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年來,美國一直是世界的最大經濟體,可以說獨佔鰲頭。那又是哪些因素作為他的強大的支撐呢?他的經濟地位是永遠不可動搖的嘛?將來又會是什麼因素會使他衰落下來呢?我們真的會威脅到他的經濟霸主地位嗎?


最初。,美國強大當然是因為他的資源比較豐富,通過種植園的經濟去跟宗主國英國交換錢,但是後來不是造反了嗎?通過南北戰爭,走上了工業化,把產品傾銷世界在,布林頓森林體系出來之前,美國還是挺正常的,一個正常的國家,一個非常努力上進的上班仔。

當然不是想,不想當老闆的上班在不是好的,霸主。

南佈雷頓森林體系出來以後發畫風突變,開始走上了做金融蛀蟲的道路。強硬的,利用,二戰一戰二戰,歐洲日本整體陷落的機會。通過財務支援獲取政治利益,在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以後,建立了以美元為媒介的世界交易體系並且,後期用強大的軍事力量,強硬的把美元當作,無限量使用的唯一,交易貨幣。

所以美國現在就是一個國家化的大銀行,你想想,我們中國四大國有銀行,當初躺著也掙錢的那種盛況吧,如果把四大銀行的業務範圍拓寬到全世界去賣人民幣,你覺得他們會有錢到什麼程度呢?就是美國美聯儲華爾街這些人有錢的程度。他們有錢的華爾街,一個普通的上班族都有接近百萬美元的年薪,你其他各級領導一年會掙多少?那股東老闆呢?你想都想不到的奢侈。

從美國施行產業空心化,把中國納入世界產業鏈,製造端之後國內的跟普通老百姓,就沒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他們大部分投入波動比較大的服務業。如果你想找到好工作,你得需要好好教育,好教育需要,比較好的一位人聊去,很好的學校,很好的學校,學費非常貴,普通老百姓是傷不起的,如果你貸款你幾乎這一輩子大部分時間都得去還。

在美國生活的比較爽的就是高端金融,然後為金融服務的高端就業人羣比如說律師,等等。


以下是部分美國的發明列表,很多到現在還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來自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imeline_of_United_States_inventions)

1836年 莫爾斯電碼

1860年 吸塵器1867年 冷藏車廂1877年 留聲機1879年 收銀機1881年 電熨斗

1883年 太陽能電池

1884年 機槍1885年 照相膠片1888年 圓珠筆1893年 拉鏈1901年 裝配生產線1902年 助聽器1902年 空調1903年 飛機1912年 電熱毯

1912年 紅綠燈

1921年 創口貼1923年 推土機1936年 編程語言1938年 複印機1945年 微波爐1946年 特百惠1946年 信用卡1947年 超音速飛機1948年 有線電視

1949年 放射性碳測

1952年 安全氣囊1952年 條碼1955年 硬碟驅動器1956年 操作系統1957年 激光1959年 氣象衛星1959年 氨綸1960年 避孕藥1968年 虛擬現實

1969年 激光印表機

1971年 個人電腦1972年 C語言編程1972年 全球定位系統1972年 磁共振成像1973年 手機1975年 數碼相機1976年 戈爾特斯1983年 互聯網1995年 JavaScript


是人才,以及讓人才發揮出自身作用的基本制度,支撐起美國的強大。中國是最有可能成為新霸主的,中國人多,人才也多,人更勤奮,也一直在改革和發展,潛力還很大,只要中國社會穩定,發展是必然的,總體上超越美利堅也是必然的。

和其他國家間絕對的不平等關係。


美式資本是如何繁榮出來的?

