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以為,一個將軍說造反就能造反么?一個將軍隨便一句造反,底下的士兵就會誓死相隨?

別鬧了,趙匡胤撿了個漏,不代表他老十四也行。老十四雖然是大將軍王,但是在雍正繼位稱帝的情況下,即使不考慮糧草,也不考慮帶兵進城能不能打贏等因素,名不正言不順,老十四這就是赤果果的造反,部下的人不會「死生契闊,與子同說」的。

當然,今天咱們談的是《雍正王朝》,就按照電視劇中的邏輯來講,那麼老十四不揮師回京奪位,原因就是「糧草」二字。

當初在胤禛的舉薦下,老十四被康熙派到千里之外,分化了老八一黨中第二位關鍵人物,同時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節制西北大軍糧草。

年羹堯的作用就是為了牽制老十四,就是為了將來保證雍正順利登基,無京外之患,而京內老十三大可以以逸待勞。

雍正繼位後,老十四一個人被圖裡琛從西北軍中拎了出來,孤零零回京,路上只說了一句話:

新任的陝西布政使李衛,專供我大軍糧草,為什麼把按月供應,改成按日供應?

說明了鄔思道的計謀起了作用,但是對於老十四是否有「造反之心」,劇中並未提及,那麼老十四有「進京造反」的心思么?關於這一點,我們還是從原著中找答案。

原著中提到老十四確有揮軍進京的心思

允禵在軍中接到喪報,原想即刻帶兵入京的,但北京城裡不但允禩等人,就是自己的門客幕僚、心腹大臣,別說一片紙、一封信,連一句話也沒捎出來,京師什麼情形竟漆黑一團,實在難以決策,軍中糧庫中只有六天存糧,發文年羹堯,年羹堯又推給李衛,李衛遞進稟帖,說「軍中但有一日斷糧,請十四爺行軍法斬了奴才。如今天下大雪,糧食只能一天一天往上補給,若要屯糧,也請十四爺殺了奴才,另選高明。」軍隊一動,要的是金山銀山米山面山,如今情形不明,師出無名,又沒有存糧,在這漫天大雪中行軍,步不出潼關就要餓垮了,怎麼敢輕舉妄動?

老十四為什麼沒有進京,總結一下就三點:

1、老八將老十四當成異類,不作溝通,京中情形不明;

2、沒有糧草;

3、師出無名;

這其中,「沒有糧草」是客觀條件,無法人為更改,其他兩條屬於主觀條件,我們可以認為只要有了糧草,這個膽子太大胸襟狹隘的老十四說不定會作出翻天的事來。所以,也可以不無道理的講:年羹堯節制了糧草,所以老十四沒有造反。


謝邀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康熙第四子胤禛在眾皇子中脫穎而出,博得康熙青睞,最終成為康熙年間九子奪嫡的最大贏家,順利繼承皇位,是為雍正帝。

雍正繼位初期,國庫空虛,百廢待興,八爺黨奪權之心不死,一心想奪回帝位;在九子奪嫡中,胤禩收買了大量人心,朝中很多大臣都是八爺黨的成員,而且還掌握著國家財政大權;更何況,在西北帶兵的胤禵,手握朝廷二十萬兵馬,政局非常不穩,此時如果胤禵破釜成舟,以勤王之名帶兵進京,發動政變,是有可能翻盤的,但是胤禵並沒有這樣做,個人覺得是出於以下考慮。

第一,清朝自努爾哈赤、皇太極以來,從未有過親王發動政變的先例,更何況,發動政變首先在道義上就不佔理,想必胤禵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留下千古罵名。

第二,胤禵雖然手握重兵,但如果真的起兵,也不見得能成事。人數上就不用說了,雖說胤禵手握二十萬兵馬,但朝廷還有其他部隊,何況,皇帝是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三旗的旗主,再加上其他五旗,漢八旗,綠營等,人數加起來肯定比西北的兵馬要多。再者,京城附近還有負責京城防衛的丰台大營和八旗駐兵,京城內還有九門提督統帥的步軍統領衙門的兵馬,紫禁城內還有大內侍衛。西北二十萬人馬即便打到京城,也未必能進北京城。

第三,西北用兵,全靠朝廷籌措糧草,而當時負責籌措、轉用糧草的是陝甘總督年羹堯。在清朝前期,總督也是有兵權的,況且年羹堯也有將帥之才,真要兩軍對壘,胤禵未必能佔到便宜。

