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毫無疑問,魏忠賢把持下的明朝是極其黑暗的,雖然黑暗,但這並不代表「沒有作為」!

相信大伙兒上學時,都讀過《五人墓碑記》吧,試問,如果一個朝代不黑暗,怎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這篇文章,可不是小說啊,是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事情!魏忠賢上位的手段,本身就比較黑暗,用不正當的手段擠走自己的上司太監,並和明熹宗的乳母客氏,結成對食!大權在握的他,雖然起初不願和東林黨為敵,但在東林黨「自己作死」的幫助下,老魏和其餘的人結成「閹黨」,死磕東林,血腥打壓,比如楊漣、左光斗等人的遭遇!可以說魏忠賢把持朝政時,東林黨那絕對沒有半點兒話語權!

那魏閹當道時,都做了什麼事兒呢?基本就五件事:

第一,修書,那本《三朝要典》,這當然不是魏忠賢本人操作,他沒那文化。

第二,修建寺廟,給老魏自己歌功頌德,爭取進入「聖人」這一行!

第三,不遺餘力的搜尋東林黨,並予以懲治。這個可以理解,畢竟這幫東林人士,就是魏忠賢眼裡最不聽話的「搗蛋鬼」!

第四,當然是撈錢了,撈錢的方式那是層出不窮啊!價格不公到,卻是「童叟無欺」!比如熊廷弼,老魏往他要好幾萬兩銀子,根本不管他是個清官!最終剁了沒錢的熊大人,還「傳首九邊」!

第五,整死明熹宗的孩子,包括已經出生和沒有出生的!

也許有人會說,魏忠賢當道時,明朝對後金的作戰,取得了不少勝利,比如袁崇煥轟傷努爾哈赤那次。這麼說吧,一來,袁大人曾給魏閹修過生祠,二來,如果努爾哈赤滅了明朝,老魏他自己去哪兒待??對於威脅自己榮華富貴的,老魏豈能容他?還有就是,閹黨,大部分人都不如袁崇煥,你把他換了,一般拍馬屁上位的傢伙們,誰有能耐去擋努爾哈赤??

當年東林黨的孫承宗在關外,修防線修的努爾哈赤心急火燎,卻沒辦法,差點讓孫老爺子給困死了,最後,還不是因為閹黨上位,罷了老孫,從而自毀防線嗎?

沒想到的是,後來崇禎帝擼下閹黨後,上位的東林走了「閹黨」同樣的路,忙著整人,耍嘴皮……


魏忠賢,歷史記載他原本是個市井無賴,後來混不下去了,閹割以後進了宮做太監。對於這一點,我表示一點點的懷疑。史書編寫一向是讀書人編寫的,讀書人自認為清高,他們恨死了魏忠賢,肯定不會給他寫的多好,就像各代明君出生的時候都是什麼「紫氣環繞」、「真龍現世」諸如此類的馬屁精寫法。

魏忠賢把控朝政期間,對於不喜歡他的人(主要是東林黨黨徒)簡直就是煉獄。魏忠賢把控朝政基本就是皇帝了,一言可以殺人;另外掌握了強大的特務機關,誰敢說他的壞話,基本上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人不狠,坐不穩,要想坐到這個位子上牢不可破就要培植心腹、清除異己、迫害大臣,這是魏忠賢的罪惡。但也要強調一點,魏忠賢的針對對象一般是朝廷裡面的大臣,對於老百姓基本沒有記錄說魏忠賢殘暴不仁啥的。

東林黨本身就是大地主、大資本家、大富豪組成的知識分子團體,他們嘴上說著孔孟之道背地裡卻只為自己的利益。明熹宗皇帝打仗沒錢了,東林黨居然提議繼續增加老百姓的賦稅,明末的老百姓因天災和連年用兵已經不堪重負了,這些滿口仁義道德的東林黨居然還要增加賦稅。崇禎皇帝聽從了東林黨的建議,天下亂了,國家滅亡。

魏忠賢的作為也許比較粗暴,但確實是內憂外患之下的不錯的解決辦法。他征商業稅,商人有錢啊;實在不行就抄個家,那些大臣哪個不是富可敵國;再不行就是逼迫捐款。這樣一來,代表了大地主、大資本家的東林黨不恨魏忠賢才怪。魏忠賢的手段有些黑暗,但結果是不錯的的,朝廷有錢了,老百姓的負擔沒有增加很多還能活下去,部隊有了軍餉,對抗後金就還有底氣啊。

