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17年3月14日(1644年),崇禎皇帝密令太監收拾魏忠賢的屍骨厚葬了他。3月19日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自縊身亡。到最後時刻,明朝的大臣們連上朝都不來了,崇禎皇帝臨到最後才認識到,殺魏忠賢殺錯了。(魏忠賢劇照)

最後時刻,崇禎皇帝厚葬魏忠賢令人非常不解,到底怎麼回事吶?

魏忠賢其人。

魏忠賢不認識字,是一個市井無賴,一次賭博輸了太多,自宮入了宮。魏忠賢巴結上了朱由檢的乳母客氏,兩個人的關係非同一般。1620年明神宗和明光宗在一個月內相繼去世,這下魏忠賢飛黃騰達了,成為司禮監秉筆太監,本來不識字是不能做秉筆太監的,因為客氏的原因,不識字照樣做了宮內太監一把手——司禮監秉筆太監。(秉筆太監一般都提督東廠)(東廠的腰牌圖)

魏忠賢開掛的人生從此開始,廣收黨羽,排斥異己,對東林黨痛下殺手,在很多人的描寫來看是「罄竹難書」了,魏忠賢是要多壞有多壞,真是這樣嗎?

魏忠賢和東林黨誰的格局大?

魏忠賢雖然沒文化,但是對大明朝很忠心,尤其是關係到明朝的大局上,他的表現可圈可點。

東北邊防前線後金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鬧騰的歡,前線缺馬匹,缺錢怎麼辦?大臣們束手無策。魏忠賢是農民出身,知道農民沒幾個錢,養活一家人都不容易了,還在他們身上刮油,徵收時間又長,也不一定湊齊。他另有辦法,馬匹是從官員手中半賣半搶籌集齊了(得罪了很多官員),錢主要是從各地商業徵稅,和海稅(經營海外生意),他自己也在其中大撈特撈,不過換個其他官員也會這樣干,很快籌集齊了軍費,而且還有剩餘。

河南當時受了災,國家還能撥款賑災,長達幾十年沒有治理的黃河也開始治理了,魏忠賢明白一件事,老百姓沒飯吃逼急了會造反的,鎮壓起義這個成本太高了。

朱由校(明熹宗)臨終之時曾經對朱由檢(明思宗)說過這樣的話:

「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這是明熹宗評價魏忠賢,都知道朱由校是個木匠不理朝政,那是不了解明熹宗的治國的權術而已,暗中操控大局。崇禎帝聽了嗎?沒有,將魏忠賢肢解了,頭懸掛在河間府,其他部分不知所蹤。問題是魏忠賢那些數不清的黨羽在哪裡?怎麼沒造反殺了崇禎帝?都是一些政治投機之徒,魏忠賢和皇帝是一體的,一損俱損,自己做不了皇帝的。

東林黨的「君子」上台了,大明朝有了這麼多「君子」應該到了「中興」的時候了。想必大家都清楚,崇禎時期內憂外患齊至,重點在明朝內部的起義上,如果沒有這麼多起義,清軍想打進來是不太現實的。(崇禎皇帝劇照)

東林黨人幹了一件毀掉大明朝的小事情,海禁了,不做海外貿易了,其實還在走私貿易,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就是有名的海盜兼海上貿易,這些人掙的錢全部落入當地商人和官員的腰包,以前魏忠賢徵稅太多了,大部分的工商業都不再徵稅了。大明朝的稅賦怎麼辦?簡單,分攤到農民身上,以前免除的補上,還可以徵稅到幾十年後。東林黨人代表的是江南地區商人的利益,他們有的收商人的錢,有的家族直接做商業,自己的腰包要鼓鼓的。就拿投降清朝的錢謙益來說吧,他家族的財富讓清朝統治者目瞪口呆,非常之多,這也是東林黨的「藏富於民」了!

東林黨等執政直接導致中原西北的很多老百姓沒飯吃,什麼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組織數不勝數,這是東林黨人執政富了一方毀了大明朝了,只有自己的小圈子,小地方,有時還把責任推給崇禎皇帝啊,毀掉大明朝,東林黨應該記首功!

