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葉浮生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回大地,萬物都呈現出勃勃生機,有的地方春風拂面,有的地方春日暖心,有的地方春雨潤如酥。不論「春」帶來的是什麼樣的氣候,人們心底都湧出幾分炙熱的希冀,讓人忍不住想要擁抱自然,和山山水水、花草樹木融合在一起,去體會那種詩意和舒坦。於是,春日踏青在我們的文化裏應運而生。

漢代基本上承襲了先秦「迎春」的習俗,每年春分一過,帝王貴族們便借著「迎春之儀」,常常在春和景明的日子裡,流連於美麗的春日景色之中,與民同樂。而郡縣的父母官們春行,卻抱著更加沉重的心思,他們希望藉此,來鼓勵農民們早些播種,別錯過了農時。老百姓們則趁著迎春盛會,也大操大辦了起來,宰羊殺豬、卮酒聚餐,活脫脫把這段時間當作節日來慶祝。

魏晉年間,遊春踏青的日子被命名為上巳節,日子則改定在農曆的三月初三日。文人雅客們在這一天齊聚小溪流水之畔,在流水之上放上盤子,盛著美酒佳餚,沿水而坐的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拿到喜歡的喫食,大家有的談詩論畫,有的引吭高歌,好不快哉!在「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蘭亭集序》(節選)

永和九年(353),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不得不說,文人墨客總是能為普通的節日增添無限的雅趣,「流觴曲水」從此成了愜意生活的代名詞,人們只要念及魏晉時期的那場盛會,就會對那飄逸灑脫的魏晉風骨無限神往。以至於到了宋代,老百姓們還在爭相模仿當年的盛況,在池邊、溪邊重現著那段遊春的樂趣。

隋唐是踏青活動非常盛行的年代,由於開放的民風,在踏青的日子裡,總能看到胡服短打裝扮的女子策馬在山林水邊賓士,欣賞著春日的景色,放鬆自己的心情,著名畫家展子虔的《遊春圖》中就描繪了那時的情景。約從唐代開始,踏青逐漸和掃墓合二為一,在掃墓的同時,伴之以踏青遊春,在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裏騁足青青原野,權作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

《寒食城東即事》

王維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踘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裏。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裏,他就生動地寫出了人們當時掃墓踏青的一系列活動,比如賞花、蹴鞠、盪鞦韆等等,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孟浩然也有「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白居易《會昌春連宴即事》寫他與劉禹錫、王起三人宴會聯詩,這年寒食、上巳二節相連:「元年寒食日,上巳暮春天。雞黍三家會,鶯花二節連。」而劉禹錫聯句雲:「陌喧金距鬥,樹動彩繩懸。奼女妝梳艷,遊童衣服鮮。」遊女如雲,衣飾鮮艷,說的就是上巳的踏青活動。

《全唐詩》中唐詩題目出現「上巳」和「三月三日」的有八十多首,足見詩人們在踏青季節的感觸之深。楊柳依依、桃花朵朵、遊人如織,最熱鬧而又最宜人的莫過於這個時節了。據說在上巳節前後,還有人專程跑到湖水中或是池塘中享受露天浴,以期洗去一年的黴運,迎來一個嶄新的開始。

宋元明清時期,上巳節漸漸被人們遺忘,而後起之秀清明節成為人們約定俗成的踏青時節,清明比上巳節稍晚一些,此時花開遍野、綠意更濃,南北方都進入了一年中最為和煦舒適的時節。人們已經不滿足於在周邊的小山丘春遊,開始去找尋那些春季盛景,南宋時期,杭州西湖就成為了遊春的好去處,西湖岸邊,遠遠望去,遊人三三兩兩,在湖光山色的映照中,醉倒在自然的饋贈裏。

在一個沒有電子設備的時代,人們彷彿更能在自然中尋到純真和快樂,自然所給予的一切都被完好無損地捧到每個人眼前,只要你想貼近,大自然就會毫不吝嗇地把最美好的東西投入到你的懷抱,還等什麼,與其在朋友圈裡點讚賞景,不如活動活動筋骨,去尋覓春天的一抹蜜意。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卓米詩辭彙(ID:shicihuicom)

詩辭彙官網:詩辭彙 - 傳承國學精華,賞析古文詩詞

本文由卓米詩辭彙簽約作者原創,版權歸卓米詩辭彙所有

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