對比崇禎皇帝,崇禎皇帝上來就把魏忠賢咔擦了,全面接受東林黨的治國方針,國家窮到連崇禎皇帝皇后的嫁妝都給拿出來補貼軍餉,這些東林黨可不管你國家死不死活不活,一分錢不出,大不了改換門庭就是了。邊關將士軍餉拖欠一年多,百姓紛紛造反,國家由此大亂。據說李自成攻破北京,抄了東林黨黨徒的家,抄出白銀七千萬兩,大明國庫卻連一兩銀子都沒有。

總的來說,魏忠賢在外是皇帝的代言人,他培植自己的實力,迫害反對者,手段毒辣;同時對於老百姓還是相對溫和,主要集中對付有錢的士大夫階層。他在把控朝廷期間,大臣的日子生不如死,國家整體保持穩定,邊關戰事也相對有利,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民變或者造反情況。

魏忠賢把控朝廷時期對於士大夫是黑暗的,對於大明王朝本身而言則未必。

歡迎您批評指正。


首先謝謝邀請,

一說到魏忠賢我們不否認魏忠賢掌權的時候,已經達到了一手遮天的地步,殘害忠良的事情也是存在的,而且對於皇帝也是阿諛奉承, 這樣明朝的朝堂之上可以說是烏煙瘴氣的,這是他最後之所以倒台的很重要的原因了,但是對於他在軍事上的功績,尤其是對於後金還是有著值得肯定的地方的。魏忠賢上台之後,對於當時東北地區崛起的女真是有著非常重視的,認為這個新崛起的勢力肯定會成為明王朝的一個威脅,所以也就開始重用一些像孫承宗和袁崇煥這樣的武將開始打擊女真,有且是憑藉著山海關等關隘的駐守,是將這些後金軍隊都給阻擋在關外的。所以這件事情還是能夠看得出這個魏忠賢是有著良好的大局觀的,而且他也知道遼東的重要性,畢竟如果遼東被敵人奪取,那麼北京城也就會面對著來自北方的威脅,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也就加大了對於遼東戰場的投入力度,不但將吳三桂放在了山海關這裡,還給予了袁崇煥最大的支持。而這個支持也就是體現在後勤的補充上面,而魏忠賢採取的辦法就是向東南一代的徵收賦稅,尤其是開始向商人徵稅,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國家的賦稅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時對於一些貧困的地區給予了減免賦稅的政策,這在當時已經是能夠穩定國內的局勢了。其實他的這些收稅的措施,很多都是借鑒張居正時候的做法,在這個時候起到了作用,也就能夠說明張居正改革的正確性了,只是這樣的情況肯定是觸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這部分人的一個代表就是東林黨,所以魏忠賢也就是東林黨最大的威脅了。而後來這個魏忠賢被崇禎殺掉之後,這個東林黨人上台也就廢除了像商人收稅的政策,而這個後果就是導致了國庫沒有賦稅,而遼東戰場是一個燒錢的地方,所以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也就只能向農民徵稅,這樣也就加大了農民的負擔,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民也就紛紛開展造反行動了,而處在後金和農民起義的雙重打擊之下,這個明王朝也就走向衰落了。如果當初繼續沿著魏忠賢的政策治國,也就是向東南的商業收稅的話,那麼也就有了能夠打敗遼東後金的能力,也不會出現大面積的農民起義,也就能夠專心的對付後金勢力了,也許明朝也就會出現不一樣的情況了。


現在對魏忠賢有兩種意見,一說他是「明朝柱石」,另一說他是「禍國殃民」。先且不下結論,觀其所作所為,應該能發現真相。

忠賢發跡。魏忠賢出身貧苦之家,是一位混混,非常好賭且貪色。一次慘輸之後,走投無路便恨而自宮,改名李進忠入宮。能對自己的子孫根痛下殺手,可見其人心夠狠。

李進忠入宮後善於諂媚討好,先是巴結上了司禮監秉筆王安的手下魏朝,兩人拜了把子,也因魏朝的美言,王安對李進忠也另眼相待。

當時還是神宗朱翊鈞在位,其長孫朱由校的乳母客氏,與魏朝是「對食」關係。因為李進忠善於討人歡心,客氏逐漸冷落魏朝,轉投李進忠的懷抱。連自己把兄弟兼恩人的相好都撬,可見其人甚無底線。

