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髮人送黑髮人,只有一個獨苗了

和包拯有夫妻情人關係的女人,史書一共記載三個,分別是李氏、董氏、以及孫氏。其中李氏為正室,但死的早,並沒有給包拯留下一男半女;董氏為續娶,給包拯生了一男兩女,女的不說了,嫁人後沒了記載,男的叫包繶,成年後娶了淮陽崔家女兒;孫氏為包拯妾室或者情人,生了一個兒子,叫包綬

長子包繶命不好

雖然沒有夭折活到了成年,但二十歲也就病逝了,留下了一個孩子叫包文輔。這個包文輔,命更不好,五歲夭折。這樣,連續兩次白髮人送黑髮人,包拯家算是斷了後,只剩下包拯一個男丁,那時候老包五十七歲左右

古代絕後是大不孝,包拯雖老,也得擔負起繁衍重任。包拯可能不願意,但他老婆董氏、兒媳婦崔氏或者他的朋友們,還是給他張羅了。可能是下藥,可能是酒後,也可能是半推半就,包拯和一個叫孫氏的女子發生了關係。發生關係後,或許是性格不合,或許是老包後悔,反正把這個孫氏趕出了家門,而這個孫氏回到家中才發現自己懷了孕,在1057年,為包拯生下兒子包綬

相比較長子的命運,次子包綬命還可以

孫氏被趕走後,崔氏(包拯大兒媳婦)仍然和她聯繫,後來得知孫氏懷孕,崔氏更是噓寒問暖送錢送物。在包綬滿周后,崔氏就把包綬抱到了公公包拯面前,告訴包拯,包家有後

老來得子,包拯大樂,作為唯一兒子,包綬天然繼承包家香火……

在五歲時,包拯病逝後,包綬就由嫂子崔氏撫養,一直撫養成人結婚生子。包綬媳婦是宰相文淵博家的閨女,夫妻二人努力造人為包家開枝散葉,生下了四個兒子,三個女兒

包拯長孫夭折後,為保障香火不斷,包家也是兩手準備。一方面讓包拯續弦孫氏,另一方面從包氏宗族中過繼了一名男娃給長子包繶一脈,這名過繼娃叫包永年,如果沒有包綬,繼承包拯家香火的就是包永年了


記得民間野史有過傳說,包拯一生也斷錯過一個案子,當時狗頭鍘砍下腦袋的時候,那人身子不倒。包拯對著他的屍體說,如果我斷錯了,生子代代為奴,生女世世為娼。結果真的斷錯了。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把他孩子說成夭折,事實上都行為不端。這個純屬娛樂,道聽途說


讓丫鬟繼承香火的表述是不穩妥的,歷史上的包拯,其實是在兒子、孫子相繼去世後,不甘就此絕後,才收了丫鬟,並靠著這個小妾生了個兒子。說白了,包拯納妾,目的十分明確——生兒子。

包拯(999-1062),字希仁,瀘州合肥人,科舉進士出身,曾出任三司戶部判官、轉運使、知諫院、開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等,是宋代名臣。歷史上的包拯,以斷獄英明、剛直敢諫著稱。正因如此,人們才稱其為「包青天」。

在歷代小說、戲曲和現代影視劇的影響下,包拯成了一位面如黑炭的清官,他身邊不僅有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等一批絕世高手,還有一位智多星般的人物——公孫策。

不過,要說包拯納妾一事,還得從包拯的家室說起。包拯一生,曾娶過兩位夫人、納過一位小妾。但可惜的是,包拯的大半生,都有一個心結,那就是面臨著絕嗣的風險。

包拯第一任夫人姓張,兩人感情很深厚。不過,張氏一直未曾生育,後又先包拯而去世。張氏死後,包拯又續弦,娶了董氏。在與董氏成親後,包拯算是有了兒女,但可惜的是,他的兒子英年早逝、孫子早早夭折了。

隨著董氏年紀越來越大,她難以再為包拯生養,於是便想讓包拯納妾,把自己的陪嫁丫鬟作為包拯的填房。其實,這種事在古代很正常,不少大戶人家都有這樣的做法。後來,這個丫頭為包拯生了個兒子,才使得包拯得以有後。

