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們這些從來沒有掌握過一絲權力,只能在網上發表一些「貌似政治」言論的升斗小民,是很難理解權力與鬥爭,從來都是殘酷而沒有退路的。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剛剛繼位的建文帝採用齊泰、黃子澄的建議,迫不及待地對諸王進行權力削減,第一個被「安排」的就是周王,周王的下場很慘,直接被廢為庶人。到了第二年,建文帝開始對一些較有實力的藩王諸個處置,代王被廢為庶人,幽禁在大同,齊王被廢為庶人,幽禁在京師,岷王廢為庶人,幽禁在雲南。一年的時間裡,朱元璋分封的拱衛皇權的諸王,大半被廢掉。

燕王朱棣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悍然起兵靖難的。而關於朱棣反叛之心的產生,史學界歷來有兩種觀點,即建文帝削藩前後削藩後。前者是早有不臣之心,後者是形勢使然下的被迫應對。

洪武三年時,朱元璋冊立皇太子,並且分封諸王「勤民奉天,藩輔帝室」。朱棣在這一年,年經尚輕,但他能夠理解朱元璋的苦心,所以他在這一時期的目標大概只是保衛國家邊境安寧,為父皇分愁解憂,成為一名出色的藩王而已。

因為朱元璋的分封,9個兒子中不乏年幼者,所以在這九個兒子中,朱元璋最為倚重的只有秦、晉、燕三王。三王受封之初,北方邊境尚有元勛武將守衛,所以三王雖然對武將有一定的監督節制之權,但沒有直接掌握大量軍隊。

這樣的局面其實維持不了多久,朱元璋將軍隊交給諸王,明擺著就是不信任武將,所以在經過洪武二十六年的藍玉案之後,開國功臣被朱元璋幾乎屠殺殆盡,北方軍權完全落入了秦、晉、燕三王之手。

「權崇制命 ,勢匹撫軍」,在這樣的情形下,藩王們在邊鎮的權力越來越大,不僅開始參與地方政務,而且其他諸王在要受到三王的節制。三王逐漸成為了朱元璋在對外戰爭中最為依仗的勢力,尤其是燕王,其膽識和謀略遠勝與秦、晉二王,老朱賦予了朱棣更多的權力。

特別是洪武二十三年的北征,這一次出兵攻打乃兒不花,這是朱棣首次參與北征這樣大得軍事行動,而同時出征的晉王卻由於沒有遇到敵人不戰而還,朱棣卻取得了很大的戰功。這一次北征,確定了朱棣在帝國北方防務中第一人的地位。

而朱元璋對朱棣的器重,使得朱棣在軍中的威望也隨之不斷提升,由此所造成的局面會怎麼樣呢?感覺似乎有點「玄武門之變」前的政治走勢呀。

但實際上,如果太子朱標沒有突然死掉,那麼朱棣其實在政治上是沒有任何優勢的,他此刻的威望是遠遠不如李世民的。

但權力的不斷增長,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朱棣不是帝國的繼承人,這種權力的增長,只會將他推到帝國未來繼承人的對立面,另一方面,權力使人野心膨脹,朱棣未嘗沒有想要更進一步的心思。

只是朱標,是他難以逾越的一座大山,所以在這一時期,朱棣大概是沒有不臣之心的,直到朱標死掉,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長孫。

這件事情對朱棣的打擊是巨大的,在嫡長子去世的情況下,按道理來說無嫡立長或立賢,看起來最有能力的朱棣是帝國繼承人的實力人選,然而,朱元璋卻選擇了毫無根基的朱允炆。

這是朱棣所不能忍受和接受的事情。從家庭層面而言,這是對自己多年來效忠父親,希冀父親給與更多的關注和重視的一種背叛,從國家角度而言,這是對一個忠於職守,奮力戰鬥在前線的有功之臣的漠視。

種種不平衡心理作用下,朱棣是有可能在洪武二十五年之後,就早已滋生出不滿之心,而這種不滿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成了反叛之心也不是不可能。


