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個很熱門的話題,目前累計瀏覽34萬人次以上,信仰是什麼?人活著需要信仰嗎?為什麼呢?,今天看到了電影《岡仁波齊》,這部非常小眾的藝術電影,2015年曾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映過。

導演張楊,一個在1997年就拿到了票房第三名的第六代導演,那部電影叫《愛情麻辣燙》,裡面的演員很多大家都認識,徐靜蕾、高圓圓、濮存昕、王學兵、徐帆、郭濤……。

2014年他帶領了一個團隊,用了一年時間,跟蹤拍攝了一羣普通人,一個老人、一個孕婦、兩個兒童、幾個年輕人,從芒康到岡仁波齊,2500公里,一段關於信仰的朝聖之旅成就了電影《岡仁波齊》。

01

岡仁波齊位於不毛之地的阿里地區,是世所公認的神山,被藏傳佛教、印度教和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在藏語中的意思即為「神靈之山」。岡仁波齊並非阿里地區的最高峯,但它終年積雪的峯頂配上其獨特的金字塔造型,讓它遠遠看去,便極具神山的威嚴。曾有許多登山者試圖攀登岡仁波齊,最後都以失敗甚至是死亡告終。後來,岡仁波齊被禁止攀登,前來朝聖的人,只能以轉山的方式進行。

故事的主角是位於芒康的普拉村村民,一位老人一直遺憾未能在自己兄弟生前完成去朝拜的心願,於是和侄子決定在過完藏曆馬年新年後(2014)去朝聖,村裡的人聽到,便陸續加入,一道踏上前往岡仁波齊的朝聖路(相信很多高山氂牛會員也是在這年去的岡仁波齊)它所有的「故事」,都是由老人、孕婦、孩子、失意的少年和有意贖罪的屠夫組成的朝聖隊伍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大部分時候,都是一些起居、喫飯、誦經、紮營等瑣碎的日常。以及,最重要的,磕頭。

影片不厭其煩地多次表現了隊伍中每個人磕頭的神情與姿勢:始終目光專註、姿勢規整、步伐穩健。途中也有個別人,不那麼嚴格地遵循步數規則,多走幾步才磕一個頭。當被偶遇老人糾正之後,便毫無怨言,立刻端正了姿勢與態度,重新回到隊伍中來。

如此的重複,再重複,叩首,再叩首,一行人從西藏最東邊的芒康,一路走到了拉薩,而後又從拉薩,走到神山岡仁波齊。2500公里的路途,沒有一個人落下一步。

這羣人究竟在尋求什麼,又得到了什麼。那便是信仰賦予一個人最充盈和堅實的內心,最終達致平和與安寧。這也是為什麼在結尾時當楊培老人去世後,會被認為是得到了幸福的善終的原因。

《好萊塢報道》評價這部電影——「它描述生死,不卑不亢,無喜無悲。」,不卑不亢,無喜無悲,是寧靜的力量,來自於信仰的加持。

所謂的信仰,根本不是你跟隨哪一派宗教。而是,你願意去崇敬那一些眼睛看不到無形之存有;

你願意去追求那些看似帶不來什麼現世利益的使命;

你願意在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的平凡生活裏實踐你所相信的;

你願意在一個大部分人都迷失在自己頭腦的世界裡尋找自己是誰,自己的天命何在。

02

那麼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對什麼是信仰,人需要信仰嗎?又有什麼自己角度的解釋?

第一個問題「信仰是什麼」, 一種類似三觀的東西,對世界、對自身、對幸福及對金錢等等的一套綜合認知模式。

以林語堂先生的《信仰之旅》來說明,他出生於中國本土的基督教家庭,父親是牧師,從小接受基督教的教育,長大後順理成章地成為基督徒,但是在遊歷了儒釋道思想後,對之前的信仰產生了懷疑,漸漸從原來堅信的宗教神殿出走。他想要自由地追求心底的呼聲,而不是為了向上帝負責。林語堂的看法與莊子很像。莊子說,人與自然相比很渺小,人的認識能力很也渺小,所以人要接受這樣的現實,順其自然。

後來林語堂體驗了人生百態後決定要回到神教殿堂裏。指引他要回到上帝身邊的,是他不知所從的困惑,找不到世界存在的目的,自己存活的目的,當他需要上帝的時候,於是上帝就來了。

這就是宗教的本質,宗教來源於人的孱弱和對未知的恐懼,當人獨自面對一個冰冷的世界不堪重負的時候,宗教就誕生了,那神靈或是解除他的疑惑,或是指明他的方向,或是充盈他的信心,或是肯定他的意義,總之,當他相信有個神與他同在,給他如此的支持的時候,他就重新獲得了信心與方向。「信仰」,發生的不僅僅是「信」,更重要的是由「信」而得到「仰」,有所仰賴,所以獲得力量。

第二個問題,那麼,人活著需要信仰嗎?人活世上,不可能沒有信仰。就是你超脫化外,不忮不求,甚至只想賴喫等死,包括堅定的無神論,包括「什麼都不信,我只信奉科學」,那些反對宗教的各種信誓旦旦,其實都是信仰的一種。

你怎麼理解這個世界、看待自己,宗教是其中的一種方式。本質就是你得相信有一個「更高的存在」。

如果你的生命中,沒有「更高的存在」,最終你會發現,你的信仰是沒有保質期的,隨時在崩壞,你自己也會崩壞,而你崩壞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只剩下殘破不堪的自己。