轉眼到了1620年,神宗、光宗一月內相繼駕崩,年方15歲的明熹宗朱由校登基。久居深宮,缺乏溫暖,尚未成年的朱由校特別依戀乳母客氏,登基後即封客氏「奉聖夫人」,對其親屬也大加封賞,並賜李進忠名魏忠賢,大為重用。

拋去熹宗皇帝的光環,他就是個大孩子,其父朱常洛一直不被其祖父神宗待見,登位不久,則被鄭太妃下大黃(烈性瀉藥)毒死。這就能理解明熹宗為何如此恩寵乳母客氏,這也是魏忠賢無法無天的物質條件。

魏忠賢夥同客氏禍亂後宮。殺死懷孕的裕妃,革除成妃的封號,甚至將懷孕的張皇后流產,使得朱由校始終沒有子嗣。有一說這是為篡奪皇位做準備。個人推測是擔心熹宗得子分寵。

剷除異己,結私營黨。魏的黨羽甚多,文有「五虎」專門幫他謀劃,武有「五彪」充當打手。還有「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徒子徒孫沆瀣一氣。對於所有反對他的,不聽話的一律剷除,一時間朝堂驚恐,人心惶惶。

說魏忠賢忠的,完全是無稽之談,天下皆知號稱「九千九百歲」,這在君權至上的古時,完全夠得上滅族的大不敬之罪。甚至為達目的,多次假傳聖旨。

把持東廠,禍害天下。作為特務機關東廠首領,派出大批密探分布,凡言語稍有觸犯魏忠賢的,一律動用酷刑捉拿殺戮。說有四個人喝酒,一人喝醉大罵魏閹,餘人未敢做聲,罵音未落,東廠密探沖入,將罵人者寸磔,而賞其餘未罵三人。可見當時的高壓恐怖到了何種地步。

說魏忠賢守土有功,力保大明,是顛倒黑白。從其1620年上位到1627年被誅,邊防事務分別是熊廷弼和袁崇煥兩人掌持,兩人皆由東進黨人舉薦,而東林黨和閹黨正是死敵。

熊廷弼與王化貞因經撫不和,致使大敗,兩人皆獲死罪,熊廷弼曾許魏忠賢四萬金免罪,但因為拿不出來,魏大為惱怒,發誓除掉熊廷弼,大興污衊之事,最後致熊廷弼被判傳首九邊。

而袁崇煥之死據載也與魏餘黨污衊有關。唉,有關這段歷史太亂了……各說各話,也沒人管管…但是寧遠、寧錦大捷,就擺在那裡,任人評說吧!

明朝的傾覆,罪過不在哪個人或是哪個黨,這是一個全方位的問題,大明從上到下爛掉了。百姓有飯吃,何來闖亂。政治清明、約束群臣,何來黨爭。為君者勤快些清醒些,又哪來的閹黨之禍?


魏忠賢家境貧寒。從小就是個無賴,沒有上過學,經常賭博喝酒。因為輸光了身上的錢,被逼無奈,情急之下自閹進宮當了太監。起初是在太監手下當差,直到1620年7月,萬曆皇帝死,太子明光宗即位。這時進宮整整30年的魏忠賢已經53歲。因為與太子關係親密而備受明光宗尊重。

明光宗登基一個月就死了,其長子朱由校(明熹宗)即位。這時的魏忠賢成了皇帝最信任的太監。魏忠賢特別會哄人,經常陪熹宗玩各種遊戲,哄他開心。明熹宗喜好木匠活,整天一門心思做木匠,也不讀書,成了個地道的文盲。

魏忠賢還救過落水的明熹宗,更是取得了信任。不久魏忠賢被任命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就是幫助皇帝批紅,處理公務。由於魏忠賢不識字,只能令人把批文說給他聽,然後再把他的命令寫在奏摺上,常常一處理就是一天。

1623年,魏忠賢掌控了東廠等特務機構,權勢日益顯赫,開始專斷國政,排除異己,為所欲為,每次出行都是坐四匹馬拉的豪華車。他的左右衛士都身穿錦衣腰系玉帶,腳蹬長筒皮靴,佩上寶劍,而且還有廚師,戲子跟隨,人數上萬,塵土飛揚,聲勢浩大。

每到一處,一些逢迎拍馬的官員熱情迎接,高呼「千歲」。朝廷之事,無論大小,都須派人快馬加鞭趕到魏忠賢面前請示,經他認可才得辦理。

而明熹宗近在咫尺,卻無人問津,真是朝廷上下只知有魏忠賢,不知道有皇帝。

魏忠賢的胡作非為引起正直官員的強烈憤慨,東林黨人為此進行揭發和鬥爭。由於明熹宗偏信魏忠賢,東林黨人和其他正直官員們哪裡斗得國他?