朱棣起兵造反的根本原因,仍然是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的,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矛盾所激化而爆發。具體是由於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所導致。

朱元璋取得天下之,他認為: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所以,洪武年間朱元璋分三次共分了二十五個藩王,其中有二十四子和一個從孫都得到封賜。這些藩王都有自己的地盤,有自己的軍隊,起初對安定國家的局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在北部戍邊的燕王朱棣,長期指揮數萬軍隊和北元作戰。不過,早有人提醒過朱元璋,邊患、河患、藩患是大明王朝的三大危脅。不過這藩患畢竟都是朱元璋自己的兒子,在他的心裡不會作為優先順序來處理。但他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做,他立下了相當嚴厲的規矩,藩王無昭不得進京,禁止互相訪問,即便進京,一個朝貢完走了,另一個才能來。也就是說這些藩王,自從到自己的地盤上上任之後,從此天各一方,老死不相往來,親兄弟間根本沒有機會見面。朱元璋認為,定下這樣的祖制,皇族之間就可以太平了,沒想到他剛死,建文帝就大刀闊斧地,展開了削藩行動,骨肉相殘。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一、其實朱棣窺視帝位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原本朱元璋法定的接班人是太子朱標,沒想到這太子朱標去了一趟西安,可能是這長安城王氣大盛,他沒壓得住,回來就一命嗚呼了!你說這也怪了,當年蔣介石到那兒,直接碰上了西安事變,差點把命擱那兒。沒在那兒建都的帝王啊,還真不敢隨便往那兒去。這朱元璋啊,欲哭無淚,一盤棋全給打亂了。為了穩定皇權為大明的江山著想,朱元璋定下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

朱元璋有那麼多兒子,但是老大老二老三相繼都不在了,朱棣排行老四。這朱老四是個能力很強的人,本來在眾多皇子中間就是個佼佼者。他一看機會來了,就想盡一切辦法來表現自己,沒想到的是,老爺子根本沒有給他機會,直接立了他這個侄子繼承大統。朱棣這心裡老不舒服了,他就覺得朱元璋這個決定一定是錯的。曾經有一次,燕王朱棣進京,拍著朱允文的肩膀說,「不意兒乃有今日!」,就憑朱老四的智商,這話哪能隨便亂說呀!可見當時他已意外到了極點。也該他倒霉,這話當時就被朱元璋聽到了,狠狠的把他給收拾了一頓,作為小孩兒的朱允炆,不想得罪這些叔叔們,他一邊幫朱棣開脫,一邊暗下了決心,宗藩勢力不得不削。

二、建文帝削藩

朱元璋為了給孫子鋪路,大肆打壓朝中重臣的勢力,製造了如藍玉案等一系列的冤獄。這時候他就需要得到藩王的支持,故而藩王不但沒事,地位還更加穩固了。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沒有哪個藩王敢有異心,等朱允炆當了皇帝之後,他就感覺到了這些叔叔們的威脅。

朱允炆登基之後,任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展開了對藩王的行動。齊泰認為:燕王朱棣勢力最大,應該先從他下手,其他的藩王即使有意見,恐怕也沒有造反的能力。而黃子澄認為:直接從朱棣下手,太過冒險,應該先從容易的開始,打得朱棣孤軍無援,他自然也會服軟。建文帝也認為直接針對朱棣,心裡沒底,於是採用了黃子澄的意見。實際上後來的過程證明了這真是一招臭棋。

建文帝第一個下手是和朱棣關係非常近的同母兄弟周王朱橚,由於周王內部的家庭矛盾,被人揭發有異謀。於是,建文帝以北邊戰事需要之名出兵到開封,冷不丁抓了周王,把他貶到雲南後有抓回來囚禁起來。後來,建文帝又以湘王朱柏破壞印鈔制度為由,派兵抓捕。其實,濫印鈔票最多的就是建文帝本人,朱柏就因為是建文帝的叔叔,威脅了皇權嘛!但這湘王確實很有骨氣的,不願受侄子的凌辱,直接自焚身亡。齊王朱榑也是被告發謀反,而被召至京城囚禁起來。後來,建文帝又將代王朱桂和岷王朱楩貶為庶人。這些進行的倒還順利,但是,實力和智力都最為強大的朱棣已經被打草驚蛇,天天睡覺都會夢到自己被侄子吊著打。

