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公不能稱作明朝的大救星。但是和東林黨人相比,魏公公自有他的長處。首先魏公公自入宮以來,倒是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別人不幹的他干,所以太監們嘲笑他為「魏傻子」。如果不是天啟皇帝上台,也許魏忠賢就默默無名了。魏忠賢上台的時間也很短,不過幾年而已。說明亡於魏忠賢,實在是誇大了。魏忠賢這個人,學識不見得有多少,可正像天啟皇帝所說,這個人識大體。魏忠賢搞政治鬥爭的矛頭,實際上就是東林黨人。魏忠賢從不折騰老百姓。因為他是貧苦人出身,自知百姓疾苦。現存的歷史材料,沒有一個證明魏忠賢折騰過老百姓,迫害過老百姓。在國家存亡和私人恩怨之間,魏忠賢也能分得清。也曾自捐私財用於遼東戰事。這一點是東林黨人做不到的。魏忠賢和東林黨人的矛盾,在於魏忠賢徵稅,觸動了東林黨人所代表的江南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東林黨人有些像利益集團,一方面大談仁義道德,以清流自許,另一方面,只顧自己斂財,對國家安危的關注只停留在口頭上。東林黨人上台後,把徵稅對象轉嫁到農民身上,自己一毛不拔。東林黨人執政至明亡,沒有做過一件對國家有實際意義的事情。沒賑濟過一次災民,沒修理過一次黃河大堤,就是在朝堂上辯論良策,要不就自己人斗過來斗過去。大明豈能不亡?魏忠賢當政,很難講能不能挽救大明,但至少魏忠賢主政還是幹事的,或許大明還能繼續。東林黨人執政的十年左右,就是不幹實事,光口頭講的道貌岸然,大明的滅亡是必然的。東林黨人為自己小集團的利益,向農民徵稅逼農民造反,大順軍兵臨城下,崇禎皇帝讓他們捐錢,他們一毛不拔,城破之後,紛紛跑到李自成那裡邀功。結果被李自成考打出白銀數千萬兩。清軍打到北京,東林黨人又紛紛降清,甚至主動剃髮,以滿人自居。連多爾袞都看不下,明令前明降官不經允許不得擅自剃髮。總之,明亡於東林黨,而非魏忠賢。從明亡我們應該吸取的教訓是:判斷一個人的好壞,不能光看他嘴上說的,看他說的多麼大義凜然,而要看他代表誰的利益,做了什麼。第2個教訓是:實幹興邦 。爭論再多,方案再多,思路再多,不實幹全完蛋。


從皇帝和王朝角度來說,是的,魏公公是救星。太監的根本就是皇帝,太監只是皇帝的狗,皇帝只要把住這一點。而文管集團是一個整體,經過土木堡之後的二百年發展,已經是一個完全的利益集團,代表了大地主大官撩的利益,而且極大的侵佔了皇權,如果說文官集團有監督,那把皇帝掛起來是好事,這樣皇帝沒法做出很不可思議傷天害理的事,但到了明末,文官集團是完全沒監督的,爭權奪利,貪婪無度,做的事情都是反應了大地主大官撩的利益,大大的損害了民眾和國家的利益,一個明證就是文管號稱不與民爭利,這個民就是他們,所以他們採礦,他們發財卻不能容忍國家徵稅,國家徵稅了就是昏君,要加也只能加在百姓身上,到最後就是民不聊生。中學時學過的五人墓碑記,就是東林黨鼓動民眾抗稅,打死了朝廷的公務人員,然後拉了五個人頂罪,這在任何朝代都是無法容忍的。官僚們是這個德性,如果再沒有強勢的人物能抗住文官集團,國家就要完蛋了,所以九千歲應運而生,並且確實把稅從這些階層收上來,國庫變得充實,雖然宦官集團也會從中上下其手,但最起碼國家有錢了,整個九千歲在位期間,大明都是吊打女真的,後來被忽悠傻了的崇禎一上來,就把自己的狗殺了,然後,再沒人能壓的住文官集團,直到國家滅亡,然後文官們一剃頭,繼續為新主子效力,因為掌握筆杆子,他們反而把那些死國的忠臣寫成奸臣,比如馬士英,阮大鋮,然後美化自己。歷史,就是這麼弔詭


魏忠賢是不是大救星無法判斷,但是東林黨人實在太噁心了。

1、東林黨人口號說得震天響,但是對內他們不能解決稅收問題,對外不能解決後金威脅,為了自身的利益,加稅到普通農民身上,導致農民徹底沒有活路。君子朋而不黨,這點都知道,反而以東林黨自居還洋洋得意,充分說明這是一群偽君子,最後投降清朝的東林黨人非常之多。

2、再說魏忠賢,他掌權時期好歹解決了點實際問題,比如稅收。至於他怎麼玩弄權術打擊政敵,東林黨人和他也是半斤八兩,不怕這個人有問題,就怕在其位不干事還扯大家後腿,魏忠賢起碼在其位謀其政。

