍一直受黨爭夾板氣

毛文龍起家於遼東募兵,收納逃散兵勇和難民,湊足98人奪島並扎穩腳跟。力主他募兵、建立根據地的正是時任登萊巡撫王化貞。此人本屬東林黨,後來投靠魏黨,成為東林叛徒,最終因廣寧慘敗被崇禎處死,身敗名裂。王化貞還與熊廷弼之死有關,而熊廷弼是堅定的東林黨人。

毛文龍起家的恩主是魏黨,此人間接害死熊廷弼,這個賬早晚要算的。後來毛文龍因功獲封並得到大量軍餉,又與登萊巡撫袁可立大有關係。袁可立本屬中間派,引發了魏黨和東林黨人爭奪,兩派陣營都拿毛文龍說事。看來,兩黨都沒把毛文龍視為自家人,毛文龍只好受黨爭的夾板氣。

3、袁崇煥具有東林黨屬性

袁崇煥儘管給魏忠賢立過生祠,但骨子具有東林黨屬性,這多少與他的恩主孫承宗有關。孫承宗雖然沒有陷入黨爭,可一直敵視魏黨,還被傳言過要誅魏「清君側」。袁崇禎被判處凌遲,自然少不了魏黨殘餘勢力的推力,也可以理解為是魏黨對孫承宗仇恨的轉移和替代。

袁崇煥擅殺毛文龍,還與一個人有關:錢龍錫。此人是堅定的東林黨人,在萬曆年間曾被魏黨彈劾而革職回鄉。崇禎上台後首先起用錢龍錫,主要工作就是負責審理魏黨案。袁崇煥被崇禎重新起用,一番平台召對結束後,錢龍錫私下力主袁崇煥殺掉毛文龍。說到底,仍是黨爭的延續。

4、毛文龍沒被平反的原因揭曉

毛文龍被袁崇煥矯詔殺死,除「十二該殺」之罪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黨爭。魏黨已被剷除,東林黨人怎能容忍恩主是魏黨的毛文龍?王化貞雖死,再用毛文龍祭奠一下熊廷弼不也挺好?何況他更涉及黨爭中關於袁可立的是是非非……

袁崇煥被處死,燃爆點與毛文龍之死有關。袁崇煥死後的14年里,東林黨一家獨大,左右朝政,他們怎麼可能促成為毛文龍平反呢?也許,袁崇煥在魏黨殘餘勢力推動下被凌遲,這個賬東林黨人還沒清算哪。

毛文龍和袁崇煥之死,都是魏黨和東林黨的黨爭產物。加上崇禎在袁崇煥死後執政的14年里,一副焦頭爛額的模樣,真沒時間去給有著莫大爭議的毛文龍一個說法。也許在他眼裡,毛文龍雖被擅殺,但與魏黨脫不了干係,也應被殺。在這一點上,崇禎不如乾隆明白——成書於乾隆年間的《明史》中,對於毛文龍之死,結論是「妄殺」,也就是濫殺無辜。

清初時,毛文龍庶子毛繼斗受投降清廷的毛文龍舊將邀請,計劃讓他出任清廷要職。毛承斗堅拒不受,並說"懼違先將軍志也",我擔心違背故去的先人毛文龍將軍抗清的心愿和遺志。

而早在毛文龍被斬殺的8年前,他在鞍山的親屬100多人,均死於後金軍之手。皮島之上,毛文龍隨從軍吏和將領多數姓毛,毛文龍解釋:「此皆予孫」,這些人都是我的孫子……

毛繼斗是毛文龍庶子,非正室所生,想必嫡子嫡孫都被後金滅門了。這些「此皆予孫」之人,想通過毛繼斗來反哺一下時,才發現雖非嫡子,但毛繼斗的志向一如毛文龍,氣節如山,堅不可摧。

參考文獻:《明史》、《清史》、《明季北略》、《明史紀事本末》,感興趣者可以詳細一讀

指動濟南原創,轉載請註明


袁和毛是兩碼事,但毛文龍是罪該萬死

首先,清修的《明史》,你也敢信?比較靠譜的只有《國榷》、《滿文老檔》。其他都是網上蝗明編的蝗明史,或者是清朝野史。

第一條:民國時期在瀋陽故宮發現了後金的原始檔案,其中署名就有大明總兵官毛文龍用漢字書寫的書信原件,內容是:「無論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則大事可定矣。我不分爾所得,我亦不歸爾管轄。」寫於崇禎二年三月一日。三個月後毛文龍就被袁崇煥送去了天堂。

