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儀叛封,封破走還成都。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封嘆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為之流涕。

這是《三國志·劉封傳》關於劉封之死的記載,我們可以從其中看出劉備要處死劉封的三個原因:

1 劉封在東三郡的時候,侵凌孟達,導致孟達降魏,並最終導致東三郡丟失。

2 在孫權偷襲荊州後,沒有出兵救助關羽。

3 諸葛亮勸劉備殺掉劉封,因為此時劉禪尚年幼,怕劉備身後難以控制劉封,引起蜀漢內亂。

這其中的前面兩點,是處死劉封的公開理由,第三點則是諸葛亮的隱憂,並沒有作為劉封的「罪行」加以宣示。

除此三條以外,田餘慶先生還認為,除掉劉封還有平衡蜀漢新舊勢力矛盾的意圖。

劉備棄袁紹而奔劉表,剛到荊州時,因為還沒有子嗣,就收養了長沙劉氏的外甥為養子,這個養子就是劉封。(《三國志·劉封傳》: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史書上說劉封「有武藝,氣力過人」,這一方面說明劉封是一員猛將,但是言辭之間,其實也在暗示他其實只是一介武人。

劉封從荊州開始就跟隨劉備,並且參與了奪取益州,漢中之戰等劉備集團幾次重要的軍事行動,表現出色,官至副軍中郎將。在劉備集團中,他有戰功,又因為劉備養子的關係,可以說地位很高。(《三國志·劉封傳》:(劉備)自葭萌還攻劉璋……(劉封)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溯流西上,所在戰克。益州既定,以封為副軍中郎將。又《魏略》:太祖在漢中,而劉備棲於山頭,使劉封下挑戰。)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漢中之戰中擊敗曹操,取得了漢中,聲勢達到頂點。劉備隨後在漢中自王,其中就伴隨著立劉禪為王世子的事情(《三國志·後主傳》: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立(劉禪)為王太子。),劉封這時候的身份變得尷尬起來,田餘慶先生用「地處逼疑」四個字來形容此時劉封的處境,逼著迫也,疑者有所慮也,田老的描述可以說是一針見血了。

就在這一年,為了打通漢中和荊州的聯繫,劉備在漢中之戰結束後不久,隨即發動了奪取東三郡的軍事行動。先是命令孟達從秭歸北攻房陵,孟達攻克房陵,即將進軍上庸的時候,劉備做出一個看似有點倉促的安排,就是史書中所說的「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三國志的這段表達,值得玩味。如果一開始就覺得孟達難以勝任,為何沒有一開始就派遣劉封從漢中出兵進攻西城,而是等到孟達已經拿下房陵,西城和上庸已成孤城的局面,才「陰恐」。陳壽的這個措辭,似乎表面劉備有難以言明的原因。另外,記載中也清楚明白的寫到,劉封此行的重要目的是「下統達軍」。細細考察,劉備此舉,是一種綜合性的考慮。一是因為孟達本是是劉璋舊部,而劉封是自己嫡系,以劉封統孟達,實則是一種以親統疏,以新統舊的安排。另外,藉由此舉,把劉封安置於偏遠封閉的東三郡,這也就意味著劉封從此離開了權力中心,不再威脅劉禪的地位。在劉備的算盤裡,這應該是一石二鳥的高明之舉。

然而劉封在東三郡的所作所為,卻導致了災難性的後果。前文提到,劉封一介武人,加上和劉備的特殊關係,不僅沒有東三郡敏感的政治局面下小心行事,反而是自恃尊貴,肆意妄為。《三國志·劉封傳》:又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所謂奪達鼓吹,是指搶奪孟達的軍事儀仗,這是一種極具侮辱性的行為,這成為後來孟達背叛劉備,投降曹魏的主要原因之一。孟達在東三郡,尚且是征服者和佔領者的姿態,還受此羞辱。作為被征服者和投降者的本地豪強申氏兄弟,他們的處境,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當後來孟達引夏侯尚和徐晃猛攻劉封的時候,申儀也毫不猶豫的背叛劉封,加入到曹魏的陣營。蜀漢第一次北伐前,諸葛亮在策反孟達的時候,也同樣說道「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對劉封當初行為的惡劣性質,表示了確認。