由於包拯是以「包青天」的姿態佇立於人們心中的,所以不少人覺得包拯納妾,似乎有些與他高大偉岸的形象不搭。前些年,甚至還有人拿陳世美和包拯作對比,大有貶低包拯的跡象。

但是,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並不應該在包拯這裡出現「例外」,用雙重標準來道德綁架,是很不公正的。作為讀書人的包拯,很是信奉忠孝節義,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了繼承香火,納妾生子倒也是很正常的。


包拯有兩位夫人李氏和董氏。李氏是包拯原配,早卒。董氏是包拯繼室,後封永康郡夫人。董氏生子包繶,是包拯的長子,但後來染病身亡。董氏有個陪嫁丫頭,在那個年代,陪嫁丫頭也是男主人的妾,後來這個陪嫁丫頭為包拯生了一個孩子,就是他的次子包綬。

包拯的後代在800年前輾轉遷居到安徽池州祠堂村,當地有兩千多名包氏子孫;包公第27代孫包熙枝,在當地當過縣長,德高望重。他的第29代孫是華人船王包玉剛。


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長嫂如母」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三俠五義》,說包拯小時被父母拋棄,包拯的大哥把幼弟偷偷撿回來,交給大嫂撫養長大,等包拯長到七歲時,大哥大嫂才把他的真實身份告知父母,包拯以後一直把大嫂當作母親來孝敬。

然而,真實的歷史上,這個「長嫂如母」的故事不是發生在包拯身上,而是發生在包拯的兒子身上,那個「拋棄」兒子的恰恰是包拯本人。

正史上的包拯有兩個兒子,長子名叫包繶,生母是包拯的繼室董氏。包繶成年後,娶妻崔氏,崔氏為人賢惠,兩人十分恩愛,但可惜包繶年壽不永,才二十歲就去世了,留下妻子崔氏和幼子包文輔這孤兒寡母。

包拯夫婦十分開明,他們見兒媳崔氏年紀尚輕,便告知崔氏不必為兒子守寡,另尋好人家嫁了便是,但崔氏出身名門(外公是曾三度為相的宰相呂蒙正) ,很識大體,堅持留在包家不改嫁,表示自己會撫養兒子,孝敬公婆,留在包家一輩子。

可好景不長,幾年後包拯的孫子包文輔夭折,包家一下子沒有男孩,而此時的包拯已經五十多歲,一直沒有再生育,眼看包家就要「絕嗣」,包拯夫婦也是心中焦急。

包拯夫婦不知道的是,包拯還是有一個兒子的,正被兒媳崔氏撫養著。

原來,包拯曾有一個媵妾孫氏,因為侍奉過包拯,懷了包拯的孩子,但還在眾人都不知道這件事的時候,包拯把孫氏趕回了娘家,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年代,孫氏沒有討價還價的權利。

孫氏回娘家後才發現自己懷孕了,但她沒有正式嫁人,孩子生下來會被別人瞧不起,視為「野種」。一家人正發愁時, 包拯的兒媳崔氏聽說了這個消息,她決定替包家撫養這個孩子,所以孫氏一生下男孩,崔氏就把男孩抱養了過來,給他取名包誕。

在崔氏的精心撫養下,包拯的兒子長大了,但誰都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世,都以為是崔氏抱養的孩子給包繶做嗣子的。一直到男孩長到7歲時,包拯過六十大壽,崔氏才把孩子的身世告知了包拯夫婦。包拯夫婦聞訊大喜,特別是包拯,老來得子,激動地痛哭流涕,他認下了這個比自己小五十多歲的兒子,為其改名包綬,這下子包家終於有了香火傳承。

父子重逢僅五年後,包拯便去世了,最終還是崔氏把撫養長大,崔氏還派人找到了包綬的親生母親孫氏,讓母子相見,可以說對包綬恩重如山,情深似海,所以包綬長大後,始終沒有忘記大嫂撫養自己的恩情,一直把大嫂當作生母來孝敬。

所以說,包拯沒有刻意選擇一個丫鬟繼承香火,次子包綬是他無意中的「傑作」,甚至可以說是被「拋棄」的存在,但多虧了賢惠善良的崔氏,包拯才有了後嗣,並且香火不斷,大名鼎鼎的「香港船王」包玉剛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孫。

我是專註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豪傑來相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

提起包青天,我們腦海中總能浮現出那個面色漆黑,額頂月牙的鐵面判官形象,傳說他是奎星轉世,日判陽間夜判陰,甚至被民間傳說奉為神明。那麼歷史上的包拯又是什麼樣的呢?繼承他香火的丫鬟又是誰?

