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不可能產生意識,誰產生誰,要從源頭上看。

生命從何而來,一直是現代科學解不開的一個謎團。主流科學認為,生命是遠古時期,在原始環境下,由無機分子自動組合成有機分子,再由有機分子組合成DNA、RNA、蛋白質等生命核心物質,最後形成了有意識的生命。但是這種說法僅僅是假說,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完全可以在實驗室中模擬這種環境從而製造出簡單的生命。沒有科學家不想重現這一過程,一旦實現,必然是獲得諾貝爾獎的成就。

其實無法重現,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種過程嚴重違反了大自然固有的熵增原理。所謂熵增原理,就是在自然界,所有的事物都遵循從有序到無序這樣一個自然演化過程。比如生命體結束後的有機體,它不會再自行組織成新的生命,而是在自然界中迅速瓦解分化。所以,即使無機分子在某種特殊情況下組合成了有機分子,有機分子也必然是很快分解成無機分子,而不是自動組合成高度複雜有序的DNA、RNA等生命物質。

但是,生命體是現實的存在,那麼,這樣一個違反熵增原理的過程是如何實現的呢?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必須釐清物質、能量、信息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

所謂信息,用資訊理論創始人香儂的話說,就是不確定量的減少。在資訊理論中,一條信息,包含有一定大小的信息量,信息量的單位叫「比特」。一本五十萬字的中文書,信息量約為250萬比特。把這樣一本書轉成電子文檔,並經過壓縮處理,保存在電腦裏,就是一個約為350KB的文件。信息量越大,所佔用的電腦硬碟資源就越大。然而,所謂的信息量又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在世界盃的比賽中,進入決賽階段的32支球隊,理論上誰都有可能問鼎冠軍,假如我錯過了看世界盃,賽後我問一個知道比賽結果的觀眾「哪支球隊是冠軍」? 他不願意直接告訴我, 而要讓我猜,並且我每猜一次,他要收一元錢才肯告訴我是否猜對了,那麼我需要付給他多少錢才能知道誰是冠軍呢? 我可以把球隊編上號,從 1 到 32號, 然後提問:「冠軍的球隊在 1-16 號中嗎?」 假如他告訴我猜對了,我會接著問:「冠軍在 1-8 號中嗎?」 假如他告訴我猜錯了, 我自然知道冠軍隊在 9-16 號中。 這樣只需要五次, 我就能知道哪支球隊是冠軍。所以,誰是世界盃冠軍這條消息的信息量只值五塊錢。用香儂的說法就是,得到答案所需的信息量是五比特。當我所做的判定越多,猜對準確答案的可能性越大,同時對「誰是冠軍」這個問題的不確定性越少。因此,香儂說信息是「不確定量的減少」,是「用來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

很明顯,信息的本質就是判定,判定頻次越大,表示信息量越大。而判定的主語是什麼?當然是能做出判定的,具有智能和思維能力的意識。

能量是否包含信息,仔細分析,能量也包含信息,只是信息量極少。比如光,本質上是一份一份光子的不連續發射,這種特徵表明,光含有最低的1比特的信息量。

物質則是能量和信息聚合的產物。物質中的原子結構、電子分佈、偏振方向等等,這些都蘊含著很大的信息量。生命物質更是高度有序的物質結構,經科學家們研究得出的結果:1克DNA能容納455EB的數據(1EB=1024PB,1PB=1024TB,1TB=1024GB)。

能量和物質都包含信息,而信息本質就是意識的判定,顯然能量和物質都是意識的產物,是意識在不同判定頻次下的不同表現形式。判定頻次越低,則越接近意識的本初狀態,比如能量比物質更接近意識的本初狀態。而意識的本初狀態,就是完全沒有判定。這種狀態,東方稱為「佛、道」,「合一」,西方稱為「上帝」。佛道本是全知全能的存在,因為虛妄分別,佛道的全能性被弱化為能量,隨著分別判定頻次的增加,又逐漸從能量體退化成物質體,退化的過程,正是意識對能量信息編碼的過程,編碼的結果就是物質。正因為有了意識的原動力,生命體這種違反熵增原理的現象纔可能出現,而意識最終成了作繭自縛的物質生命。

我們人人本來都在那個本初狀態,人人本來是佛,但是要如何回到那個全知全能、終極自由的狀態呢?

