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上市後非常的熱銷, 加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人際

關係的困擾, 思索起了自己的定位和價值,  想起了這本書 提到的"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就立法買來看, 剛開始閱讀時就被開頭給驚訝到了, 主張否定"心理創傷"這個觀念已經顛覆了

自己的刻板想法,(心理創傷很常見阿),  就算不知道也聽過, 但否定它還真的沒想過....

阿德勒取而代之提出的觀念是人基於私人的心理目的而產生那些看似受創後的

行為, 這些心理目的都是為了圖利自己而產生的, 這些目的像是:

1. 恐懼人際關係

2. 免除責任負擔

3. 追求優越 / 成為特別的存在

4. 拒絕相信自己 或 信任他人

    書中的主張心理創傷是種因果論, 因為有這件事所以才產生這樣的行為或

人格, 所以否定它進而提出目的論,

人會有這樣的行為或人格是因為他想要為自己好(趨利避害)所以才產生的,

驚訝完後是滿仍接受這樣的觀點, 世界上有許多人都有糟糕的經歷或先天與

他與眾不同, 為何有人可以成為貢獻社會的人, 有人卻脫離常軌走偏,

主要的原因或許就是阿德勒主張的"目的論" 以及 "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 人都是希望能受到關注的, 而且經常互相比較自己與別人的差異, 生活中的

人際關係就是如此, 因此對於自己沒有的東西就會想去追求好受到大家目光,

但這是康德所說的傾向性, 討好大家的後果往往會變成不斷實現別人的期待,

漸漸地就會忽略自我而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 人際關係是隻要世上不只

我一個人類就會發生的現象, 良好的人際關係則是建立在有自信和互相貢獻他人非討好對方而來.

 

    要抱有自信就必會確定自己的價值何在, 這價值並非取決於他人,

自己有沒有做出對他人或社會有貢獻的行為,然而若價值是透過與他人競爭

來獲取則是很危險的想法, 競爭就是為了超越他人, 與他人比較顯得更加優越,

一昧不斷比較會使自己的生活方式越來越狹隘,

因為這是唯一確認自己價值的方式, 僅僅一次失敗就會讓人體認到自己的平凡

更甚者會認為自己無能或對自己價值的迷失, 在阿德勒眼中, 所謂人不應該與

他人不斷競爭來追求優越, 導致拒絕接納自己的平反和無法相信別人的善意 

應該要以 超越自己 並不斷向前邁進 的"追求卓越"來衡量自我價值.

 

    當看到接納自我的時候, 會有一種想法跑出來?!

難道只想好喫懶做或其他不良行為的自己也要接納嗎, 這樣不是很奇怪,

接納了這樣的自己不就不要改變, 這樣確實輕鬆許多但是也沒有因此活在當下

所以該書有強調 "貢獻他人""活在當下"的重要性, 藉由運用這份現有力量

做出貢獻周遭的事情, 就能認識自己的價值和了解自己能力範圍. 前提是要活在

當下若是不停回顧過去的榮光或傷痛, 又或僅關注仍觸手不及的遠大目標或

杞人憂天, 又或單方面接受自己好喫懶作但沒有絲毫想要運用自己能力工作或

關心處理週遭事物這樣沒有作為的活在當下, 這是一種消極的接納自我, 這是對生活沒有任何意義的妥協!

 

  "人生本來沒有任何的意義"這是書中提到的一句話,

而所謂的意義是不斷活在當下獲取 為無意義的生活增添意義,

而意義都要與他人建立健全關係才會產生,

如同每篇故事都是由許多腳色共同購足編織的,

進而創造精彩情節和各式各樣的結果 如果只有一個角色的故事恐怕會讓人提不起勁更別想故事中主角的生活有何意義.

 

    閱讀完"被討厭的勇氣" 後, 有些部分還挺哲學的, 可以認同大部分的想法,

但對於少部分還是抱有些疑惑,

就像上面提到的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對於豐衣足食的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事實,

但是對於餐餐都無法果腹的人來說也是如此嗎? 

人際關係確實對生活影響巨大, 能左右人的情緒和行為, 所以阿德勒概括提出 

人要活得的自由就必須首先貢獻他人 再來 接納自己 和 信任他人

以此來確定自己的價值 並獲得正視人生並向前邁進的勇氣

這樣的自己就不會受到虛偽的人際關係煩惱束縛,

人生也能就此體悟到真正的自由和實質的幸褔,

而這樣的生活態度可以說是一種境界了,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徹底改變,

但瞭解阿德勒的思想後覺得這樣的生活態度很棒,

就算從現在重新出發也不嫌晚, 這都是為了讓自己擁有不斷向前邁進的勇氣編織與許多人有連結和寬廣意義的人生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