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中國改革開放40年崢嶸歲月,華僑華人在這一歷史進程中

發揮了

重要

作用

,是中國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今,

改革

開放、蓬勃發展的中國也正不斷為華僑華人的發展提供歷史性機遇。

北京      王輝耀

9月17日,全英華僑華人在倫敦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9周年慶典活動(圖:中新社)

海外華僑華人是中國寶貴的人才庫

遙顧歷史,華僑華人從遠渡南洋到跨越美洲修建鐵路,再到支持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發起辛亥革命,實際是最早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一支生力軍。華僑華人之於中國,是最寶貴的人才庫。他們為中國與世界接軌、參與全球化以及推動中國對外開放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的華僑華人遍布全世界,數量龐大,與祖籍國有非常天然的聯繫,這是中國獨特的資源。據最新數據,美國華僑華人達五百多萬人,加拿大是兩百多萬人,拉美有接近一千萬人,歐洲有三百萬人,非洲有兩百萬人,大洋洲有一百多萬人,在日本也有接近一百萬人。此外,東南亞是華僑華人最集中的地方,有將近四千萬人。算下來,不包括大中華地區,全球共有六千多萬的華僑華人。而且,華僑華人數量還在不斷增長,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新現象。據聯合國統計,改革開放以後走出國門的華僑華人超過了一千萬。

今年8月29日召開第十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習近平、李克強、栗戰書、汪洋、王滬寧、韓正、王岐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到會祝賀,趙樂際代表黨中央致詞。習近平主席曾強調,在世界各地有幾千萬海外僑胞,大家都是中華大家庭的成員。李克強總理也曾提到,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作出了獨特貢獻。可以看出,華僑華人在中國非常受重視,他們對祖國的貢獻獲得了極高的評價。

 

海外華僑華人為改革開放貢獻了

「第一桶金」

改革開放40年來,僑資是中國引進外資的主體,僑港澳企業約佔中國外資企業總數的70%,投資約佔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0%以上。考察整個外商對華投資的歷史,華商在各個階段都佔據重要的地位。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建設急需大量資金,而當時外商投資有限,廣大華商率先在華投資。他們是改革開放後來中國投資最早、投資額最大的外商,不僅為中國引進了資金,還帶來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是改革開放事業的見證者、開拓者、參與者和貢獻者。

華僑華人與中國有著天然的親緣聯繫,福建、廣東又是華僑華人最聚集的僑鄉,因此早期華商投資主要集中於廣東和福建兩大僑鄉。廣東也因此逐漸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而且是最包容的地區之一。此後,華商在中國的投資由經濟特區、僑鄉向廣大的內陸地區發展,這與中國對外開放在空間上的進程是一致的。

改革開放之初,僑資在中國外商直接投資中佔主導地位,佔比高達7成以上。1992年起,歐美日韓外商投資強勢增長,僑資比重有所下降。但從2006年開始,僑資份額再一次上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使全球外商直接投資(FDI)在2008和2009年連續大幅下降,但是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幾乎未受影響,這主要歸功於僑商投資的強力支撐。

華僑華人對中國經濟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帶動經濟增長、帶動出口、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資金供給、促進就業、推動技術進步等。實踐證明,華商投資最多的地區,也往往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好的地區。華商帶動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不僅利用其在資金、技術、管理、商業網路方面的優勢,參與中國經濟建設,而且還幫助中國企業建立國際銷售網路,帶動中國商品出口。

此外,華商促進了中國農村經濟的增長。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地方政府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藉此機會,華商進入中國農村市場進行投資,促進了當時中國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使其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增長點。

華商還促進了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在華商的資金支持和帶動下,民營企業逐漸發展起來。華商在經濟特區及僑鄉投資企業的成功起到示範作用,催生了大批民營企業。他們學習華商的經營理念和管理經驗,通過華商建立起與國際市場的聯繫。隨著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又形成了更強的華人經濟實力。因此,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華僑華人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海外華僑華人是新時期參與中國建設和

發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最大的收獲之一,就是招商引資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國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投資熱土。在此基礎上,如今中國可能更需要「軟體」,即需要更多專業人才,需要從招商引資過渡到招才引智。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建設也正在為廣大華商的發展創造歷史性的機遇,華商可以將中國技術先進、競爭力較強的產業轉移到所在國家和地區。圖為海外僑胞助推「一帶一路」建設合作交流會經貿科技項目簽約儀式現場(圖:中新社)

原來老一代的華僑出去,很多都是靠「三刀」——菜刀(中餐)、剪刀(縫紉)和剃頭刀(理髪)養家。而現在金融人才、科技人才和跨國公司高管幾乎佔到中國海外華僑華人總數的10%。近年來大量新僑回國,他們更多是「師」,比如「律師」「風險師」「會計師」等。當前,國內高科技行業、網際網路、風險投資、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很多領域,都有新一代的僑商、新僑在參與,包括「海歸」等。自2008年以來,中國政府在國家層面相繼出台了「千人計劃」「青年千人計劃」「外專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吸引人才的具體計劃,這些政策對吸引海外華僑華人參與中國的建設和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比如,「千人計劃」實施以來引進的高端科技人才中90%以上是華僑華人。這些新力量有著非常好的學歷、開闊的視野和跨國際的交流理念,正在IT、生物製藥和保險等領域積極開拓。

 

「一帶一路」為華僑華人創造歷史新機遇

今年正值「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周年,廣大華商在「一帶一路」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建設性作用。一是可以推動中國與沿線各國的交流、溝通與互信。二是可以拓展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產業合作。華商利用其在所在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基礎和政商人脈,可以將中國技術先進、競爭力較強的產業轉移到所在國家和地區。三是可以助力提升「一帶一路」經貿及金融合作水平。許多華商本身就擁有貿易渠道和資本優勢,可以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和經貿合作機會。

從「一帶一路」作為新型全球化的國際合作共贏方案的角度來看,華人華僑擁有資源資金、通曉雙方貿易規則、熟悉當地風俗習慣,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交流最好的黏合劑和共贏發展的催化劑,將助力中國參與書寫國際規則、推動新型全球化進程。

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也正在為廣大華商的發展創造歷史性的機遇。華商可以在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方面廣泛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他們既可以直接參與到交通運輸、倉儲、港口建設、能源資源開發等領域,也可以通過「一帶一路」上的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平台進行參與,還可以與中國國內企業攜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具體項目。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華商還可以與「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在住在國繼續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

總而言之,改革開放40年裡,海外華僑華人把世界引進了中國;未來40年、100年??我們還需要華僑華人把中國進一步引向世界。站在這一特殊節點上,應鞏固發展好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同時繼續最大限度地凝聚華人華僑力量。

(作者係國務院參事、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全球化智庫主任)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10月號

責編:莫潔瑩

編輯:胡越、趙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