第四,最不能忽略的一個人,就是康熙第十三子胤祥。康熙眾皇子中只有胤祥和胤禵能帶兵打仗,但是胤祥一直掌管兵部,朝廷很多帶兵的將軍都是他帶出來的。胤禩等人勾結八旗旗主逼宮,八爺黨精心策劃的一場政變被胤祥一個瀕死之人幾句話就給鎮壓下去了,可見胤祥在軍中的威望有多高。由胤祥出面,西北的那些將軍能不能聽從胤禵的命令還是個問題。即便迫於胤禵的淫威,一時屈從,但這些人會不會中途倒戈,誰也不好說。即便這些人真心實意的跟著胤禵起兵,胤禵也未必是胤祥的對手。

所以,出於以上考慮,胤禵也未必敢以武力奪取政權。


真的以為大將軍王就可以為所欲為嗎?

1

康熙把胤禵放出去遙遠的西藏去遠征,其實就已經放棄了他,皇位基本沒他什麼事了,這有點像當年秦始皇讓公子扶蘇去軍中,遠離京畿,消息閉塞,有個風吹草動,想要及時應對已經來不及了。

而且,清朝的軍隊制度和秦朝不同,胡亥即位,如果公子扶蘇能說服蒙恬,還能帶軍隊以勤王的名義殺回咸陽,也許還有一戰之力,但是胤禵是真的一點機會也沒有。

清朝是皇權發展最鼎盛的時期,清朝吸取了前面幾朝的教訓,尤其是永樂皇帝靖難成功的教訓,對軍隊看管的嚴嚴實實的,一個被外放的藩王名頭很威風,其實只是皇帝的特派員,權力被看管的死死的。

即使像年羹堯那樣的實權的將領,也是朝凳天子堂,暮為看門郎。

如果胤禵想要回京奪位,大約得帶著軍隊,一個人回京不叫奪位叫送死,但是即使糧草充足,他手下的士兵都未必會跟他回京。

清朝的軍隊是八旗制的職業軍人,他們靠著當兵拿餉銀吃飯,八旗軍中很多重要崗位上的軍官很多都是八旗貴胄子弟,他們有很多特權,他們代表著自己家族的利益,新皇登基不爽的只要十四爺,士兵們的家族還有可能因為新皇的即位獲得好處,他們都是人精,如果跟著十四爺進京奪位,這是一件把腦袋別到褲腰帶上的活計,成功率很小,風險賊大,而對皇帝宣誓效忠只是一封表章就能加官進爵,兩害相權,當然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了。

畢竟,朱棣古今就那麼一個。

2

胤禵失去皇位繼承人的資格,大約很早.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被廢,大阿哥向康熙皇帝舉薦八爺,說有相師給八爺看相說他貴不可言,大阿哥還向皇帝表示決心,說自己願意代替皇阿瑪去解決了廢太子,這引起康熙的警惕。

古代的皇帝們雖然嘴裡尊崇孔夫子的仁義禮智信,但是骨子裡用的還是韓非的辦法,倆字:制衡。

他們希望自己手下人不要太團結,最好鬥的你死我活,皇帝居中做調解,其實就是拉偏架,保證讓自己手下人互相纏鬥,又不至於影響自己的皇位。

康熙更是此中好手。此時忽然大臣皇子們都舉薦八爺,聲音如此一致,康熙怕了,他更怒的是大阿哥要殺太子,他直覺認為這是八爺的意思。

太子縱然有千般不好,只有他玄燁能說能罵,別人不行。況且,胤礽當了四十多年太子,如果被徹底否決,那不是說明康熙這皇帝沒眼光嗎。

所以,第二天朝會時,康熙帝痛責八爺,甚至要把他抓起來關進大牢,這其實是借著敲打八爺黨,敲打那些還在猶疑是否該去八爺府里投個投名狀的群臣,這時候一奶同袍的胤禛和胤禵表現各不相同,結果也就各異了。

胤禛跟皇帝求情復立太子,而十四爺為了救八爺,帶著毒藥闖進乾清宮阻諫,指著康熙的鼻子說:

你敢給八哥治罪,我們哥幾個就吃了這含笑半步癲,讓你白髮人送黑髮人。

康熙氣的當時就要拿劍砍了他,這時候起胤禵在康熙心裡已經失去了候選人資格,而深肖朕公的皇四子胤禛開始進入老皇帝的法眼,康熙四十八年隨著太子的復立,當初力主復立太子的胤禛被封為為和碩雍親王,封王就已經和皇帝位離的很近了。