第二條:據兵部尚書永光言說:據毛鎮報,擒斬者不滿二百人,而我之官兵死傷者已四千餘人,器械,馬匹遺棄殺傷者,又不可勝計……

寧遠之戰,後金傾巢出動,毛到底在幹什麼?明朝沒有得到他的任何好消息。當時有人指責他:「寧遠已經三月,毛文龍竟不知覺,何雲牽制?」等到己巳之變,後金全民皆兵,出兵幾萬,又留守幾萬。毛文龍就算還在,也是給人家撓痒痒。

第三條:毛文龍雖然是個垃圾,可他手下卻出了三大漢奸。這些人打清軍不行,對付自己人到是專業。不過,這也不是為了報仇,而是在兩年、五年後孔有德、耿靖明、尚可喜才投降後金。這個時候,明朝在遼東早就大勢已去。

第四條:據朝鮮史書記載,毛文龍逼民為俘,每年都要向皇上索賞(例行公事)。《天啟三年八月初六塘報》載有滿浦、昌城大捷。此役毛文龍只是騷擾一下,塘報卻謊稱殺敵兩萬,斃馬三萬。他居然有這種戰績,那又是怎麼勝利轉進小島的?當時有人投訴:說他的兩萬六千人,一年要吃朝廷10餘萬兩白銀,而且還不能收復遼陽一寸土。

第五條:崇禎早就不滿毛文龍這種桀驁不馴的態度。袁從得到崇禎的全權任命的那一刻起,毛文龍的命就歸他管了。在與毛文龍談不攏的情況下,他才決定先下手為強。崇禎事後也沒反對,就連袁崇煥死後,他也沒覺得毛文龍不該死。就連其長子毛雲龍也接受處分。

總結:為何要給毛文龍翻案?這是建立在一種如果如果在如果,或許就能改變歷史,拚命為明王朝的滅亡尋找替罪羊的結果。這樣修改歷史的好處是,蝗明能給失敗找借口,清朝能為軍事征服找理由。在雙方目的一致的情況下,蝗明分子與清政府早已在暗地裡達成了一種默契。


崇禎是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自認為永遠正確的人,所有的錯誤都是別人的。都是群臣的不對。毛文龍的一個幕僚上奏摺為毛文龍鳴冤,說袁崇煥為履奴約(為滿足與黃太極議和約定)而殺毛文龍,現在袁賊已伏法。請朝廷為毛文龍翻案。崇禎回復,難道毛文龍就沒有犯錯嗎?拒絕為毛文龍平反。只是派黃龍為皮島新總兵,去接替袁崇煥任命的劉總兵,但黃龍只敢到旅順,不敢到皮島去接任總兵官。不久皮島第一次兵變爆發,袁崇煥派到皮島的劉總兵官投降黃太極。殺死很多毛文龍的部下,最後被皮島不願意投黃太極的東江鎮官兵殺了。黃龍才去了皮島當總兵,但是皮島兵將孔有德對朝廷不給毛文龍翻案不滿,以要餉為名綁架黃龍,並割掉黃龍的鼻子再次兵變。被尚可喜帶兵平叛,孔有德出逃登州投孫元化。後在吳橋為一隻雞再次叛亂。孔有德在登州抓黃龍家屬逼黃龍投降,黃龍不降,孔有德殺黃龍全家。孔有德兵敗逃跑到遼東半島時被黃龍帶旅順兵伏擊,船隊被毀千人被俘,孔有德北逃復州投黃太極,與八旗兵一起南下攻打旅順,黃龍戰死,尚可喜家屬兩百人跳海殉國,朝廷再次委派新總兵到皮島。但是新總兵不會別的就學會了袁崇煥的本事,殺將立威。他選擇了廣鹿島的副總兵尚可喜。尚可喜在去皮島拜見新總兵的路上得到消息,大哭逃回廣鹿島,帶隊投敵。與黃太極一同攻佔了皮島,東江鎮萬人全軍覆沒。這樣黃太極有了孔有德帶來的大炮,和尚可喜的海軍艦隊。八旗再無後顧之憂。


袁崇煥的重要、忠心是我們後人的看法,讓當時的崇禎皇帝看到他的不可替代不是很現實。相反,看到的是問題一大把:

1. 曾經黨附魏忠賢,而自己卻又是東林一黨

2. 自誇五年平遼,實際上沒完成也根本完成不了

3. 任人唯親,和蒙古族將領滿桂等人矛盾頗深

4. 擅殺毛文龍,輕視皇帝(這一條就夠死罪了),而且也是自毀長城,毛文龍若在,皇太極未必敢輕易入關。

5. 在回防北京時仍任用私人,和其他人矛盾嚴重。

還有很多,冒功、貪污什麼的都是小事了,結論就是在他的身上花了太多錢,卻沒有成效,而且人不怎麼樣,殺了他不奇怪。

我們今天看重他是和其他將領比出來的,另外還有清朝乾隆皇帝的吹捧,這就是距離產生美。袁崇煥的能力是有的(但功勞打折扣,炮傷努爾哈赤致死只見於朝鮮《李朝實錄》,還是他自說自話,可信度不是很高,這事到現在還有爭議),但單就法律而言,殺他並不為過。當時崇禎皇帝在他身上給予太多的希望,結果錢花了,很多人被他排擠了,皇太極也就到了北京城下,不殺他謝罪才怪,當時太需要一個為失敗負責的人,而袁崇煥是不二人選。袁崇煥死後百姓分食其肉就是明證。再說還有東林黨和其他政治派別的爭權奪利,看起來只要不是除了他別人守不了北京,他就非死不可。有沒有反間計不重要,重要的是崇禎想殺他。

個人觀點: 1、崇禎志大才疏,年輕氣盛,誅殺魏忠賢后更是剛愎自用;一心急於振興朝政,卻又生性多疑,信不過任何臣子。袁崇煥的軍事才華得到了他的賞識,委以重任,突然得知袁「背叛」自己,自然無比憤怒,衝動的將袁崇煥打入天牢。 2、崇禎極端自負,雖然後期已經意識到自己中了女真人的反間計,但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決不肯承認自己的失誤,所以急於殺死袁崇煥來掩蓋自己的愚蠢錯誤。 3、袁崇煥雖然軍事才華橫溢,但是在政治上卻有幼稚之處,他在關外鎮守一方本來就容易招來疑忌,擅自誅殺大將毛文龍,雖然說是發現毛文龍勾結女真,但後來考證的史料均認為毛文龍並沒有背叛明朝,只是不大遵從袁的將令而已,袁為了在軍中立威而斬殺毛文龍,自然會讓本就多疑的崇禎更起戒心,只是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替代才暫時沒有被處置。袁崇煥又不知在朝內結援自固,沒有大臣為他解釋,也沒有人肯為他求情。 4、女真人的反間計其實很簡陋,只不過正好迎合了崇禎的心理而已。

崇禎帝殺了袁崇煥,原因是其有兩項罪,「擅主和議」;「專戮大帥」。「擅主和議」袁崇煥曾經多次繞過朝廷和皇太極進行議和,又手持尚方寶劍把左都督平遼總兵官毛文龍殺了。 理由好是毛文龍有專恣無戒、為臣不道、侵吞錢糧、好色誨淫、草菅人命、掩敗為功等12條罪狀,也該,一個號稱五年平遼的袁大帥為此就送了性命。

這是對是錯我們不做評價,但此案無疑有個人是最冤枉的,那就是毛文龍毛總兵了。

從史書上我們知道,毛文龍功勛卓著,或許邊將都有桀驁不馴的毛病,但作為明朝對後金前線的大將,堪稱是核心力量也不為過,袁崇煥殺了他,那是直接影響到了戰局。

於是,冤枉的毛文龍死了,殺人的袁大帥也死了,可是,冤死的毛文龍卻始終沒有被平反。

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就是,袁崇煥殺掉毛文龍後,對崇禎說:「文龍大帥,非臣所得擅誅,便宜專殺,席藁待罪,惟皇上斧鉞之,天下是非之而已。」在這裡,袁崇煥老老實實地承認了「擅誅」是不對的,請皇帝懲處。 但他殺都殺了,皇帝又能怎麼樣?為了讓讓袁大帥五年平遼,他只有認了說:「毛文龍懸踞海上,糜餉冒功,朝命頻違,節制不受。近復提兵進登萊索餉要挾,跋扈叵測。且通夷有跡,犄角無資,掣肘兼礙。卿能周慮猝圖聲罪正法。事關封疆安危,閫外原不中制,不必引罪。一切處置事宜,遵照敕諭行,仍聽相機行。