三、靖難之役

朱老四知道自己這樣拖下去沒有好結果,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造反了。1399年,因朱棣裝病,誘使朝廷放回質子之後,被人告發,這可是犯有欺君之罪的。朝廷立即密旨抓捕燕王,不想朱棣早有準備,誘殺朝廷官員,起兵攻打北平城。這北平地區本就是燕王的勢力範圍,周邊不少府地主動歸服。燕軍勢力大增,開始打著「靖國難,清君側」的旗號正式和明朝政府展開了軍事對抗。

起初,朱棣打得也沒有那麼順利,史書上記載幾次都差點兒被圍剿了,不知道哪兒刮過來一陣神風給就了。天不亡朱棣,讓他打到了南京城。建文帝自焚身亡這事兒估計沒那麼簡單,真抓個活得,朱老四這「清君側」的旗號還要打下去嗎?最大的可能就是被燕軍殺掉後,再放火燒。乾乾淨淨,查都沒辦法查。從此,大明還是大明,永樂盛世正式開啟。

朱棣反建文帝確實是被逼出來的,不過這些禍根確實朱元璋埋下的,如果朱元璋可以提前處理好這些宗藩問題,恐怕朱老四是沒有機會的。再者,建文帝朱允炆沒有漢武帝劉徹的智商,或者他身邊要是也有個主父偃,或許就沒有靖難之役。


1398年朱元璋駕崩,1399年皇長孫朱允炆繼位為帝,隨即開始強力削藩,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燕王朱棣於同年起兵靖難。1402年,朱棣攻陷南京稱帝,朱允炆去向不明,成為千古之謎。

朱棣之所以起兵造反,最直接的原因便是中央的削藩政策,眼看其它諸王被迫自殺或被廢為庶人,實力強大的朱棣只能博上一切,敗便是身首異處,成便是九五之尊,於是起兵造反。

現在發生的一切都能在歷史中找到鏡像,看來朱允炆同學的歷史學的並不好。沒有吸取西漢景帝繼位之初任用晁錯推行削藩令引起七國之亂的教訓,用藥過猛往往良藥變成了毒藥,反倒不如急症緩治,用推恩令一步步稀釋藩王權力,皆大歡喜。

當然,直接原因,往往不是根本原因,朱棣造反,其實還有另外深層次的原因。

明成祖朱棣像

分封制違背歷史趨勢

歷史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時,便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用郡縣制代替周朝的分封制。西漢初年,漢高祖在消滅異性諸侯王后,又大封劉姓諸王,以地方諸王拱衛中央王朝,但最終形成地方藩王尾大不掉之勢,在景帝朝引發七國之亂。

而後各個朝代都吸取了這一教訓,沒有再分封具有軍政實權的諸侯王,但是朱元璋皇帝大概是極具自信,相信自己的兒子不會重蹈歷史覆轍,於是在開國功臣被屠戮殆盡後,分封諸子為藩王,掌握兵權,以守衛邊疆和拱衛中央。這樣就形成了地方藩王掌握重兵威脅中央,中央推行削藩之時,藩王有實力起兵對抗中央。

朱元璋違背皇位繼承製

從周公之禮起,便形成了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製。

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立皇長孫朱允炆為太子,破壞了歷代封建王朝遵守的皇位繼承製。實際上在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先後去世,此時朱棣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也成為了皇位的順序繼承人,最有資格被立為太子。但朱元璋也許是太愛太子朱標了,愛屋及烏,立了朱允炆為太子,這便在朱棣心裡埋藏了深深的不滿和對皇權的渴望,認為皇位本來應該就是自己的,奪回來也是具有繼位合法性的,所以為國靖難也算不造反,只是拿回本來就屬於自己的東西而已!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朱棣造反因於時勢,源於個人政治野心和歷史使命感。