1625年,魏忠賢及其黨羽興起大獄,以受賄之罪逮捕了楊漣,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等東林黨六人。楊漣被折磨死於獄中,顧大章自殺。第二年,魏忠賢又捕殺東林黨首領高攀龍,周起元等7人。史稱這兩次事件為「前六君子」,「後七君子」

魏忠賢及其黨羽形成一個強大的政治集團,人稱「閹黨」。從朝廷內閣六部到各地總督,巡撫及州縣儘是閹黨之人,網路嚴密,盤根錯節,熱焰熏天,東廠,錦衣衛的特務布滿天下,大批不滿人員慘死獄中。討好魏忠賢的官員為其修建生祠,勞民傷財,弄得全國上下烏煙瘴氣,民間怨聲載道。

熹宗病逝,沒有太子,其弟朱由檢也就是崇禎皇帝即位後嚴厲懲治閹黨,定了魏忠賢10條罪行,發配到鳳陽。魏忠賢自知罪不可恕,在途中自縊而亡。

所以,魏忠賢把政期間,明朝是暗無天日,百姓有苦難言。

期待您的關注!請賜教


謝謝悟空邀請,魏忠賢1568年至1627年12月11日,漢族,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出任秉筆太監後皇帝賜名為魏忠賢,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時期出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就是皇帝的秘書代皇帝批閱奏摺,後來又兼任司禮監掌印太監,可謂位高權重,批閱完大臣奏摺可以直接印上皇帝大印,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列位看官知道天啟皇帝喜歡干木匠活,魏忠賢實際掌控朝廷軍政大權,我們就扒一扒明朝那些事,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關於對魏忠賢的惡毒攻擊做為一名寫手有必要予以反擊,史料記載魏忠賢號稱九千歲,在朝廷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排除異己專斷朝政,其實魏忠賢的行為手段只是政治鬥爭的必要措施,但是魏忠賢是真正為國為民憂國憂民,而且忠君愛國,對於皇上對於大明朝魏忠賢又忠又賢,看一看魏忠賢是怎麼整治這些禍國殃民東林黨的,我們先從萬曆說起,明朝的皇帝個個都很出名很奇怪,萬曆皇帝雖然二十多年不上朝,但是依然掌控朝政軍政大權,在位期間大小戰爭不計其數,反正誰不服氣就是打,而且屢戰屢勝,俗話說得好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關鍵還是軍費充足,軍費充足才能養精兵強將而且兵強馬壯,誰不服氣就是干,大明的士兵能吃飽喝足戰傷戰死還有優厚的撫恤金,土兵都是奮勇殺敵,國庫沒銀子國家非亂不可,實際大明王朝就是亡於內亂,魏忠賢掌控朝政以後依靠太監閹黨去徵稅,魏忠賢才智過人幫助皇帝打壓東林黨士大夫,臟活累活全是魏忠賢一人擔當,重新建立萬曆未年被東林黨大臣廢除的工商稅,海稅,東林黨為了自己利益不收取工商稅,礦稅,魏忠賢掌控朝政時候,江南光茶稅一項就有20萬兩白銀進賬,大家都知道明萬曆朝張居正當政時工商業得以迅猛發展,當時所謂資本主義萌芽就是那時候出現的,所以魏忠賢心裡明白國庫沒有銀子是不行的,不能向老百姓攤派加稅,只能向那些既得利益集團富商巨賈徵稅而且還要加稅,魏忠賢掌控朝政以後就徵收工商稅,礦稅,陝西那邊魏忠賢沒有加那些農民的稅,有飯吃誰去造反,崇禎皇帝見大勢己去,聽到太監曹化淳說道,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天啟皇帝臨終前告訴崇禎,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幡然醒悟可是己經太晚了,祟禎在精神上徹底崩潰,重新收葬魏忠賢遺骸,也是對魏忠賢價值功績重新肯定,同時也是對自己17年執政生涯全盤否定,祟禎死時留下遺書,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崇禎當政時期大臣有兩種,一種是混蛋,一種是王八蛋,魏忠賢掌控朝政時候關寧防線得以組建,孫承宗,袁崇煥,滿桂,祖大壽,毛文龍委以重用,歷史把魏忠賢說的在混蛋禍國殃民,但是大明王朝起碼不是亡於他的手上的,把東林黨吹的那麼偉大正確,但是大明王朝就是亡在他們手上,祟禎的勤勉和前朝皇帝荒政怠政形成強烈對比,祟禎皇帝天天上朝嘔心瀝血,奏摺都是親自審閱,萬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天啟皇帝每天就愛做木匠活,朝政全由魏忠賢掌控朝政,也沒有出現農民吃不上飯,農民起義造反,致使國庫空虛連軍餉和救濟農民銀子都拿不出來,祟禎皇帝不貪財,不好色,每天工作十幾小時,衣服上還打補丁,當年明神宗朱翊釣對政事奏摺多不批閱,朝臣逐漸建立起門戶,他們以過激言論為時尚,內閣首輔大臣被言官彈劾攻擊,常常被迫稱病引退,吏部尚書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朝中士大夫多依從他,所以東林之名從此開始,眾人把他們稱為邪黨,魏忠賢掌控朝政以後開始嚴厲打擊東林黨,祟禎朱由檢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摧毀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啟用東林黨,然而此時魏忠賢給大明王朝國庫留下2000萬兩白銀,大明各地軍餉充足兵強馬壯,非常可笑的是17年後,李自成在西安稱帝,號稱大順,李自成的兵力也就6萬人,大部分都是拿鋤頭扁擔的農民挑夫,都是烏合之眾根本沒有戰鬥力,這些農民都是餓的沒飯吃才入伙造反的,李自成一路打下來,一點抵抗也沒有而且糧庫都是空的官兵都來投降,所以投靠的人越來越多就是來混飯吃的,你拿不出糧食,退早嘩變,等到北京城下時,李自成己經有近百萬討飯大軍,怎麼辦要吃飯的人實在太多了,向祟禎求和給自己封個藩王給100萬兩白銀,馬上退兵,還要幫助祟禎抵抗滿清,只求能按時發軍餉,崇禎只能向大臣借錢才勉強湊到20萬兩,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只能抄官宦富豪的家了,足足抄出7000萬兩白銀,抵抗滿清一年最高才400萬兩白銀。