兩相對比,大夥決定真小人不偽君子更可愛。


我們可以回溯一下天啟年。

首先看看東林黨的作為,天啟繼承皇位,東林利用『京察』把非東林黨排擠出朝堂,來了個『眾正盈朝』,一直到天啟四年東林黨毫無作為,除了內鬥還是內鬥,國家利益變成內鬥的工具,國家毫無起色而且還越來越糟了。

二、魏忠賢毫無疑問是皇帝的親信,而魏忠賢包括天啟當時並沒有對東林黨起殺心,頂多認為能力差愛吹牛。起因就是楊漣彈劾魏忠賢,讓二者徹底成為死敵,而皇帝忌憚東林黨的實力,為了平衡開始打壓東林黨。

三、所謂閹黨,都是被東林黨排擠的人,聚集在魏忠賢旗下報團取暖。說來可笑,因為在朝堂沒有東林當靠山,結果個個都靠過人的能力陞官。造成閹黨能力比東林強的誤會。

天啟駕崩崇禎繼位,又迎來了個『眾正盈朝』,結果和天啟初年一樣,東林毫無作為。所以不是魏忠賢是救星,而是東林黨太渣,兩情相害取起輕爾。


如果一國到了要太監救國地步,這國已經到了無可救藥地步了!明粉基本上是腦殘粉,太監去了勢只有一樂:貪財。明朝太監基本上沒有政治頭腦,汪直,劉瑾,魏忠賢莫不如此,真正要有所作為應該學田令孜、仇士良、王守澄。明朝有兩大類蠱蟲,一是皇族,二是閹黨。明朝最失敗的官僚制度是武將地位過低,文官薪酬微薄,有皇明祖訓這個緊箍咒,哪個臣子要擔責??有擔當的于謙被殺,官員只有賣直求死踴躍被廷杖,期望自個成比干,皇帝成為商紂王,官員認為替皇帝賣命不值得,因為這是個刻薄寡恩皇權,只會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崇禎要臣子捐款,臣子一毛不拔,為什麼?你不相信我,搞那麼多緹騎東西廠錦衣衛防著我們,視我們為仇讎,不把我們當人看,其實這個時候皇明已經崩潰,官員行動表明,讓皇帝私房錢(內帑)助餉,真正有錢的主(各地藩王)出血,崇禎已經沒有權威性,明朝滅亡太遲了!


個人覺得用「洗白」一詞並不是特別恰當來形容當前對魏忠賢的再詮釋。長久以來,我們從官方半官方渠道得到的信息表明,魏忠賢是上蒙蔽皇帝下殘害忠良十惡不赦的一代權監。而東林黨為代表的忠臣義士奮起抗爭,終於在崇禎皇帝的領導下正義戰勝了邪惡,這絕對是大圓滿結局。

可惜的是,史書不但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也是由識文斷字掌握當時文字話語權的文人們來書寫的。關於明朝的官方修史,恰好主要是由東林黨人來負責的,這觀點立場先天有點坐偏的感覺。現在再從新的角度新的史料來看待某一個歷史人物,哪怕是原來臭名昭著的魏忠賢,可能會得出與以往稍有不同的觀點,畢竟偏聽則暗,兼聽則明。是真理就不會怕拿出來多審視一番。

不管從什麼角度看,魏忠賢肯定不是什麼正人君子,更談不上是明朝的大救星,這就太高估我們魏公公了。但是,魏忠賢代替天啟帝掌控朝政的那幾年裡,不管他出於什麼考慮,做的不少事情還是有利於國家穩定的。畢竟大明江山將傾之際,更需要的是能辦實事的循吏,而不是所謂的只會耍嘴皮子罵人的清流人物。

正常情況下,一個王朝要想實現穩定支撐下去,要滿足以下方面:一是要有維繫朝廷運轉的穩定財源。二是朝廷各方面的政治力量要有效制衡,避免一家獨大。三是邊疆戰事要能穩定控制,避免外患坐大。如果能做到上述三點,王朝就能勉力支撐下去。在魏忠賢當權期間,雖然他個人弄權,但也不希望帝國崩塌,這對其個人有害無益。因此,他儘可能為朝廷補台。首先,極力打壓清談以清流自詡的東林黨,包括動用東廠和錦衣衛逮捕和處死部分東林黨人,手段雖然強硬殘酷,卻也削弱了東林黨的力量。其次,恢復在江南富庶地區徵收礦稅,進一步充盈國庫,同時減少對西北乾旱地區的農業稅徵收,在一定程度上穩固了帝國財政。最後,為遼東戰場補充軍費,重用堅持抗戰的孫承宗和袁崇煥,取得了一定戰果,暫時穩固了北方邊疆局勢。

總的來看,魏忠賢的做法頂多也就是幫助大明多撐幾年,這世界沒有救世主,事物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滅亡是不可避免的,大明的結局在王朝開始時就已註定,不過是亡於李自成還是多爾袞的區別。


明朝是亡於某一個人嗎?顯然不是,一個人可以挽救一個王朝嗎?顯然不能。

量變引起質變,下面開始說人話。

現在輿論場因為受到小說和一群有著各種目的的偽歷史學家的影響,根本沒有看清明朝滅亡的實質。

以前有不殺袁崇煥明朝就不會亡,演變到現在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亡,這種思維其實本質上一樣。把一個王朝的興衰歸結為一個人的好壞。

明朝為什麼滅亡?因為滿清入關嗎?