東林黨當政不但毫無建樹,而且出現了致命的施政錯誤,格局太小了,看似飽讀詩書的「君子」對大明朝來說是地地道道的「小人」,大局觀還不如一個不識字的太監「魏忠賢」的格局大。

崇禎皇帝的問題。

東廠、西廠和錦衣衛是幹什麼的?說白了一點就是皇帝的家奴,為皇帝看家護院的,同時為了制衡內閣和外朝的臣子,算是大明皇帝的帝王之術——權利制衡。魏忠賢一死,制衡失去控制,外朝獨大,後期崇禎皇帝意識到了這一點,加強了宦官的權利,但為時已晚。

最後明白過來的崇禎皇帝,厚葬了魏忠賢。

魏忠賢的死是不是導致外族入侵與明亡的關鍵?

魏忠賢早就死了,我們不能假設,他也不是明朝滅亡的關鍵。明朝滅亡的主因是農民起義,如果沒有農民起義,單單憑後金的10萬人馬是不太可能攻進山海關的,更不要說統一全國了。關鍵是魏忠賢后來的執政者,包括崇禎皇帝和大臣,崇禎皇帝看似忙得很,有點瞎忙,沒有在大局上把控住朝政,朝臣們結黨營私,都是為了小集團利益,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給處於飢餓狀態下的大批農民加稅,一點大局觀也沒有,這些東林黨和其他一些小黨派是明朝滅亡的關鍵,政策由他們定,由他們執行,引起這麼多農民起義,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整個明朝官僚體系眾人的事情,尤其是以東林黨為首。

崇禎皇帝要了面子,丟了大名江山。乾隆皇帝時期專門修了一本書是《貳臣傳》(又稱《欽定國史貳臣表傳》),專門記載大明朝的投降官吏,分甲乙編,甲等的是為大清做過傑出貢獻的,乙等就是投降也沒多大貢獻的,大家可以看看,那些東林黨的「君子」們很多都投降了。(《貳臣傳》圖)

附註:

給大家看一看一位著名歷史作家刀爾登對東林黨的評論:

「東林黨終於到了得勢之時,一旦得勢,援朋引類,滿朝忠義,正氣滾滾,威風凜凜,然而所主張者,不過是尊經重道,要將老調子念完,與人斗時精神百倍,做起事來絲毫不見特殊之處,遇到邊事這樣的麻煩,更是只有束手長嘆,所以徐光啟曾說:『黨與二字,耗盡士大夫精神財力,而於國計民生,毫無干涉。』」  

魏忠賢不死的話,明朝或許能續命幾十年吧!


不好意思,這個你可以上中國知網看看,自凡是歷史學者,都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對於魏忠賢的評價,之前從來沒有過什麼爭議,就是個徹頭徹尾禍害國家的罪人。是他把差不多已經平息的黨爭又重新激起來,也是他,把大明朝堂攪得渾水一灘。

給魏忠賢平反的「網路歷史學家們」無非是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是認為東林黨代表了文官集團,然後跟什麼江南的大地主大富商勾結,一起抗稅漏稅,魏公公滅了東林黨,簡直是大功一件。第二是魏公公為了明政府不到台,特別增收稅務,還增加了東南商稅,因為魏公公直到誰有錢,還免除了農業稅。第三是魏公公以廠衛壓制了文官集團,而崇禎殺了他廢了廠衛,就管不了文官了。

但要是拿著這些觀點去核對史料,其實會發現這些謊言不堪一擊,因為這些觀點多半是史盲或者對歷史一知半解的人才會提出來的。

先說第一個,首先一點,東林黨不等於文官集團,他只是文官集團中的一個派系,而且和閹黨作鬥爭的也不是只有東林黨,其他還有秦黨、晉黨、西江黨和楚黨。就包括閹黨,其成員也都是文官。此外,東林黨也不是現在的這種政治黨派,它就是一幫以地域為標準聚集在一起文官團體。另外,東林黨成員有江南的大地主出身的,但是並不是全部。它們更多的是代表了無錫、蘇州太湖北岸、南京這一片地方的城市中產階級。此外東林黨大部分時間都沒有在朝中控制大權的能力,只是黨爭派系中的一員,反倒是浙黨把持朝政的時間格外長。

