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力量之巨大

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來源 | 常青藤爸爸

(ID:ivydad_ivydad)

1

“我的碗呢?”

“我的筷子呢?”

“我的水杯呢?”

昨天剛到北京,三個老同學就跟我約着吃了個晚飯。可還沒上桌,一個同學就遭到自己5歲女兒的三連問。

然後這個身高1米8,曾經以高冷著稱的男同學立即屁顛屁顛地把閨女抱到座位上,從書包裏掏出一套餐具擺在她面前,哄着女兒:“在這兒呢,寶貝!”

看着他這副“奴顏婢膝”的樣子,大傢伙都忍不住嘲笑他是“女兒奴”。

同學無奈地搖搖頭:“我這個‘小情人’可不好伺候,上午我看冰箱一直剩了一盒酸奶,以爲她不吃呢,怕壞趕緊就給打掃了,誰知道她看見了跟我不依不饒,我趕緊又給她定了一箱才了事!”

“可不是嗎,現在的小孩都這樣,我家也差不多!”

“不要試圖從我兒子嘴裏搶吃的,否則那陣仗,親爹親媽都不認,就是個白眼狼!”

“家家都是寶貝疙瘩,都得當祖宗供着!”

“這都是上輩子欠的債,這輩子要還啊!”

……

控訴起孩子來,做爸媽的簡直頭大到停不下來,搞得好像在比拼我家的白眼狼是不是還要比你家的再白一點。

可當孩子們最愛吃的宮保雞丁上來後,剛纔還苦大仇深的同學們畫風全變了。

“蘭蘭看,點了你最愛吃的宮保雞丁!”

“明明,你的宮保雞丁來了。”

“濤濤,快吃,你的宮保雞丁!

看着昔日衆同窗們全都站起來認真而忙碌地給各位“小祖宗”夾菜的樣子,我猛地冒出了一個問題:

每個孩子都被家長告訴說這盤宮保雞丁是“我的”,那別人夾筷子的時候,“我”應該是個什麼心理?

說孩子是白眼狼,可有沒有想過,TA們之所以會這樣,根本就是大人一口一口喂出來的啊!

可能有人會覺得我今天說的有點兒危言聳聽,我想給孩子吃點好的難道還有錯了?!

可問題是,我們平時對孩子百依百順,犧牲小我,什麼好的都緊着孩子,給孩子傳達出的信息都是“你最重要,我們都不重要”。

可當習慣成自然了之後,又開始嫌孩子只顧自己太自私,希望Ta可以心中有他人,懂得謙讓和分享——這未免太“強人所難”了吧!

2

喂出來的白眼狼

曾經在一個論壇上看到一對夫婦喂孩子吃飯的情景,簡直就是“自虐大戲”!

該網友和同事去吃飯,和一家三口鄰座!本來以爲女孩要吃飯,父母在等着呢,結果完全不是。

小女孩10歲左右的樣子,一個人在吃蘸水面,爸爸站在她旁邊夾麪條。女孩吃完一根,爸爸就夾一根。

雖然有點寵溺,但畫風至少是溫馨的。可接下來,就不那麼愉快了。

女孩說:“我吃不了了,媽,我要喝飲料。”

媽媽說:“問你爸爸要吧,我沒帶錢出來。”

本以爲女孩會撒個嬌或者不要了,可網友看到的卻是一個暴力現場。

女孩竟然用力地給了爸爸一個耳光,那聲“pia”打得網友心裏一顫,隨後聽到兩個字:

“給錢!”

一個孩子竟然在公共場合打爸爸耳光,任何一個正常的家長,估計都要狠狠教訓一番吧。

可這個爸爸竟然沒有任何反應,直接拉着女兒的手去買飲料了。而她的媽媽,很自覺地吃起了女兒剩下的麪條。

三觀盡碎!上趕着讓孩子騎在自己頭上,這對父母是腦子進水了嗎?

同樣毀三觀的還有這個給16歲女兒餵飯的媽媽。

雖說父母愛子是天性,可這般無條件、無原則、無底線的愛,換來的恐怕只是噩夢一場。

2016年,有個81歲的中國老太太獨自在美國亞特蘭大機場呆了3天。女兒女婿和外孫女就在同一個城市,卻沒來看她一眼。

文革中失去丈夫的她,一人撫養女兒,送她讀清華、留學美國。女兒生孩子後,又繼續撫養外孫女12年。

糧食不夠,緊着孩子吃;有好吃的,也讓孩子先吃。

爲了讓外孫女留學,老太太賣掉了北京的房子,來到美國。

沒有想象中的天倫之樂,老太太得到的是冷言冷語,虐待更是家常便飯。外孫女自大學畢業後,連一句“姥姥”也很少叫。

她想回國,卻沒有安身之處;她想和女兒、外孫女在一起,已經被榨乾了,沒有利用價值的她卻一再被排斥。

最終,外孫女給她買了11月6日的飛機,卻在11月3日就叫車把她送到了機場。

在機場的3天裏,患有糖尿病的她,兩天兩夜沒閤眼。

志願者想要幫助她找到女兒,但老太太卻始終不肯說出她的名字。

到北京後,還專門囑咐志願者,希望這件事沒有影響到女兒、外孫女的生活。

被家人遺棄,老無所依的她,最終還是狠不下心傷害這個世界上僅剩的兩個血親。

這番拳拳愛女之情,此刻分外悲涼。

也許我們身邊沒有這麼極端的例子,但從小到大,身邊也一樣不缺少眼裏只有自己的,自私自利的人吧。

對這樣的人,我們避而遠之,而自私的人自己,也未必就能佔到多少便宜。

對於剛纔那位老人,我沒法用“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來形容,但一個自私、冷漠的孩子不是自己突然就長成這樣的,而正是從小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中逐漸養成的。

其中,“飯桌上”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能既培養“自私”,又培養“感恩”的地方。

3

飢餓是一種基本痛苦

經歷過的孩子纔會感恩

網上有個火遍育兒羣的講座叫《青少年叛逆心理問題和應對策略》,主講人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我對其中她講的關於“吃”的例子印象特別深刻,她提出用“吃”讓孩子知道感恩!