而胤禵一直到康熙皇帝去世,都只是貝子而已。他要想繼承大統最少還得爬三級台階:貝勒、郡王、親王。

雖然西征時他被封為大將軍王,但是那只是假王,雍正即位伊始就讓延信奪了他都軍權,而他的失敗早在康熙四十七年就已經註定了。

======================================

文:薛白袍


謝謝邀請!在《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里,關於胤禵為何不揮師回京奪位這個問題,應該談兩點。其一胤禵無動機回京奪位,至於為什麼在下面會做詳細分析;其二胤禵不具備回京奪位的條件,關於這一點證據則更加充分。

我們先來說為什麼胤禵沒有回京奪位的動機。

我們知道,康熙駕崩的時候,十四爺胤禵正在西北平定叛亂,戰場在青海。我們想一想,從青海到北京,即使是交通便利的今天,一個來回也得兩三天,何況是當時騎馬坐轎的交通了。康熙駕崩的消息送到青海大營起碼得十天半月,而國不可一日無君,等十四爺收到消息後,雍正早已即位稱帝了,即使他領兵趕回來又有何用,不僅成不了事,反而會落個反叛之名。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十四爺胤禵不過是一個貝子,雖說被封為撫遠大將軍王,且在西北立有軍功。但是康熙並沒有明詔,傳位於胤禵。我們換個角度想一想如果康熙有意傳位給胤禵,肯定會給胤禵做很多鋪墊,至少會將胤禵的爵位王高抬一抬吧,即使到不了親王,也可到郡王一級吧,但事實上胤禵卻一直只是一個貝子。這足以說明康熙是從來沒有傳位給老十四的想法的。這樣的胤禵名不正言不順揮師回京奪位怎可得人心呢。

所以說,回京奪位的動機他沒有!

再來說胤禵即使有心回京奪位,他的條件也是不允許的,制約因素太多。

首先就是年羹堯對糧草的控制,在十四爺為撫遠大將軍王時,年羹堯為陝甘總督,主要負責對西北大軍的糧草供應,而實際上年羹堯就是十四爺的掣肘,暗中對十四爺形成牽制。這一點從之後發生的事情是可以得出結論的,在雍正繼位後,年羹堯馬上就接管了西北大軍的防務。

其次胤禵儘管屬於八爺黨,但卻與八爺不是一條心,八爺對他同樣也不放心,一直在他的身邊安插人手監視他。因此即使他是大將軍王,即使他有著最高的統帥權,但在整個西北大營中他並沒有完完全全的統治力,裡面的將領,官吏必定分屬不同的陣營。所以說,就算他真想揮師回京,也得考慮一下真正支持他的能有多少。

這樣看來,揮師回京奪位的條件他也不具備!


感謝邀請,大家還記得老十四當時在西北的正式官名為:」撫遠大將軍王」吧?

這個大將軍是官位,王是個爵位,老十四當時去西寧的時候,他的身份只是一個貝勒,連個郡王都不是。

那問題就來了,這個大將軍王怎麼解釋?說他是將軍吧,他不是將軍,說他是個王吧,他也不是個王。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位不穩。所以康熙在當時讓老十四當大將軍王的時候,已經考慮到了這一點,官也不是官,王也不是王。

也許有人就要說了,康熙那是為了讓老十四是掌握軍權,以便將來傳位於他。眾看官,別忘了,老十四是康熙57年就到了西寧去了。而康熙是61年死的,如果他打算讓老十四來接替王位的話,在康熙60年或59年的時候就把他召回來了,而不會讓她一直在那麼呆著。

上面上尉說的這些話並不是廢話,是為了說明下面這個問題。就是除了老十四之外,所有的將官兵士都已經知道老十四是接替王位無望了,所以就算他真的起兵謀反,也不會有人來跟隨他,因為這叫謀逆

我們再來說一說西北大營當是有多少人?