一:朱棣起兵造反因於時勢所迫。

朱棣1360年5月2日生,死於1424年8月12日,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成年後和諸王子一起被封為籓王,守戊邊疆。

朱棣封為燕王,1380年就籓北軍,駐守北京守衛大明北大門。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太尉乃爾不花,生擒北元大將李林帖木爾,深得朱元璋賞識和信賴,因此成為諸王子中的皎皎者。

朱元璋建國初期分封籓王,為鞏固明王朝政權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為籓王擁兵自重,威震一方留下了後患。

朱元璋死後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引起朱棣和其他王子不滿。朱允炆即位後,也感到諸位籓王叔叔們的威脅。在帝師方孝儒和齊泰、黃子澄的勸諫下,於國內外環境不顧,釆取錯誤的方法進行削籓。先削朱棣的同母胞弟周王朱橚和其他五位籓王,把矛頭直指燕王朱棣。這等於打草驚蛇給朱棣發信號敲驚鐘,使燕王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朱棣打著清君側靖難的旗號被迫起兵造反,具體經過不再贅述。

朱棣英勇果敢多謀善斷。朱允炆年青文弱昏聵無能。偏聽偏信方孝儒、黃子澄、齊泰三個文職官員,不懂軍事紙上談兵。臨陣擅自撤換大將耿炳文,任用官二代紈絝子弟李景龍。李景龍用兵若兒戲,兵潰如堤決,獨自逃回南京,損兵折將,導致朱棣造反成功。開創了我國歷史上,和平年月奪取政權的先例。

二:朱棣起兵造反,源於個人政治野心的膨脹。

朱棣十七歲在鳳陽農村體驗生活,廣泛接觸社會各階層群眾時就萌發遠大政治抱負。封燕王就籓北平,幾次隨軍北征打擊蒙古殘餘勢力,才華抱負得以充分施展。是諸王子中皎皎者,並得到朱元璋的認可 。

朱棣的遠大抱負帝王欲與姚廣孝的到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姚廣孝人稱黑衣稱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曉厚黑學理論。和劉伯溫不相上下,人稱劉伯溫第二。第一次和朱棣見面就試探性地說,送給王爺一頂白帽子,被朱棣慎言制止。隨後被選為幕僚,交往甚密。

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這段流傳很廣的歷史預言姚廣孝不會不知道,也難免當作主要話題和朱棣私聊。按有關學者劃分,由堯舜至商湯五百年,湯至周文王五百年,周文王至孔子五百年。依次類推從明朝朱元璋到太平天國洪秀全剛好五百年。

也有學者把「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和現代基因學聯繫起來。一代人基因以1/2幾何級數,重新組合往下遺傳,五百年正好結束,包括王者在內。五百年後又重複出現一個新的循環。

朱棣、姚廣孝當然不可能懂得基因遺傳學。但有關「五百年必有王者興」預言的時段劃分,古已有之。明初正好是最後一個五百年的伊始年。這也許是朱棣起兵造反,實現皇帝夢的理論根據。

朱棣正是利用這一點,為自己大造輿論,以至於民間流傳燕王才是未來的真龍天子。

當燕王舊部張信接到逮捕朱棣的密令後,告訴母親。其母說民間傳說朱棣是未來的皇帝,要張信慎重處之。張信即刻投靠朱棣,關鍵時刻救了朱棣一命。

靖難中北軍和政府軍幾次交戰,在打得難分難解的關鍵時刻,雙方都已精疲力盡,天空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北軍利用天象奇蹟般取勝。如此天象重複出現三次,北軍三次利用天象取勝,令人匪夷所思。