錢和財富不再是零和的,不再是零和的,而是憑藉資本演算法湧現的。不清楚這個演算法,無力理解當下世界,更別說談判各方的邏輯了。

多數人也是基於2.0時代貿易理論、分工理論來定位中國位置,分析前景並提出建議,而基於貨幣金融視角展開的好像還沒有,直覺這會導致極大的麻煩,糟糕程度堪比「工業時代還以為糧食能決勝、資本時代還以為製造能決勝」。

其實幫助日韓臺脫離農業時的2.0版攻略,里根之後已變成了不可救藥的自殘(20年人均GDP相對美國的比例沒怎麼增,人口每代下降30%~45%),更像是哺乳期太久,價值觀和身體都畸形了。模仿他們實在是寒毛直豎。

為了照顧讀者理解3.0版貨幣和財富機制的底層代碼,以及東亞模式的先天殘疾,這篇盡量通俗簡化;稍微夾雜一些理論和書籍點評。

首先搞懂,現代的錢,到底是怎麼生長的?

從個人直覺經驗出發,來錢方式主要有三種:自僱或者打工(出售體力給別人)、出售資產(土地、房產、股票)、貸款(基於收入償還的,或者基於資產抵押的)。那些過手交易並不創造新錢,那這十幾年新增的上百萬億貨幣從何而來?一直追尋下去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新錢,最終源頭都是由貸款而生。瞭解基礎會計知識的話,看一眼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也能理解:如果所有貸款都償還消失,那必然所有存款也消失了,只剩銀行的股本以大樓電腦等形式存在。

簡單記住信用貨幣理論1:貸款創造貨幣,還貸消滅貨幣。

這裡不詳細展開,推薦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峯,既然他曾讓米什金教授認錯,答應修改自己全球風行的《貨幣銀行學》教材,想必你也可以被說服。

先假裝接受了信用貨幣理論吧,接著有推論1.1 :新增貨幣量,主要取決於有多少新人有貸款衝動和還款能力。稀缺的已經不是過去的金銀,而是信用機制和賺錢機會,因為銀行們放出貸款的能力幾乎是無限的。

這是經濟3.0版本與金本位(包含美元掛鉤黃金)時代的最大不同,拿命去別人那換錢甚至搶錢,不如看看怎麼生錢。

這時又有推論1.2:拿到一筆錢的方式如果不一樣,是訂單或工資、還是福利、還是借貸,生錢的效果會大不相同。

比如你今年工資多拿了十萬,那會有不小的衝動去貸款換車;但多借了十萬,或者政府多發了十萬福利,那去扛貸款的勇氣就小的多,即使申請,銀行也不樂意給。

現在可以理解美式國債的奧妙:

用減稅的方式把國債綳到上限,等同於把錢硬塞給民間賺走,變成企業家的獎金、股東的分紅和員工的薪水,銀行會追著給他們放更多錢,他們也有勇氣花新的錢。而派發懶人福利、修建低效公共設施的方式爆槓桿,就會陷入死局。當然最壞的是,重稅重費拿走企業利潤和資本,變成官府的存銀,那…大明王朝你好。

同樣也能明白,為什麼美方代表反感貿易赤字,天天喊著減小逆差,對持有美債的外國政府各種找茬。因為給美國企業下1億美元的訂單,和拿1億美元存他們銀行或者國債,引起的後果可是天差地別。最稀缺的是賺錢機會,企業多接訂單了,銀行演算法能追著他們放貸自動生成新錢,不缺你那筆。

是不是有點錯愕?敢情我們勒緊的自己國民的消費和企業投資,積累成外儲借給美國人,竟然是衝突起因之一?

是的,新增外儲持續從訂單-企業-工薪的循環池子,人為的把錢抽到了另一個債務池子裏,這屬於給全球化體系挖大坑。如果外儲全都轉化成訂單,那藍領們也會非常滋潤。似乎沒多少主流重磅學者提到這一點,倒是和里根當年改革時的反應相似。那時天量資本和商品流入美國(貿易赤字)、資源開始從政府轉移給企業家去配置(減稅引發的財政赤字),正是重新崛起的時候,當時學者們反倒集體哀嚎帝國要日落了,因為他們的理論框架來自於金本位時代。

再換個理解起點:財富到底是怎麼生長的?