六祖壇經中記述了六祖修行的法門,最重要的就是「無念」,所謂無念就是對任何事都不執著,對好壞善惡不去評判。不判定,用現代語言就是減少信息量。這裡,減少信息量並不等於無知,而是指不執著。佛法中同樣有「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的說法,就是指我們可以有很廣的知識面,但始終不偏離第一義,也就是不被諸法相所迷惑而執著顛倒。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同樣的記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做學問,當然是信息量越大越好,但是求道,則要相反,要不斷減少信息量,減到最少,就是無為,那就與道合一了。


解答區有一個ID,叫 @禪者 ,他說「物質不可能產生意識」。其實,我僅僅看了一眼他的ID,就知道他想說什麼內容。「禪」這個字,來源於宗教,其實代表了一種世界觀,以我的經驗,大凡喜歡用這個字的人,都會偏向於科學的反面。「禪」者,講究不看書,無需知識積累,幻想有一朝之日「頓悟」。其所言所思,都是與常識脫離,自以為有看透紅塵,超人一等的「大智慧」。且看這位「大智慧」的 @禪者 ,如何表演,他說:

【主流科學認為,生命是遠古時期,在原始環境下,由無機分子自動組合成有機分子,再由有機分子組合成DNA、RNA、蛋白質等生命核心物質,最後形成了有意識的生命。但是這種說法僅僅是假說,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完全可以在實驗室中模擬這種環境從而製造出簡單的生命。】

這誠然不假。這個 @禪者 先是表示,「物質可以誕生意識」是「主流科學」,但是,他筆鋒一轉,開始重點,他又說,「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完全可以在實驗室中模擬這種環境從而製造出簡單的生命。」科學理論確實都需要實驗證明,但不是所有的科學理論都能夠在實驗室證明。因為實驗室的條件畢竟有限,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這個 @禪者 說「完全可以在實驗室中模擬」,就是錯誤的觀念。他一口一個「完全可以」,是加強語氣,渲染氣氛,讓讀者不知不覺之中接受他的謬論——「物質誕生意識,完全可以在實驗室中製造」。

他又繼續說:

【其實無法重現,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種過程嚴重違反了大自然固有的熵增原理。】

哦,無法重現——這個判斷好果斷。且不說「物質可以誕生意識」的實驗是不是必須在狹小的實驗室中完成,我們就算必須吧,現代生物學理論才發展了多少年?幾十年而已。針對一個科學界最艱深的課題,區區幾十年沒有了解它,就可以說它不存在,不能實現?果不其然,這個 @禪者 又開始扯上了所謂的「熵增原理」。偽科學的特點就是套上科學的外衣,你看他怎麼說:

【所謂熵增原理,就是在自然界,所有的事物都遵循從有序到無序這樣一個自然演化過程。比如生命體結束後的有機體,它不會再自行組織成新的生命,而是在自然界中迅速瓦解分化。所以,即使無機分子在某種特殊情況下組合成了有機分子,有機分子也必然是很快分解成無機分子,而不是自動組合成高度複雜有序的DNA、RNA等生命物質。】