黑臉月牙包拯

北宋名臣,字希仁,今安徽合肥人。包拯出生在一個小的官吏家庭,父母從小就非常疼愛包拯,長大後的包拯甚至為了年邁的父母,辭去官職,回家贍養老人!直至父母去世後守孝期滿才重新赴京聽選,任天長(安徽)縣令。

所以這點就和民間傳說里不一樣了,民間傳說包拯因為出生長得很黑,父母特別不喜歡他,甚至把他趕出家門。這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

至於月牙,這個包青天的標誌性符號,在真實地歷史上也是不存在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安徽合肥的包拯祠堂里,有著包拯的真身像,其中額頭上並沒有月牙形狀的標誌。而且《宋史》也並沒有特意記載包拯的長相,如果包拯真的長得那麼特別,如很黑或者很白凈斯文,在史書中都會不經意的有過說明。

就比如南北朝時期的蘭陵王,長得特別的帥,因為打仗時沒有威懾力才帶了一個獠牙面具。當然還有北宋時期的狄青,長得也是因為太帥。害怕敵人看到他太過秀美,嘲笑大宋無人,派個奶油小生出來打仗,不得已也帶了個獠牙面具。

所以說,無論是長得帥還是長得丑,只要長得有特點就會被人記住,也會在歷史上留下筆墨,至於黑臉月牙的包青天形象,主要是由於後世的藝術加工,進行了臉譜化形成的。

包拯的家庭成員

包拯的原配夫人為李氏,早年去世,歷史上對李氏也並無太多記載,只有在《包拯墓志銘》上,了了提過一筆。

包拯的第二個夫人為董氏,董氏本身就出生於官宦之家,自小就遵從女子的三從四德。而且還知書達理,是一個響噹噹的大家閨秀。在事業上對包拯有過很大的幫助,是一位有名的賢內助,可以說包拯的一生清廉,離不開董氏的默默支持。

而且董氏也為包拯生下了第一個兒子,包繶!包繶在十九歲時娶淮陽崔氏為妻,確與婚後第二年病逝,期間生下了一個兒子包文輔。可在是數年之後,包拯五歲的孫子包文輔又夭折了,先後喪子喪孫對包拯造成了很大的打擊。同時三朝宰相的呂蒙正的外孫女崔氏也成了一個無依無靠的寡婦,包拯夫妻也是開朗之人,曾多次勸崔氏改嫁,但崔氏執意不從,公婆失去獨子已夠悲傷,自己再離開豈不叫老人家們更添一層痛苦。然後就說:「公公是天下盡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養翁姑,心滿意足矣。」此後崔氏在包家守節二十年,堪稱一段佳話!

包綬,幼名包綖,是包拯的次子。也就是繼承他香火的丫鬟之後!

包拯一生共有三個女人,兩妻一妾!李氏早亡,董氏自從生下包繶之後也再也沒有子嗣。董氏在包繶去世之後,也害怕包家斷了香火,偏偏自己又不爭氣,於是便讓包拯納自己的侍女媵孫氏為妾。

媵孫氏和包拯的兒媳崔氏年齡相當,平時關係也不錯,可是後來有一次媵孫氏做錯了事情被包拯趕回了娘家。回到娘家的媵孫氏開始並沒有什麼感覺,可是隨著時間的增長,慢慢的媵孫氏發現自己居然懷孕了,就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自己的好友崔氏。崔氏十分高興,便給媵孫氏很多錢財讓她安心養胎,在孩子出生後,又恰逢包拯大壽,崔氏和媵孫氏把孩子抱到包拯面前告訴了他這個好消息。老來得子,是人生一大喜事,因此包拯給這個孩子取名包綬。

包拯時,包綬年僅5歲。後包綬與張氏共有四個兒子,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從此,包拯的香火算是順利的延續下來並且開枝散葉。可以說,若不是這個侍女丫鬟,包拯的香火可能真的就要斷絕在北宋時期了!