號稱30萬,實際也就是10多萬。我們按照15萬算,這十五萬又分為本土駐軍,(大約有一半7萬)陝西甘肅兩省駐軍,(大約5萬至6萬)八爺黨的心腹駐軍(1-2萬),以及部分真正能聽這老十四話的軍隊(1-2萬)。老十四並不像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一樣是帶兵的皇子,一聲令下下幾十萬人為其赴死。

最後還有個關鍵人物年羹堯。

大家還記得老十四被一紙詔書召回京弔喪的時候,年羹堯馬上就掌握了整個西北大營十幾萬人吧?年羹堯那個時候是陝甘總督,主管兩省軍政,立馬能掌握這十幾萬人,說明年羹堯當時直接管的兵馬最少有5.6萬人。而年羹堯又是老四的人。所以老十四他根本就不敢動。只能乖乖的回去。



如果大家看到這兒,各位過往君子,動動發財小手。求點贊,求關注。


【離開皇命胤禵就是個光桿兒司令】雍正皇帝的十四弟、撫遠大將軍王胤禵究竟有沒有可能提兵進京,搶奪皇位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是制度決定的。胤禵雖然是大將軍,有權節制各路兵馬,可是能夠直接指揮的可能只有自己的親兵衛隊。在四哥胤禛已經登基稱帝的情況下,有誰跟著他進京,那可不是勤王,那是造反,風險極大。

當然,如果胤禵有朱棣的本事去「清君側」,側是另外一番光景。可不同的是,朱棣手下的軍隊是自己帶出來的,他事實上就是一方諸侯。可胤禵是空降的,他的權利來自朝廷的認命,他沒有自己的班底。這一點與年羹堯一樣。皇帝一道命令,岳鍾琪就奪了他的大營。老十三能夠奪得丰台大營的兵權,不是因為大營里有他的許多舊部,而是他手裡拿著皇帝的金牌令箭,誰敢不聽命,風險極大。

讓年羹堯管著胤禵的糧草,只是一種預防性措施。萬一有變,假使大軍願意跟隨胤禵進京,幾千里的路程如果沒有專門的機構供應糧草,大軍是沒法行動的。


個人認為,憑藉當時的軍事實力和政治態勢,胤禵還是有機會去爭一下帝位的。

一、九子奪嫡

說到胤禵,就得說說康熙朝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

其中太子黨、四爺黨、八爺黨最具實力。四爺黨就是四阿哥胤禛為首,有張廷玉、隆科多等大臣。八爺黨以胤禩為首,有佟國維、吳爾占、蘇努、阿布蘭等人。

十四阿哥胤禵是胤禛的親兄弟,一個媽生的,但確是八爺的死黨。

胤禵年輕時很得康熙的喜歡,從少年時代起,就頻繁地扈從其父出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當康熙帝怒斥胤禩妄蓄大志、企圖謀害胤礽時,胤禵挺身而出,跪奏曰:「八阿哥無此心,臣等願保之!」一時間,康熙帝十分憤怒,「出所佩刀欲誅胤禵,皇五子胤祺跪抱勸止,諸皇子叩首懇求,上怒稍解,命諸皇子撻胤禵「,胤禵被打二十大板,行步艱難。但是,這件事情後來反而還令康熙帝感覺到他對兄弟的有情有義,並對胤禵心直口快,表裡如一的品質,有了進一步認識,因此之後更加寵愛他。

二、獲得軍權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出兵進攻西藏,拉藏汗請求清朝中央發兵救援。十月,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統率大軍進駐青海,封大將軍王,並以天子親征的規格出征。

有此可見,康熙是在著重培養和考察胤禵。

後來隨著戰事的發展,到康熙去世時,胤禵麾下有精銳23萬。

三、回京

康熙死後,雍正剛剛繼位,其地位還很不穩固。老八胤祀集團在京師內部暗流涌動,而老十四胤禵則在西北虎視眈眈。

個人覺得,此時胤禵是有機會、有實力來一場政變的,就看有沒有好的策劃和計謀。

當時,雍正命胤禵回京弔唁,這就是一場鴻門宴。他只有2個選擇,如果他能內結八王黨及諸大臣,引兵入京,調師伐罪,還是有很大勝算的。

但胤禵選擇了另一條路,孤身一人,乖乖的離開了他的西北根據地。

回京後,見到雍正,還不肯下跪。此時,無兵無權,就只能任人宰割了。雍正將胤禵囚禁,一直到乾隆繼位。

這個態勢很像咸豐死後,慈禧、奕?與八大臣的鬥爭格局,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雍正王朝》中,胤禵作為撫遠大將軍王,不能揮師回京奪位。當然是因為糧草受年羹堯所制約。年羹堯分天隔日派發糧草,軍無糧草則無戰心。

但是如果胤禵真的打算揮兵進京了,其實這條是不成立的。

胤禵大軍一揮,直接拿下年羹堯,安排自己的一個親信來接替陝甘總督,負責糧草接應。那時你又能奈他何呢?

