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怒其不爭哀其不幸,卻不得不佩服他自溢的勇氣,保留了大明王朝最後的尊嚴!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曾幾何時,曾經被崇禎視為螻蟻的李自成,居然席捲天下,騎到自己頭上來,心裡產生巨大落差,自尊、自卑、惶恐、焦慮、急怒、羞愧……電光火石之間種種情緒閃過!

從天啟帝手中接過皇位,意氣風發,鬥志昂揚,運籌帷幄之中,剿滅魏忠賢,在群臣面前顯示出高超政治手腕,頗有一副捨我其誰的威風!

「吾皇萬歲,英明神武」被大夥吹捧為一代明君!調兵遣將,北拒遼東,內滅起義軍,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可是當北京城外炮火陣陣,大地瑟瑟震顫,他才突然發現苦心經營的大明王朝坍塌了,巨大的心裡落差,讓他陷入瘋狂!

劈殺後宮賓妃,追殺太子公主,亡國之君,他不是愧對列祖列宗,而是不能直視自己!

帶上最忠誠的王承恩,登上煤山,遙望曾經輝煌的北京城,留下血書「任賊分裂朕屍,無傷百姓一人」自溢身亡!

正印了那一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上幾代都不給力,崇禎接手大明朝時,這已經是一個爛的都不行了的攤子。

明朝的根基毀在土木堡之變,此後元氣大傷一直沒有恢復過來,再然後,後面的皇帝要不躲起來煉丹,要不躲起來做木匠,這樣子消極怠工,明朝的元氣哪裡還有恢復的一天。

到了崇禎這裡,想著祖輩的基業不能毀在自己手裡,他承受的壓力真不是一般的大。

有人說崇禎個人人品也不行,他多疑,內閣換了不知多少次,當然這是他身上的缺點,但在那種大廈將傾之時,腦子犯糊,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故而官員也好,政策也罷老換來換去其實也可以理解。

畢竟崇禎只是一個勤勉的好皇帝,但並不是一個聰明絕頂的皇帝。

各種內憂外患加在一起,農民起義,天災頻發,後金扣關,只得說,大明朝的元氣已盡,任誰也改變不了了。

而崇禎弔死煤山,最起碼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他做到了。

所以明朝雖然有許多污點,很多人也都在黑明朝。

但明朝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投降的氣節確實沒哪個王朝做的到。


大明王朝自祖輩以來便有君王死社稷的傳統,所以當大明王朝滅亡的時候,崇禎弔死在煤山是避無可避的。

至於說到原因,不得不提一下大明王朝沒落的幾個原因。

其一,明史中有句話,明朝,實際亡於萬曆。這句話還是很中肯的,大明王朝在萬曆帝時期就已經衰敗的很嚴重了,各地百姓也是食不果腹,奸臣當道,皇帝沒有作為。

其二,小冰河時期的到來讓整個大明王朝陷入了困難的境地,尤其還是在王朝末年,這也就間接導致了大明王朝的覆滅。

其三,黨爭,尤其是東林黨的爭鬥讓大明王朝陷入了掙扎的深淵之中,黨爭讓朝廷大臣更加追逐自己的權利利益,忽視了王朝了的根本。

其四,外患的存在,東北地區滿清的騷擾讓整個大明王朝不停的陷入鬥爭中。

其五,崇禎帝自己的多疑猜忌導致了朝廷大臣遠離,雖然崇禎帝算是一個末代明君,但是很多事情做的也是十分不靠譜。

綜上所述,崇禎帝弔死煤山實乃天命,避無可避!


明朝皇帝多奇葩,有熱衷於當木匠的、有熱衷於當將軍的、有熱衷於當道士的,但是提到崇禎,我們不得不承認他是一位勤政的皇帝,一個一直以中興大明朝為己任,認真做事的好皇帝,但是明朝確恰恰就亡在了他的手中。為什麼呢?

第一,崇禎接手的明朝已經糜爛了;

要看一個朝廷政務是否清明,看戶口統計就好了。

明朝祖宗定下的制度:天下戶口,「有司歲計其登耗以聞」,從明成祖朱棣到明孝宗朱佑樘期間大明朝年年都有統計,而明朝後期,嘉靖朝共計45年,僅統計了四次,缺失41次,萬曆共計48年,就統計了一次,明末的政務是什麼樣子可想而知了。

崇禎親政,但是他統計的數據是正確的么?明末其他皇帝統計的數據是正確的么?

人口數最多的一年是成化十五年(1479),計為71850132人;最少的是正德元年(1506),僅為46802050人。短短二十七年間,減少25048082人,少了三分之一以上,你信么?

而且崇禎時期統計的人口數量竟然低於開國洪武朝的三個人口統計數字,沒有大規模的戰爭,經濟、文化等安穩了發展了200年,人口竟然越來越少,怎麼可能?