好嘛,這一下袁崇煥就殺的有理了。

於是這時候如果崇禎帝要為毛文龍平反,就會面臨一個問題:必須承認自己有錯。 換做其他皇帝,有錯就認,並非一道過不了的坎。但崇禎是一個死要面子的人,他所認定的事情,哪怕後來證明是錯的,也絕不認錯,寧願一條路走到黑。所以他乾脆就來個默不作聲,不再平反了。

只是可惜了毛大帥。


確實很奇怪,崇禎皇帝用那麼殘忍的凌遲之刑,殺了袁崇煥。崇禎殺袁崇煥,其中一條重要理由就是袁崇煥殺了毛文龍。既然袁崇煥殺毛文龍是不對的。那麼,崇禎皇帝誅殺袁崇煥的時候,就應該給毛文龍平反。但是崇禎為什麼卻不給毛文龍平反呢?

(崇禎劇照)

崇禎本來是沒有機會當皇帝的,正因為是沒有機會當皇帝的,所以也沒有人曲意討好他。因此,他對當時明朝在人事方面的積弊,看的應該是非常清楚。在他看來,當時在人事方面的積弊主要有三點:

一是魏忠賢專權。他的哥哥朱由校醉心於木工活,對政務沒有興趣,朝廷大小事情都交給了魏忠賢。所以魏忠賢是首惡,只有先除掉魏忠賢,才能端正朝綱。

二是皇帝沒有威信。大臣們大將們都不把皇帝放在眼裡,朝廷失去了威望,對大臣大將沒有震懾力和約束力。

三是大臣們大將們朋黨之爭。明朝末年有非常多的朋黨,有閹黨,還有東林黨。這些朋黨互相拆台,爭吵不休。做事情不是以朝廷大局為重,而是考慮小集團的利益。

對於這三點人事方面的積弊,在崇禎皇帝看來,最重要的是前兩點,也就是魏忠賢專權和皇帝沒有威信。至於大臣們之間的朋黨之爭,他倒是覺得這個不算什麼。只要大臣們在朋黨之爭的時候,是圍繞皇帝這樣一個中心來競爭。也就是說,大家都爭著討好皇帝,怕別人把皇帝給討好了得利。這也不算什麼,朋黨之爭的結果,只能是皇權更集中,皇帝的威望更高。

(袁崇煥劇照)

在他看來,袁崇煥殺毛文龍,恰恰就是朋黨之爭的表現。

皇帝顯然是沒有辦法處理朋黨之爭的。因為你不能說誰對誰不對。你要是說了誰對,那你就站在他那個朋黨那一邊。這樣一來,又可能造成新的專權。最好的辦法就是模凌兩可,這樣朋黨雙方,就可以保持一種力量的平衡。

袁崇煥殺了毛文龍這件事,不管毛文龍是對的還是錯的,是不是該殺,卻已經足夠地震驚崇禎皇帝了。因為這意味著,袁崇煥的權力可能變得非常大。也就是說,當崇禎皇帝聽到袁崇煥殺毛文龍那一刻起,他其實就動了要殺袁崇煥的念頭。只不過袁崇煥重兵在握,又身在外地。所以他只能暫時穩住他,肯定他。

當後金進攻北京城,袁崇煥終於回來防守的時候,崇禎皇帝的機會就來了。所以有大臣在這個時候彈劾袁崇煥,他也就順勢而下,趁機把袁崇煥抓捕處決。

崇禎皇帝抓捕處決袁崇煥以後,他當然不能夠給毛文龍平反。

(毛文龍劇照)

因為如果給毛文龍平反,一來,必然是毛文龍那一方的勢力變大。要知道,毛文龍雖然被袁崇煥給殺掉了,但是毛文龍身後的勢力還是非常強大的。毛文龍的部下們還掌握著大量兵權,朝中也還有勢力。

二來,如果給毛文龍平反了,那就給大臣們傳遞了一個錯誤的信息,就是袁崇煥殺毛文龍是殺錯了。這個信息還意味著,如果毛文龍真的有罪,那麼袁崇煥就殺對了。崇禎當然不想表達這樣一個觀點。他想表達的是:毛文龍不管是對是錯,都不應該由袁崇煥來殺,應該由我皇帝自己來殺。我處決袁崇煥,就是因為他擅自作威作福,不把皇帝看在眼裡。

所以基於這樣的考慮,崇禎皇帝就算是殺掉了袁崇煥,也不會給毛文龍平反。這應該是崇禎皇帝的一種「馭臣術」。

可惜的是,崇禎皇帝的這個「馭臣術」效果並不好,畢竟當時國難當頭,最重要的是,需要有能力的人來抵禦外族的入侵,而不是表現對皇帝的忠誠。後來,崇禎皇帝殺了很多人,通過這種方式來立威,獲得大臣們的忠誠,但是他並沒有拯救大明江山。

(參考資料:《明史》)


崇禎畢竟只是一個18歲的正在青春叛逆期的大男孩,他說話做事靠譜嗎?從一個大孩子突然做國家的皇帝,他能勝任嗎?