到了近代,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嫡孫現身了,他就是香港的富豪包玉剛。包玉剛在成為香港富豪之後,偶然來到內地的包拯故居,發現了桌子上的包氏族譜,在族譜的第三頁包玉剛看到了自己爺爺的名字還有自己父親的名字,才知道原來自己就是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嫡孫!

包拯的文化加工

宋朝之後,包拯的故事經過元曲,明代《龍圖公案》和清代《三俠五義》的演義,形象越加成熟,也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廉潔公正,不附權貴。鐵面無私的包青天。

其中故事裡包拯的三口鍘刀也被人津津樂道:龍頭鍘,鍘的是那皇親國戚,鳳子龍孫。虎頭鍘,鍘的是那貪官污吏和禍國殃民的大奸臣。狗頭鍘,鍘的是那民間的土豪劣紳,潑皮無賴。這三口鍘刀,也鍘出了《鍘包勉》、《鍘美案》、《鍘國舅》、《鍘郭槐》等經典戲劇。

除了了那著名的三口鍘刀,包拯還有三樣法寶同樣出盡了風頭,就是他的紫金盆,照妖鏡,遊仙枕!紫金盆又名古今盆,傳說盆裡面能看到人的前世今生,包公曾用這個盆洗好了太后的眼睛。照妖鏡,又名陰陽鏡,當年包公在一枯井中所得,當包公遇到鬼怪搗亂時就用照妖鏡,即可使妖魔鬼怪無處遁形。遊仙枕,包公日斷陽夜斷陰,當需要進入陰曹地府時就使用遊仙枕,即可神遊九幽之地!

關於包拯的形象,在民間傳說中已經是根深蒂固了,同時通過民間傳說,我們也認識到了一個廉潔公正,鐵面無私的開封包青天。而包青天形象的變化,也深刻的表現出了當時社會底層勞動人民渴望,希望得到一個為民當家作主的好官,能為人民伸張正義,挑戰一切不公。於是,北宋時期的清廉公正的包拯也就一步步的開始被神話了!


提起包拯,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清官,公正廉潔,老百姓都非常敬仰。

關於他的家庭和情感生活,可能知道人並不多,下面我們就他的家庭生活來探討一二。

傳說包拯最後選了一個丫鬟為她的家族延續後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先說說包拯的第一任妻子李氏,這個人物在史書上沒有什麼記載,只知道她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生病去世了。包拯的第一任妻子去世後,他又娶了另外一位女子,但這位妻子在史書上也沒有明確的記載,只知道姓董,我們姑且叫他董氏,這位董事出生還是不錯的,而且家裡也是做官的,從小所受的教育環境自然不差,他不僅會寫詩,還會彈琴,是包拯很好的賢內助,董氏是一個很識大體的女人,對包拯工作一直很支持。包拯因為廉潔奉公,很容易得罪人,很多時候都是他屢屢勸誡包拯,才化解了危機。因此,包拯在娶了她之後,也算是娶了一位賢德的媳婦。可惜這個董氏也是很不幸,後來也因病去世了,包拯對此感到十分心痛。但是在古代,男人是一定要延續香火的,後來包拯又娶了一位妻子,其實這個妻子就是他二任老婆的丫鬟,包拯之所以這麼做,也跟古時候的習俗有關,那時候如果嫁過去的主人去世了,主人的丫鬟也是要嫁過去的,所以包拯就娶了第三任妻子也就是這個丫鬟,還給他生了孩子。

關於包拯的後代,有的成為平常人,過上了平常的生活,有的則成為了行業的領軍者,最有名的就是世界船王包玉剛,包玉剛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孫,我國剛開始搞改革開放的時候,包玉剛已經穩坐世界十大船王之一,成為香港重要財團,也成了一個大富豪。


包拯的大名人人皆知,他是北宋名臣,是家喻戶曉的包青天。他廉潔公正,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他面黑如漆,額頭上有一個月牙的痕迹,因此後世人認為他是魁星轉世,甚至把他奉為神明。