而且江南富商上不上稅跟東林黨也沒事關係,真要是去考究江南的賦稅,你會發現,明代的商業稅其實是很重的,但是所有的商業稅都是流轉稅,這就給了中間稅收官節流的機會。此外明末的江南市人運動,恰恰是政府對商人和中等地主過度壓榨的最好寫照。

第二個其實也是很好笑,魏忠賢生性貪婪,減稅也只是減免了自己家鄉的田稅,卻對其他地區加重了田賦。至於徵收商稅,其實很多人連明朝商業稅具體怎麼個徵收法,從開始到滅亡有多少次變動都不清楚。魏忠賢掌權期間,閹黨內部有和晉商勾結的,所以直接免除了秦晉地區的商稅,反而把重頭壓在了東南地區。

林外發生在天啟七年的王二起義,就是因為西北天災不斷,閹黨官員還拚命的預征後三年的賦稅,搞得百姓活都活不下去,所以當崇禎剛剛接手大明政府的時候,恰恰是天下大亂的開始。

而且所謂的魏忠賢不欠餉,也是一句胡話。天啟七年,在寧遠、葫蘆島、皮島爆發了兵變,其原因就是因為糧餉不到位。而崇禎皇帝即位後的一件大事就是籌備軍餉,因為萬曆四十年以來通過重賦增添的國庫數額已經盡數被魏忠賢敗壞乾淨了。

還有第三個廠衛問題,其實也很簡單,自從乙巳之變後,崇禎皇帝就已經開始對文官不怎麼信任了,在派往各地的監軍中,多半是東廠的宦官。比如盧象升勤王抗清的時候,明軍的監軍就是宦官高起潛。

總的來說,魏忠賢就是罪大惡極之人,沒有翻案的可能。


哪個學者這麼認為的?

說出他的名字吧。如果真有所謂的「學者」說這種話,那麼就沒必要在學術圈混了,證明此人毫無學術素養。

除了網上,沒人給魏忠賢翻案。

網上的這些「明粉學者」,比較喜歡斷章取義,毫無邏輯、毫無客觀依據的吹捧魏忠賢。


歷史上魏忠賢的影響是非常惡劣的。

就以遼東戰場為例,魏忠賢掌權帶來的直接結果是——遼東軍隊的糧餉逐年減少。

一個所謂的明朝救世主,怎麼能讓關鍵戰場的軍餉減少呢?請給魏忠賢翻案的人,解釋一下這個問題吧。

還是數據說話:

魏忠賢對明朝軍政的影響是很糟糕的:

  • 根據資料記載,明朝的遼餉自萬曆四十六年(1618)到泰昌元年(1620),一共發放了2000多萬兩,平均每年600多萬兩。


天啟三年(1623),遼餉是628萬兩。天啟四年(1624),魏忠賢徹底掌權以來,遼餉持續萎縮:

  • 四年為499萬兩;五年(1625)縮減到298萬;六年(1626)是104萬;七年(1627)是146萬。


試問:沒錢要怎麼打仗?

總而言之,沒有「學者」認為魏忠賢的死,將明朝推向了滅亡。恰恰相反,魏忠賢大大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是的,這個問題很值得肯定。

首先,作為一個太監他沒有後代子孫,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效忠皇上。他無論是設置西廠還是東廠,都是國家特務機關,他對國家搜集第一首資料信息提供了堅強有力的幫助。

崇禎帝上台三個月就殺害了魏忠賢千歲,這對一個年幼的皇上,是有點血氣方剛的過於草率。釀成的後果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魏忠賢千歲作為一代元老,閱歷豐富,閱人無數,在領導能力各個方面都比崇禎帝強幾十倍。在他執政期間,清兵被打的如同縮頭烏龜一般不敢動彈。