這個解釋真是 @禪者 的「發明創造」了。也或許是看了其他神棍民科的解釋?熵增原理,是一個熱力學中的原理,「從有序到無序」也是對的,但這只是一種對總體趨勢的描述。比如,有一個盒子,中間用隔板隔開,左邊的格子是水,右邊的格子是空的,我們拿開隔板,左邊格子裡面的水就流淌到整個盒子裡面。我們再觀察水分子,水分子的無序性是增大了。這是自然狀態下的一種過程,但我們依然可以重新放上隔板,再把盒子裡面的水重新抽到左邊的格子裡面去,這樣就是從無序到有序了。再比如,把宇宙從大尺度大時間看,確實是向無序發展,100萬億億億億年後,宇宙中只有稀薄的電子之霧,連恆星都沒有了,但是,在小尺度短時間的範疇來看,局部還是向有序發展。比如,恆星通過萬有引力把周邊軌道上的碎石頭凝聚起來,形成新的行星,有的恆星還會合併。有機分子當然比無機分子「高級」,但不代表無機分子就不能通過特殊的手段在特定的環境之中組合成有機分子。實際上,科學家幾十年前就發現了宇宙空間中瀰漫了很多的有機分子,有機分子在宇宙中廣泛存在。如果按照這個 @禪者 的邏輯,有機分子只能「退化」到無機分子,那麼,宇宙中的這麼多的有機分子又是哪裡來的呢?

我們再往下看 @禪者 的發言,開始語無倫次的扯到《六祖壇經》和老子的《道德經》了。哦,我恍然大悟,原來是一個民哲。通篇說了一堆驢脣不對馬嘴,不知所云的廢話,不過是一個妄人而已。


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爭論由來已久。首先應該闡明什麼是唯心主義,什麼是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主張,意識時第一性,物質第二性。認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精神決定物質,物質是精神的産物。從而根本顛倒了物質和意識(精神)的關係。唯心主義有兩種形式,即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世界是人的感覺的産物,在中國有陸九州等為代表人物。陸九州就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在人們的主觀意識之外,有一種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是世界的本源,世界就是這種精神的産物。代表人物有朱熹等。朱熹就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他把天地萬物說成是由"理"産生。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把精神(意識)說成是世界的本源。那麼什麼是唯物主義呢,唯物主義是主張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統一於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産物。唯物主義的觀點是在人類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所以說唯心和唯物的爭論是兩種針鋒相對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鬥爭。我們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堅決反對唯心主義的主觀,片面,表面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錯誤,甚至反動的傾向。


很簡單就可以證明,你所說的這兩點,其一,你和一切物質屬性的物品做一下溝通交流,看看是否能夠回應你的問答。若是能夠和你交流,證明物質屬性的物品存在意識。否則,你自己應該有了答案。其二,你生活中的一切生活用具,是怎麼來的呢?不是因為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從而產生創造出來的嘛?宇宙中的一切萬事萬物亦復如是,同樣的道理。一切萬物生命都是心創造出來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亦復如是。靈明妙覺之心即是一切萬物生命的源頭。人世間所有的事物的活動,無不顯示此心的存在。只是因為自心自迷,從而導致雖然無時無刻不在使用著,就是用而不知。所以纔有最勝智者來人世間指點迷津,讓一切迷人得以覺悟自心實相之本來面目。


在整體上我傾向於物質精神是同一個事物。要解答為啥?不好說,人的科學沒有到達那一步,所以要解釋是不可能的,只有悟出來的可能。其中就涉及物質如何產生意識和意識如何產生物質。意識產生物質的現象有沒有?擦邊的有一個,就是量子物理的觀測者原理。但為啥?沒有人可以解釋,所以等於沒有。物質產生意識有沒有?有,動物,人都是物質的存在都有意識,但是為何會出現意識,同樣也是一樣無法解釋。

如果用古老的陰陽來解釋會比較好理解一點。物質是陰意識是陽,物質轉化他的運動方式的時候就變成意識。意識從變動不息變成被動停息的時候就變成物質。所以物質和意識是一體兩面。

為何如此判斷?因為不是一體就無法互相影響。

其他的東西我就不說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現實,這是一個所有人都可以順心如意的世界,只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就好。

不論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都不影響你我的正常生活不是嗎?


