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公園的小池塘裏,還是你家後山無人打理的小水坑,我們都能發現一些水生生物,魚、蝦、小龍蝦、螃蟹、螺絲......但似乎我們從來沒有疑問過,這些小傢伙到底是從那裏來?

很多人會說:肯定是在我們人類放進去養殖的。然而,這個回答並不全面,因爲你只解釋了公園池塘中的生物來源,並沒有解釋那些人煙罕至的水池中的生物來源。

有些地方的大坑或窪地,大雨和洪水過後會變成池塘。如果你曾經觀察過這種類型的水體,你可能已經注意到,魚就像變魔術一樣,憑空出現在了這個剛形成的池塘。

由於這個池塘以前根本不存在,那也不可能有魚生活在哪裏,而且池塘地處偏僻,人類完全不會去放養生物,那麼這些池塘裏的魚是如何形成的呢?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發生在已經乾涸的池塘裏,當一個池塘乾涸後,它的水生居民因此而死亡,但當它重新充滿水的時候,池塘裏怎麼會突然多了很多小動物呢?

魚又是如何在新形成的水塘中出現的?

魚類主要通過三種方式達到“新家”:它們原本就在那裏;它們靠“水路”到達那裏;藉助外力達到那裏。

原本就生活在那裏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難以置信,但這是真的。我們可以大膽猜想,現在這個池塘也許曾經就是一個“池塘”。

在乾燥一段時間後重新又充滿水,魚卵留了下來,且能夠在乾旱中存活很長時間,當“池塘”重新注入水後,卵孵化了。過一段時間後,我們就可以看到魚和其他生物在“新家”中玩耍。

很多水中生物有適應環境的本領,例如,藻類留下的孢子可以存活很長一段時間;也有一些物種會把卵保存在池塘很深很深的淤泥裏,等到時機成熟再孵化;美洲短吻鱷的卵甚至可以“冬眠”,當池塘被填滿後,它們才孵化重生,在“新家”裏生活並繁殖後代。

靠“水路”達到那裏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就共用同一個“水系系統”。許多在水位正常時看似互不相連的湖泊和池塘,實際上以各種方式連接在一起,因爲湖泊和池塘是由河流和海洋的分支形成的,同一個水系系統,就可以共享水系中的生物。

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當一個湖泊的水位上升後,它的水就會“溢”出來,並通過小溪流堆積在低窪地,漸漸形成小水塘。魚和其他水生生物會通過“水路”到達小水塘,並在新的水塘裏繁衍生息。

通過動物的幫助

湖泊地或沼澤地是鳥類最喜歡的棲息地,鳥類經常在這些地方遊蕩,魚的後代便搭乘鳥類“順風車”到達另一個新水體。當一隻鳥從池塘喝水時,魚卵會粘在它的羽毛或腳上,然後跟着鳥類飛到了附近的另一個新湖泊,從而在“新家”繁衍生息。

不光是鳥類,陸地上的其他生物同樣是魚類後代的“交通工具”,吸附在腳和皮毛上,充當魚類繁衍中最重要的運輸載體。

通過人類的幫助

人類通過主動或被動地在池塘中引入選定的水生動物物種。人類在地球上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能決定了某個池塘的生物種類。

特別是我們中國人,非常注重“喫”,爲了滿足中國人的胃口,很多養殖戶專門建立人工生態,引入魚類品種,滿足市場魚肉需求。

當然人類也不光爲了喫,有時我們會建立魚類孵化場,在孵化池溏裏養殖某些種類的魚,然後把它們送到公園作爲觀賞,或者送到某些生態系統中穩定局部生態穩定。

淡水鱒魚

鱒魚就是我們最常見的引入魚類之一,而且是通過人類活動自主引入的,這也就能解釋了爲什麼你家後院的小池塘可以有那麼多魚類品種。

不管池塘有多大,有多“年輕”,也不管池塘與池塘之間有多麼明顯的隔離,池塘裏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都可以遍佈在不同水體中,因爲大自然中生命是偉大且奇妙的,總會找到新的出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