在關羽荊州兵敗的時候,劉封這邊也沒有出兵予以救援,這後來也成為劉備處死劉封的理由之一,然而這理由確實牽強,關於這部分,因為涉及到較多東三郡的具體情況,鑒於篇幅關係這裡就不做展開了,我在頭條有《東三郡歷史地理》一文,其中有較為詳盡的討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

第三個原因,見諸於史書,也是確實可信的。當時劉禪年齡尚小(劉禪出生於207年,當時僅十三歲)。劉備一旦過世,如果劉封以養長子身份和劉禪爭位,加上其常在軍旅,極易在蜀漢引起內亂,為了杜絕後患,徹底消滅不穩定因素,諸葛亮勸劉備處死劉封,也是從蜀漢政局穩定的大局考慮。

關於最後一點,也誠如田老所言,劉封侵凌孟達,屬於蜀漢勢力中的新人壓制舊人,而且孟達和李嚴關係非同一般(在後來諸葛亮策反孟達的行動中,李嚴的作用非常明顯)。李嚴在蜀漢位高權重,劉備託孤時,和諸葛亮並列受詔。處死劉封,還有諸葛亮平衡新舊勢力的考慮,也是具有說服力的。只是在這一點上,在陳壽做《三國志》的時候,出於為賢者諱的原因(類似的還有後來處理李嚴問題),沒有公開言明。


劉備收劉封做義子與董卓收呂布為義子,性質一樣,只不過是收服人心的一種辦法

因為劉封跟呂布都是武將,劉封武藝當然不能跟呂布不比,只不過劉備在三國裡面剛出場的時候,身邊的武將比較少缺乏人才,看見劉封武力不錯,又是劉姓家族的外甥,剛好那時候他還沒有生兒子,便收做義子。肯定沒有什麼父子感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劉備生了三個兒子,劉禪,劉永,劉理,他們長大後能力真的太一般了,遠遠是比不上劉封的,劉備怕他死後沒人管的了義子,怕劉封造反,他在江山不是送給了別人了嗎?

諸葛亮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犯錯,就趁機把他除掉,為了表示一下父子之情,劉備硬生生的擠出來幾個眼淚


真正要讓劉封死的就是劉備,諸葛亮只是替劉備說了一句話而已。

劉封,本名寇封,在劉備未有子嗣時過繼給劉備,所以算是名義上的長子。但是劉備並沒有生育問題,後來除了劉禪,還有記載的還有劉理和劉永。

劉封能力如何?

《三國志》記載劉封「有武藝,氣力過人」,劉備入川跟劉璋反目後,召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夾攻劉璋,劉封當時20來歲,從此登場,畢竟此時劉封太年輕,而且首次上陣,所以獨立作戰的機會應該是很少的,所以陳壽四個字概括了:所在戰克。而且此後被封「副軍中郎將」,這個應該考慮有跟劉備這層關係的作用。

攻下益州,大約5年後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漢中之戰前夕,劉備派孟達攻打房陵,在攻打上庸的時候,劉備擔心孟達獨木難支,所以派劉封去統領孟達的軍隊,【個人認為,從此劉備就把劉封推上了不歸路,算來劉封此時應該還沒有30歲,也沒有較大的功績,而孟達已經是當時小有名氣的名士名將了,至少在蜀漢陣營孟達的能力還是數得著的,派劉封去不是輔助孟達,而是直接頂替了孟達,而且劉封此時根本不夠成熟,從後面侵凌孟達也可以看到,兩人不可能通力合作,矛盾不可避免。】在劉封和孟達的夾擊下上庸太守申耽直接投降。

所以劉封能力還是有的,只是還太年輕,假以時日,或許會能有更大作為。

劉封之死的表面原因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可能很多人認為劉封不救敗走麥城的關羽,是一個重要原因,其實不然,看下《三國志》記載: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

就是關羽從圍樊城就開始讓劉封孟達出兵相助,因為關羽的兵力的確有限,不夠用,推辭的原因和演義一樣,只是恰好關羽失敗了,而且是光速一樣的潰散,不光益州的劉備沒有反應過來,東三郡的劉封孟達知道時關羽已經不行了,想救也晚了。劉備以此而記恨劉封,這是其一。