飢餓是人生最基本的痛苦,要讓孩子適當體驗痛苦。

只有自己餓過了,才能明白媽媽不吃飯會有難受,纔會知道每天有飯吃是多麼幸福的事情,纔會理解家人的付出。

這個就是飢餓的等待與控制。

李玫瑾就要求女兒回家後不能自己先吃飯,一定要等着全家坐好了,才能動筷子。

有個同事,也用這種方法,治好了孩子在老家養成的愛吃獨食的毛病。

吃飯,是生存本能,也是孩子接觸最頻繁的事情。它雖小,卻一點點塑造着孩子看待世界的眼光,也一點點塑造着他的人格。

馬未都也講過一個從吃相里看人品的故事。

父親、兒子、兒子的好朋友一起吃飯。飯畢,父親對兒子就說了一句話:“你這朋友不可深交!”

兒子很不理解,就沒把父親的話放在心上。沒想到後來因爲一點兒小利益,這個朋友果斷拋棄了他,驗證了父親的話!

父親可不是神算子,他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就是從“翻菜”這一個動作裏看出來的!

父親總結說:“從吃相上就能估摸出這是個什麼樣的人!”

餐桌上的習慣性小動作,會放大到整個人生裏,影響每一次選擇。

而父母在餐桌上給孩子特權,讓孩子先吃、吃好的,這些行爲其實就是在矮化自己,讓孩子輕視自己、看不起自己。

天下沒有哪個父母想讓自己的孩子長成白眼狼!

但是在無意識中,很多父母卻一步步將孩子養成了“狼”!

下面這些養狼金句,可是白眼狼的速成寶典,看看是不是被你們整天掛在嘴邊?

養狼金句一:

寶寶,你先吃,不吃了媽媽再吃……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就成了孩子“剩飯桶”。孩子不吃的家長才能吃,孩子想吃的一定讓孩子先吃。

這點我贊同李玫瑾教授所講的:如果孩子和長輩同桌吃飯,應該等長輩動筷子了,孩子纔開始吃。

這件事很小但有很重要的象徵意義,就是要讓孩子心裏有他人。

養狼金句二:

趕緊吃,不然一會兒就被搶光了……

大概是老一輩很多人都經歷過缺糧少油的困難時期,有上頓沒下頓的苦日子過怕了,“吃飯都用搶的”從此就深深地刻在了他們的頭腦了。

一盤菜端上來,趕緊給孩子碗裏招呼。特別是孩子愛吃的,恨不得整盤都夾給孩子,別人都不能動……

先不說在飯桌上人爲營造的這種緊張氣氛是否有益於孩子進餐,讓其他人想吃不能吃,眼巴巴等着的場面,想想都尷尬。

況且現在不比以前,如今的孩子不僅不缺營養,反倒是超重肥胖、營養過剩的一抓一大把。

其實想想看,能同桌吃飯的不是親朋就是好友,多吃一口、少吃一口的,能有多大關係呢?就怕萬一養成了“搶食”的習慣,出去丟人可不是一點點。

養狼金句三:

寶寶,挑個最好的/最大的/你最喜歡的……

一次週一例會,同事吐槽說週末幾個閨蜜帶着孩子一起聚會。

有人帶了剛摘的草莓分給大人吃,一個閨蜜直接跟自家娃說:“快,挑個最大的!”

聽到這兒,估計不少人都和我的反應一樣,腦子裏想的是“誰家的娃不是寶貝啊,就你家的要吃最大的、最好的啊!”

養狼金句四:

寶寶,這個好吃,都是你的……

每次聚會吃飯,都能遇見幾個這樣的熊孩子,自動默認好吃的就是自己的,這樣的孩子在外面其實很容易受挫。

而關於分享,最好的學習場地就是在家裏。

視頻裏,李玫瑾教授講到她給女兒分橘子的故事:

她剝了一個橘子遞給女兒一瓣,讓她送給爺爺。接着,又分別分了三瓣讓她依次送給了奶奶、姑姑、爸爸。

等到只有最後一瓣時,她想要給女兒自己吃。沒想到,女兒拿到橘子後立即塞進了媽媽的嘴裏。

於是她馬上又剝了一個新的橘子,都給了女兒,並大大地表揚了女兒。

孩子小的時候,對TA影響最大的就是家庭,有家庭意識,心裏有別人,享受到分享的樂趣,以後纔不會成爲一個自私自利的人。

這個方法簡單好用,各位父母們可以直接套用!

經常跟少年犯打交道的李玫瑾有一句話提醒的特別及時,她說:

“孩子3歲時,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最多就是滿地打滾;可是當他15歲時,他可能會自殘、自殺,和你爭吵;當他20多歲時,可能會怨恨你,甚至攻擊你!”

這不就是白眼狼的進化史麼?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問題有滯後性的特點,當你發現問題時,已經晚了!

所以,管孩子一定得趁小、趕早!小到吃每一頓飯,出每一趟門,“習慣”的力量之巨大,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生活中,我們的一言一行

其實都是在向孩子傳遞觀念

愛孩子,但也要讓孩子意識到

他們不是家庭中的“大王”

你們認同嗎?

留言跟軒媽說說吧

微信改版之後,

你是不是經常找不到軒媽了,

按照下面的提示

把親寶寶育兒“設爲星標”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