我們現在雖然無法判斷史記的真偽,但北京一帶風沙確是常有的事實。朱棣利用風沙天象大造輿論,使人心向背天枰逐漸傾斜到北軍一邊。

後朱棣釆納姚廣孝的建議,繞開鐵炫、盛庸,孤軍深入直指南京。沿途關隘將領明哲保身暗與盟約,不予抵抗。

朱棣設計伏擊盛庸、鐵炫後,朱允炆再無兵力可用。谷王朱橞和李景龍密謀獻城門投降,宣告靖難勝利,朱允炆政權滅亡。

三:朱棣起兵造反,還有一說源自歷史使命感。明朝建立雖然推翻了元封建統治,但元王朝殘餘勢力還沒有徹底肅清。北部女貞族日以強大,時刻都在窺視著中原。東部海上反明餘孽和日本倭寇相互勾結為匪作盜,時常滋擾明朝沿海村莊,阻斷海上交通。西部自唐宋以來開闢的通往歐洲大陸絲綢之路,被阿拉伯奧斯曼帝國和我國少數民族阻斷。南部安南政權反叛獨立,外患不斷。

朱棣身為北京籓王鎮邊將領,不會不了解。作為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藩王,有義不容辭的使命感。監於朱允炆一班人文弱迂腐無能,無法應對外部環境,取而代之也許是起兵造反的又一原因。

籓王造反在我國歷史上沒有成功的先例,唯明成祖朱棣例外。分析原因兩個班底人員素質相差太遠。

朱棣是從戰場上歷練出來的,神勇果敢機智多謀,加之諳通經緯善於機變的姚廣孝,如虎上添翼。

朱允炆善良敦厚猶柔寡斷,智囊方孝儒、齊泰、黃子澄紙上談兵,無軍事素養和遠見卓識。儘管朱允炆手握重兵,卻註定了要失敗的命運。

朱元璋在世為給朱允炆登基掃清障礙,大肆殺戮功臣。把曾經跟隨自己一起奮鬥的開國將領和元老舊臣,以莫須有的罪名貶死殆盡。藍玉案、李善長案等遷連萬人之多,以至於平叛開始無將可用。

更重要一點君臣離心離德,文武官員普遍認為靖難是皇家私事,冷眼旁觀明哲保身。朱允炆一句休傷吾叔的叮囑,成了朱棣的護身符,使朱棣躲過一次又一次劫難。

戰爭開始天時地利人和,朱允炆一樣都沒佔住。和漢景帝時期八王之亂相比,兵將與皇帝上下一心,陷籓亂于軍民汪洋大海之中,形成鮮明對照。

朱棣被迫造反,北京周圍所屬舊部紛紛投靠朱棣諱下,隨著幾次大的戰役,民心天枰逐漸發生傾斜。從起兵到靖難勝利,雖有驚險但最終都得到化解。也許冥冥之中真有某種潛在力量在護佑,也未可知。有待熱心學者進一步探究。


很多人認為,燕王朱棣早就蓄意謀反,對於這一點,筆者始終不敢苟同。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建文帝朱允炆根據朱元璋的遺訓,禁止各位叔王進京弔唁,以防止皇位被叔叔們搶,7天後,建文帝將朱元璋安葬在明孝陵。當時,燕王朱棣已經從封地北平趕到江蘇淮安,但是被朝廷的人擋了回去。

朱棣只好按照朝廷的命令,回了北平,但是派出了全部3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赴南京奔喪。如果這時候朱棣想謀反,必然不會將3個兒子全部送到南京弔唁,這等於是送給建文帝做人質,更要命的是,朱棣在好幾年前已經喪失生育能力,這些兒子要是都沒了,朱棣就要絕後。

七月,建文帝朱允炆先將五叔周王朱橚削除,四叔燕王朱棣並沒有因此有異常舉動。十一月,建文帝朱允炆安排刑部侍郎張昺出任北平布政使,任命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讓他們嚴密監視燕王朱棣的舉動。此後,朱棣的護衛不斷被調走,朱棣原先有大約5500名護衛,後來只剩下800名護衛在身邊。到了第二年四月和六月,七叔齊王朱榑、十二叔湘王朱柏、十三叔代王朱桂、十八叔岷王朱楩等4位藩王陸續被建文帝削除,燕王朱棣早已感受到了危機,並裝瘋賣傻,麻痹朝廷。