準確的說魏忠賢把握朝政之前,朝堂就黑了。反而是魏忠賢把握朝政之後為明王朝續命。明朝自萬曆開始就夕陽西下,等到明熹宗朱由校登基國內就是一片爛攤子,四處起義軍不斷,關外努爾哈赤完成了遼東勢力的統一,成了為刺在明王朝的一把利劍。

萬曆年間的農民起義,天災雖有更多的是人禍,朝堂的昏暗,土地的兼并,過重的賦稅。這時的起義軍只是苗頭,規模勢力都不大,還沒傷及明朝根基,只要朝堂能拿出政策,力挽狂瀾絕對可行,可惜是萬曆不是太宗皇帝。

天啟登基後,一批自詡清流的士大夫高談闊論,以聖人標榜,乾的都是男盜女娼的事。

魏忠賢的閹黨並非早有計劃的組織,閹黨早期成員都是被東林黨排擠走投無路投靠魏忠賢,人多了自然形成黨派。魏忠賢把持朝政更多的自保。朱由校登基初的朝堂言論東林黨佔七成,看不慣魏忠賢的行為上書彈劾魏忠賢。更多的是魏忠賢妨礙了這些人的利益,找個理由除掉魏忠賢。

天啟四年六月,楊漣疏劾魏忠賢,列數他共二十四條罪狀,其他大臣也紛紛彈劾,不下百餘疏。而魏忠賢找到閣臣韓爐,希望他從中調解。這是一種妥協的姿態。韓爐不肯合作,其他大臣也不肯息戰。魏忠賢為求自保聯合客氏對熹宗投其所好。逐漸朝政的議決權逐漸為魏忠賢把持。