包拯出生於宋真宗咸平二年,他非常孝順。本來他考中進士被授為大理評事,但是因為父母年邁,他請求能夠在合肥附近就職,所以就改任他為和州監稅,後來父母還是希望他能夠在自己身邊,包拯就辭去了官職回家贍養父母,父母去世以後,他仍不忍離鄉,後來還是父老鄉親來勸他,他才進京聽選。

包拯於慶曆元年出任端州知府,端州的硯台是最有名的,往屆的知府都是趁此機會大斂錢財,可是包拯卻命令製造的硯台足夠進貢的數目就可以了,他在任一年沒有拿一塊硯台回家。

到了慶曆三年,經王拱辰的舉薦,包拯被任命為監察御史,自包拯做官以來,無論在哪個任上,他都是清正廉潔,不會拿一分一毫。 包拯廉潔執法,不畏權貴,在他當官期間,不知有多少皇親貴族犯法而受到制裁。他剛正不阿,不但敢彈劾高官,在皇帝面前也是直言不諱,其中影響最大的一次是彈劾轉運使王逵。

王逵在擔任轉運時期間,剝削百姓,激起民憤,百姓不得已發生民變,可是王逵卻派兵捉拿,甚至濫用酷刑,冤死的百姓不計其數,因此民憤極大,百姓怨聲載道。但是因為王逵與宰相陳執中、賈昌朝關係密切,再加上宋仁宗的重用,因此朝中無人敢講。但是包拯不怕這些,他連續彈劾了王逵七次,最後一次直接指責宋仁宗:「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這時朝野上下議論紛紛,宋仁宗也無法再保護王逵,只好把他罷免了。

也許是包拯太有名了,關於他的後代卻很少有記載,甚至有人以為包拯是沒有後代的,人們之所以認為包拯沒有後代源於他和宋仁宗的一段對話。

當時宋仁宗已經年老,一直沒有立下太子,所以包拯勸宋仁宗儘早立下太子人選,可是宋仁宗反問包拯,你感覺誰可以作太子?這實際上是懷疑包拯為了自己著想,怕自己的子孫後代處於動亂之中。所以包拯趕緊向宋仁宗解釋,「臣是為了宋朝江山考慮,並不是為了自己,我年齡已經大了沒有子孫,所以請皇上儘早立下太子人選。」

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有人以為包拯沒有後代,實際上不是這樣的,關於包拯的子嗣還有一個比較傳奇的故事。

包拯的一生一共有三個女人,他的結髮妻子是張氏,可是張氏和包拯結婚很多年都沒有生育子女,儘管如此,包拯一直沒有納妾,就這樣和張氏過了很多年,直到他40歲時張氏去世,包拯這才又娶了董氏為妻,董氏為包拯生了一子三女,這個兒子長大後又娶了崔氏,生下了兒子包文輔。

然而人間最悲傷的就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包拯就經歷了這樣的遭遇,而且不是一次,是接連兩次。 他的兒子在19歲時就去世了,沒想到過了幾年孫子也死了,這對於包拯來講是一個很沉重的打擊,年輕的兒媳婦崔氏也自此成了寡婦,當時的包拯可以說思想還是很先進的,他勸年輕的崔氏改嫁,不要一生守寡,這對於她來講太悲哀了。但是崔氏死活不願意,她說要照顧公婆,願意一輩子做包家的兒媳婦,包拯夫婦也非常感動,就同意了。

這時包拯的妻子董氏怕包家就此斷了香火,所以讓包拯納自己的陪嫁侍女孫氏為妾,這個孫氏和崔氏年齡相當,兩個人情投意合,情同姐妹,平時相處得非常好,可是有一次孫氏不知犯了什麼錯誤,被包拯趕回了娘家。等孫氏回到娘家一段時間後,才發現自己懷孕了,可是包拯是一個鐵面無私的人,孫氏不敢去求他。

孫氏回娘家以後,崔氏心裡也非常悲傷,兒子死了自己孤孤單單,本來和孫氏還可以像姐妹一樣說說心裡話,可是孫氏也被打發回娘家,自己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所以崔氏有時間就去看望孫氏,孫氏便將自己懷孕的消息告訴了崔氏。

崔氏聽說後非常高興,便時常接濟孫氏錢財,讓她安心養胎,等到足月順利生下一個男孩。這時崔氏便把孩子抱回家撫養,就說是自己抱養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便對崔氏以母相稱。