他提高賦稅都是對準南方地主和富人,救濟的都是窮人,那時候都窮人沒有反抗和起義。

崇禎大帝受東林黨人挑唆、聽信東林黨人讒言殺害了魏忠賢千歲,清兵入關東林黨人把持朝政,理應為國分憂,抵禦外寇,但東林黨人卻一個個都是紙上談兵、外強中乾之人,被清兵打的丟盔卸甲、潰不成軍。

最後把大明王朝的天子朱由檢一人丟在皇宮。

朱由檢在他上吊前五天,重新厚葬了千歲魏忠賢,可見大明皇帝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犯了嚴重的錯誤!

所以殺了魏忠賢千歲,是自毀長城!東林黨人只是一群跳樑小丑,把大明天朝拱手相讓給了無能的清政府,讓大中國倒退了二百多年!

大明王朝的主力部隊沒有能夠來的及派上用場。吳三桂就這樣「為紅顏衝冠一怒」,天朝的大軍根本沒有和清兵決戰,就丟了大漢天子江山,實在是可惜,嗚呼哀哉!


自古以來官員的腐敗是一個很重大的問題,而洪武年間朱皇帝對貪腐基本上是零容忍,所殺貪官10萬有餘,朱元璋對屬下的官員們定下了十分嚴格的規定,貪污六十兩銀子就要被砍頭。而且為了增加威懾力,他自己創造了一種非常恐怖的刑罰,就是「剝皮實草。」朱元璋在各地的衙門內設立了一個土地廟,凡是有因為貪污被處死的官員都要在土地廟裡把皮剝下來,在裡面塞上稻草,然後吊在衙門口以示警戒。光是這個還不夠,朱元璋還下旨昭告天下,凡是百姓們認為某個官員有罪的,可以直接把官員抓起來,然後送到上級官府去治罪。

由於貪腐懲處過於嚴重,導致國家基層官員大多數都是每天起來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給家裡人交代後事,然後才去府衙。

朱元璋意識到一個問題,頻繁的殺戮貪腐官員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而且導致了官員減少,科舉並不能及時補充到位,除了貪腐額度巨大的殺掉以外,貪腐較小的官員戴罪留任,這樣也導致了一個可笑的情況,台上坐著一個帶刑具的官員去審問堂內的犯人,而府衙外就是被剝皮實草的上任官員。

由於對貪官的殺戮多大,他們這些官員們也想到了辦法,自己有田產的不記錄在自己名下,而是弄到親戚、妻戚身上,這樣就發現不到他們身上有多餘的財產了,更有甚者把自己的田產記錄在流民及死人身上。

不只是官員貪腐嚴重,下面的小吏也通過自己手中的權利撈好處,戶部主管丈量田地的官員去到下面的時候,與當地官員富戶勾結,少記錄富戶的田地數目,更有甚者虛報普通人家的田地數目由他們去多繳稅負,這些人自認為天高皇帝遠沒人會知道。

百姓們是有檢舉的,自己家白白多繳了賦稅誰也不願意,自然有人去告,告一級不行就越級上告,期間還有皇帝的密探(錦衣衛)在民間查訪,所探訪民情一一密報,對於這種情況又被殺了一批。

明朝中後期對貪官的懲治不如以前了,此時的他們公然買官賣官,大肆收受賄賂,各級官員拉幫結派蒙蔽皇帝。

各級官員結黨營私,上至內閣下至鄉村小吏無一不在這個巨大的漩渦中,就算當時的皇帝知道了此類事情之後除了殺戮之外也沒有其他的辦法,甚至這樣也沒有阻擋住貪腐的腳步。

最後就算是官田也出現了問題,江浙一帶富庶之地,大量官田被以次充好被各級官員轉移到自己人手中。

軍屯中的良田被將領與當地富戶所佔有,在國家的名下只有那些貧瘠的土地。

內閣中多數都有利益糾葛,南方的商業繁華,他們卻又免除了商稅而後增加農稅,中飽私囊導致了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後期的農民起義遍地。