在這種情況下,燕王朱棣有兩種選擇:

一是坐等被削。老老實實接受朝廷的安排,削就削,這也不是什麼要人命的事情,大不了就是和之前被削的弟弟們一樣,被廢為庶人,此後要麼被軟禁,要麼被遷到外地居住。這樣的話,雖然失去權力,但一家人的性命無憂,衣食不愁。這倒是個不錯選擇。

二是武裝反抗。選這條路,不成功便成仁,自己手上只有800親兵,而朝廷在北平及其周邊地區有十幾萬兵馬,成功的概率很小。武裝反抗一旦失敗,朱棣和他的3個兒子不僅僅是被廢為庶人的問題了,不死也得把鳳陽皇家監獄坐穿。換做其他人,在這種情況下會怎麼選擇?前面被廢的5位藩王已經用行動作了回答,除了湘王朱柏選擇了全家自殺,其他4位藩王都老老實實不反抗。

朱棣為什麼冒著這麼大的風險起兵靖難?主要原因是:

1.家族的責任感。在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晉王朱棡去世後,燕王朱棣已經是諸王之長,面對侄子朱允炆對祖制的胡亂變更,對叔王的強勢削藩,除了自身的危機感之外,也有對大明江山的危機感。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安排了九子防邊,如果把這個體系打破了,又沒有建立新的體系,明朝北方將不得安寧,父皇九死一生創造的明朝將面臨大威脅,為此朱棣必須以全家性命相博。

2.有可能會贏。燕王朱棣如果認為和朝廷打戰沒有任何勝算,那他也不會起兵。朱棣作為鎮守重鎮北平的燕王,在北平經營了18年,此前經常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委派,統兵和蒙古人打戰。這樣的經歷,一來鍛煉了朱棣的軍事素養,二來培養了朱棣和朝廷在當地的駐軍的關係。 可以說,朱棣與朝廷在北平及其周邊的駐軍將領幾乎都很熟悉,這些將領大多數是朱棣的老部下,知根知底,一旦朱棣的靖難大旗樹了起來,朝廷在北平及其周邊的軍隊向朱棣投降的可能性很大,後來事實證明大體就是這樣。

此外,朱棣判斷,建文帝朱允炆做事欠周到,性情浮躁,成不了大事,所以朱棣才敢起兵。如果朱允炆是明宣宗朱瞻基這樣的天縱英才,朱棣可能就不敢冒然起兵反抗了,因為對於精明的朱棣來說,完全沒有勝算的事情他是不會幹的。

靖難之役打了3年後,燕王朱棣取得了勝利,當上了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遭遇最終失敗,舉火自焚而亡。如果建文帝不那樣著急削藩,而是採取溫水煮青蛙的模式慢慢對付叔王們,循序漸進解決,幾乎沒有哪個藩王會武裝反抗,即使武裝反抗,也沒有很好的借口,難以獲得朝野同情和支持,很難取得勝利。

按理說, 建文帝朱允炆隔代繼承了爺爺朱元璋的皇位,一開始應該對叔王們客氣一點,等自己站穩腳跟、坐穩位子後,再考慮其他的事情。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主要還是太年輕,太冒進,硬生生把四叔朱棣逼反了,逼反後又沒有能力消滅,這才造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劇。


朱棣的造反過程並不簡單,只是說時勢推動著他不得不造反。看情況,雖對自己的老爹朱元璋的安排不滿(叫自己的侄子當皇帝),但確實沒有造反的心。外界的蠱惑(道衍),建文帝朱允炆的打壓,促使了朱棣下定了決心,主要是朱允炆太毒了,不給叔叔們活路。

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朱棣,擁有極高的軍事天賦和領導能力。雖有敗局,但總有「特殊」保護符的他可以肆意妄為的穿插遊走於敵軍之中而不倒。最終坐擁天下。