等到包拯60大壽的時候,崔氏趁此喜慶的時機,便把孩子抱到了公婆面前,向他們訴說了真相。

包拯夫婦聽了非常高興,老來得子,是人生一大喜事,因此包拯給這個孩子取名包綬。

可包綬5歲時包拯就去世了,宋仁宗親自來參加包拯的葬禮,看到包拯的家中如此簡樸,幾乎是家徒四壁,不僅落淚。因此封包綬為太常寺太祝,包綬後來好學上進,人品性格和包拯非常相像,也是愛憎分明。

也許是因為包拯在歷史上名氣太大,所以他的子孫並不怎麼為世人所知。 包綬後來娶了兩個老婆,生了4子3女,崔氏後來還讓包綬與孫氏母子相認。

歷史上長嫂如母的典故本就是與包拯有關,想不到又一個長嫂如母的例子發生在自己家裡。崔氏一生深明大義,若不是她幫助孫氏把孩子撫養長大,也許包拯真的會就此斷了後,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講,崔氏真的功不可沒,可是她卻沒有居功自傲,而是把一切安排的妥妥噹噹。

包綬的兩次婚姻都是她給打理的,她為包家立下了汗馬功勞,包家能有這樣一個兒媳婦,也真的是非常榮幸了。

俗話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像包拯這樣廉潔的清官,為百姓做出了那麼多的貢獻,因此也為自己的子孫後代留下了許多福德。

現在包拯的子孫雖然流落在四方,也出現了一些很有成就的後代,其中比較有名的一位是海上之王包玉剛。

包玉剛在抗日戰爭期間,已經是國內金融界的傑出人物。建國以後去了香港,在香港創建了環球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任董事會主席,是世界十大船王之一,被美國人稱為海上之王。

包玉剛起初並不知道自己是包拯的後人,他的認祖歸宗也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有一次去浙大天一閣參觀的時候,他有幸閱讀了包氏的家譜,這才知道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孫,當時他激動萬分,捧著家譜快要哭出聲來,想不到包拯竟是自己的先人,有這樣一位清正廉潔的祖先,他心中一定感到萬分榮幸。

包拯的家鄉肥東縣也有包氏後代,其中有一位叫包尊亮,是包拯的第34代孫,他因為對包氏家族最為了解,經常會舉行包氏後裔聯誼會,有時也會應邀參加關於包拯的研究等活動。

包拯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他的後人還活在我們中間。包拯的名字已不僅僅是一個稱號,他是清正廉明、剛正不阿、敢於擔當、公平正義的象徵,他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包拯的精神將超越時空超越國度,歷久彌新。

每一個時代都需要包公精神,所有人也都應該學習包公精神,敢於擔當,忠誠廉潔。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精神財富,我們每一個中華後人都應該薪火相傳,繼承發揚,這是我們所有人的責任,時代雖然已經遠去,但包公精神永遠存在於每個人心中。(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按封建禮教,老爺有權與夫人的陪房丫鬟(通房丫鬟)過性生活。包公與夫人沒有生育,但夫人的陪房丫鬟為包公生下了包綬,這是包公存活於世的唯一的兒子。

包公盡忠報國,令宋仁宗十分感動,因此包公唯一的兒子包綬從小深受皇恩。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53667b521d573713725bcdbf2090224c", "vname": "", "vid": "v02016740000birs0fqiv570150sq85g", "thumb_width": 360,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5.018, "h": 854, "subjective_score": 0, "w": 480, "file_size": 911239}, "ultra": {"duration": 15.018, "h": 1024, "subjective_score": 0, "w": 576, "file_size": 1357490}, "normal": {"duration": 15.018, "h": 640, "subjective_score": 0, "w": 360, "file_size": 631699}}, "src_thumb_uri": "1e75b0009a844ec299e8d",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1f2fd0002a2ae3d09cecf", "vu": "v02016740000birs0fqiv570150sq85g", "duration": 15.018, "thumb_url": "1f2fd0002a2ae3d09cecf", "thumb_uri": "1f2fd0002a2ae3d09cecf", "md5": "53667b521d573713725bcdbf2090224c"} --}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