這裡財富除了錢(貨幣)以外,包括債券、股權、房產、土地、礦藏等可長期持有的資產,但排除水果蔬菜糧食香煙鋁箔焦炭等原材料類和消耗類商品。

財富可以視為別人對資產的出價,而最影響出價意願的因素有:

一是資產未來收益權處置權是否安全。

如果秩序動蕩,或者發生惡性通脹,或者官員能任意徵稅、朝令夕改,那麼財富自然就難以生長,投資、生產和貿易也會停滯。英格蘭從大憲章到光榮革命那四百年的爭吵砍殺,給世界帶來一個幾千年未有的全新架構,現代科技和財富得以爆炸性增長。日韓臺在二戰後也得益於此,而蘇東和南美等曾動蕩上兩三年的,通常得一代人才能爬起來。

二是資產的流通性是否足夠好。

比如農地、公產房、宅基地等如果禁止流通抵押,股票難以上市,依據身份比如城市或農村或者海外居民而禁止交易,或者乾脆國有、集體所有,那麼顯然其價值會大打折扣。

資產流通性裏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是「資產的邊際定價原理」,就是極少量的成交,也決定總量的市價。

幾億股的股票也是如此,每天成交的那一點點,也決定了沒交易的那些的價格。推論是:稍微新增一些流量,比如外資來設廠並增僱了2%的就業,國外養老金來買了2%的股票,那即使他們賺到的同時,其餘的98%也跟著增值不少。減稅幾個點對於投資和工薪增長也會有類似效果。

其實工薪的增長也近似於邊際拉動,連續十幾年企業爭相僱人,司機保安們即使沒跳槽、生產率也沒提高,收入也會上漲好幾倍,日韓臺都曾經歷過這階段。高增長期企業為了掙錢而年年多僱些人,那所有人的收入就年年上調了,這些新收入用來買買買,企業家又能賺到錢了。有些蠢人說資本多了、可以分點給勞動者,那可真是毒藥。

具備良好流通性的資產構成了財富池子,其實不等同於貨幣池子。開發商買了塊玉米地蓋房,地主拿到錢當天買了輛賓士,錢呆了幾小時就去了車廠又流去別處,但市場上新增了這塊土地的財富,所謂錢走價留。越多的資產品類可以流通,儲蓄的重要性就越低。而那些基於舊理論說美國人儲蓄不足、缺乏後勁的,可以不理會的,因為後勁不在儲蓄,而在於資產流動性、投資收益率、未來納稅人和貸款人的增量等。

順便基於這個原理做一道應用題。假定1.6億畝宅基地每畝指標10萬元,15億畝基本農田每畝價值3000元,總計20萬億,平均25年流轉一次,進城結婚大病高考的影響是否能緩解90%?這個財富池子,能代替多少萬億的農村社保,如果從企業和工薪徵稅的方式積累這幾萬億農村社保的話,根據前面1.1的推論,又會壓抑多少萬億新錢的誕生?何況這還沒計算1.6億棟獨立大宅和貸款、物業稅,所帶動的建材家電汽車等就業、稅收,以及幸福感和生育率,這些都是因為一紙政策而未能浮現的增長機會,也是重塑中國未來貨幣和財富面貌的根基。

美式財富機制的兩條粗壯的無形隱線:

首先是自由度最高的土地制度,

幾乎所有的農地林地都可以自由交易、抵押貸款;只需通過當地社區規劃許可、繳納配套費和物業稅,外國人也可以修建企業總部、私人莊園、和獨棟大宅(約佔住宅總量的六七成,生育率與三十多歲纔有套小房子還得加班還貸的自然沒法比),而且可以獲得信貸支持。

另一條是資本市場的高度自由,

大大小小的銀行盯著每一筆能用來還款的收入和能夠流通的抵押物,開發各種信貸產品;全球企業家和投資者幾乎任意進出紐交所、納斯達克和OTCBB,股票上市、兼併重組、小企業直接融資的政策門檻方面最低,使得總市值約GDP的200%,比日韓臺的比例高約一倍。(中國A股市值扣除國資外,民間持股對應的GDP比例好像20%?大約差10倍吧)