皇位的擁有者,要顧及很多。無數人的窺探,無數人的暗潮湧動,只有剝開重重人海,隱藏的陰謀,保護自己,才能統領天下。

雖然看著朱棣的成皇路非常的艱辛,此人心機頗重,多疑,但無可厚非,他是一位好皇帝,一代英王。遷都北京,平定蒙古,派臣遠航,一片盛世。自己雖然生性多疑,但為子孫留下了人才,留下了太平。人無完人,他也建立了日後想像不到的東廠等機構。上馬親征,是他馳騁沙場,熱愛戰爭的真實寫照。兵種善用,是他軍事領導天賦的才能展現。平定越南,高麗,是他一生中的功績點點。

每一個時代都有著各式各樣的人物,他們或平庸無奇,或天資過人,或老謀深算。為了自己心中的利益去努力,去奮鬥。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努力的前輩。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兒子,大明王朝的第三個皇帝。朱元璋在世的時候被封為燕王,駐守北京,為大明帝國守把北大門立下赫赫戰功。

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很早就選定了大兒子作為法定繼承人,其他眾多兒子被封為各大藩王駐守國家的邊疆。怎奈老天不隨人意,大兒子朱標還未等到接班,就已英年早逝。這件事對朱元璋來說好似一個晴天霹靂,傷心了很久,本著愛屋及烏的想法,於是又把繼承人選在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的身上,也就是說大明帝國的第二個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

當朱元璋選定孫子作為繼承人的時候,多少給眾多兒子心中帶來不滿的情緒。怎奈當時朱元璋具有絕對的實力,兒子們也只是在內心表示不滿。表面上還是不敢流露出絲毫的不滿情緒。這也為以後朱棣造反埋下伏筆。

隨著朱元璋的去世,朱允炆走上了皇帝的寶座,這個年輕的皇帝上任之初,除了面臨眾多繁雜的國家大事之外,還要面對那幫守衛邊疆,擁兵自重,非常厲害的各位叔叔們。於是在其上任伊始就和朝中重臣商議削藩之事。隨著對幾個實力較小藩王削藩成功之後,把矛頭直接對準了最有實力的燕王朱棣身上。而此時的朱棣已經聞訊做好了反擊。只不過正在做著反擊前的準備工作,最後,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口號在北方起兵,一路向南進軍。這就是大明王朝歷史上的靖難之役。靖難一直持續了四年之久,最終以朱棣獲勝為最終結果。

縱觀朱棣造反,其主要原因還是朱允炆皇帝立足未穩,急於削藩所致,更深層次的原因也許是朱元璋皇帝選人不當所造成。

(靖難之役:應該解釋為平定或平息戰亂的戰役。其中靖解釋為平定或平息,而難解釋為戰亂或者災難等)


主要是明太祖朱元璋中後期大封皇子為藩王,而洪武25年,37歲的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明太祖朱元璋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公元1398年,70歲的明太祖朱元璋駕崩。21歲的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建文帝朱允炆深感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遜,擁重兵,多不法,重用齊泰。黃子澄削藩,齊泰主張首削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黃子澄主張先拿實力弱的藩王開刀,再圖燕王朱棣,燕王朱棣起兵主要是為了保權和生命安全,最後經過四年的靖難之役,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害怕年輕柔弱的朱允炆控制不住有能力的開國功臣,而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使得建文帝朱允炆討伐朱棣無良將可用,用紙上談兵的李景隆,建文帝朱允炆手握明朝百萬政府軍,卻敗給了燕王朱棣以及被脅迫的寧王朱權的20萬軍隊(明史記載燕王朱棣善戰帶兵十餘萬,寧王朱權善謀帶兵八萬,馬革六千)


謝邀,朱棣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帝王,其實按照正常的繼位順序,朱棣是沒有機會當皇上的,朱棣當上皇帝的主要原因還是被建文帝給逼得。

朱棣在早年威望很高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還是一位著名的馬上皇帝,縱觀他的一生,幾乎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戰爭中度過的。他早年除了接受師傅的教育外,還接受了朱元璋非常正統的封建思想,他酷愛軍事戰爭,還沒有成年就多次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而且屢立戰功。