魏忠賢以楊蓮為突破口打壓抓捕東林黨人,東林黨這一時期算是栽了。大權獨攬的魏忠賢也不傻,他知道他的權力是怎麼來的,所以他要保明王朝,對內平息起義,對外防住後金。要想做到這兩點錢是關鍵,明朝的錢萬曆時就空了,在向農民伸手只會加劇起義步伐。因此魏忠賢把目光轉向士紳,東林黨派系。大力徵收商稅,減免民稅,這一時期的起義浪潮有所緩和,遼東局勢由傾覆轉變僵持。

朱由檢登基後,魏忠賢沒了倚仗,東林黨反補,朱由檢處死魏忠賢,廢除商稅。遼東打仗要錢,賑災也要錢,不徵收富人的稅只能加重徭役,惡性循環開始,一邊是不堪徭役的農民紛紛加入起義大軍,一邊是鎮壓起義白花花的銀子。

明亡不在後金,是在朝堂,魏忠賢不死,或者向秦惠文王一樣,處死商鞅而保持變法。安撫國內,韜光養晦,如漢破匈奴,大有可為。


很多人都知道明朝後期黨爭特別厲害,明朝的滅亡很大的原因是由於東林黨和閹黨間的爭權奪利造成的。那麼九千歲魏忠賢在位期間明朝真的很黑暗嗎?恐怕不像勝利者東林黨們所說的那樣,魏忠賢黑那麼東林黨更黑,且看魏廠長在位期間都幹了啥?魏忠賢動了誰的蛋糕?好和壞是相對的,特殊問題纏著你看待。

別人口中十惡不赦厭的魏忠賢

魏忠賢明末大宦官,人稱九千歲比皇帝少一千歲而已,可見其權利勢力多大。都說是他把大明王朝搞得民不聊生,把百官打壓得沒有出頭之日,把大明王朝弄得不像樣。可是這樣壞事做盡又巨貪的魏忠賢卻沒有像號稱大清官的徐首輔那樣,家裡有幾十萬畝田,也沒有像東林黨很多有權勢的人那樣有龐大的家族,就算他有那麼一群乾兒子干孫子,可這群人里很多都是讀書人。

魏忠賢在位很好的壓制東林黨

封建王朝為了加強皇權都喜歡培養多方勢力,達到平衡使得國家穩定,不至於被讓一家獨大讓自己的權利受損,帝王權術講究的是平衡。魏忠賢在位期間通過排除異己盡最大的努力打壓東林黨,使得大明王朝的皇帝權利和大臣得到平衡,不至於被不作為的大臣搞得烏煙瘴氣,使得腐敗的大明王朝得以苟延殘喘。可是他一死被打壓多年的東林黨人上台,這幫滿口仁義道德本事不大的人,很快就讓大明朝走向了深淵。

魏忠賢撈錢的同時也讓國庫胖了起來

明朝後期後金(後來的清)崛起,危害遼東地區,明朝為了剿滅這叛亂就需要發動戰爭。打仗必定是糧草先行,這都是需要白花花的銀子。魏忠賢也知道老向只有一畝三分地的百姓收錢遲早會出事,畢竟他們真沒錢。而江南地區由於早起資本主義的興起,商業發達大戶人家多就向他們收商業稅,礦稅。可這就動了東林黨人的蛋糕,畢竟文官多出自富庶的魚米之鄉。魏忠賢在位的時候國庫里的錢還可以向這些大戶人家要,可他這一去吝嗇的東林黨上台怎麼可能拔自家的毛肥國庫,轉身就向老百姓苛捐雜稅。從後來崇禎皇帝叫大臣們捐錢抵抗起義軍,大臣們個個扭扭捏捏的樣子。

魏忠賢肯掏錢支持明朝軍隊

魏忠賢在位期間很注重軍隊的建設,通過支出大量軍費掏錢買槍買炮,按時發軍餉軍隊後勤有保障,使得明朝很容易壓制住後金的叛亂。再看魏忠賢死後皇太極他們是越打越強,還不是東林黨把該到位的錢給貪了,沒錢怎麼叫將士用命。還有魏忠賢在位的時候對平遼將領至少信任,肯給錢給糧給輔助,而東林黨就是不斷拖後腿結果清軍入關。也許對他們來說誰當皇帝都一樣,只要保住自己的富貴就行。