魏忠賢的時候嚴重打壓了文官集團的利益及氣勢,著重恢復商稅減免北方農稅,對國家而言也算是一件好事。

魏忠賢死後各方文官集團死灰復燃,也導致了一個已經走在了資本主義萌芽帝國的覆滅。


魏忠賢的死不是導致外族入侵和明亡的關鍵,只是加速了滿清的入侵和明朝的滅亡而已。

因為魏忠賢知道明朝政府問題的根源,所以他在木匠皇帝明熹宗的默許下極力打壓、甚至迫害文官,但他不可能觸及制度根源,解決不了那幫自詡為君子、實則小人的東林黨人。他懂得用人,只要對國家有利的武將,就算曾經反對過他也會用,比如袁崇煥。他不死,滿清打不進來;他不死,東林黨人不可能忽悠崇禎皇帝減免各種商稅轉而加大徵收農業稅,導致西北農民起義。所以明熹宗對弟弟崇禎皇帝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可惜崇禎不懂,其人萬事皆能,唯不懂做皇帝,不懂得平衡之道!

結論:魏忠賢只是可以延緩異族入侵和明朝的滅亡,但他改變不了明朝滅亡的結局。所以不是關鍵!在此並非美化魏忠賢,只是講清楚歷史而已!


魏公公如果得知在他被處死四百年後,世間居然還有這麼多人不遺餘力地幫他洗白,應該可以含笑九泉了。近年來,隨著網路的飛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愈發多樣,獲得的信息種類也日益增多,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但同時,由於信息實在太多,所以變得真假難辨,只要文筆好,很多假的信息都能被變成真的。魏忠賢魏公公在「網路明史學家」眼中,筆下的地位,便足以體現這個信息爆炸時代顛倒黑白的巨大能耐。

明朝後期的外族入侵,是從萬曆年間就開始的,當時的魏公公,還不過是河間府的一個小地痞流氓,怎麼可能有如此大的能耐,來左右外族的行為?莫非魏公公是某些小說中的「時空領主」,可以操控某個宇宙中任何個體和群體的意識和行動?

至於說魏公公和明朝滅亡之間,的確存在很大關係,那就是:魏公公的執政,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網路明史學家」認為,魏忠賢掌權時期,明朝的財政收入已經由虧損轉向盈餘,原因是魏忠賢下令徵收商業稅,事實真的如此嗎?實際上,明朝在天啟年間,財政收入有所增加,那麼,這個增加是怎麼實現的?當然不是所謂的「徵收商業稅」,而是通過加重田賦。魏公公免去了自己家鄉直隸,以及青州等地的田賦,但是,天啟六年,卻預徵收了來年的三成田賦,天啟七年則又預徵收了來年的三成。這下清楚了吧,魏公公通過透支農民的勞動,以及瘋狂壓榨農民的剩餘價值來實現短期內財政收入的增加,這樣做的後果有兩個:

  1. 給後來的崇禎皇帝留下了一個爛攤子,透支了農民的稅收能力

  2. 增加了社會矛盾,令天啟六年以後,一直到明朝滅亡為止,農民起義頻發

除此之外,魏公公為了應對關外後金的局勢,不停地向民間攤派遼餉,進一步增加了農民的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

魏公公斂財的手段不止如此,他通過收受官員的賄賂,向商人強征銀兩來「理財」,當然,收來的錢不是進了國庫,而是進入了魏公公的私囊之中。另外,魏公公利用國庫中的錢,為天啟皇帝辦了不少實事,比如修三大殿。在軍餉如此緊缺的情況下,魏公公尚能擠出五百萬兩銀子修繕三大殿,一修就是三年,不可謂不「忠心」,所以,王世德在《崇禎遺錄》中對魏公公做出了這樣的評價:熹宗在位七年,神宗四十餘年蓄積掃地無餘。兵興以來,帑藏懸磬。如此看來,魏公公真是「理財高手,大明棟樑」

