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美國駐華大使館發布了一條污衊「一帶一路」建設的微博,原本想帶一波節奏,結果成為了大型翻車現場。

微博內容是,一家名為「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的研究機構發布了一篇報告,報告稱中國承辦基礎設施工程的風險和代價高於預期

微博所配圖表將11個基建項目進行了7個維度的比較,其中,前10個項目為中國承辦的,最後一個是日本、澳大利亞和亞洲發展銀行三方合力承辦的萬那杜維拉港碼頭項目。比較維度包括主權維護、透明度、財政可持續性、地方參與、地緣政治審慎性、環境可持續性、抵制腐敗等。

有趣的是,中國承辦的基礎工程大多都被不同程度的打了叉,唯有萬那杜的港口項目在所有維度上,全都得到了肯定的勾。

這張「神奇」的圖片,在網友中產生異常有趣的「化學反應」。大量的評論和轉發顯示,網友對此並不買賬。

有的質疑研究報告的權威性,稱「研究報告的套路一般是,預先設定一個結論,而後為結論找論據。」

有的吐槽其真實性,說這也「太假了」,「寫作業作弊抄同學的時候,為了避嫌還得故意寫錯幾道題呢,可你們美國居然給自己的盟友打了一排勾,這也太誇張了.......」

更多的網友直言,以前不知道我們國家有多麼厲害,經過大使館這麼一番猛如虎的操作之後,我們愈發地看清了未來的發展大勢

大家來感受下評論區這歡樂的氣氛

既然研究的焦點集中在萬那杜維拉港,那我們先來看看這個碼頭的情況。

據瞭解,位於南太平洋地區的萬那杜擁有兩個國際深水碼頭,即盧甘維爾港和維拉港。前者主要承擔出口業務,後者主要承擔進口業務,分別由中國與日本、澳大利亞和亞洲發展銀行三方合力承建。在上述圖表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研究機構特意將二者進行比較。

那麼,實際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據報道,澳大利亞援建的萬那杜維拉港城市發展項目,已經成為豆腐渣工程:路僅僅只是修了一半,現場一團亂麻。而唯一完成的一段公路,還是由中國的分包商中國土木建設工程總公司完成的

在當地人眼中,這是一個「荒謬」的工程,是一場「錯誤的鬧劇」

▲《澳大利亞人報》截圖(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日本方面援建的維拉港主碼頭擴建項目也沒有好到哪去。該項目於2009年5月破土動工,雖如期竣工,但是工期漫長,當地政府為此承擔了巨額負債。更為重要的是,此番改造擴建僅是部分緩解運輸壓力

反觀,中企援建的萬那杜盧甘維爾港碼頭建設項目於2015年7月開工,東段碼頭平臺主體結構於2016年2月完工,西段碼頭平臺主體結構於2016年4月完工,全部完工後直接躍升為太平洋島國地區最長的綜合性碼頭。隨後在2017年8月,在雙方領導人的見證下又順利完成交接儀式。

萬那杜領導人在建設過程中幾次到場視察,盛讚中國企業的基礎建設能力,並認為盧甘維爾港碼頭必將為瓦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貢獻,尤其是對快速增長的遊輪產業和農業出口有著非常高的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項目結束後遭遇非議不斷,萬那杜在去年直接公開了與中企2014年簽署的合同,並表示他們完全有能力支付貸款,也能自行決定何時與中國合作。在這份合同中,我們並沒有看到別有用心者炒作的「債換股」條款。至於所謂「中國海軍基地」的傳言,也從來不在中瓦兩國合作的討論範圍之內。

▲《紐約時報》截圖(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再來看其他幾個被「點名」的項目。

▲匈塞鐵路示意圖(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匈塞鐵路改造項目曾因招標流程收到歐盟質疑,遭到歐委會調查財務可行性。但其已於2017年底正式開工,這表現出歐盟方面對中國在中東歐地區推進的「16+1」合作態度正在發生轉變

海法港位於以色列北部,是優良的深水港灣,也是以色列三大國際港口中最大的港口。中以雙方對海法新港開發的談判早在2015年時就已經開始,到2018年9月,當地正式授予中企自2021年起25年的經營權。值得注意的是,中企只是負責海法新港碼頭的設施建設、機械設備配置和日常經營管理,卻招來美國關於軍事目的的質疑。以色列港口發展及資產公司總經理表示,建設海法新港有助於推動以色列的港口改革,能直接或間接的提供3600多個就業崗位,將有力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也能助力整個地中海區域的貿易來往。

2018年11月緬甸皎漂港框架性協議的簽署,也從正面粉碎了國際社會關於「債務問題」的質疑之聲。緬甸國家安全顧問當吞表示,緬甸政府相信皎漂港項目對緬甸的經濟與政治都很重要,是個可行的項目,「我們確定皎漂港會發生什麼,這將為中緬帶來雙贏局面。」

這麼多項目都被當事國證明瞭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可觀的。

有趣的是,美國媒體逐漸拋去意識形態等有色眼鏡正視「一帶一路」建設的成果。去年,CNN也撰寫過幾篇客觀介紹中國對非洲貢獻的報道。

相比之下,美國政府還在固守零和博弈的舊思維,未免也有點太out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