即使當時滿清不入關明朝照樣亡。明朝滅亡是因為當時政治腐敗,民不聊生,李自成的百萬大軍如何形成?和當年朱元璋一個套路。只不過這次李自成沒有朱元璋的能力,讓滿清鑽了空子罷了。

有些歷史學家說明亡於萬曆,其實說的是張居正的改革,如果當時改革能執行,最少可以再為明朝續命百年。

封建社會興起和滅亡套路基本一樣。晚期政治腐敗、土地兼并、民不聊生。最後王朝滅亡。新王朝建立,基本上土地洗牌,民眾獲得土地,朝廷開始休生養息,王朝開始穩定興旺,幾代以後,再次回到老路上,又是政治腐敗、土地兼并、民不聊生。如此往複循環罷了。


這個問題要講明白,首先要從儒家的一個大道理,大關節講起。這就是,「聖人在位而天下治」。也就是說,只有真正有本事,有能力的人成為國家領導人,國家才會長治久安。還有一句話是,「小人用事,必亂家國」。一個國或是一個家,如果是小人掌權了,家國必亂。

接下來就要說天啟皇帝了,他是那個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嗎?答案是否定的。朱由校不但不是一個有能力的人,而且是一個非常懦弱無能之輩。看看《明史》就會感覺很明顯。他繼位的時候,已經十六歲了,離開了奶媽還經常哭。在「移宮案」中,他自己被父親的小妾李選侍所挾持,不能脫身,從中可見他的能力了。要知道,康熙皇帝在這個年紀已經收拾了敖拜,親政一兩年了。而他自己對當皇帝也沒有太大興趣,寧願做一個木匠。

明代之亡,有人說亡於萬曆,是有點道理的。萬曆的政治水平,且不去說了,但他的性格卻是相當執拗的。大臣們不同意他廢長立幼,他能呆在宮裡幾十年不上朝。可以說是一個有性格的人。但他最後還是妥協了,看出他骨子裡的懦弱。或者說是體制的僵化。也就是說,到明末之時,因為制度的設計,連皇帝想做的事,都可能做不成。萬曆的父親和兒孫都是性格懦弱之人。

隆慶皇帝性格軟弱,但他任用的大臣是徐階、高拱、張居正。所以,大明王朝顯現出一些生氣。到萬曆的孫子朱由校上台,他任用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魏忠賢了。

魏忠賢與徐階、高拱、張居正比起來,前者是小人之道,後者是君子之道。按孔子的說法,小人和君子的差別在於,君子做事有原則,小人無原則。如果說小人也有原則,這原則就是利益,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魏忠賢的統治就是這樣。

現在,許多人給魏忠賢洗白,其理論就是,流氓的統治也有合理性。當社會上出現這種觀點的時候,政治一定是混亂的。在腐敗猖厥,黑惡勢力橫行的時候,人們在無奈之下,會尋求黑社會的幫助。但再好的黑社會一定是黑的。當腐敗和黑惡被打掉之後,人們才會知道,黑的畢竟是黑的。

明朝的滅亡,是因為政治制度的腐敗。其根子在於封建家天下的制度之下,坐上位的是庸才懦夫。只要庸才在位,下面無能怎樣有能耐都沒有用處。

由於封建制度的僵化,造成了庸人在位的現實。所以國家不可能繁榮昌盛。國家的好壞常常因為偶然的因素所決定。曾國藩為自己準備的墓志銘說:不信書,信運氣。反應的就是這樣的現實。隆慶和天啟都是庸主,前者用了徐階、高拱、張居正,國家興旺。後者用了魏忠賢,國家衰亡。

有人常常把魏忠賢和東林黨做為對立面,因為貶東林黨而尊魏忠賢。東林黨以君子自命,他們之中,當然有偽君子,但也有真君子。起碼他們口頭上是講道義的。有的人做到了,有的人沒做到,也是正常的。任何集團中都會有敗類。但魏忠賢們卻是真正的流氓。把國家的發展和延續寄托在流氓的身上。這樣的歷史觀點,如果不是別人用心,就一定是腦袋出了問題。

從明末開始,中國政治的最大問題在於改變天下是一家一姓的封建制度。只有打破家天下的制度,才能選出最優秀的人才做為國家領導人,才能做到聖人在位而天下治。


大明毀就毀在魏忠顯手中,貪污受賄,結黨營私,獨霸朝綱。


不是洗白,崇禎自己說的東林黨誤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