沒有更高的存在,你在人世生存,就只能依靠自己,你在面對災難時,你在試圖解答無法解釋的生命難題時,你抵抗所有的生命嚴冬時,包括最終,每一個人都得面臨「死亡」這個大限時,你都只有自己一個人。當你的生命結束時,你得接受「生命沒有意義」、「生命沒有出處」、「生命到此為止,再無其它可能」的孤獨結論。而這一切,只因沒有信仰,你沒有信仰,你就得比神佛還堅強。因為,你自己就是「宇宙中,最高的存在」。

03

信仰不是逢場作戲,不是作為形式上的信仰,而是生平一貫地作為精神支柱的信仰。——(日本社會活動家)池田大作

古人云,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說:三觀估計需要很長的時間和經驗積累才會成型,信仰也必須經得起時間的磨礪、經得起世俗的考驗。我從來不信沒有閱歷的人能有什麼固定的信仰,如果對很多事物無法完美解答並且向去尋找答案,那麼你的信仰就仍在發展中。如果有東西說服不了你,那麼你就需要尋找能說服自己的解釋。信仰這東西,本來就是一個人不停尋找答案的過程。

大概有相當一部分人會不解甚或嘲笑像《岡仁波齊》裏的主人公們那樣耗費大量的時間與財富去磕長頭的人。會嘲笑信仰佛主的他們依然會失去身邊的親人,依然可能會在朝拜的路上被石頭砸傷。我們不會理解的是,每當他們的生活遇到坎坷或是困境,他們總能在磕頭與誦經裏重又尋獲力量。

這讓人想起馬丁·斯科塞斯的改編遠藤周作同名小說的新作《沉默》。前往日本傳教的羅德里格斯神父的傳教事業在日本遭到了政府的毀滅性打擊,他的教友連同他自己,都被政府強令要求放棄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不然便要被折磨致死。為了保全眾多無辜教眾的性命,羅德里格斯最終還是選擇放棄自己的信仰,不再有基督像,不再有十字架,像一個平凡無奇的外國人那樣,度過餘生。但在《沉默》的最後一個鏡頭裡,棺樽裏的羅德里格斯的手心,還是緊握著一個十字架。對於虔信的羅德里格斯而言,信仰不再需要一切證明和結果,信仰就是信仰本身。

在現代都市文明中浸泡久了的人,幸福之所以遍尋不得,正在於太多人行事時考量的,唯有結果。甚至於不少人奉行的還是一種「只要結果,過程可以不擇手段」的信條。

當代都市中人困頓掙扎著苦苦追求的幸福,在《岡仁波齊》裏的主人公們身上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實現了。無關金錢,無關地位,無關聲名,甚至也無關身體的創傷與苦痛。幸福這一在我們看來含糊到難以定義的概念,在擁有信仰人看來,便是忠於自己的內心,傾其所有地去完成一件事。就像很多心靈雞湯都曾說過的那樣——重要的是過程,而非結果。

對於真正心懷信仰的人而言,信仰就不會僅是一切可供外化的形式與物質載體,更不會是渴望某種回報。所以,朝拜的人不一定虔心,祈求回報的也不算真正的信仰。信仰應當是《岡仁波齊》裏的主人公們那樣,在天地眾生之間面對佛主面對自我,無愧且坦蕩。

願我們放下各種「藉口」,放下各種煩惱,以信仰無畏生活。

內心的信仰 世間自知曉

作者:我是陳大頭(chan523777) / 寫一些說到心坎的文字


2017年上半年最火的電影除了《戰狼2》,就是那部看完後會有種辭職歸隱感覺的文藝片《岡仁波齊》。

不管你有沒有看過這部「無聊」的電影,狒狒今天都必須講講這部電影裏的11個朝聖者主演們(全是沒有經過表演學習的素人)

一位父親剛剛去世,想要完成父親生前和叔叔去朝聖心願的領路人;

一位照顧哥哥孩子大半生,想完成自己最後朝聖心願的72歲老者;

一個想要給之前在家裡做工去世的人祈願的三口之家,其中包括一個九歲的孩子;

一位一直宰殺牲畜而覺得罪惡很深,想要救贖屠夫;

一對妻子已經懷孕八個月的夫妻,想要給孩子和未來祈願;

還有次仁曲珍的妹妹以及兩個都是十幾歲的小夥子...

在這條朝聖之路上,從芒康到岡仁波齊,2000多公里,最平凡普通的11位藏民,沒有爭吵,沒有抱怨,沒有退怯,每走7、8步就全身匐在地上磕一次頭,歷時一年終於完成了這次的朝聖之旅。

儘管每個人去朝聖的起因都不相同,但在這條朝聖之路上從始至終都抱著為天下眾生祈福的使命。所有人的堅持,都源於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於信仰的堅定。

一個磕頭的故事,沒有幾句臺詞,全程安靜的電影,在晚上10點,影廳仍是座無虛席。這部小眾文藝的公路暖心電影的出名,不僅僅因為它的獨特——用朝聖作為主題。

最令人暖心的是,《岡仁波齊》後,這11位real演員,做了一件更加暖心的事!

