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如題主所說,呂雉報復的都是劉邦的寵妾,薄姬之所以能夠辛免於難,這就說明薄姬就不是劉邦的寵妾而已。

薄姬,歷史又稱薄太后,這個本該註定和劉邦其他姬妾一樣被默默遺忘在歷史角落的女子,卻意外的由於自己兒子代王劉恆被大臣們拉出來做了皇帝,自己捎帶的在歷史上被記了一筆。

「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后。」——出自《史記·外戚世家》


呂雉,這位在不到二十歲就嫁給大他十五歲的中年亭長劉邦,之後這位亭長干起了革命,呂雉帶著孩子在擔驚受怕中操持著這個家庭;革命成功後,劉邦身邊早已妻妾成群,呂雉年老色衰,已經失去了丈夫的寵愛。期間,自己的兒子差點本該到手的帝位差點擦肩而過。劉邦駕崩後,呂雉將劉邦的其他七個兒子全部封王遷往藩地就藩,將劉邦寵幸過姬妾御幸的愛姬如戚夫人等,全部幽禁起來,不能出宮。

薄姬的兒子劉恆被封為代王,但是由於薄姬極少被劉邦寵幸,讓呂雉感到同病相憐的緣故而得以出宮,跟隨兒子劉恆前往封地代地。


薄姬,這位父親與從前魏國宗室之女魏媼私通而生下的女孩。時值秦末亂世,同為前魏國貴族的魏豹自立為魏王,魏媼就將自己的女兒薄姬送進魏王宮中。當時女神算許負曾為薄姬看相,說其將生下天子。魏豹本來跟隨劉邦共同對付項羽,當聽到許負的話後,心中就打起了小九九,因而背叛劉邦。於是劉邦曹參等人攻打併俘虜了魏豹,同樣聽說許負的預言,將薄姬納入後宮。

劉邦這個老色鬼早就忘了薄姬的存在。辛虧薄姬年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關係親近,相互約定將來不論誰先顯貴都不要忘記同伴好友。結果後來管夫人、趙子兒受到劉邦的寵幸,兩人就推薦了薄姬,劉邦一時感動當日就翻了薄姬的牌子,薄姬也厲害,一晚上就成了事——懷上了兒子,也就是後來的代王劉恆。可是,從這之後,劉邦再很好翻過薄姬的牌子。


呂后在執掌朝政十五年後,終於撒手而去。此前收到打壓的劉氏宗族和諸功臣元老聯合起來開始反攻倒算,清理呂氏的勢力,先廢后殺少帝劉弘,準備在劉姓皇族選擇皇位繼承人。

新帝人選必須滿足兩點條件:一是新帝人選的母親不能出自勢力強大的娘家,防止再次出現後宮、外戚把持朝政的現象;二是由於當時呂雉大封呂氏子孫為王,並將呂氏子女與劉氏宗室聯姻,因此新帝人選不能與呂氏有任何關係。

而此時的薄姬最大的依靠就是兒子代王劉恆,哪有什麼強大的娘家勢力可依;劉恆之前王后與其所生四個男孩相繼去世,此時所寵幸竇姬僅是一名姬妾,也沒有有勢力的娘家。就這樣,劉恆完全符合諸功臣元老的理想人選,順利的撿了一個皇帝噹噹。


劉邦死後,呂后殘忍報復了很多劉邦的寵妾,其中最讓人熟知的就是呂后把戚夫人變成了「人彘」,可是這其中有一位叫薄姬的姬妾卻可以逃過呂后毒手,劫後重生,後來兒子劉恆還當了皇帝,呂后之所以沒加害薄姬的原因更多是因為薄姬並不受劉邦寵愛,為人一直低調,沒有像戚夫人那樣作死,不爭不搶,懂得在呂后面前裝可憐示弱是她得以逃脫呂后魔掌並且後半生永享富貴的重要原因。

薄姬是個二婚再嫁劉邦的姬妾,本來是魏王豹的夫人,後來被劉邦戰敗後,劉邦把薄姬和其他有姿色的女人都收入了宮中,可能薄姬長相不對劉邦胃口,剛進入宮中的薄姬一年都沒見過劉邦,其他姬妾都贏得了劉邦的寵幸,因此很多人嘲笑薄姬,有次被劉邦聽到,覺得薄姬可憐,於是臨幸了她。

沒想到劉邦臨幸了一次薄姬就懷上了龍種,懷上龍種後,薄姬不張揚,一直到孩子臨產,劉邦才知道,可是生下孩子的薄姬依然沒得到劉邦的寵愛,只是囑咐她好好看孩子,就被劉邦拋之腦後了。