因此問題的根本並不在於此。而在於胤禵根本沒意識到胤禛已經繼位為君,他只知道康熙駕崩了,他得奉命回京奔喪。究竟龍椅上坐的是誰,還是空懸著等他回去繼位?事實上胤禵並不清楚的。

在正史中,胤禵是在沒有任何疑心的狀態下交了兵權,在奔喪的半路上才得知,自己的四哥胤禛,已經繼位為君。而他臨走時,兵權是交給延信和年羹堯共同掌管的。

延信本身可以算是胤禵的親信,因為在西藏平叛的時候,延信曾經代表胤禵送達賴喇嘛進藏坐龍床的。

但是最後延信選擇了聽從雍正的命令,那是因為他不可能跳出既定體制,反對雍正而去支持胤禵。其實即便放到劇情中,很多人的決定和延信是一樣的,包括胤禵本人。

而回到劇情,最根本的問題在於胤禵師出無名。

古代視刀兵為不祥之物,因此打仗一定要師出有名,正義之師必勝。而此刻胤禵以什麼理由舉兵呢?

很顯然胤禵一旦舉兵,他很難拿出有利的理由。雍正已經在京即位,告示天下。雍正本身就是康熙的皇子,而且是親王。在朝之中,原本呼聲最高的胤禩也已經對雍正稱臣了。

胤禵不過是一個貝子,雖說被封為撫遠大將軍王,在西北立有軍功。但是康熙並沒有明詔,傳位於胤禵。至少沒有人敢明著說,雍正是篡位,原本皇位是胤禵的。

當然胤禵可以有傳位給自己這種可能的想法。但是那些畢竟都是各種道聽途說的小路消息。沒有人敢為這句話站出來負責。

事實上如果康熙有意傳位給胤禵,理論上會給

胤禵做很多鋪墊。至少可以在胤禵以「撫遠大將軍王」名義出征的時候,將他的爵位也順勢抬高,至少可以抬到郡王一級,然後功成之時,順勢抬為親王,然而康熙並沒有這麼做。

到了晚年,西北發生叛亂,康熙不能親自出征,找一個親兒子代替自己出征,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康熙年輕的時候三征準噶爾,可是將自己所有的已成年皇子都帶上了的。這並不說明康熙有意立所有兒子為繼承人。

而此刻胤禵若是真打算揮師回京奪位。那就必須編造有先皇遺詔在身,並且明確指出胤禛是謀逆。

這樣一來就是讓天下人站隊,究竟是支持胤禛還是支持胤禵?

然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講,皇帝是誰並不重要,反正都是你們愛新覺羅家族的。

但是天下久安,名分已定。自己聽皇上的,可以確保自己身家性命無虞。雖然說跟著胤禵以造反,有一朝成功,便可榮華富貴的可能。但是高回報對應的是高風險。光腳的可以不怕穿鞋的。然而所有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而且有穩定的工作。這種風險值得去冒嗎?榮華富貴可以不要,但是身家性命、老幼安康才是重中之重。

胤禵所掌握的資源不過西北的十幾萬兵馬,而且是否都貼心於自己,尚無把握。說白了這些軍隊,也是因為忠於皇帝才忠於你胤禵的。而雍正卻掌握著全天下的資源。

除非胤禵想不開,否則是不會做那種蠢事的。事實上正史當中,胤禵之所以對雍正耿耿於懷,就是雍正那種防患於未然的做事方式,深深刺痛了胤禵。


在胤禵成為大將軍王的那一刻他就已經成為雍正的一枚棋子,第一在康熙面前體現為國為民摒棄集團內部的分歧,一心為國。第二分化和瓦解了八爺黨。讓八爺黨誤以為胤禵可能成為王儲,自相殘殺。第三 推舉年羹堯為四川總督,卡住西北用兵的咽喉,以牽掣十四爺。在康熙駕崩後胤禛直接登基此時的胤禵已無力回天,兵馬糧草皆被牽掣只有散發怨氣的份啦!


老十四之所以沒有帶兵回京奪位,第一恐怕是糧草問題,因為當時的川陝總督是年羹堯,而年羹堯是四爺的人。第二應該是他信不過四爺可心裡更防著八爺,不想造成他和四爺斗,讓八爺從中漁翁得利。再一點恐怕就是四爺安排的太周密,派圖裡琛等侍衛抵到跟前,容不得他反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