文青們說,大學沒掛過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沒去過麗江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沒談過一場轟轟烈烈戀愛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沒有在埃菲爾鐵塔前跳廣場舞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而狒狒作為西藏的忠實粉絲,我必須為西藏打call:沒去過西藏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西藏,一個神聖的地方,去過西藏的驢友們都稱它天堂,因為它有最藍的天空,最潔凈的水,最真實的信仰。

但是,他們卻想對你說:

1.

2.

西藏的路,每天會接待成千上萬的人,而一個人怎樣才為人呢?我想,到了一個地方,他應該成為這裡的文化和氣息。

我自認為是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或者說我的信仰一直居無定所,也許是因為精神世界的貧瘠,才會被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在這個社會中,沒有信仰的人佔大多數,所有願望似乎都是無處安放的,那些顫抖著失溫的日子,我們或許也曾懇求過不知所蹤的神明,希望自己能走過這些傷痛和苦難。

我問過很多人,為什麼去西藏?大多數人說為了凈化心靈,為了心中的那份信仰。當他們回來後,一邊讚歎著雪域高原的壯麗美景,一邊卻向我抱怨說:西藏沿途怎麼到處都是成堆的垃圾?

我很納悶,為什麼他們從來閉口不談這樣的環境是如何造成的?

因為拍攝《岡仁波齊》,11位主演有幸走出小村莊,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他們也因此看到了不一樣的家鄉——遍地都是垃圾。

藍天白雲下不是一片青草綠地,而是塑料垃圾;聖湖雪山旁不是一片潔凈,而是易拉罐瓶。家鄉已不再是自己印象中的美麗,天路似乎不再照耀,一陣昏暗。

當他們在垃圾裏五步一拜,十步一跪,禿鷲在巨大的垃圾場上盤旋,無處落腳,場面震撼扎心!

所以,《岡仁波齊》後,他們選擇繼續走在朝聖的路上!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dd10009bda999b7f28d", "vname": "", "vid": "9975cd9ae67e4659ad5094ad73007667", "thumb_width": 626, "src_thumb_uri": "396b0000565ce68378e5",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dd10009bda999b7f28d", "video_size": {"high": {"h": 368,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5314044},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26, "file_size": 4830167}}, "md5": "1ab640f58e9d419bd4e75830b55b74e6", "duration": 112.25, "file_sign": "1ab640f58e9d419bd4e75830b55b74e6", "thumb_uri": "dd10009bda999b7f28d", "vu": "9975cd9ae67e4659ad5094ad73007667"} --}

你是否相信一個人微不足道的力量,可以改變一種現象?

我們的野心不大,想把西藏的垃圾全部帶走;我們的力量很小,所以需要你口口相傳;我們擦不亮天路,但我們能照亮內心。

和他們一起

【美麗公約,擦亮天路】

題外話:

參與朝聖的11個素人,從影片2013年11月拍攝完成至今已經3年半,這些朝聖的人們已經回到了普拉村。

屠夫江措旺堆在磕頭之後,腿腳比以前利落了,不再殺牛宰羊;尼瑪扎堆一家沒什麼變化,楊培爺爺依舊在山上放羊;斯朗卓嘎依舊放牛砍柴做家務,普通話退步了,目前沒有生育;在朝聖路上生下孩子的次仁曲珍又生了第二個孩子,如今大兒子丁孜登達已經3歲多了;仁青旺佳由於身體原因,仍然在家放羊,見過世面之後,他更成熟了;達瓦扎西離開村莊,到大理、拉薩打工至今……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

微信公眾號:N29度(HTIT-N29)


關於《岡仁波齊》,我纔看過不久~先說結論,我覺得很好看,對於走過318國道的我來說,滿滿都是回憶?

十一個藏民用一年時間,從芒康出發,磕兩千五百公里的頭,去神山岡仁波齊朝聖。

他們之中,有終生未走出大山,寄望於來世的老人。

有即將臨盆的孕婦

有殺生太多怕遭報應的屠夫

有尚且懵懂的九歲小女孩。

有渴望大千世界的十八歲少年。

這支奇怪的隊伍,讓我想起一句對《西遊記》的調侃,「這是一個和尚、一隻猴子、一頭豬和一條魚取經的故事」。

他們有著怎樣的過往?會遭遇什麼考驗?

說實話,光這個設定,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在影片裏,我見到了西藏美麗的風景,見到了一羣虔誠的人們,當他們虔誠朝拜的時候邊上是呼嘯的貨車,神聖之都拉薩商業化,他們在晚上沒人的街道朝拜,還有楊培老爺爺臨時之時,這些都是感動的點。

它拍攝的平淡如水,沒有特意煽情和炒作,而是留更多空白讓觀眾自己去想,去體會什麼是虔誠。全程沒有配任何背景音樂,很多鏡頭若加了背景音,那絕對呈現的是另一種效果。甚至臺詞都少之又少,聽到最多的就是木屐拍打以及在地上滑動的聲音。芒康,左貢,然烏,東達山,米拉山,布宮,大昭寺,等等,一幕幕熟悉的鏡頭。整部電影的每個鏡頭彷彿都可以帶我重憶318川藏一路的歷程。影片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沒有大手筆的投入,沒有明星大腕,沒有炫人的特技,但是,他寫實的手法,哪怕是用手搓糌粑喫的細節,都真實的還原了藏族人的生活。朝聖之路,需要信仰,堅持,執著,其實,無需用太多語言描述,因為,這一切,已經融入藏族兒女的生活中。