反過來想,那得有多少沒有戶口的黑戶?他們的賦稅沒有交么?只是沒有交到朝廷罷了。

一個朝廷,人口都統計不準了,賦稅怎麼收?國家那什麼治理?

第二,崇禎沒有學過當皇帝;

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特別會養豬,他們找個地方畫個圈,然後就告訴自己的兄弟姐妹們:「這就是你的封地了,裡面隨便你折騰,但是不能出圈。」崇禎就是在圈裡長大的,他的皇位是他哥哥死後讓給他的,所以他沒有學過怎麼當一個皇帝,上台之後就把哥哥留給自己的幫手給殺了,這個幫手就是魏忠賢。

魏忠賢是不是好人我們不管,但是我們要知道那時候朝廷徵收的稅已經不夠用了,魏忠賢建立了礦監,收商稅、鹽稅、地稅等等給皇帝,崇禎把魏忠賢弄死之後,東林黨人可不給皇帝錢。所以當李自成檢查崇禎屍體的時候,崇禎的龍袍里密密麻麻的都是補丁,整個皇宮只有20萬兩銀子,但是李自成在投降的文武大臣手中壓榨出了2000萬兩白銀,你說可笑不可笑。

第三、崇禎不會用人;

金庸大俠的 《碧血劍》我們都看過吧,袁崇煥死的冤不冤?慘不慘?其實死在崇禎手裡的名將只有袁崇煥么?崇禎在位十七年,誅殺總督七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換了五十個大學士,換了十一個刑部尚書,十四個兵部尚書。

崇禎不會用人,最後也沒人給他用,所以李自成兵臨北京城的時候,竟然沒有一個官員前往守城,而且北京城不是李自成攻下的,而是負責守門的文官、太監、將士把門打開的,也許在他們看來,沒有比崇禎更難伺候的皇帝了。

第四 天災

明末的氣候極為寒冷,冬天根本就沒有無雪的記錄,甚至有夏雪連年的狀態。天冷,旱災自然也最為嚴重,近五百年以來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乾旱就發生在崇禎十年(1637)到崇禎十七年(1643),而且根據陝西通志記載,天啟二年到崇禎二年,八年大旱不雨,崇禎六年西安旱災,斗米千錢,人相食。旱災一旦形成就是寸草不生,赤地千里,旱災過後往往又是蝗災,蝗蟲的災害可以蔓延到旱災以外的地區。

崇禎六年,斗米千錢,人相食,崇禎十年到崇禎十七年呢?那又是一副怎麼的人間地獄呢?

崇禎十四年,浙江大旱,飛蝗蔽天,食草根幾盡,人飢且疫;

崇禎十五年,靈州鎮原庄等處,田鼠食禾幾盡;

崇禎十六年,天津爆發肺鼠疫,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傳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

崇禎十七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

第五、人禍

崇禎時期,天災不斷,百姓無法活命,紛紛造反起義,從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王二起義開始,經過洛陽之戰、襄陽之戰、成都之戰和山海關之戰,至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敗, 200萬農民起義大軍在黃河南北、長江上下十幾個省的遼闊地區,與明軍戰鬥17年,與清軍戰鬥14年;

崇禎時期,北方皇太極對於大明虎視眈眈,不斷騷擾,明廷苦於兩線作戰,每年的軍費開支高達兩千萬兩以上,國家財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餉的情況普遍,寧遠兵變時駐守寧遠的四川、湖广部隊因欠餉四月,總計五十三萬兩,士兵因為欠餉銀兵變,把巡撫一頓胖揍,巡撫羞憤難當上吊自殺!

第六、諸臣誤朕

李自成兵臨城下的時候,崇禎不顧皇帝的臉面求過所有的大臣,要求他們募捐將士們的餉銀,滿朝文武卻只募捐了20萬兩白銀,李自成在投降的文武大臣手中卻壓榨出了2000萬兩白銀。

為了對付皇太極,崇禎每年都在軍事上花費大量的銀子,但是這些銀子真正到將士們手中的有多少?崇禎拿出100萬兩,真正能夠到將士們手中的僅僅不到70w兩,對於這種事情,清流們,注意是清流們回答崇禎說:「早就這個樣子了,不要太奇怪!」

這是一群沒有氣節的文人,怪不得崇禎臨死之時會說「諸臣誤朕也!」

第七、崇禎有氣節

朱元璋說,大明不和親;朱棣說,天子守國門,朱由檢面對要不要南遷一事,思量再三後說,國君死社稷。所以崇禎沒有南遷,而是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

上弔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

「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自己作的唄,那會兒有孫承宗,孫傳庭,盧象升,曹文詔,洪承疇,祖大壽等等,既有帥才又有將才。但崇禎剛愎自用,志大才疏,自身能力嚴重不足,一手好牌打個稀爛,這些人才不是被冤殺就是被逼棄官,或者崇禎微操把本會妥善解決的問題搞的更亂。

倆字,活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