呂后知道薄姬生下孩子後,先是醋意大發,也去找過薄姬麻煩,可是薄姬表現的楚楚可憐,還對呂后百般磕頭求饒命,呂后知道這個女人也已經年老色衰,不得劉邦寵愛,過的比自己還慘,況且薄姬性格又軟弱,是個軟柿子,而且也沒有想著和自己搶老公以及和自己兒子搶太子,覺得不對自己構成威脅,因此也沒把她當回事,隨她自生自滅了。

劉邦死後,呂后成為了皇太后,她一向恨通了深宮中那些勾引自己丈夫的狐狸精,呂后開始了對以前情敵的清算,慘不忍睹,這時候的薄姬很聰明,她每天對呂后百般討好,無欲無求,不化妝不穿新衣服,和個老媽子一樣伺候呂后,說實話,這樣的薄姬真的讓呂后恨不起來,

為了躲避呂后對自己和兒子的殺害,薄姬自願帶兒子劉恆遠離京都,呂后看著她可憐,童畜無害的樣子,於是放她一馬,薄姬得以逃脫了呂后的魔掌。

呂后病逝後,群臣一致商議,薄姬與劉邦所生的劉恆堪當重任,於是薄姬兒子劉恆成為皇帝,也就是歷史上的漢文帝,不爭不搶的薄姬笑到了最後,成為皇太后,從此母儀天下,無限榮光,薄姬的事迹告訴我們,低調的女人最幸福!你們說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哦!

小聰歷史客棧原創,喜歡可以關注我哦!


人貴有自知之明。正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人都很貪心,對某些事,自己雖不具備能力條件,卻非想做成它,結果只能損失慘重,吞痛不已。在這裡我們就要學習一下西漢初年的漢文帝之母薄姬了。

薄姬是漢高祖劉邦的一個嬪妾,最初是魏王豹的妻子,楚漢戰爭時期,魏王豹原本跟隨劉邦打項羽,當聽說有人給其妻看相說薄姬將生天子,就投靠了項羽。後來漢高祖派人打敗了魏王豹,將薄姬送進宮中的織房。一次劉邦去織房,看薄姬很有姿色,就詔令納入後宮,但一年多也未見召幸。薄姬在年少時曾與管夫人、趙子兒等玩伴相親愛,並約定先貴的人不要忘記同伴好友。管夫人、趙子兒先後受到劉邦的寵幸,一天劉邦與兩位美人在成皋靈台相歡,兩位美人對劉邦笑談起當年與薄姬相約的話語,劉邦很憐憫同情薄姬,當天就召來薄姬同房。薄姬見了劉邦就說,她昨晚夢見蒼龍盤踞在她肚子上,劉邦說,這是吉兆,他願意和她一起促成好事。劉邦臨幸了薄姬以後,直到死,就再也沒有召幸過薄姬。但就這一次,薄姬竟有了身孕,就誕下了後來的漢文帝劉恆。薄姬曾苦讀《道德經》,深通清凈無為之道,在你死我活的後宮鬥爭中,薄姬母子選擇隱忍,無欲無爭。漢高祖死後,呂后掌權,幾乎殺盡劉邦子孫,唯獨幼小的劉恆幸免於難。並非是呂后手軟刀下留人,實在是薄姬母子的與世無爭、無欲無求救了他們。一來薄姬在宮中長年不得寵幸,與呂后遭際相同,有點同病相憐;二是薄姬從不參與後宮爭寵奪嫡之事,清心寡欲,以弱示人,讓對手感到她軟弱愚笨,放鬆了對她母子的戒心;三是劉恆在諸子中最年幼弱小,沒什麼勢力;四是甘願被分封到其他王子都不願去的西北邊疆、毗鄰匈奴的荒漠兇險代地做代王。遠離朝野,遠離紛爭,幾乎被朝野遺忘。劉邦死後,呂后幽禁殺害了很多劉邦寵幸的愛姬,不讓她們出宮,而薄姬則因為不得寵,得以允許出宮,跟隨兒子前往代地,成了代王太后。呂后死,諸呂作亂被伏誅,劉邦兒子稀微,眾大臣又因劉恆仁慈善良,一致同意迎立代王劉恆為皇帝,劉恆就成了漢文帝,薄姬也被尊為薄太后。

薄姬能從一個二婚的妃子,最終成為薄太后,得益於她的幸運,也得益於她的仁善溫厚,更得益於她的清心寡欲與世無爭的態度。「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句話在薄姬母子處得到了很好地驗證。


呂后把劉邦的寵妾都報復了,唯獨薄姬能逃過毒手,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劉邦

1. 劉邦根本不愛薄姬,其就寵幸過一次薄姬,還是因為薄姬少年時兩個夥伴管夫人和趙子兒都入宮被劉邦寵幸,於是在一次閑聊中,她的兩個朋友管夫人和趙子兒就當著劉邦的面把這件事說了,而且還嘲笑薄姬,劉邦可憐薄姬,所以召見她並寵幸了她。而薄姬也有心機,說昨夜我夢見有蒼龍盤踞在我肚子上。劉邦說這是貴相,那我就成全此事。所以說,劉邦寵幸薄姬的出發點是可憐她,不涉及感情問題,即便生下兒子劉恆,既然不被寵幸也沒有愛情,其兒子必然不會受到兒子的重用,所以呂雉未對其下手,因為薄姬和劉恆不威脅到呂后的利益。