崇禎殺袁崇煥本身就是自毀長城,想殺也要等到平定滿清以後再說啊?

崇禎朝文武全才有陳奇瑜、孫傳庭、洪承疇、袁崇煥,文有錢錫龍、侯恂,武有賀人龍、吳三桂、盧像升等一大批名將,結果用一個殺一個。偏偏重用楊昌嗣這樣的蠢材、小人,重用溫體仁這樣的巨奸大惡。大明如果出現一個中等能耐的人繼任皇位,就不會被輕易推翻。當然,歷史不能假設,不能如果。

一個叛逆大男孩殺了一個自己的忠臣,當然,袁崇煥是愚忠,只是早被殺還是晚被殺的問題。

毛文龍一個靠武裝走私的走私犯,他被殺是早晚的事情。問題的關鍵是袁崇煥無權殺他,由三司定罪後,秋後問斬最合乎法律。袁崇煥靠殺走私團伙頭子,解決自己軍隊的朝廷拖欠軍餉,方法欠妥。所以,樓主所提問題的答案,就回答這些了。


因為毛文龍罪有應得,沒有冤屈還平個鳥?在明末最想殺毛文龍的不是袁崇煥,是崇禎。

毛文龍是魏忠賢的乾兒子,崇禎殺魏忠賢已經把毛文龍推到了對立面。而且天啟年間,毛文龍虛報軍功,凡有質疑者都被魏忠賢給收拾了。魏忠賢一死,這些爛賬再也無法掩蓋,許多大臣跳出來揭發。但是毛文龍身在毛島,位置重要,打不得,抓不著,還不敢逼急了,逼急了就投降皇太極了。本來與皇太極就勾勾搭搭。

後來崇禎就給了毛文龍一道聖旨,讓他移鎮。意思就這麼多年沒頂啥事,就不要在那待了。毛文龍理都不理,連個迴音都沒有。崇禎這種把面子看的比命都重要的人,被毛文龍敲了悶棍,還不想把毛文龍給宰了?其實毛文龍也看透了,他如果真的從毛島跑出來,就是自己嫌命長了。

正因為毛文龍在毛島龜縮不出,袁崇煥才只能深入虎穴,斬殺毛文龍。崇禎批複:「毛文龍懸據海上,靡餉冒功,朝命頻違,節制不受,近復提兵進登,索餉要挾,跋扈叵測,且通夷有跡,犄角無資,掣肘兼礙……閫外原不中制,不必引罪。」

崇禎三年,袁崇煥被殺,毛文龍的東江鎮舊部周文煌以為有機可乘,給朝廷打報告,為毛文龍伸冤,」崇禎帝在回復聖旨中大罵周文煌,「逆督擅殺島帥罪案已定,毛文龍歷年糜餉,牽制無功,豈得乘機借端,飾稱忠義!」

不單是明朝,包括後來的南明,清朝都沒有人給毛文龍平過反,因為毛文龍的罪證太多了,在朝鮮,後金,明朝都有對毛文龍黑材料,你說怎麼平反,總不能睜眼說瞎話吧?


毛文龍是袁崇煥在崇禎支持和默許下弄死的。袁崇煥被殺,是因為不能五年平遼。


很多人說崇禎之所以不平反是因為要面子或者自身原因之類的,滑稽。

先看看「平反」的基本釋義:把判錯的案件或做錯的政治結論改正過來。

比如岳飛,是被秦檜和宋高宗以政府的名義殺害的(雖然沒有正規的流程),在比如于謙等等。

問題來了,毛文龍是被明朝政府殺害的嗎?稍微懂點明史的人都知道毛文龍明明就是被袁崇煥謀殺的。

既然是同室操戈,被謀殺的,那有平反的說法?

己巳之變中,崇禎問袁崇煥,你為什麼打傷滿貴?(這點袁崇煥是冤枉的)

如果毛文龍能平反的話,那麼當時滿貴也會被平反,但是,平反的理由是什麼?又不是我殺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