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的造反和李世民以及朱棣的造反大不相同。對比一下三人造反的原因過程和結果,期間差距一看即知。

按時間順序,先說李世民。

這事的根源要從太原起兵說起。

李世民出謀使李淵起兵於太原,李淵答應事成之後立其為太子。於是李世民為了太子之位四處征戰,驍勇善戰,所向披靡。可以說,唐朝的疆土就是李世民打下來的。

後來李淵建立唐朝,卻立老大李建成為太子。

想想都覺得憋屈,自己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老大李建成卻摘了勝利的果實。老二世民心裡不爽啊。

天下平定後,太子李建成開始作了。

這倒也怪不得他,如果沒立他為太子,或許他沒有別的想法。但是一旦給了他那個位子,那麼他就會動用一切手段保住自己的位子。

人一旦得到本沒有奢望的東西後,那種佔有慾會更加強烈,甚至不擇手段以求佔有。

更何況這時候的李世民因為四處征戰而功名日盛、威震天下,簡直就是功高蓋主啊。有李世民在一天,他李建成這太子之位就坐不安穩。

於是,李建成就拉上李元吉,有事沒事就排擠李世民,甚至下毒謀害。

終於,李建成按捺不住,開始了他人生的終極之作。

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建議李元吉出兵突厥,想藉此奪得李世民兵權之後殺其於昆明池。

結果世民的無間道玩得好,早已安插了耳目。

得知此消息後,世民兄暗嘆一聲: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寧要我負人,勿要人負我啊!

於是,先下手為強,在玄武門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

史稱「玄武門之變」。

事後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貞觀,開啟貞觀之治。

簡單總結一下李世民造反的原因過程和結果:

原因:老爸答應立我為太子,結果立了別人。那人還要殺了我。

過程:先下手為強,發動玄武門之變。

結果:殺了兄弟,老爸退位,自己登基。

李世民的內心:是你們逼我的!

再來看看李承乾。

李世民即位後,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因為李承乾腿有問題,走路不太方便,於是心理產生扭曲。對李世民陽奉陰違、對老師不耐煩不聽勸,還刺殺老師。跟兄弟關係也很差。

後來因為兄弟李泰也得到李世民青睞,擔心影響自己太子之位,於是派人暗殺。

未遂後,一不做二不休,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

可惜,他沒有他老子的能力和智慧,結果事情敗露。他本人被判充軍到黔州,參與政變的趙節、杜荷、侯君集皆處死。

李世民為了保全李承乾,就說,如果立李泰為太子,那麼李承乾和李治就都沒法活了。可如果立李治為太子,那麼李泰和李承乾都能活。

於是,李治被天大的餡餅砸中,是為唐高宗,開啟「永徽之治」。

簡單總結一下李承乾造反的原因過程和結果——

原因:暗殺兄弟未遂後走投無路只能拼一把。

過程:沒啥好說,帶兵逼宮。

結果:廢黜,流放,病死。

李承乾的內心:成王敗寇,毋須多言!

最後再看明成祖朱棣。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在南京出生,明朝建立後,封為燕王,藩地就是北京。

後多次參加北方的軍事活動,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各影響力。

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先後去世,所以老四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

太子朱標去世後,其子朱允炆繼為皇太孫。這位皇太孫對幾位王爺實力雄厚深感憂慮啊。

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後,就和齊泰、黃子澄等人秘密商議削藩。

因為考慮到燕王勢力強大,要削藩,就得從朱棣同母的弟弟周王開始。於是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被削奪藩位。湘王自焚。其餘都廢為庶人。

接著朱允炆開始對燕王實行控制和監督。

後來有一天,朱允炆手下抓了個人,這個人是燕王部下,經審問後得知燕王要謀反,於是派兵去燕王府抓人。

可惜,朱允炆派去的人中有個叫張信的,是朱棣以前的老部下。通風報信後順便投降了朱棣,這下朱棣就有了準備。

朱棣裝瘋麻痹朱允炆後奪回北京控制權。隨之發起「靖難之變」。

歷時四年,朱棣從北京打到南京,登基為帝,是為永樂大帝。

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

永樂十四年(1416年)開工修建北京宮殿也就是紫禁城。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

簡單總結一下朱棣造反的原因過程和結果——

原因:皇帝侄子要削叔叔王位還要廢為庶人。

過程:打。

結果:叔叔稱帝,侄子失蹤。

朱棣內心話:我本良善,奈何逼我靖難!

