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兩部動畫電影的創作過程,基本都可以划到失敗的作品之列,最大感觸在於,創作者的自由度。

創作者覺得好,未必用戶覺得好,更何況創作者也未必有這個自信

國產電影大家一直認為受政策影響,導致創作的自由度受到比較大的限制,而實際上可能好萊塢的創作者的自由度受限制更嚴重。國產電影的創作會受到題材、主題、橋段等方面大政策的限制,而在創作期間只要不觸及政策底線,濃濃的就是個人創作風格。而在好萊塢,編劇不僅僅會受到每頁紙多少行,多少字的限制,還會在多少分鐘需要設定什麼樣的起伏的限制。似乎感覺這是一套工業化的創作的流程,而這個流程是多年來好萊塢影視大數據中統計出來的,也是創作用戶感覺好的作品的基礎。

當創作者無法找到這類規律的時候,創作者往往會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者添加內容來滿足時長的需求,一部作品的可鑒賞度就很難保證了。

技術仍是一個問題,雖然我們在提升

無可避免的,還要回歸到技術上,電影工業既然帶上工業這個辭彙,就代表了在創意之外,技術是個重要元素。這裡的技術不僅僅是設備,實際上設備是可以通過資金解決的,這點中國花的錢一點都不少。而操控設備的人的技術確實是我們長期欠缺的一環。

我記得高曉松在「曉說」中提到他去「星球大戰」的音效公司,沒看到特別高級的設備,而是一堆破爛,就是這一堆破爛製造出了具有星際空間感的音效。同樣國外很多技師也在用很落後的設備,創意領域人的創造力的重要性就得到了充分體現。

中國電影作品越來越好,也希望能夠總結出中國電影工業的創作大數據,讓中國電影快速崛起!


沒那麼多為什麼,別用分級做借口,其實就兩點,導演不會講故事,演員不知什麼是表演!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