其二,才是更重要的,孟達投降曹魏後,曹丕很欣賞孟達,不光陞官封侯,還讓八虎騎之一的夏侯尚和五子良將之一的徐晃,跟孟達一起攻打上庸,而申儀倒戈,劉封把東三郡丟個乾淨,跑回了成都。原本劉備得了漢中,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突然之間,關羽敗亡,荊州沒了,孟達投降,東三郡又沒了,劉備此時怎是一個鬱悶了的!而跟這兩件事都有關係的劉封此時出現在面前,無論換成誰,此時看到劉封估計都想抽死他。

而且考慮到身後之事,劉封的確也是個麻煩,諸葛亮不會不明白劉備的意思,而且劉備的演技在三國絕對是技壓群雄的,自然不會自己先表態,所以諸葛亮及時說出劉備心中所想「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也就是說此時殺劉封名正言順,如果錯過這次機會,恐怕以後就沒有更好的理由了,所以諸葛亮說因「此」而除之。劉備心中就是這麼想的,當下自然立馬下令處死。

就像秦檜雖壞,但如果宋高宗信任岳飛,那秦檜的讒言也進不去!反過來看,如果有人讓曹操殺郭嘉,曹操肯定不會,因為曹操信任郭嘉,曹操沒那個意思,讒言就無效。

所以原本就是劉備要殺劉封,只是因為不救關羽,侵凌孟達是一個很好的借口,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諸葛亮只是說出了劉備心中所想,為了跟親兒子鋪路,殺劉封也無須更多理由了。


感謝官邀,陽明新學來回答這個問題,歡迎指導、關注、討論。

劉封被處死是個悲劇。作為荊州失敗的替罪羊確實有點冤枉。

一、劉封自始至終都是忠心為蜀漢的

劉封自從做了劉備的乾兒子後,也是本本分分,即使劉禪出生後,也從未流露出要當劉備接班人的非份之想。自小跟隨劉備在軍中勇猛當前,為乾爸的天下事業盡一份能力。劉封是有一些能力的,至少這個能力要比劉禪強多了。在取得西川以及漢中的時候,劉封是有比較大的戰功的,曹操都說過,劉備常派個假兒子出戰,我葯把我的黃鬍子兒子喊來,乾死你的假兒子,說明劉封在打仗的時候是經常出戰的,經常出戰一定能取得不錯的軍功,取得漢中後,劉封就根據軍功升為副軍中郎將,這個職位在當時也算不錯了。正好孟達被派出攻取上庸,劉備怕孟達難以取勝,就派劉封去一起攻打上庸,二人合力迫使太守投降,也打通了西川和荊州的戰略通道。

在孟達投降曹操後,曾經寫信勸降劉封,劉封是毀書斬使,絲毫沒有想要背叛劉備的想法。

二、即使劉封發兵救關羽,也是飛蛾撲火,同時上庸也會丟

上庸到麥城直線距離應該是不遠的,但古代的道理都是泥巴路,估計也要大半天的時間。在這個時間段里,也不知道關羽是否能夠堅持住。劉封和孟達在上庸的兵力應該在三萬左右,包括申氏兄弟的部分降兵。

東吳此時圍攻關羽的部隊應該不少於十萬,就算劉封把上庸的兵力全部帶來,估計也會落入伏擊圈全軍覆沒,上庸估計也就很快丟失。所以不管劉封救還是不救,關羽的覆滅都是已經註定了的。

當然,孟達對劉封說的關羽對待劉封的態度,多少也對劉封有些影響,所以劉封連做個救的樣子都沒有做,這是劉封被處死的表面理由。可以想像,劉封裝模作樣帶領隊伍前去救,遇到狙擊就撤退,後來就是找理由也找不到,這說明劉封還是太年輕,沒有政治頭腦。

三、荊州關羽的敗亡需要替罪羊

荊州作為劉備的重要基業,剛剛才從取得漢中,威望、雄心壯志正隆的時候,忽然傳來關羽兵敗身死,荊州丟失的噩耗。這對劉備是個巨大的打擊,也是對由荊州入川的很多人的打擊。那麼這就需要有人頂罪,給大傢伙一個交代。真正需要頂罪的人是糜芳和傅士仁,可這兩人早已投降東吳,那麼就只有劉封和孟達了,孟達知道有殺身之禍降了曹操。只有劉封以為沒事,卻不知道劉備包括整個蜀漢集團都需要一個為荊州失敗負責的人,所以,劉封不得不死。當然正史中除了不救關羽外,劉封排擠孟達致使孟達降曹操也是一個被處死的原因。