西藏在我的心中就是信仰和堅持的象徵。導演的想法也很獨特,因為沒有劇本,電影裏的「演員」自己都不知道他們會做什麼,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朝著聖地前進。電影中有人老去,有人新生,這種生命的自然循環讓人震撼。尤其是當你知道電影裏的生老病死都是真實的時候,你會感到自己的渺小,我們的生命永遠都不會超越自然和信仰。

這是一場心靈之旅,雖然樸實但卻震撼人心,沒有都市的浮躁矯情,沒有俗世的紛擾物質!對我來說 ,相當於看了一部西藏回憶錄 。我敢肯定,如果沒有到過西藏的經歷,沒有走過318國道,沒有對藏族的瞭解和熱愛,沒有一種情節,很多人會在電影院睡著。

對此,我只能說,懂得人自然評價高,不懂的人就是去睡覺的,自然評價低~


冷峻的雪山上很多朝聖者倒在半路,亦如人生;

我們在黑暗中並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

有這樣一部電影,演員全部是素人,劇情簡單到不像電影,甚至全程也沒有什麼人物衝突,整場電影全程就是10個普通人和一個孕婦徒步的故事。

他們邊走邊拜,這一走就是2000多公里,只是為了去自己心中的「聖地」。

圖為岡仁波齊的演員陣容

這就是《岡仁波齊》。電影的鏡頭十分客觀平靜,一羣藏族人平靜又堅定的走在去朝聖的路上,沒有一句豪言壯語,沒有什麼上綱上線的意義,甚至沒有一絲踐行信仰的狂熱感,這種朝拜對他們來說,就像一日三餐一樣平常。

可能正是因為這種平淡,所以更加動人。

在我們看來,徒步2000多公里去朝拜祈福,喫力不討好。

極其好奇藏族人是出於怎樣強烈的宗教信仰和心力去做這件事,所以我懷著極高的敬意瞭解了朝聖的文化。

圖為岡仁波齊中朝聖的小女孩

朝聖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行為?

朝聖本來是具有佛教信仰的羣體,特別是藏傳佛教的信仰者和藏文化的愛好者到西藏進行一種宗教性的朝拜活動。

在朝聖途中必須磕長頭,這是藏傳佛教中最至誠的禮佛方式之一。

磕頭朝聖的人在其五體投地的時候,是為「身」敬;同時口中不斷唸咒,是為「語」敬;心中不斷想念著佛,是為「意」敬。

如此三者才能統一。統一方能心誠。心誠方能贖罪。

圖為朝聖的禮佛方式-磕長頭

有很多對朝聖感興趣的人,也曾踏上這條艱苦的路,可是當你堅持的事情你從心裡並不足夠認同的情況下,你很容易就會放棄。

大部分人都敗給了自我懷疑和目標缺失,所以他們的朝聖之路常常在途中就結束了。

藏族人不一樣,他們有強烈的宗教信仰,他們有羣體的文化認同,這些東西讓他們有勇氣面對這條路上的一切困難和孤獨。

圖為磕長頭專用的工具

那他們的信仰到底從何而來?

廣大的勞動人民其實一直非常務實,那些玄之又玄的東西吸引不了他們。

所以一般平民對於宗教的態度一向是不甚熱情的,藏族人民何以有如此強烈的宗教信仰,朝聖這一行為從何而來?

這個因素著實比較複雜,跟地域、文化等都有很大關係。

藏族祖先在青藏高原生活,漫長的生息繁衍中,不斷地和大自然作鬥爭。

天地間各種因素極為嚴重地影響到人們生存,而他們又沒有能力控制這種現象的時候,順理成章的他們對自然現象產生了崇拜。

而之後就誕生了藏族人民特有的教派——本教,它的出現標誌著藏區原始宗教的誕生,本教的主要教義中十分崇拜天、地、水、火、雪等自然之物。

再加上藏區人民與山的關係非常親密,生活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山地在他們的文化中是一個基本的空間因素。

逐漸地山地成為了一切生活和信念的基礎,也是他們認識自然的根源。

電影的名字《岡仁波齊》,實際上是一座山的名字,岡仁波齊與梅里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並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

在原始藏族本教的信仰中,十字水晶金剛杵形狀的岡仁波齊山,向下延伸到魯界,山峯向上插入神界,貫通了本教的宇宙三界。所以岡仁波齊被排在四大神山之首。

圖為岡仁波齊山

傳說認為本教神祗鼓基芒蓋下凡時射下一道光,射在岡仁波齊山上之後消失不見,然後以一個白色野氂牛的形象出現在岡仁波齊的貝欽下凡山,那裡是他下凡人間的第一個落腳點。

這個傳說奠定了岡仁波齊在藏族本教裏神山的地位。

在藏族的宗教文化裏認為:

朝聖者轉山一圈,可洗去一生的罪孽;

朝聖者轉山十圈,可在五百個輪迴中免受下地獄的痛苦;

朝聖者轉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

朝聖者在岡仁波齊的本命年馬年轉山一圈,可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相當於常年轉十三圈的功德。

這便是這麼多藏族人不遠千里跋涉到聖地「朝聖」的根本原因。他們希望能夠用這一世的虔誠以換取精神上的純凈和靈魂的超脫。

朝聖朝聖,其中的「聖」究竟指什麼?

