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核心策略,是「不擇時量化對沖+量化擇時」。

一。不擇時對沖

不擇時對沖,就是一組不擇時的量化策略,構成跟50etf接近的行業比重和風格比重,然後通過50etf期權

空頭對衝掉受大盤波動影響的部分。

效果是牛市漲的比大盤少,熊市和震蕩市漲得比大盤多。回測效果(綠線):

為什麼對沖大盤波動之後,策略仍有顯著收益?

這是因為策略自身有阿爾法。這些阿爾法有的來自企業內生增長,有點來自市場對個股的錯誤估值,這些收益獨立在大盤波動之外。阿爾法的核心來自股票評分體系,選出叫座(而不是叫好)的股票,又在不那麼叫座時(變貴了或者變壞了)及時賣掉。

二。右側趨勢擇時

右側趨勢擇時,是利用價格、成交量均線

的組合,做出趨勢判斷。右側趨勢擇時最大的價值在於:大熊市可以及時離場,不用擔心大幅回撤。離場後等轉牛再重新回來撿便宜籌碼,比死守籌碼坐過山車,要更賺錢也更舒服。

回測效果:

右側趨勢擇時的好處雖然大,但也有幾個侷限:

1.遇到急跌,是跑不及的。例如今年2月初的急跌,就沒逃過。

2.不是所有標的都合適。對於內生增長遠超過波動的超優質股票,不擇時更好,就不要勉強使用右側擇時。

3.在震蕩行情中擇時容易打臉,但這種損耗跟做對趨勢時的收益相比,是可以接受的,可以理解為獲得趨勢收益所付出的保險金、權利金。

4.牛市末期轉熊時,回撤可能很大,但我們可以藉助期權「替身」來改善這種回撤。

三。組合起來更美好

「右側趨勢擇時」,在熊市是空倉的,沒有收益。而「不擇時對沖」是有阿爾法收益的。因此熊市可以持有更多的「不擇時對沖」倉位,改善熊市收益

「不擇時對沖」在牛市跑不贏大盤,而「右側趨勢擇時」是可以跟上或超越大盤的,因此在牛市可以給「右側趨勢擇時」更多的倉位。

震蕩市則看波動的大小。波動大,單邊上漲時間長的,「右側趨勢擇時」收益更大;波動小,單邊上漲時間短的,「不擇時對沖」收益更大。震蕩市可以兩種平衡持有。

四。類似的公募基金

有兩個公募基金,跟我的策略相似:海富通阿爾法對沖混合(519062)、華寶量化對沖混合C(000754)。

海富通阿爾法對沖混合(519062):

華寶量化對沖混合C(000754):

這兩個基金在2016年6月之前都是有大量裸多倉位的,因此曲線都陡峭向上。

在2015.6之後兩者都套上了對沖保護,曲線平緩向上。其中華寶家的阿爾法更強,向上速度更快。

2017.8月開始,海富通家的多次撤銷了對沖,暴露出裸多倉位,遇到危險時再重新套上保護,曲線上升比較快、凈值回撤不大;而華寶家的比較保守,全程對沖,後續曲線都平緩向上,波動很小。

這兩個基金的倉位不僅僅做對沖,倉位也在不斷變化中。

海富通家的倉位變化更為積極:

從策略表現上,我的擇時跟海富通家的更為相似。

不過,我的策略跟海富通也有比較大的區別。

1.擇時可能更為激進

對比2015.6到2016.6之間的曲線,可以看到我的「右側趨勢擇時」策略收益比這兩家公募基金明顯要高。

這可能是因為我的擇時倉位,通過高分散的擇時模型來減少過擬合,擇時信號分批出現,加倉減倉分批進行,結果是更早進場、更晚全部離場,相對更為激進

這種激進帶來更高收益,但也帶來更大的短期波動。

2.選股阿爾法可能更高

選股阿爾法更高,很大程度是來自規模小的優勢。例如,我可以局部使用一些流動性較低、收益大的策略(流動性低本身就可以帶來溢價),以增厚利潤,這種低流動性標的沒辦法被大基金所使用。

不僅僅股票,作為補充收益的債基也有類似情況,例如分級A和場內的封閉債基。

五。總結

「不擇時量化對沖+量化擇時」,是一種確定性較強,相對溫和安全,在牛市、震蕩市、熊市都可以表現的投資結構。

風險不確定性來自:右側趨勢擇時對於黑天鵝式的急跌無法防範。

收益不確定性來自:這兩種倉位的動態配比。

上述兩者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細節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