若劉封不死,慢慢成長起來足可以獨當一面,也不至於蜀漢後期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尷尬局面。

綜合以上分析,劉封的死是整個蜀漢集團需要一個對荊州覆滅承擔責任的替罪羊,可惜了劉封。


劉封的悲劇可以預見。

他最終的命運,體現在了他的性格里。

劉備在荊州時,收劉封為義子。

赤壁之戰後,劉備進入創業快速崛起期。

蜀漢集團在三國中一直屬於人才匱乏,用人比較捉襟見肘的境地。

劉封前期比較受劉備重用,卻也一直沒有什麼令人矚目的成績,這充分說明他的軍事才能相當平庸。

最能拿的出手的戰績就是與孟達攻克東三郡(西城、上庸、房陵)。

但致命的是劉封的政治敏感極度幼稚,他完全不明白自己拿下這三郡有什麼好處。

東三郡陸上向西直通漢中和益州,向東南則連接荊州的南郡,是蜀漢二號人物關羽駐地,經營好三郡,才能支撐起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跨連荊益」的大戰略。

假如劉封領會了這個戰略,作為封疆大吏,一個方面軍的總司令是沒有問題的。

可惜,現實中他是怎麼乾的呢?

關羽只所以攻打襄樊,很現實的原因就是劉封和孟達佔領了東三郡,連通荊益。

劉備授予關羽節鉞,關羽戰事吃緊,當然調動劉封孟達援助,可這兩位各種借口,硬是不挪窩(自關羽困樊城,連呼封,達,令發兵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

劉封完全沒腦子,什麼不可動搖。不救關羽,荊州一失,東三郡價值大打折扣,他還能有什麼好果子吃?

更何況東三郡在他的神操作下,也沒了。

不知道他當時抽了什麼風,和孟達搞起了內訌(又封與達忿爭不和,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

上述這些己足夠死罪了,但諸葛亮的考慮還深了一層。

劉封雖然軍事才能普通,政治智商堪憂,但他性格那是相當的二(封性情剛猛),做起事來不管不顧。

因為和關羽有矛盾,就敢不救關羽(蜀漢二當家)。因為對孟達有意見,就敢和孟達翻臉導致其降魏。

諸葛亮就怕一旦劉備沒了,這傢伙二竿子精神大爆發,誰知道他能幹出點啥?

一個政治集團里,最需要剔除的,就是不穩定因素。

事己至此,劉封,卒。


劉封回到成都後,劉備責備他欺凌孟達,且不救援關羽。諸葛亮考慮到劉封剛烈勇猛,劉備死後最終難以制服駕馭,於是勸劉備藉此機會除掉他。於是劉備賜劉封死,讓他自盡。劉封嘆息說:「真悔恨沒聽從孟子度的勸說!」劉備為他流淚。

因為諸葛亮怕劉備死後他駕馭不了劉封。


因為劉封的存在是劉禪的最大威脅,雖然是養子身份,但是,畢竟參加革命早,在劉備爭奪西川的時候,也立下了赫赫戰功,在軍旅中資歷是相當重要的,而且,劉封太沒有自知之明,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時常以長子身份自居,也是給自身招禍的主要原因,其次,劉封跟關羽關係很不融洽,諸葛亮為了平衡關係,不得不從全局出發,除掉劉封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丟了荊州、關羽,劉備出川困難、折損大將,怎能不怒殺之?!而諸葛亮更多是在剪除異己、危脅,可以說是幫劉禪,實也是幫自己,雖說他也「心痛」自己的「大略」破產。


劉封性格柔弱並沒有主見怎能獨擋一面呢?凡事要聽人家的意見,這就決定了他性格的悲劇怎麼能有才幹呢?不管任何一個人性格軟弱就沒有能力。古往今來皆此!


我不是回答這個邀請題的。

我是回答諸葛亮……的。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