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項蘇農

  (宋朝官服)

  宋朝人蒲壽宬在《七愛詩贈程鄉令趙君齊山陰令傅琰》詩中,寫到的“感深賣針媼”一句詩,說的也是傅琰傅季珪,在山陰縣當縣令時審案的故事。該故事後來以《季珪智鞭絲》爲題,被五代後晉的和凝和蒙父子,寫進了他們編著的一本叫《疑獄集》的書裏。

  (一)什麼是“絲”呢?

  東漢人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此解釋爲:“蠶所吐也”,也就是俗稱爲蠶寶寶吐出來的像線一樣的東西。清代人段玉裁對此特別加註道:“凡蠶者爲絲、麻者爲縷。” 言下之意是蠶之絲爲動物纖維,是做絲織品的原料,麻之縷爲植物纖維,是不值錢的東西。

  古代作爲商品交易等價物東西,除了官府發行的錢幣以外,還有官府認可的“絹”。

  所謂的絹,其實就是今天常見的一般絲織品,也能起到和貨幣相類似的作用,這就是所謂的絹品貨幣化。國學大師陳寅恪就曾經說過:“唐代實際交易,往往使用絲織品。”

  根據《新唐書》卷五七《食貨一》可知,唐朝一匹絹是寬一尺八寸,長四丈。也就是說絹的規格是有法定標準的。

  (蠶絲)

  (二)絲一度成爲貨幣:賜絹爲糧

  有一個成語典故叫作“賜絹爲糧”,又稱作“胡威絹”,故事出自於裴松之注的《三國志》,說的是在曹操統治下的魏國,有一個叫胡威的人,從京城洛陽前去荊州,看望在這裏當刺史的父親胡質。

  在胡威向父親告別要回去的時候,他父親給了他一匹絹,作爲回家去的旅費。原文是這樣描述的:“臨辭,質賜威絹一匹,爲道路糧。” 他父親進而解釋了這匹絹的來源:“此吾俸祿之餘,故以爲汝糧耳。”

  由此可知,作爲絹的原材料蠶絲,在古時候就如同錢一樣,是非常非常的值錢。

  (現代的蠶絲娟)

  (三)傅縣令審絲

  有一天,分別是賣針和賣糖的兩個老婦人,爲了一團蠶絲的歸屬爭搶了起來。

  由於誰也說服不了誰,這兩個人就帶着這一團蠶絲,一起來到山陰縣的衙門裏,請求傅縣令出面解決。

  傅縣令接過這團蠶絲後,既不升堂既不審訊,也不詢問也不辨別,而是什麼話也不說,就直接就找來一根繩子,然後親自把這團蠶絲縛在柱子上,又將找來的一根鞭子,對準這團蠶絲狠狠的抽了幾下,在幾聲啪啪的聲音中,眼睛尖的人,就看見有細小的東西,時不時的墜落到地上。

  衆人走近一看,掉在地上的東西是鐵屑。

  原文對此的描寫很是形象和精彩:“季珪令掛絲於柱,鞭之有少鐵屑焉。”

  這也說明古時候人所用的針,千真萬確是磨出來的。至於俗話說的鐵杵磨成針,那就顯得過分誇大了。

  在鐵的事實面前,這個賣糖的老太婆無話可說,只得乖乖的接受傅縣令的處罰。

  (宋朝官服)

  【作者簡介】項蘇農,蘇州市人,現在蘇州從事律師工作。工作之餘愛看閒書,出差之機常逛街市,間或有所感,書詩文自娛。

  《紅樓夢》裏薛家兒女中,最看好的和最不幸的是薛寶釵的婚事?

  《紅樓夢》裏襲人對賈寶玉“約法三章”,讓她成爲大神級人物?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