當時的朱元璋雖然已經推翻了元朝的統治,但是大明朝邊境的安全形勢依舊不容樂觀,就在此時,朱棣主動率軍前往燕地兩破蒙古軍隊,使得他在大明北方軍隊之中有著極高的威望,不光如此,群臣也在朝堂之上多次對其稱讚。

其實,朱棣早年也有一顆相當皇帝的心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將自己的兒子派往各地當藩王,朱棣也不例外,他成為燕王之後多次守衛了大明的安全。可以說朱棣的功勞在這哥幾個是最大的。但是此時的皇太子是他的哥哥朱標,朱標為人仁慈寬厚,非常為民著想,在兄弟中的威望也很高,朱棣是非常敬重他的哥哥的,即使他有當皇帝的心思,也只能想一想。

但是朱標卻在不久之後死去了,朱元璋也是十分悲痛,朱棣天真的認為自己可能會被封為皇子,但是現實還是給他敲了一悶棍,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被朱元璋封為了皇帝,這一下子就遭到了其他藩王的不滿。(朱棣:我為大明南征北戰立功無數,憑什麼這個小娃娃能當皇帝?)

朱元璋沒有料到自己的子孫會窩裡斗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有人說 現在明朝面臨著三種危機"邊患,河患,藩患",在朱棣等其他將軍的守衛下,邊疆問題已經基本得到了解決,至於河患嘛,有必要徵集民夫來治理一下。但是這個藩患朱元璋覺得不太可能實現,因為都是老朱家的子孫,不太可能進行窩裡斗。但是他還是留了一手,那就是除了每年進貢外,藩王在任何時期都不得進入北京。

在建文帝的窮追猛打之下,朱棣還是反了

建文帝因為懼怕藩王的力量,害怕有朝一日控制不了,便在朝中大臣的建議下開始了削藩政策,其實他的想法是對的,但是太操之過急,一路窮追猛打絲毫不給這些藩王喘口氣。

短時間內就逼死了好幾位藩王,甚至還有人被扁為平民,由於朱棣離京城有點遠,一開始並沒有輪到他。但是這一天還是來了,朱棣在聽問這個消息之後先是裝瘋賣傻來迷惑建文帝,等到兒子被建文帝釋放出來之後,便打著"清軍測"的口號起兵了。

朱棣在前期的作戰中其實也並不順利,還經歷了好幾次失敗,但是建文帝卻禁止手下將領傷害他,這使得他多次死裡逃生,最後的結果我們也知道了,那就是朱棣成功打入南京,而建文帝下落不明。


今天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1380年朱棣被封為燕王,鎮守北方,保衛邊疆,先後多次抵抗外敵,在職期間兩次北伐,取得極大的勝利,充分的展示了高超的軍事才能,擴大了自己的聲望。不出意外的話朱棣應該會被封為一個藩王,度過一生,可意想不到的是,朱棣的幾個哥哥都死了,自己成了老大,按理說朱棣應該被封為太子,但是朱元璋沒有立朱棣反而立朱允炆為太子,繼承皇位。讓朱棣像自己的侄子稱臣,朱棣可做不到,所以起兵造反,發動了靖康之變。朱棣造反有幾點原因,第一,朱允炆繼位後,就開始實行削藩政策,威脅了朱棣和其他藩王權利,削藩對朝廷是好事,但是這些藩王可慘了,有的自殺有的貶為庶民,朱棣如果在不採取行動,也必然會成為其中之一。第二點,朱棣要證明朱元璋立朱允炆是錯誤的,本來對於大哥朱標是太子,朱棣沒什麼意見,畢竟朱標是長子,有才幹對朱棣還好,可朱標死後,朱元璋卻立朱允炆為太子繼位,朱棣就有點接受不了,自己遠比朱允炆有才幹,朱棣就想證明朱元璋不選自己是錯誤的。第三點,朱棣也是有野心的,又誰不想當皇上呢。朱棣發動靖康之難後朱允炆失蹤,不知去向,朱棣繼位,是為明成祖。現在來看朱棣確實是個好皇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