至於遼東的局勢,靠著袁崇煥取得了寧錦大捷,魏公公可有對袁崇煥做出任何獎勵?雖然魏公公沒有直接指揮,但畢竟是掌權者,所以自然是首功,相比之下,袁崇煥可就慘多了,到他手中的獎勵,不過白銀數十兩,袁大人直接直接辭職不幹了。的確,自此之後,後金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入侵活動。

縱觀魏公公掌權的三四年,對內一方面橫徵暴斂,一邊又揮霍無度;對外,不體恤功臣,因為後金將精力放在蒙古諸部落而逃過一劫,卻被後世某些人吹捧成為「大明救星」,可以說,魏公公真正是無尺寸之功。實在看不出,魏公公值得吹捧的點究竟在何處。

而東林黨就慘多了。明明從楊漣等人死後,東林黨就一蹶不振,再也沒有能夠真正掌握過權力,但卻被很多「網路明史學家」強行拉出來鞭屍,但事實是,這些「網路明史學家」連東林黨具體有哪些,都說不清楚。

最後,關於魏公公被崇禎厚葬一事,明實錄和明史,以及國榷,明季北略這些權威史書中均無記載,其僅僅出現在馮夢龍的一本類似於小說的作品《燕都日記》中出現,但就是這本並不權威的隨筆,被當做了鐵證,這是可笑呢?還是應當感到可悲?


首先,魏忠賢的死主要是因為天啟皇帝朱由校死了。崇禎皇帝朱由檢完全並未搞懂太監的價值。所以,魏忠賢必死。

其次,魏忠賢不管是活著還是死,崇禎皇帝得懂得太監的價值,才不會那麼的被動。也就是說,我除了反對那些忽略魏忠賢價值的人,也否定肯定魏忠賢價值的人。魏忠賢其實沒有太大價值,崇禎能不能明白,明朝的哪些體制和哪些潛規則對明朝的穩定有用才有價值。可惜,崇禎不懂。

北宋以來,武將集團勛戚集團的完全失勢,導致了文官集團的一家獨大。朱元璋的思路是皇子掌兵,這樣文官集團雖然一家獨大,但文官集團撼動不了皇族。這樣文治武功依然可以,甚至依然可以繼續開疆拓土。這就是朱元璋定下的潛規則,因為這個是不能直接寫入「憲法」的。但正是因為這僅僅是潛規則,只要下一代皇帝沒有好好體會明白這個潛規則。那麼這個規則將無法持續。而事實正是如此。朱允炆的消藩正體現了這一點。而朱棣靖難的旗號,也並非完全空談。而朱棣靖難成功之後,也無法再恢復朱元璋定下的潛規則了,只能繼續消藩。雖然朱棣厚待他的兄弟們,但兵權還是消除了的。這就導致了明朝自朱棣開始,文官集團完全意義的一家獨大。只有在朱元璋朱棣這樣的強權皇帝面前,文官集團才有所收斂。而此後,文官集團要做的,只有完全意義的控制皇帝。而,朱棣之後,他兒子朱高熾只做了一年皇帝就死了。但明宣德皇帝也就是朱棣之孫,朱瞻基開始。也搞懂了這個政治格局,只不過朱瞻基沒有朱元璋和朱棣那樣事事親為的能力,所以,才有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的批紅之權。以絕對服從皇帝的家奴——太監,來參與這場皇權和文官集團的爭鬥。而此後的整個明朝,一直到天啟皇帝,都是如此。

比如,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游龍戲鳳的朱厚照確實是一個不服文官集團約束的主。而他在位期間司禮監掌印太監劉瑾的權傾朝野,也絕對是朱厚照的默許。而,哪怕劉瑾權傾朝野,朱厚照要殺劉瑾也僅僅只需要一個簡單的命令。也就是說,作為皇帝的家奴,皇帝想殺太監,非常簡單。所以,太監能做什麼,基本都是皇帝要做的。而文官集團,則並無這個約束,文官可以頂撞皇帝,而皇帝則並不能隨意殺掉任何一個文官。殺文官,只靠皇帝的中旨是不行的,最少要經過內閣形成聖旨才有可能。而基本上,也是需要走司法程序的。所以,這就是明朝皇權的尷尬之處,皇帝要做什麼,文官集團會百般反對,皇帝只能做符合文官集團整體意識的事情。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之中,唯一可以幫皇帝的,就只有太監。