其中的「聖」的範圍比較廣,今天統一的說法是指:三大聖湖、四大聖廟和八大神山。

三大聖湖:納木錯、羊卓雍錯、瑪旁雍錯。

其中瑪旁雍措藏語意為「永恆不敗的碧玉湖」,是世界上多個宗教認定的聖湖,也是亞洲乃至整個世界最負盛名的湖泊之一。

圖為瑪旁雍措湖

四大聖廟:布達拉宮、大昭寺、小昭寺、白居寺。

其中布達拉宮是大家最熟悉的,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布達拉宮是當前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宮殿、城堡和寺院於一體的宏偉建築,也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羣。

圖為布達拉宮

八大神山:喜馬拉雅山、岡仁波齊、苯日神山、雅拉神山、阿尼瑪卿山、拉瓦格博峯、墨爾多神山、尕朵覺悟山。

其中聞名遐邇的喜馬拉雅山脈 ,藏語意為「雪的故鄉」,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其中有110多座山峯高達或超過海拔7350米。

圖為喜馬拉雅山脈

曾在一本書中看過這樣一句話:「身體和心靈,不僅需要休息,而且需要不斷的磨練。」

每一座燈火輝煌的城市背後,都有無數背負著責任與夢想的打拚者。為了心中的理想,我們每個人都在奔波忙碌、一直前行。

雖然我們不像藏族人民一樣擁有宗教信仰,但是我們為了生活從來不曾停下腳步。

我們不為靈魂超脫,也不為靈魂贖罪,只為了能夠給自己所愛的人更好的生活,只為了去感受精彩的世界。

每個人都在朝聖的路上,不要停下腳步,像藏族同胞們一起走下去吧,沒有什麼可以打倒你。

為了自己的岡仁波齊,前進。

不要怕理想太遠,不要怕目標太大,像朝聖一樣一步再一步,山就在那裡,只要不曾停下腳步,你終將到達朝聖者的天堂。

關注個人公眾號「人生研習社」:為您講述不為人知的人物故事


岡仁波齊在藏語裏的意思是——神山。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確的,但若干年後,人們仍可以從這部影片裏,看到有一個民族還這樣生活過。神山聖湖不是終點,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棄平凡的理想和信仰,熱愛生活,我們都在路上。」——導演張揚

這部電影沒有腳本我是剛百度知道的,有些震驚,顛覆了我對電影的概念。但確實是沒有編排好的樣子——情節被弱化了,沒有跌宕起伏的套路,一切都發生得很自然。整部電影都是一種淡淡的、平靜至極的感覺。哪怕有生、有死、有突發的車禍都沒有太強烈的喜怒哀樂。而且除了拍擊木板和汽車駛過的聲音,基本沒有音樂,以至於電影放完之後,樸樹的聲音響起,片尾曲出現時,我都捨不得離開。

這又不完全是紀錄片,雖然劇照人物每個人都出演的是自己,但是有一些需要人物配合擺拍的成分,因為這個原因,他們還受到了其他朝聖者的唾棄。西藏人很簡單,所以他們的唾棄也是貨真價實的,直接往他們身上吐口水。後來還是因為一個喇嘛的開導才得以順利進行。

一年的時間跟朝聖者同喫同住,挖掘素材,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沒有經過藝術加工的故事顯得那麼的尋常,尋常到不能稱之為「故事」。1200公里,一年多,每一天都在磕長頭中度過在我們看來是多麼的神聖和不可思議,但於藏民,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這部電影的目的便是——如實的還原了藏民們這一部分生活。

電影一開場,說的是「為什麼要去岡仁波齊朝聖?「

「一生都只是跟在牛屁股後面」的楊培老人已經72歲了,他自己知道這一生過於簡單和平淡,於是希望在即將離開這個世界時完成去拉薩朝聖的心願。他的侄子為了報答他的恩情,決定幫助他實現這一心願——在岡仁波齊本命年的時候帶他去朝聖。這個事情很快就在親戚朋友們傳開了,很多藏著朝聖心願的人都開始蠢蠢欲動——宰殺過很多的牛心裡不安的屠夫、家裡建房子死了兩個人的年輕人等等,甚至包括一個孕婦、一個孩子。

一羣11個人,組成了一支朝聖的隊伍,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在親人們羨慕和鼓勵的目送下,開始了朝聖之旅。

當他們手中的木板第一次擦過地面,整個人滑出去的時候,坐在黑暗的電影院的我,瞬間淚流滿面。這是一場出發就決定了一定要達到終點的旅程,中途不能輕易放棄。所以滑出去的那一瞬間,便是一聲莊重的承諾,是邁出了讓自己的靈魂得以圓滿的第一步,是告訴自己未來路上的所有艱難險阻都必須克服的決心。神聖的感覺油然升起。

