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的誕生是中國漢文明滅亡後,元朝把中國分成四個等級最後滅掉的南宋人民最慘。活的不如一頭牛,公元1324年朱元璋誕生。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從新恢復漢家服飾和文明。

朱元璋軍事謀劃視野高屋建瓴,善於大膽使用徐達、常遇春等名將,由於他的眼光獨到,明朝初年朱元璋手下湧現出了馮勝、付友德、李文忠、藍玉等一批不世出的赫赫名將,蒙古人在這些名將慘烈的碾壓下被死死地按在地上摩擦起了火花,而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構想也為他奠定明帝國的雛形。

朱棣從小就藩於毗鄰塞外的燕京,由於長年與蒙古人作戰且兼得名將馮勝等人指點,朱棣的戰爭指揮藝術也是爐火純青,甚至一度達到了但凡蒙古人遇見朱棣就望風而逃的地步。

朱棣一生五次北伐蒙古,一次消滅越南。建北京紫荊城,修永樂大典,永樂大鐘,下西洋。

歷史貢獻不可為不大,但是明朝國力消耗殆盡也是事實。

康熙王朝是中國少數民族皇帝,在中國統一,人民修養,促進民族融合都作出傑出貢獻。雍正王朝同樣也是傑出皇帝。可是他們無法做到民族平等,漢族人民和官員與滿族人民和官員差距太大。

朱元璋則不同朱元璋實施的是民族平等政策,而事實證明,終明一朝,有大量的少數民族人在明廷為官,甚至明朝武裝力量里就有一支極富戰鬥力的蒙古騎兵朵顏三衛,足見朱元璋在用人方面從來沒有搞民族歧視,更沒有因為蒙古人曾欺壓過漢族而採取血腥的報復手段。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歷史背景,明朝和滿清皇帝代表著不同的民族利益,大明帝國代表的是人口最多的漢族文明。滿清皇帝代表的是少數民族利益,你如果問一個漢族人沒有幾個喜歡滿族皇帝的,哪怕是他的歷史貢獻再多再大。

可是你如果問一下滿族人喜歡不歡大明皇帝,他們多數都是喜歡自己民族的皇帝。

不論是大明皇帝,滿清皇帝。他們都已經經過了幾百年的融合,他們都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分。是中國的歷史。


明太祖大家都很熟悉。朱元璋同志出身貧農,給地主家放過牛,早年投身革命。積蓄力量,逐步擊破了其他勢力後,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口號,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一舉推翻了蒙元統治,建立大明王朝。

永樂大帝,朱棣同志出生在革命家庭。1359年,朱元璋正在攻佔浙東等地,百忙之中創造了他。明朝建立後,朱棣被封燕王。他本不是他父皇屬意的接班人,卻本著「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原則,讓自己得以配享廟號。後遷都北京,他建造的皇宮為後世的旅遊事業做出卓越貢獻。

韋小寶的好兄弟--小玄子,大清著名皇帝。八歲時,不靠譜的爹把工作甩給了他,自己西遊去了(可以理解為山西遊,也可以理解為西天游)。而當時他能當上皇帝是因為他出過天花。八歲上任以來誅除逆臣、平定三藩、收復台灣、剿葛爾丹。為後世奠定版圖基礎。

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時,四爺胤禛可能還是一顆小蝌蚪(我關注的點好奇怪)。他同樣也不是他皇阿瑪最初選定的接班人,後來在九王奪嫡鬥爭中脫穎而出。四爺是很勤政的,當了13年的皇帝很可能是活活累死的。

說到歷史功績,對於他們的評判不少,我來給他們打個標籤吧,歡迎大家補充!

朱元璋:起義、開創基業、統一、強軍、勤政、興科舉

朱棣:永樂大典、北京故宮、內閣制、勤政、強軍、下西洋

玄燁:平叛、收復台灣、統一、勤政、強軍、抗沙俄、科技、減賦

胤禛:勤政、攢錢、攢錢、攢錢(沒辦法,家裡錢老爸都花了)、土改、海禁

(幾位都是勤勞的皇帝啊)

洪武永樂在位53年,康熙雍正在位74年,兩對父子都開創了各自的盛世。

歷史功績這東西按什麼標準評判呢?

論帶兵打仗,開疆擴土,雍正會給這一對組合減分,但他爹收復台灣,肯定是加分項。康熙雖為守成,實同開創,但總覺得和朱元璋定鼎之功還差一點點。個人感覺還是朱家父子倆綜合實力更強一些吧!


漢家江山一句話就夠了,游牧民族創造力不夠!除了扼殺創造力和接受儒家思想,毀滅中國文化而造文字獄和四庫全書!其功績沒有可比性!


康熙父子功大於朱元璋父子。


一個時代和一個時代都沒法比,天地人皆有不同,怎麼能拿隔數百年的人對比?


歷史功績方面康熙父子更勝一籌!

畢竟清朝的版圖奠定了目前我們國家的版圖,台灣問題的解決的根據也是在康熙時代即有清晰且明確的歷史依據。

就民族而言,清朝是女真人,即後來的滿族。我們目前56個民族也有其一。 康熙父子奠定的基礎使得歷史上一段時間,全世界三分之一的財富聚集在當時的清朝。

綜上,康熙父子更勝一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