結果魏忠賢被逼死,大明王朝大廈很快就傾覆。任憑崇禎皇帝怎麼補救,就是救不回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正是魏忠賢在位時很好的平衡黨爭,才使得大明王朝身處黑暗仍然能活著。可他一死大明王朝徹底落入東林黨手中,更黑暗的時代來臨,逼得天下烽煙四四王朝迅速崩潰。後來崇禎還是有良心,好好安葬了魏忠賢,可以說他好在可以掌控朝廷局面,不好就是動了別人的蛋糕,黑暗是黑暗至少不會滅亡的那麼快。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其中秦始皇開始接近三千年,這其中太監歷史有兩千年,而其中的精華盡在大明王朝這兩三百年。

明朝太監對國家和朝廷貢獻極大,超出古代前朝與後來的多位著名宰相。

鄭和下西洋,這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壯舉。鄭和,不是去宣揚武力、恃強凌弱,而是去布施文德、遠播禮儀。貞觀宰相魏徵在《九成宮醴泉銘》裡面說唐太宗李世民:「始以武功壹海內,終以文德懷遠人」。實際上,這個徐達(海內)和鄭和(遠人)做到了。

王振,土木堡兵敗。這是明英宗要去老師家鄉巡遊一番,對老師報恩。其實兵敗不關王振的事。奪門之變後,明英宗還給王振立了廟,予以褒揚和表彰功績。而對於謙廢明英宗之舉,予以懲罰:誅殺于謙,家屬發配。在古代,對這種廢立皇帝的臣子,沒滅族是天大的恩典了。

馮保,擢升張居正為萬曆內閣首輔,一條鞭法。抗倭援朝。

王承恩,追隨皇帝,有始有終,忠臣不事二主,主動殉葬。孔子取義,孟曰成仁,取義成仁說時輕巧,做時難。

魏忠賢,為天啟皇帝自殺殉葬。忠貞不二。天啟因為有魏忠賢協助處理朝政,所以可以有閒情逸緻去搞木匠業餘愛好。公司老闆秘書出色,老闆也很清閑自在逍遙的。

東林黨記載歷史,對太監抹黑無所不用其極。曹化淳,開缺歸鄉6年了,北京開門投降,遺臭萬年的屎盆子,居然扣給曹化淳。然則另有其人:兵部尚書張縉彥。


客觀來說,魏忠賢對明朝有功也有過,總體過大於功。

魏忠賢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權力的大太監,號稱九千歲。

魏忠賢權傾天下,閹黨無惡不作,殘酷迫害東林黨等忠臣,導致明朝政治黑暗。

但魏忠賢也並非一無是處,因為魏忠賢出生貧苦,對廣大農民比較同情,因此魏忠賢主要是向富人徵稅,而減輕農民負擔,在魏忠賢的主導下,天啟時期明朝的財政收入還是不錯的,使明朝有足夠的財力支持對後金的戰爭,天啟時期明朝對後金的戰爭佔據明顯優勢,作為明朝財神爺的魏忠賢功不可沒。

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明朝沒有抓住佔據優勢的時機徹底打垮後金,魏忠賢也難辭其咎。

由於魏忠賢等人的陷害,導致明朝抗金名將熊廷弼被天啟帝冤殺。

熊廷弼被冤殺以後,明朝的抗金名將仍然人才濟濟,孫承宗主持抗金大局,構造了堅固的關寧錦防線壓制後金,袁可立指揮毛文龍沈有容 張盤等將領從海上戰線襲擊後金的後方遼東半島,收復旅順等遼南大部分沿海地區,對後金形成包圍。明朝頭號抗金名將袁崇煥在寧遠大戰大勝努爾哈赤帶領的十三萬後金主力,使努爾哈赤遭遇44年戰爭生涯唯一一次慘敗,努爾哈赤也被火炮擊傷,七個月以後鬱鬱而終。寧錦大戰袁崇煥大勝皇太極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後金四大貝勒帶領的十幾萬後金主力,重傷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等,擊斃覺羅拜山巴希等,後金軍傷亡慘重,皇太極被迫撤退。

可惜魏忠賢嫉賢妒能,袁可立孫承宗袁崇煥孫元化等抗金名將先後被魏忠賢排擠出朝廷及遼東抗金戰場,導致明朝沒有抓住佔據絕對優勢的良機徹底打垮後金。

綜上所述,魏忠賢雖然對明朝天啟時期對後金戰爭發揮過積極作用,但過大於功。崇禎帝即位以後除掉魏忠賢並不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而崇禎帝自毀長城冤殺袁崇煥孫元化等抗金名將是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