所以,切回正題。天啟皇帝,也就是木匠皇帝朱由校,並非不理朝政。魏忠賢之所以有那麼大的權力,完全是魏忠賢做的事兒,符合了朱由校的執政理念。而實際上,魏忠賢的得勢和失勢,也完全在天啟皇帝這裡。也就是說,魏忠賢僅僅是天啟的代言人。

只不過,朱由校的才能和眼界也有限。根本不如他爺爺萬曆皇帝。萬曆皇帝的用人還是很準的。要不然也沒有萬曆三大征的勝利了。萬曆皇帝理財方面,也是有辦法的,徵收的海運稅,還是能夠維持明朝的運轉的。只不過,崇禎皇帝朱由檢,不僅僅沒有他爺爺萬曆皇帝有才能,甚至遠遠不如他的哥哥天啟皇帝。

所以,明朝的滅亡雖然有累加的200多年明帝國的固疾,但如果崇禎皇帝哪怕不如洪武永樂,哪怕不如嘉靖萬曆,要能有他哥哥天啟那樣的普通才能,即使廢了魏忠賢,但並不廢除司禮監掌印太監的權力,再換一個人,都不會讓明朝滅亡的這樣快。

來列數一下崇禎朝改變的一些東西,是如何加速明朝滅亡的。

1,廢除了最根本的祖制。朱元璋時代就告誡子孫的——永不加賦(農稅),重稅之下,李自成最落魄時僅剩18人,都可以鹹魚翻身。沒做好安民,李自成的部隊才攻入了北京城。

2,廢除了萬曆朝增加的海運稅以及相關多個工商業稅。一個本身小冰河時期農業減產嚴重的時期,不依靠其他稅收,僅依靠農稅能行嗎?完全不行的。放到當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只收農稅,加倍徵收農稅,這樣的稅收政策,放到哪個朝代,放到哪個國家,哪怕當今,也必定被推翻政權。

3,為節約開支,讓某些小公務員失業了。而李自成正是一個原本的小公務員,一個驛足。

4,太相信自己,也太容易相信某些文官的嘴。比如,本以被天啟皇帝免職袁崇煥。袁崇煥的禍國殃民就不多列舉了。就袁崇煥嘴裡的五年平遼。稍有見地的人,就不該去相信他。袁崇煥沒有拿來一點戰績,就直接讓他當薊遼督師。那就太兒戲了。結果,僅一年,就讓皇太極打到北京城下。即使颳了袁崇煥。也無法收回遼東將士的軍心了。此後,本和滿清有血海深仇的遼東武將集團,紛紛叛逃滿清。而且,帶給滿清海軍和炮兵。這樣才造成了滿清正式入關後,僅3年就打到嶺南。南宋依靠長江天險還對抗蒙元50年呢。鐵鉉帶領一幫殘兵敗將,在一代梟雄朱棣的面前都能死守濟南城,朱棣破了南京,才回頭收的濟南。而崇禎任用袁崇煥失了軍心之後,送給了滿清海軍和紅衣大炮。這導致了明朝修築的大型城池,再無用處。長江天塹,也毫無意義。所以,崇禎只有一死。死有餘辜。

5,最重要的,也是扣題的,崇禎並不懂朱瞻基之後明朝200年的潛規則,也就是皇權和文官集團的權力遊戲中,太監是幫皇帝的。崇禎廢除了太監的各種監督文官的權力。文官集團不受皇帝約束,文官集團又為了撈取利益來哄騙皇帝。而文官集團要的是明朝的長治久安嗎?呵呵,明朝亡了之後,文天祥那樣的人是真沒看到。到是清朝編寫的貳臣傳,有厚厚一本。這些文官先投靠了李自成,又投靠了滿清。一點臉都不要,這些士大夫,在這點上到真不如一個皇帝的家奴,魏忠賢。最少太監這個職業是沒有反叛的可能的。而那些自恃有才的文官,卻可以毫不要臉!