唯心就像還沒有出生的兒子,在唯物的母親之中。母親生齣兒子,兒子能生出母親嗎?兒子曾經在母親的肚子中,母親曾經在兒子的肚子中嗎?意識在人之中,還是人在意識之中?我買了一部電腦??,電腦是不是物?電腦裡面有很多計算程序,電腦還能與人下棋,在使用電腦過程中,使我知道聲音的保留需要容量,知識的保留也需要容量,電腦的功能都是人預先輸入的,如果資料庫沒有,電腦也做不出來。電腦軟體也可以稱電腦意識,是唯心的部分,它在電腦之中,電腦是唯物整體,因此唯心是屬於唯物部分,唯心是構成唯物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工作。人一出生就像剛出廠的電腦,腦子空空。人還沒有具備思考能力,人這個物就已經存在。人經過學習,將知識這個物存儲於大腦空間,在大腦有了資料,人也只能在大腦資料中思考,在大腦資料庫中沒有,也很難產生新的東西。 大腦是屬於人的一部分,思維是大腦的功能,只是人的部分功能。局部小於整體,人的意識功能小於人的整體功能。

書本??放在桌上需要佔用地方,是屬於物,如這些書本是醫學知識,將它搬進人的腦子,在人的腦子也要佔有空間,人的腦子有了醫學知識的物,就有可能成為醫生。如果人的腦子沒有物理學知識的物,很難成為物理學家,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意識也是物質的一種功能,眼睛有眼睛的功能,五官有五官的功能,皮膚有皮膚的功能,人要想維持這些功能,就要喫飯,而飯菜也是物,如果不喫飯,人的意識思維也無法維持,因此唯心是生存在唯物之中。在現實社會中,人只能從事某一方面的工作,說明人的思維侷限性,人基本上是在裝入大腦的知識物的資料思維,醫生解釋不子物理學家解釋的東西,同理,在某一領域是內行的人,在另一領域成為外行。人心想應是傳統說法,現代知識人的想法應該在大腦,人的想法由於受致於腦資料庫的限制,腦資料庫也可以認為是擺在書中的物,搬入腦子裡成為腦子中的物,人的思維是以這些物為基礎的。

人的勞動需要整個人的參與,走路,喫飯,穿衣,一切勞動都不是大腦單獨完成的。即使靠腦力勞動喫飯的人,大腦構思出來的,要製成圖紙,也是整個人的勞動。

人的大腦沒有裝入知識資料的物,你怎麼想都想不出來,唯心是不合理的,人應該儘可能多讀書,將書本的物多搬入到腦子裡,有用的時候纔有東西拿出來用,腦子空空,認為只要心想是不現實的。知識裝入人的腦子,成為你擁有的知識物。讀書也是一種獲得。

我是信神的人,神幫助人,如果人的腦子空空,神也幫不了,當人腦子中裝入知識的物,當人思考問題遇到難題,人生路走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時,有時會遇到神的啟示,發生靈感,矛塞頓開,柳暗花明又一村,產生規律的思考。走上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新的人生道路。

人能產生意識思維,意識思維不能產生人。


「意識產生物質」,「物質產生意識」是哲學屆爭論不休的話題……如果意識和物質誰也不產生誰,它們都是獨立的話,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答案是——這個世界將會呈現出另一番天地!

假如意識是獨立的;在現實當中。新的生命就不會用母親去監護,TA剛剛降生就會意識到自己需要保護自己,就像外星人的嬰兒!

假如物質是獨立的,就不會有達爾文的進化論地球會像火星一樣枯燥乏味!

喜歡加關注

圖片來自網路


物質產生意識僅僅是目前的假設,尚不能印證。意識產生物質更是扯淡!物質與意識都是不存在的!我們以為的物質與意識僅僅只是那看不見摸不著的 「存在」的某種扭曲的影像最多,毫無本質,就好比是夢境裏的快樂著急苦惱,夢一醒其實啥也沒有!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ná mó ō/ē mí tuó fó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謝邀。哲學上唯心和唯物爭論的焦點是物質和意識誰是第一位的,不是誰產生誰,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第一位的,意識決定物質,而唯物主義正好相反,它認為物質是排在第一的,物質決定意識。

其實所謂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提法和劃分主要來自於我們的中學課本,而西方哲學也絕不是這麼簡單的兩種觀點,這種延續前蘇聯的哲學體系劃分早就該更新了。

作為上過高中的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堅定的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物質決定意識。

~但以上所有的「認為」都是來自於我大腦的意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