在這兩條主線加持支撐下,

「養人」纔是美國最重要的產業,

財富機制拋棄金銀以後,人,纔是貨幣與財富的根基和源泉。農牧業製造業的GDP和就業只佔20%左右,其餘80%的GDP和就業,其實都在是養人:房產、教育、醫療、餐飲、旅遊、娛樂等等。有了發達國家中最高的生育率(約1.9),還能控制無法工作還貸人口的比例,再加上特殊官制,不時出來一位總統換掉幾千個官員廢掉一大堆管制幹預扭曲,那美國就永遠是資本和創新湧現的世界中心,其他經濟體的資本、富豪、精英的移民目的地(全都體現為「逆差」),而那些做不到這些的,就或多或少的需要依賴美國的發動機拖著才能增長,或者變革。

這差不多能揭開一個百年之謎:

世界各國基於農業認知傳統或者基於金銀時代零和觀唸的人,幾乎都無法理解美式財富的密碼,甚至憤怒和仇恨,這麼閑還這麼有錢,而我們累死累活也窮的像狗。零和觀念就很容易聯想,美國多了別人一定少了,那一定是剝削、霸權、鑄幣稅、寅喫卯糧、罪惡不可能持久、終有一天會完。可真當美國不「剝削」他們了,又會奇慘無比,因為他們自己又搞不出或者不肯搞這種機制,把別人要求搞這套的建議當作來騙錢的陰謀詭計,那就只配回到封建時代去啃窩頭咯,燉一隻雞就全家幸福半天了。

給東亞模式燒個紙

理解了美式的結構性機制,再來對照日韓臺的金融、官制和地制,會發現普遍金融開放較晚而且相對落後,官僚對社會幹預扭曲太重,最致命的是土地制度直到現在都不及格(地制變遷這裡略)。

作為貨幣和財富最重要的承載根基,如果大部分土地的流通受限,自然使得人均財富大打折扣(複雜傳導機制略)。

企業和居民沒法對付官制和地制,倒是可以產業升級,競爭中的勝者一路打遍天下,但那幾個明星企業對全民收入幫助實在有限。相對於美國人均GDP的比值後期很難縮小,而這還是資本規則多次被迫改革以後的,而且更高智商的國民付出了更多工作小時、更少生育、更多補習班等代價,或者說讓最大產業「養人」走向坍塌。

日韓臺的生育率目前在1.1~1.4,而在美國的日裔韓裔華裔的生育率大約1.6,與白人城市中產的1.7非常接近,所以低生育率不像是文化原因,而是土地制度導致的住房價格高面積小、教育競爭太狠等因素。不少人寧可帶著資產和孩子移民,有點兒變成一個向美國輸出資本和富豪精英的鬥獸場的意思。

可以預計,每代人減少30%~45%,那麼二三十年後日韓臺的許多資產,將因為少人問津而價格急劇下跌,新的貸款衝動劇減,養老又壓垮就業和分工,而時光無法倒流,繼續下去,那麼都註定會在世界經濟版圖(或者說民族格局)中萎縮到無足輕重的狀態,其實現在就可以準備燒紙了。

我準備的悼詞大概是:

東亞模式其實只是部分的市場化,偏重貿易層面而忽視了資本自由。里根之前的成功,主要是當時其他國家更蠢。當時中國印度南美非洲等的主流觀念是獨立自主,誰要提出引進外資、開放市場,一句你是不是想回到殖民地受剝削,就排擠掉了。而日本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等,離開美軍保護連命都沒有了,就沒那個犯蠢的底氣。

當蘇東解體、更多後進國家開始市場化改革後,日韓臺沒能強行儘快推進資本市場尤其土地自由的改革,之後就不再是奇蹟,漫長的掙扎塌陷悲劇開始了。

悲劇源於改革阻力太大,日本內閣1986年4月發布了《前川報告》,1993年又發布了《平巖報告》,但國民認知和政治結構等因素導致嚴重的遲滯,所謂的漸進式改革成了抗拒改革的盾牌。