沒有發生的事只能人為主觀推演,只是片面的猜想,已發生的事,才是歷史事實。歷史沒有如果,假設歷史的人肯定是以歷史為賣點的媒體專家,也就是吃媒體飯的人!如今這也是個時尚職業,有人以軍事為賣點,有人以情感為賣點……。這其實就是大眾娛樂,也沒什麼不好,反而能給了國人一個從多角度看待某一事件的機會。

個人認為明朝後期,已無想像空間,其發展已經進了一個死胡同。天下利益集團已經分裂了,各利益集團非但沒有將大明天子作為共主,反而圖謀瓜分大明天子的國權。東林黨與魏忠賢集團的爭鬥就是奪權大戰,而且雙方已失去了底線,但是卻出現了相對的力量平衡。也就是說雙方各掌控了一部分利益集團。

如果魏忠賢不死,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團憑手中掌控的資源,大體還能壓住陣腳,明朝可能會延些壽,但也僅僅是可能而已。

魏忠賢一死,其利益集團群龍無首,內鬥嚴重,從而導致闖王做大,而原魏忠賢所代表的各利益集團,也害怕東林黨報復,紛紛開始找後台,這就給了闖王攻打北京的機會,也使得一些利益集團去勾搭清朝,尋找新的靠山。

闖王集團不成熟所以很快失敗了,清朝因此進一步收編了中原各利益集團,成為天下各利益集團的總協調人。有鑒於清朝基本統一了長城以北,而且已進入中原,這就讓天下各利益集團,看到了利益擴大的希望。於是清朝成了天下的共主,短時間內就一統中原。當然南明小朝廷也就被徹底拋棄了。

如果魏忠賢不死,明朝可能還會多活一陣子,但是滅亡是肯定的,至於清朝能不能一統江山,個人看來這也是個大概率事件!


大明王朝滅亡最大的原因不是魏忠賢的死,而是崇禎的好面子和剛愎自用。

魏忠賢的死,一定程度上使得東林黨人抬頭,但更大層面上是加強了皇權。

也就是說崇禎當時,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手段打壓文官集團,讓他們不得不同大明利益站在一起。

但是崇禎殺了魏忠賢之後,卻是各種好面子和剛愎自用,最後負氣讓文官們陪著他一起死。

首先在李自成反叛之後,其實大同、居庸關這些地方,都有大軍駐守。可是崇禎未能及時控制這些地方的將領,導致他們投降。

而京城危機之後,崇禎本打算調集吳三桂回來保衛京城,但是又不肯背負放棄祖宗之地的罵名,一拖再拖。

失去了讓吳三桂回軍的最佳時機,等到崇禎最後堅定讓吳三桂不惜代價回師京城時,吳三桂倉促往回趕,半路上卻得到京城被破的消息。

可見崇禎的遲疑,導致了大好的機會斷送,也使得局勢走向了不可控。

而且當年崇禎是可以遷都的,也就是南下避禍,崇禎自己也想過南下,但因為好面子不肯強硬執行。

這些都是崇禎性格缺點導致,若是殺伐果決,至少大明不至於斷送在他的手裡。

其實當時最好的選擇就是去南京,大船和路線都已經打通和預備好,就等崇禎的一句話,可崇禎就是不願意擔下這罵名。

為一國之君而不能有屈有伸,崇禎可謂是失敗至極,假如他能果敢些,很多事情他一句話即可。

至於文臣的反對,那又如何?他當年能夠殺了魏忠賢,為何就不敢再殺幾個大臣?

說到底崇禎的性格缺陷,不具備為君的能力,所以他越是努力,大明崩潰的越快。

假如他能寬容大度,用好魏忠賢這個奴才,其實結局也會不同。畢竟魏忠賢是一個不錯的背鍋俠,崇禎想除掉誰,由魏忠賢來辦就行。

可惜崇禎為了立威,上來就剷除了魏忠賢。剷除之後又沒有繼續果斷狠毒下去,為了面子放棄了太多機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