從以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來,李世民和朱棣,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似的,都有被逼的情況。這些客觀情況無論是造反的借口還是真的有反心順勢而為,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從他們稱帝之後的所作所為看到,無論是李世民還是朱棣,都是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

我們不清楚李建成或者朱允炆做皇帝可以為中國歷史帶來什麼樣的改變,但歷史沒有如果,既然歷史選擇了李世民和朱棣,事實證明,他們也沒有辜負搶來的帝位,至少,他們是偉大的帝王。

另外,當皇帝,一定要玩的一手溜溜的無間道。至少你得學會安插耳目。

至於李承乾,就是個熊孩子,沒能對得起自己的名字。


對於皇位的爭奪除了自己打的天下,還有奉天承運繼承過來的,剩下的都靠搶!促成造反的幾大原因有:

①對皇位發自肺腑的渴望已經忍受不住

②被強迫的不得不反

③沒有繼承權,只能靠拳頭

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政治局面

⑤功高蓋主的威脅

⑥利益集團的慫恿,以小博大的心裡

⑦強大的實力,說話有底氣

這幾個因素決定了為謀取皇位鋌而走險的源頭,但是最關鍵的一點必須有實力,沒有過硬的拳頭去造反,純粹就是瞎起鬨!

李世明造反,最符合以上七個特點,雖然玄武門搞死的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是李建成是李淵最正統的代言人,這和打了他爹一個巴掌也沒啥區別,然後理所當然的逼迫李淵禪位,李世明的成功在於李淵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

————自古太子不將兵

這裡說的是李建成,那麼和李世明有啥關係?最大的關係就是李淵帶領兒子們打天下,兵權實實在在的被分割在幾個兒子手裡。太子不將兵,可是將兵的不只是太子。最後導致李建成的勢力和李世民不分上下,不然李建成也不會拉攏李元吉一起搞事。眼睜睜的看到勝利的果實已經熟透,這種誘惑讓李世明弟兄內心波瀾壯闊,夜不能睡!

而且潛移默化的兵權劃分,註定會造成你爭我奪的兵戎相見!現在不搞死李建成,將來李建成未必會放過他!那麼李世民的造反也是情理之中,一個英明神武,帥氣逼人的領導,率領眾多能力強大的打手干他一票又如何?而且勝算很大,李世民造反屬於乘機而入,順勢而為!所以李世明成功了,只有勝利者才能順應天意!

然而李承乾的造反就是——起鬨的

貞觀盛世,天下大定!大唐全國上下形式一片大好,作為太子的李承乾完全沒必要造反,仔細分析上面的造反條件,李承乾沒有一項符合標準。李承乾和李世民最大的矛盾就是青春期爆發的逆反心裡,一個愛管,一個不願意被管。管得多了自然就會難受,據記載:

太子及長,好聲色慢游,然懼帝,秘其跡。臨朝,言諄諄必忠孝,退乃與群不逞狎慢。

很清楚的說明了李承乾是戲劇學院畢業的,做事喜歡人前一套背後一套。本性喜歡享樂,紙醉金迷,卻做個樣子糊弄李世民。而且這哥們性取向可能有很大問題,喜歡男寵!事情爆發就在這裡,李世明知道了李承乾的小秘密,直接殺掉那位同志。此時李世民又對李泰表現出超乎平常的關心,又刺激了李承乾脆弱的小心臟。傷心欲絕的李承乾很是難受,加上李世民對他的各種管教,更是不爽。於是同樣對事業不爽的侯軍集和李承乾一拍即合,逼宮李世民!