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體量過來的

白色的雲彩是我用手指數過來的

陡峭的山崖我像爬梯子一樣攀上

平坦的草原我像讀經書一樣掀過

這是朝聖的人都會唱的一首歌。「命運好的人都當了喇嘛,命運不好的人只能去遠方……」去遠方是為了磕長頭、轉山。磕頭,是很好的——這是流淌在藏民們骨子裡的虔誠。

孩子因為頭疼跟母親說。父親說,頭疼就不要磕頭了。母親卻說:「女兒你要磕頭,磕頭很好的,磕頭會長見識……」

磕長頭是有講究的:頭上不能戴帽子、頭繩;走幾步嗑一下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看你許的什麼願,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不能多走;磕頭的時候額頭一定要碰到地面;內心一定要充滿虔誠;要在心裡祈福自己幸福平安的同時,也祈福其他人能獲得幸福……

在朝聖隊伍中,理論上有兩個人是不用磕頭的。一個是開車的司機,車上裝著這支隊伍一年的生活物資和用具;另一個是拿著轉經筒帶路的老人。這支隊伍因為有孕婦,所以她成了特殊人員,跟老人並肩同行。

為什麼母親會說:磕頭會長見識?

一次完整的磕長頭,意味著在簡單的羊皮護具下,用血肉之軀去觸碰堅硬的水泥馬路、坑窪不平的泥濘大地,每一次匍匐前行都是對自己的挑戰,每完成一次都是戰勝自己內心惰性和恐懼的一次勝利。所以,不斷的磕頭會磨鍊人的意志,在信仰的指引下,人在精神信念上的自我挑戰和圓滿達成。

藏民們不懂這些深奧的道理,他們只知道,朝聖完了,將變得更加的強大,看問題會更加豁達,內心就會煥然一新,該贖罪的都贖了,該放下的都放下了,該釋然的就釋然了……這就是長見識。

當他們不管周邊的環境多麼的惡劣,心中揣著自己堅定的信念——旁若無人的匍匐在雪山、泥地;匍匐在燈火闌珊的街頭;匍匐在所有必經的路上,不管誰見了都會對這種「旁若無人的虔誠」肅然起敬——這就是朝聖。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宿命。從生到死的旅程,何嘗不是一場百感交集的人間朝聖。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岡仁波齊。而我們現在每走一步,做每一件事,都在朝著心中的岡仁波齊「磕長頭」。是否虔誠;是否少磕了一個頭;是否心懷眾生的幸福……都決定了能否早日到達。

願你,早日抵達。

END


導演張楊這兩天在微博上的熱度居高不下,而究其原因,則是因為一名自稱「三毛轉世」的文藝女青年在微博上自稱與導演張楊曾經在一起,並且公然示愛。並感謝其妻子,將張楊照顧的很好。該視頻一出,瞬間引爆網路。人們似乎還沒搞清張楊是誰,就已經在網上開始熱議。而對於喜歡電影的朋友,對張楊這個名字應該不陌生。在去年中國電影市場上曾經出現一部非常優秀的影片,它的名字叫做《岡仁波齊》。該影片利用固定鏡頭輔以遠景、全景、中景,來表現藏區人民在惡劣條件下,堅持朝聖的這麼一個故事。該影片引起許多評論家和觀眾的熱議,該片的導演還因此被中國導演協會表彰為「年度導演」,而這個導演就是張楊。

張楊出道時便一鳴驚人,他的處女作作品是1997年的《愛情麻辣燙》。這部電影由高圓圓、徐靜蕾主演,展現了當代城市人的愛情和生活。毫不誇張地說,這部影片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經典影片之一。而張楊這部處女作作品,讓其獲得第1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和第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不得不說,這樣的起點是非常的高了。

而導演張楊並沒有因為《愛情麻辣燙》的成功,變得迷失方向。時隔一年,便創作出讓人驚艷的《洗澡》。提到這部影片,必須提到一個獎項。大家都知道馮小剛導演有一部影片叫做《我不是潘金蓮》,該影片不僅在第64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影片,還幫助范冰冰拿到了自己第二個A類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而正是因為馮小剛和范冰冰在網路上極高的關注度,也使得人們對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有了認識和了解。那為什麼要提這個電影節呢?因為張楊憑藉他的第二部電影作品《洗澡》和第五部電影作品《向日葵》兩獲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銀貝殼獎」。

而張楊的成就還不只有這些,他在2007年是曾經執導過一部公路電影《落葉歸根》,這部影片由趙本山主演,講述了民工老趙為使好友老劉死後「落葉歸根」,一路上歷盡艱難將老劉屍體運回老家的故事。這部影片不僅讓其獲得臺灣金馬獎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還讓他摘得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獨立影評人(全景單元)的最佳電影獎。由此可見,張楊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電影人。可以稱得上是,國際大獎收割機型導演。

從張楊的作品中不難看出,他是個非常關注中國社會變化和中國普通老百姓生活的一位導演。他專註於人們的內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表達。例如他通過拍攝《飛越老人院》展現老人院裏一羣老人為了實現各自人生最後的價值,作出種種冒險,從而表達老年人自身精神需求的社會現狀。再比如講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10個普通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前往2500公里以外的岡仁波齊朝聖的《岡仁波齊》,通過影片的拍攝,他展現藏區人民的真實生活,讓人們關注信仰這件事。這些影片給觀眾們帶來的思考,具有非常高的社會價值和人文教育作用。也因此很多觀眾評價張楊:他是一位具有強烈使命感的電影人。

