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這問題問的就有問題,額,中華文化還真是博大精深啊哈哈!

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而且還是一個皇帝,是不能用好與壞來定義的!其次,隋煬帝本身就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他弒父殺兄,窮兵黷武,強征勞役,令民不聊生,各地大舉義旗,最終導致隋朝滅亡!

可是他同時也是一個實幹家,他帶兵平定陳朝,他打通絲綢之路,迫使突厥分裂,他開創科舉,重視教育,他開通運河,注重發展南北方經濟,他所設的三省六部制度甚至一直延用到了清朝!

隋朝是唯一一個在國力蒸蒸日上,迅速發展時被滅的朝代,隋朝滅亡之前還有附屬國前來朝貢!

他不重視國民,大舉徵用人民,開運河·征討高句麗,導致民不聊生,哀鴻遍野,這樣來看的話,他還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人!

可他同時又重視教育,重視國力發展,征討高句麗所為的也是國家的大一統!他不畏嚴寒酷暑,穿過荒漠遠巡西域,這樣的苦一般的帝王還真不一定能吃的了,且看唐朝嘴鼎盛的時候都達不到隋朝的程度!從這一點來看他又不失為一個明君!

所以單純的用好與壞來界定他的為人並不嚴謹,當然如果一定要說的話,我覺得這小子還真不是啥好人,草菅人命,連親爹都殺,放現在就是妥妥的殺人狂魔啊(開個玩笑啊哈哈)


做為一個封建帝王,不好單單用好與壞這個標準來評價他。隋煬帝這3個字就具有了爭議性。沒造福當朝百姓,東征西討,窮奢極欲,大興土木,百姓認為他不好。現代人又把功績算在他頭上,而忽略了千萬百姓的生命!就像我們認為東條英機應該死無葬身之地,但日本人卻把他供在了靖國神社。如果希特勒「解放」了全歐洲,德國人和殖民地又說他是千古元首吧?!問題都有兩面性。但出於人道,或是以人為本的原則。一切不珍惜人民生命的帝王將相都是應該掃入歷史的垃圾堆!因為人生來平等,生命只有一次。沒有人可以踐踏它。

隋煬帝的功在他的過面前不值一提,因為他沒有尊重生命。


隋煬帝壞不壞這個問題不好說,打他確實是一個沒有成功的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沒有小說中寫的那麼荒淫,有著很多對後代的貢獻。例如科考就是隋煬帝發明的,還有他組織人編纂的《大業律》一直影響著後世,他主持的大運河,在他之後的一千多年裡一直是連接中國南北方的重要交通方式。

隋煬帝的亡國是因為其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他在位期間,三征高麗是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三次征伐,使得大隋王朝國庫空虛,人民流離失所,天下烽煙四起,各路義軍紛紛舉起反隋大旗。這時的隋煬帝不是選擇反躬自身錯誤,而是選擇一味逃避,不聽大臣勸阻,跑到江都(現在的揚州)躲避,最後被權臣也是奸臣的宇文化及殺死。而天下則落到了李氏手中。


隋煬帝和秦始皇,漢武帝等性格都比較像。做事風格也都差不多,對國家貢獻也都很大。秦始皇修長城,漢武帝打匈奴,隋煬帝開運河。那我也可以反問一句秦始皇、漢武帝壞嗎?所以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地說壞或者不壞。下面具體進行闡述:

第一,隋煬帝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想用一代人來完成幾代人需要完成的事情,造成天下大亂,狼煙四起,大隋破滅。他做事太急了,這需要慢慢來,農民承受不起這麼嚴重的負擔,但是他做的這些大型工程,真的是歷史上比較需要的,對於後世的貢獻舉足輕重。

第二,三征高麗到底是對是錯,為什麼要不停徵伐高麗。因為高麗在漢朝時,屬於中原王朝的領土。所以此後無論是隋還是唐都要征伐高麗。再當時看來,收復高麗,才算完成國家統一,中國領土必須完整不可分割。三次大征伐,加速了農民起義的步伐。

第三,隋煬帝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滅南朝,完成南北一統,結束了自五胡亂華以來國家長期分裂,長江南北不能溝通的局面。這也是大功一件。否則長江以北的人和長江以南的人隔閡不斷加深,不利於文化的傳播。其才華橫溢,就是一般的詩人才子也不能相比較啊。隋文帝的才華真的算是一絕。

第四,隋朝的滅亡是在國家不斷發展和繁榮,整個局面蒸蒸日上時期滅亡的。不像其他王朝是在不斷走下坡路,走向了滅亡。隋朝滅亡前期還有附屬國前來朝貢。

第五,隋煬帝並不是完全貪婪奢侈的生活,其在位期間,不懼嚴寒,穿越沙漠和雪地,遠巡西域,吃不了苦是做不到這些的。

第六,隋煬帝臨死前並沒有害怕和畏懼,而是視死如歸,頗具氣概。

這個人到底怎麼樣,歷來爭議都比較大。不同人有不同說法。但是不管怎麼說,他的貢獻無可否認。


人很壞,能力半好不壞


那個皇帝不壞?那個人能做到所有人都說他是好人?好與壞用什麼劃分?你把標準說一下,我再說好與壞。


不能用壞不壞來表達,一個歷史人物,開運河興科舉,修長城,八方來朝,有功有過,個人覺得功大於過


不壞不壞,千古一帝


歷史由勝利者書寫,終大唐最鼎盛時期也沒有恢復到隋朝的水平。算不得壞


被黑的太嚴重了。成王敗寇,討論起來也沒什麼意思,只要以一個平凡人客觀的態度看歷史就行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