放到現在大家也會同樣發問,哥兩到底有啥底氣?賭氣歸賭氣,但是不能不服氣,造反就有點過分了。

李承乾早就忘了他爹是造反的祖宗,他這個小蚱蜢還沒蹦躂就被按死,侯軍集也是傻頭傻腦的,把自己的生命當成一次性筷子揮霍。李承乾的造反純屬胡鬧,沒有根基,沒有實力,更沒有你死我活的利益。原本應該有的權利,被自己玩完了。

最後說說我們永樂大帝——朱棣

朱棣上位是通過造反的,也符合總結的幾大造反因素。但是一定要鬧明白,朱棣造反的對象是朱允炆這個慫包,當時朱棣的實力並不是強大到沒法子收拾。朱允炆有幾次機會可以把朱棣扼殺在搖籃中,懦弱腐儒的性格讓他在決策中搖擺不定,錯失戰機,結果皇位也丟了。

如果換做朱元璋,借給朱棣十個膽子也不敢造次!朱元璋的雷厲風行、殺伐果斷和他外孫不是一個檔次。況且光腳打天下的朱元璋,手下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劉伯溫、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隨便拉出來一個和朱棣比比,朱棣那點本事連個弟弟都不算。假設朱棣有機會造反,或者朱元璋病入膏肓,朱棣造反成功的幾率也為零,畢竟一塊打天下的兄弟們都看著呢,你一個後生晚輩?怎麼也輪不上朱棣!

所以朱棣欺負一下朱允炆也就算了,畢竟朱元璋立朱標為太子的時候,朱棣就覺得不公平,朱標那點水平怎麼配當皇帝,可是朱棣寧願悄悄的去當個藩王,也不敢和朱元璋抱怨。他要是騎在朱元璋頭上拉屎拉尿,朱棣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達我看到的歷史


李世民、李承乾、朱棣都有造反的事迹,大體上看有某些相似,但仔細分析還有不同的。

首先看李世民,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兄脅父登上皇位,他能成功是因為他在唐朝開國系列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籠絡了一大批人才在自己身邊,威望甚高,都超過了太子李建成;再有就是李淵沒打算廢長立幼,但是不斷給李建成創造機會要他有更多的戰功已達到服眾的目的。但李世民能力太強悍,風頭很多時候就是儲君做派,儼然把自己看成了後繼之君;最後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得到了手下武將支持,又把玄武門守將拉攏到自己麾下,這才有了李世民的先斬後奏,因為李世民太了解他父親了,如果只抓不殺交給李淵的話李建成、李元吉一定會活命。李世民看準了這一點為了徹底消滅爭奪皇位的對手必須先斬後奏,然後在李淵面前擺出一副孝子的模樣給李淵看,也是給文武百官看,李世民當時應該是這樣說的:我並沒有殺死大哥的意思,只是當時是大哥想要了我的命,我是被迫「自衛」才殺死大哥的。李淵聽了這話肯定罵娘的心都有,「我信你個鬼,我這麼多兒子就剩你一個,看來為了皇位你才是狠角色」,很快李淵退位成了太上皇,可是李淵的晚年過的是抑鬱寡歡,非常鬱悶。對於李世民上位不正,但他是個好皇帝,因為他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民間和官員們同時接受的皇帝,李世民執政不過分損害任何一方的利益,也不會過分的站在某一方,可以說執行的政策不極端,既不像明太祖殺貪官那麼狠,也不像宋太祖把文官優待的跟大爺一樣。是比較中庸的,也是各方容易接受的,這才在歷史上促成了好名聲。一句話:李世民可以說是一位偉大的皇帝,但他不是好兒子。