而對於一個文藝女青年而言,愛上滿腹才華的男性導演,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只是誰都沒想到,女青年通過網路將她與張楊之間的事情,公諸天下。張楊對此事不作回應,而女青年已經剃髮斬斷情絲。我們無法得知當事人的真切感受,只能通過張楊的電影,去探尋那個答案吧。


岡仁波齊這部劇現在還沒有完全上映,但是讀了大概簡介後就可以知曉一二,在青海湖畔五百多公里的泊油路面上,便可以看見朝聖的隊伍,大到七八十歲的,小到五六歲的,男女老少的隊伍比比皆是,這是一種信仰。

磕兩千五百公里的頭,去神山岡仁波齊朝聖。

不同於都市氣息濃烈的打打鬧鬧迷茫困惑的「路上」,這裡的「路上」安靜無比,路上只需要做一件事:磕長頭。

馬達聲、喘氣聲、說話聲、風吹來的聲、雪落地的聲、柴燃燒的聲……沒有多餘的配樂,平靜地表現一羣人的朝聖之路。

藏族人的生活觀、生死觀在這條路上生動展現。

在藏族人民的信仰中,有所謂的「轉山」儀式,藉此能得到罪孽的洗脫和身心的凈化

影片的故事開始於此,在西藏普拉村的一位藏族漢子尼瑪扎堆。

為了幫叔叔完成朝聖的願望,選擇在新年過後帶他上路。

這一年剛好是藏曆馬年,是釋迦牟尼降生和成道的年份,也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

在這一年當中,轉山一圈,據說可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對藏民來說尤其重要

村裡的人聽到這個消息,便陸續加入,一道踏上前往岡仁波齊的朝聖之路。

隊伍中,有即將臨盆的孕婦,有終日喝得醉醺醺的屠夫,有身患殘疾的少年,有蓋房子遭遇家人死傷的中年夫婦,還有他們懵懂的9歲女兒。

這些人即將踏上的是一這段海拔4000多米,長達2000多公里的信仰之旅

這一年裡的大多數時間,除了磕頭、走路、休息、念經、進食、睡覺外,沒有其他。

這羣藏民的手上都綁著一塊兒長方形木板,頭頂,胸口,腰下,三次拍打,跪地滑行,低頭,叩首,起身,再繼續

在藏族人民的信仰中,有所謂的「轉山」儀式,藉此能得到罪孽的洗脫和身心的凈化。

無論風吹雨打,積雪遍地,他們都要義無反顧地跪拜前行,匍匐、起身、再匍匐,如此跪拜著走完這段尋求心靈凈化的旅程。

這羣藏民們,有的人是為了洗刷心中罪孽,更多的人則是為了眾生祈福,他們帶著那些不能朝聖的人的心願,在虔誠的儀式裏走向心中的聖地。


看完《岡仁波齊》這部電影,這幾日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這是我近年來看的最讓自己覺察靈魂的文藝作品。

這是一個朝聖的故事,所有人,帶著自己不同的故事,但是帶著一個相同的信念,一起磕長頭,去完成自己的心願,完成自我的救贖。

影片內容簡介:

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

這支隊伍裏有時日不多的年邁老者、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家庭遭遇不幸的中年夫婦及他們9歲的女兒扎扎,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路上一度曾經是十二個人,因為有一個小孩降生了,但是最後老人去世,這一羣人又變成了十一人。

觀這部影片,你對虔誠、信仰、人生、命運等會有新的思考。

畫面大篇幅的西藏自然風景,人在其中,顯得那麼渺小那麼突兀那麼臟,但是你又會覺得人是那麼偉大,他們看上去髒兮兮的樣子,卻有著乾乾淨淨的靈魂。每一個人的面容,如此祥和真摯,孩子的笑容足以用陽光燦爛來形容,每一句並不高聲的話語卻彷彿蘊含著無比的力量可以直抵人心。

不僅風景自然,人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你都覺得那麼自然。

埡口上空的經幡,被風吹動得嘩嘩作響,磕長頭的人雙手合十,表情卻那麼的平靜,身影那麼的堅定。走幾步,撲下去的那個動作,沒有半點會覺得摔倒摔傷,而是義無反顧,不夾雜半點擔憂,直接就臥倒,五體投地,不管前方是泥濘的道路還是決堤的水流,甚至內壁落石不斷,他們也不會小跑哪怕一小段,也要一步一步磕頭過去。他們接受朝聖路上遇到的一切,不驚訝,不抱怨,不躲避,不偷懶,不耍心機。每一步都要像第一步那樣走下去,開始了就在路上,不停歇(正常的休息和因為類似發生車禍、生小孩耽擱的不算,指的是選擇了遠方,就堅持到底,短暫休整是為了更好的前行而不是停止)。

這讓我想起張國榮在電影《霸王別姬》裏的一句臺詞:

說好的是一輩子,少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是一輩子!