影視劇中的薄姬

2.薄姬的低調為人。薄姬身在宮中,但看慣了宮內為了爭得寵幸而上演的一出出悲喜劇。薄姬知道自己在劉邦心中的地位,也看到了戚夫人被寵愛呂雉恨之入骨的無奈,雖然劉邦是皇帝,但是呂后畢竟是他的皇后和結髮妻子,呂雉的話在劉邦那還是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薄姬在無關愛情之後,低調為人,就想塵埃一樣地位卑賤,不參與任何勢力,也參與爭寵,平和心態,保持生存就好。

3.及時離京去代地與兒子相聚。薄姬知道京城是是非之地,所以請示呂雉去代地同兒子一同居住。在呂雉眼中根本沒有把薄姬放在眼中,所以很痛快地答應了她的請求。同時身在代地的劉恆也甚至個中利害,他也堅持不參與的原則,盡量避開政治中心那些鬥爭,所以母親也低調,兒子也低調,就這樣在呂雉血雨腥風血洗劉家子弟的時候,他們母子倆相安無事。

這就是我的一點意見,如有不足請批評指正。謝謝您的邀請。


呂后沒加害薄姬的原因《史記 外戚世家》中已經寫明白了,那就是薄姬不受劉邦寵信,屬於劉邦妃嬪中不起眼的那種人,不起眼到呂后意識不到她的威脅,沒把她放在眼裡。

以下是《史記》的原文:

「薄太后,父吳人,姓薄氏,秦時與故魏王宗家女魏媼通,生薄姬,而薄父死山陰,因葬焉。

及諸侯畔秦,魏貌立為魏王,而魏媼內其女於魏宮。媼之許負所相,相薄姬,雲當生天子。是時項羽方與漢王相距滎陽,天下未有所定。豹祿與漢擊楚,及聞許負言,心獨喜,因背漢而畔,中立更與楚連和。漢使曹參等擊虜魏王豹,以其國為郡,而薄姬輸織室。豹已死,漢王入織室,見薄姬有色,詔內後宮,歲余不得幸。始姬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相愛,約曰:「先貴無相忘。」已而管夫人、趙子兒先幸漢王。漢王坐河南宮成皋台,此兩美人相與笑薄姬初時約。漢王聞之,問其故,兩人具以實告漢王。漢王心慘然,憐薄姬,是日召而幸之。薄姬曰:「昨暮夜妾夢蒼龍據吾腹。」高帝曰:「此貴徵也,吾為汝遂成之。」一幸生男,是為代王,其後薄姬希見高祖。

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從如代。

代王立十七年,高後崩。大臣議立後,疾外家呂氏強,皆稱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為孝文皇帝,而太后改號曰皇太后,弟薄昭封為軹侯。」

下邊將太史公的話換成白話,介紹以下薄姬傳奇的一生。

一,私生女出身。

原文「與故魏王宗家女魏媼通」中的通乃是私通或通姦之意,可見薄姬乃是私生女出身,在現代都不是光彩的出身,在古代更加低下。而且可以猜測她的童年該受到許多冷眼,受到不少苦難。

二,第一次『婚姻』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並起,魏豹自立為魏王,魏媼將薄姬送到了魏王宮裡,並請人給薄姬看相,看相的人說薄姬以後會生下天子。當時天下還沒有歸屬,魏豹聽到看相的人的話,很是開心,便背棄了劉邦,自立門戶而且和項羽聯合。

三,成為劉邦的妃嬪,並得以臨幸

最終魏豹被曹參等人擊敗,劉邦見到薄姬美貌,便收入內宮,但是卻很久不臨幸薄姬。薄姬早先時,和兩個小姐妹十分要好,約定好了富貴了不要忘記彼此,而這兩個小姐妹先得到了劉邦的臨幸,並向劉邦說起了於薄姬的約定,劉邦聽到後,很受感動,也很可憐薄姬,於是當天便召薄姬侍寢。

四,一箭中的,得生龍子

薄姬對劉邦說:「我昨晚夢到了蒼龍盤踞到我的肚子上」劉邦說:「這是顯貴的徵兆,我來成全你吧!」果然就這一次臨幸,便生下兒子,並被封為代王。

五,不受寵信,得逃大難

這次臨幸後,薄姬沒有得到劉邦的寵信,很少能見到劉邦。劉邦死後,呂后專權,那些受劉邦寵愛的妃嬪們都受到了呂后的迫害,而恰恰因為薄姬不受寵,才被呂后放出宮去,跟隨兒子去了代地,做了代王的太后。

