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涉及的這幾個人物都不是能人,如果有一個是力挽狂瀾的人物,南明也不會如此匆匆收場。

馬士英雖是奸佞,但在民族大義的問題上立場還是比較堅定的,他不是一個漢奸。雖然善於玩弄權術,但也抗清,沒有想過要拿大明江山換取自己的富貴。

史可法是個清流派,空有一片赤膽忠心,但能力確實有限,既不能有效抵抗滿清的進攻,又不能最大程度的凝聚滿朝文武的能量,最後只能以自己的生死來證明對朝廷的忠誠。不管怎麼說,史可法雖然不是中流砥柱式的人物,還是鐵骨錚錚,名垂青史的。

至於左良玉,純粹就是一個擁兵自重的亂臣賊子。既無民主大義可言,又無大局意識,只是個投機者。這樣的人永遠都是最壞的自利者。

明朝不該亡,但崇禎不是個稱職的皇帝,舉措不當,終使三百年帝業遭受滅頂之災;南明不該亡,憑藉半壁江山也可以延續百年,但因為沒有能臣良相,沒有力挽狂瀾的人物,最終曇花一現般的消失了。


感謝悟空問答官方邀請!馬士英主政期間屬於南明。馬士英確實治國無方,但談不上暴政。關於史可法,在國家大事上幾乎與馬士英步調一致,根本談不上委曲求全。至於左良玉,就是一個亂臣賊子。他起兵反馬,一是為了躲避李自成大軍,二是為了入主中樞,把持朝政。所以,二人都談不上正確。

左良玉崛起於明朝末年,長期擁兵自重,蹂躪地方,朝廷無可奈何,一味姑息遷就。南明弘光帝即位時,他因為坐鎮武昌,地處南京上流,扼守戰略要地,又實力強大,所以拒不承認弘光帝。後來在湖廣巡撫何騰蛟、巡按黃澍等人的勸說下,才同意擁戴。由於弘光帝是依靠馬士英會同黃得功、高傑、劉良佐、劉澤清四鎮擁立稱帝的,左良玉並沒有參與,算不上定策功臣。因此引起他的強烈不滿,「心常怏怏,即專制荊楚,益桀驁」。而湖廣巡按黃澍是一個齷齪小人,為了提高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就利用左良玉與馬士英的芥蒂,暗中拉攏左良玉,在二人中間製造矛盾。

公元1645年三月,李自成在清軍的追擊下進入湖北襄陽地區,左良玉不敢同大順軍作戰,就故伎重演,率部順江東竄。當時南京正為假太子,童妃案鬧得滿城風雨,馬士英的掌權又在官紳中引起強烈不滿,這就給左良玉提供了避戰東下的借口。三月二十三日,左良玉偽稱奉崇禎太子密諭前往南京救駕,以討伐馬士英為名,率軍順江東下,向南京進發。臨行之時,下令把武昌屠戮一空。若說暴政,左良玉才是巨惡元兇。

真可謂自作孽不可法,左良玉還沒有到達南京,就死在九江軍中。他的兒子左夢庚隨後率部投降了清軍阿濟格部。


當時滿清入關,瘋狂圈佔漢人田地,又強行剃髮令,不從即殺,是漢民族的一大災難。史可法面對這一嚴峻局勢,努力協調江北四鎮的關係,使高傑轉向抗清,是完全對的。他對馬士英的讓步也是不得已的,可以理解的。畢竟,當時屆滿、漢民族矛盾已上升為主要矛盾,馬士英雖說奸惡,卻也是主張抗清的。

而駐兵武昌的左良玉集團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左良玉之所以舉兵東下,原因有二,一是誤以為崇禎的太子在南京受到小朝廷迫害,他不得不救,否則非忠;二,也想乘機除去馬士英集團而把持朝政。而他手下一班武將,以他的兒子左夢庚為代表,完全是貪婪東南地區的財富,根本無任何正義可言。

左兵東下,引發了本已岌岌可危的南明小朝廷的內訌,大大加速了南明滅亡。左兵軍紀很壞,到處禍害人民,與土匪無異。釆石磯一戰,左兵被黃得功擊潰,東下美夢破滅。兵敗後,左夢庚不顧什麼千秋名節,率眾降清,步了吳三桂後塵。


提問是說的南明開始吧!當時李自成攻破京城,清軍入關,追打李自成。

南明朝庭當時一遍混亂,爭權奪利不休;馬士英抓權,與政敵爭鬥不止,無瑕行政,也就談不上暴政。史可法到是委曲求全,先聯繫清軍,希望清軍幫著滅李自成;清軍南下,又無能組織有效抵抗,最後只有生死成就忠節之名;左良玉一軍閥爾,擁軍自重,後以勤王之名進軍南京,實為躲避李自成、清軍爾;選擇反抗,他反抗誰呢?他的軍隊殺戮百姓,卻無戰鬥力;左良玉死在進京的路上,由其子左夢庚掌握,八十萬大軍向長江對岸的萬人清軍投降;這那是軍隊呢,只是一群沒有反抗能力的難民;所以說,左良玉不承在選擇反抗的問題。


物極必反,就是左不反,反的不會少,壓迫就是積聚力量,爆發必然。


馬士英什麼時代執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