註:這裡沒有批評錢穎一和許成鋼教授關於漸進式改革的閃光分析的意思。但漸進式改革無疑被神話了,比起蘇東的改革,中國真正的不同在於以很高代價維持了政治秩序和貨幣秩序。從1984年城市改革開始走走停停了15年,期間流行的是中國崩潰論,而騰飛其實起始於1998年十餘個經濟部委被砍、房地產市場化和次年中美達成入世諒解,加上國企關閉,那可是全拜激進改革之所賜,制度紅利足足喫了十年。然而經濟騰飛、制度回滾,後來搞起國資委、宏觀調控、耕地紅線什麼的,WTO承諾也放一邊涼快去了。再換屆時才又出現「讓市場機制發揮決定性作用」和2013年深改60條。

升級視角、理解邏輯、確認史實,比獨立思考好得多

《管理美元》,朝日新聞總編船橋洋一,他採訪了廣場協議前後美國日本德國百餘位參與者,筆法面向大眾,比當時聯儲主席沃爾克和日本財政副官回憶的《時運變遷》要好讀很多。不過我估計銷量還是不會超過《貨幣戰爭》的百分之一,未來幾年,仍舊會有八成爆款文章會說「廣場協議是陰謀和打壓」,把改革的陣痛都推給外壓—反正美國人不會來掐你,但本國的對手會找你麻煩。這套日本人早年玩的尤其熟練,你推給美國人我也推給美國人,正反都是美國人逼的。

回頭去看《時運變遷》和《管理美元》兩份記錄,美國幾方各種混亂訴求中,那批投資出身的、早就對財富貨幣、企業行為、市場投機等相當清楚的財政和聯儲官員,往往最早給出最正確的解藥。

比如華爾街傳奇人物裏甘財長早早派代表建議日本把金融國際化(抵消升值壓力),但日方堅持漸進式的。

後來美國財長助理馬爾福德(基金經理出身)也多次給出減稅建議,以改善日本企業的資本積累和提升居民消費力的方式,減少資本外流並擴大進口,但日方也連續拒絕了,最後大藏省還在政治壓力下耍把戲,下調所得稅的同時增收消費稅抵消(等同於關稅上調),沒什麼幫助。

其餘亂插手的比如官僚政客,議員選民,除了起到施壓改革的作用外,訴求大都是添亂的,拿來說打壓的話證據也夠多。尤其多國協調談判期間,設想幾個大區分公司的經理、財務、運營、銷售、法務互相吵架,但誰也無權命令或者開掉另外一方時的那種盛況。還好比一二戰期間靠軍隊出場代價小的多。至於各方為何放棄最優選擇、置國家長期利益於不顧,那可以進入書中的場景去揣摩,直到搞懂「唉沒辦法,給我多半也會這麼混吧」,這時纔算是真的理解了。

閱讀感受是,市場和技術進步非常快,社會認知和官場慣例則跟進的非常慢,機制的失衡遠不如表面衝突那麼吸引眼球,時間越久改革的對象通常勢力也越大,結果很難不折騰幾個來回的。英國從大憲章到光榮革命400年悶出一個體系後,也就英國移民自帶著全套默會知識,在美加澳新自動生長起來,而法德俄意日韓等等,從被英國刺激到折騰完,幾代人一兩百年還算是快的。

而且在模仿時,民間去抄能幫助掙錢的,抄錯了出局。而官僚會去抄自己省事的,或者編製、許可權、預算有利的,抄錯了自己也沒事兒,能帶更多下屬花更多錢就是奮鬥成功。大藏省堅決抗拒減稅,那雖然對日本有利但對自己的部委不利;80年代計委借鑒日本產業政策時,日本學界已經集體反思了,但計委敢說:還是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吧,給我們點補償自己下海吧?十幾年前國土擴權借鑒日本國土規劃時,日本學界也已經開始反思土地開發限制與泡沫的關係了,但國土能說,發改住建和環保那幫做的規劃已經夠嚴了,我們還是不管了吧?不會的,還是會努力把耕地紅線推成國策,這樣就能壓倒他們了。

基於以吏為師的古老傳統,只要官僚系統們選擇了什麼攻略,公立大學、官方智庫、普通國民就會自動形成相適應的主流觀唸了。這又能怨誰呢?別人可沒有把這些經驗教訓都密封保存起來,生怕你們學會了搞懂了。

來自《中美經貿談判為什麼這麼難》

學經濟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