接著說李承乾,這為就是李世民的兒子,也是早期的太子,但他想效仿他爹來個逼宮提前登基的戲碼,誰知道演砸了,事迹敗露李世民也沒有處死這個長子,只是將他貶到了地方,李承乾跟他爺爺一樣最後抑鬱而終。李承乾沒有李世民的戰功、威望,帝王城府也不如李世民,自認為有了兵權就可以逼李世民就範,太天真了,李世民可是屍山血海爬出來的,他有豐富的政治鬥爭還有戰爭經驗,這些李承乾一點沒有,怎麼跟李世民斗?不過李世民對這個逆子還是很厚到的。

最後要說的是朱棣,更準確的說他沒有造他爹的反,是造了他爹指定繼承人的反。這跟李世民有很大差別,李世民敢直接脅迫李淵,朱棣是不敢跟朱元璋斗的,他鬥不過朱元璋,他的本事基本都是朱元璋看著學到的。元末這麼多起義軍,什麼明玉珍、張士誠、陳友諒等沒有一個斗得過朱元璋,朱元璋的本事才是一步步實戰出來的,就是朱元璋的手段冷酷,如果朱棣跟朱元璋正面交鋒朱棣一定會敗,而且敗得很慘,一交鋒朱棣的軍隊到底效忠誰還不一定呢。不僅才得很慘,依據朱元璋的行事作風朱棣還會死的很慘。所以朱棣不能跟朱元璋作對,也不敢作對。所以朱棣把朱元璋熬死了,這就為朱棣造反去除了一道枷鎖,朱元璋越過子代傳位長孫這要諸子心裡不服(叔叔跪侄子),這又為朱棣造反添加了個理由;可這些沒有要朱棣下決心反對朱允炆,削藩政策才最終給了朱棣造反的借口,要說僅一個削藩政策就要朱棣造反有點天真,他不服朱允炆久矣,只是削藩要他下定了最後決心,打出來的旗號挺有意思,是靖難,意思是替皇帝清理身邊的奸臣(他們說的應該是黃子澄等人),沒說對皇帝不滿意要推翻他。其實這是要讓自己的借口更加合理爭取更多的人支持罷了,實際上就是奔著朱允炆的皇位去的,脈絡也是這麼發展的。朱棣靖難成功很大原因在朱元璋,因為朱元璋把能打仗的武將們幾乎給扒拉了個遍,新生代武將還沒培養不來,這就出現了斷層,可朱棣是鎮守大都,常年跟游牧民族交戰,戰爭能力很強,如果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一批能征善戰的武將,就算朱允炆沒有卓越的指揮才能朱棣想靖難成功也是不容易的。同樣朱棣的兒子朱高煦也想模仿朱棣來個非正常途徑奪取皇位,因為朱高煦不是長子,但十分獲得朱棣喜愛。因此給朱高熾穿了不少小鞋,但朱高熾每次都化險為夷順利做了皇帝,朱高熾對皇位仍然不死心,等朱高熾把皇位傳給朱瞻基的時候,朱高煦準備對這個侄子下手,可是這個侄子受到過朱棣教導,是非常聰明的,朱高煦最終沒有斗得過朱瞻基,起兵造反失敗被廢為庶人。

最後想說的話:不要拿權力來考驗親情,那樣親情會被滌盪的屍骨無存。還是做普通人好。


歷史總是不盡相同,也略微相同。

李世民,唐朝定鼎之人,掌握帝國一半以上的軍隊,培養了帝國一半以上的將領,如果他想造反,只需要擔心身後名的問題。

李承乾,帝國處於穩定強大時期,軍政大權都在皇帝手中,他造反,不管是誰相助,侯君集也只是李世民的奴才,不可同日而語,必將失敗。

朱棣,大明王朝第二代的英才,朱標早逝,朱允文稚嫩,朱棣趁勢清君側為名,拿下大明王朝帝國大權。

因此,絕對實力,是帝國之爭的絕對籌碼!!


你當誰都是李淵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