六,代王登基,薄姬成為皇太后

呂后死後,大臣們忌憚呂后家族勢力龐大,恐威脅朝政,而薄姬很是仁善,便請代王登基成為皇帝,薄姬也便成為皇太后,弟弟也受封為侯。

七,仁德美名,後世紀念

薄姬曾在魯桑園(現雲朝寺西北六里許)植桑養蠶,教人耕織,母兼師訓,恩澤鄉里,世人稱之為魯義姑,深受百姓愛戴。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薄姬亡,百姓聞其辭世,感其恩德,遂在灨水之畔,高丘之上(現雲朝寺址,周圍土潤地肥,地脈精質,沛沾雨露,教化大行,經勘是南陽盆地之太極點。)建薄姬祠供奉紀念,人們尊之為神。大元順帝九年(公元1349年)元惠宗改祠建寺。奠基時,天氣炎熱,忽有祥雲飄至,遮日成蔭,彩雲朝佛,神奇萬分,故定名「雲朝寺」。


呂雉的心狠手辣,相比大家都有所耳聞,皇后之時便幫助劉邦殺死了韓信,彭越這兩位開國元勛,在皇太后之時,更是殺死了戚夫人、管夫人、趙子兒等劉邦之前寵幸過的妃子,但是唯獨放過了薄姬,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薄姬實在是太不起眼了,根本就沒有引起呂雉的嫉妒憎恨。換句話來說,薄姬根本就不入呂雉的法眼,最後才沒有被害死。

其實薄姬就受到過劉邦僅僅一次寵幸,而這還得感謝她的兩個好姐妹管夫人和趙子兒。這姐妹三人從小便認識,感情也相當好,而且還曾約定「苟富貴,勿相忘」。後來三人也都被納入宮,而薄姬入宮一年多,都未曾被劉邦召見。

後來劉邦帶妃子們出去遊玩,偶然之間聽到管夫人和趙子兒說起小時候的事情,劉邦心想寵幸誰不是寵幸,於是當晚便召見薄姬侍寢。薄姬高興的屁顛屁顛的,希望通過這次機會能徹底改變自己目前的處境。而這個薄姬也是比較爭氣,一次就懷了孕,還是個兒子,取名叫做劉恆,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這都是後話,自從被劉邦寵幸完那一次,薄姬就再也沒有收到召見,漸漸的被人們淡出人們的視線,可以說絲毫沒有引起呂雉的嫉妒憎恨,這也就是為何後來沒有被呂雉的處死的原因。

好了,一上就是本人的見解,不知道您對以上看法有何看法,請在留言區留言評論,謝謝。


「呂后是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不是斤斤計較的小女人」

1.呂后心狠手辣,劉邦死後,對待受寵的戚夫人刑事「人彘。」戚夫人威脅了呂后和呂后的兒子劉盈。

2.薄姬不受劉邦的寵愛。薄姬早年經歷許多事情,性格低調,只為生存。薄姬生性不是很美,但因劉邦憐憫再加稱自己可以懷上龍種,一夜情而生下劉恆。此後,再無得到劉邦的寵愛。

3.薄姬只為生存,性格低調,對呂后沒有構成半點威脅,且同情薄姬。呂后也顧及其他原因。放薄姬頤養天年。

4.薄姬 呂后 都是聰明之人。


薄姬的低調作人及呂后的測隱之心換來薄姬母子的平安。


呂后只所以沒有去傷害薄姬有以下原因:1薄姬得不到劉邦的愛,這和呂后晚年的遭遇很相似,她們是同病相憐。2漢朝施行的是分封制,劉邦把自己的兒子封到各地當王,這些王有自己的軍隊,薄姬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是不會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母親受傷害,所以呂后有顧慮!


呂后的狠毒已經到了變態的地步,這種變態是來自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她早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和隨時喪命的恐懼,而這些都是她丈夫劉邦帶給她的,所以在他的內心裏面(或是潛意識中)她就覺得她的丈夫在感情上是虧欠她的。二是劉邦在稱帝以後非但沒有對她做出任何的感情歸還,反而廣納嬪妃,寵信戚夫人,甚至威脅到她兒子的太子之位。在這時呂后的不安全感會被無限放大。她在掌權之後殺皇子、誅後宮、滅功臣,說白了其實就是對劉邦的一種報復,所謂愛屋及烏,同理恨屋也會及烏,凡是和劉邦關係好的,劉邦倚重的,或是劉邦疼愛的都不能逃出她報復的範疇。而薄姬僅僅是劉邦三千後宮中極不起眼的一個,呂后自然也就沒必要去殺她了。當然這也和劉恆母子淡然處事,明哲保身不無關係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