張國榮本人是最近天真的一個人,飾演的程蝶衣更是如此。選擇了就要一絲不苟一分不少的走下去。讓人哀嘆讓人憐惜也讓人欽佩。

《岡仁波齊》裏的十一個藏民也是如此,他們既然說了去朝聖,那就一定要出發,出發了,就一定要磕長頭去,第一步怎麼磕,最後一步也當如此。即使路上遇到車禍,車頭壞了,大家只好拆下車頭,男人推著車廂載著他們的隨行物品繼續前行,女人和小孩及老人繼續一步一磕頭,推了一段路程,男人繼續返回剛才開始推車的地方,繼續磕頭前行,如此反覆。

幾乎整整一年的時間,2500公里,每天只能磕不到十公里的路程,年輕的孕婦還在路上生了一個小孩,可是這並沒有組織繼續前行的朝聖之路,沒幾天就帶著剛出生的嬰兒一起上路了。

這一路,像極了一生,有陽光明媚,有花田青山,也有狂風暴雨和寒風飛雪,有意外發生也有驚喜降臨,有人出生也有人死去。他們幫助了別人,原諒了別人,他們也接受了別人的幫助。路上遇到的一切,都可以算是意外,沒有人能預想到第二天到底會發生什麼,但是他們會去面對,心中無懼,而且他們解決了所有遇到的問題,前面有水,脫下羊皮褂子和厚重的外套,磕過去!發生車禍了,原諒著急送人去拉薩救命的對方,他們拆下車頭,推著車廂繼續前行!沒錢了,就地在附近打零工掙取接下來的路費。他們心中有信仰,磕長頭到聖山岡仁波齊,所以不懼一切無常,也不會花心思去擔心明天會發生什麼,也不會抱怨。有時候實在是遭遇了太不可思議的不幸,如晉美一家,,因為去年家裡蓋房時,幫忙的工人發生車禍,死了兩人,賠償讓他們背上了巨額債務。他們也想走朝聖之路,為死去的亡靈超度祈福。在一起睡前的誦經活動中,他也只是發問:「老天是不是有時候不公平?我的爺爺什麼壞事沒做過,我的父親也沒做過壞事,我也沒做過壞事,為什麼這些事發生在我身上?」之後是平靜,有那麼一會兒,領航人尼瑪也沒說什麼大道理,好像說了這樣一個意思,不是你一個人經歷了這樣的遭遇,我們儘管去做我們能做的,去做就是了,來朝聖磕長頭是祈願大家和平,眾生幸福。

他們內心如此寧靜,彷彿他們窺見了真諦。一切都是無常,一切無常都會變化,也會過去。朝聖之路,繼續前行,人生之旅,繼續前行。

有一個情節,轉山轉得差不多的時候,他們搭帳篷的地方很冷,有一個年輕人在旁邊升起了一堆火,老人家邀請那個人進帳篷睡覺,說外面太冷了。年輕人接受了老人家的邀請。那天夜裡,老人家一直在咳嗽,第二天,起牀的時候,尼瑪發現叔叔走了。一行人開始是十一人,生了小孩是12人,老人邀請年輕人進帳篷後是13人,但是老人去世了,又變成了12人,這中間有什麼隱喻呢?我需要再看一遍。


《岡仁波齊》丨這就是藏地的信仰

如果你去過西藏,一定遇到過那些拿著護手板,圍著羊皮裙的朝聖者,他們幾步一匍匐,旁若無人地朝著心中的聖地前進。他們的虔誠和堅決每每會令人驚詫萬分而又欽佩不已。影片《岡仁波齊》記錄的就是這樣一羣朝聖者的漫漫征程。

對於外界之人來說,藏區最有名的山是海拔之最珠穆朗瑪峯,但對於藏傳佛教而言,岡仁波齊峯纔是心中的聖地,去那裡轉山叩拜可洗凈罪孽,求得幸福。這也是《岡仁波齊》中尼瑪扎堆等十餘人的朝聖之旅的因由。這一行人中,有老人有孕婦有兒童有屠夫,他們有的為了完成長輩的夙願,有的為了尋求佑護,有的為了消弭自身的殺生罪孽,在聖山的召喚之下殊途同歸地踏上了艱辛旅途。

人的一生之中總會有那麼一些地方是魂牽夢縈的,特別是對於精神層次上升到一定高度的人而言,這種牽掛的緣起更能催生出一種莫名的衝動,這或許就是佛所說的緣。但是一些人走遍千山萬水也終究是率性而為的,和《岡仁波齊》中有著虔誠宗教信仰的這一羣人始終不同。前者是對一種情境的體驗,後者是尋求精神的救贖。

《岡仁波齊》中的這羣朝聖者相攜上路,在特寫鏡頭下,他們的叩拜比現實情景更具視覺衝擊力,他們將用身體去丈量心靈與聖山的距離,而這個距離是2000多公里。當突如其來的車禍把他們拉物資的拖拉機撞毀之後,更是進入了苦行之上的苦修,他們要把車鬥先拖上一段距離,然後再回頭用叩拜來彌補這段空白。真實的信仰既是激勵也是約束,容不得半點虛假。

《岡仁波齊》是一部帶有仿紀錄片性質的電影,描述得是朝聖路上的普通藏民的點點滴滴。因此,影片並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最大的波折不過是途中仁次曲珍生子和那場有驚無險的車禍。因為寫實性的拍攝手法,這樣的矛盾衝突不會帶來故事片那樣誇張的戲劇效果,但這恰恰是《岡仁波齊》感染力之所在。而壯美的自然景色和匍匐前行的朝聖者完成了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的和諧統一,這是或許就是影片在影像上想要表達的積極意義。

《岡仁波齊》中沒有專業演員,從始至終都是這羣普通藏民在本色演出,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被記錄。這是難點同時也是影片的特點。就《岡仁波齊》而言,導演沒有讓「演員」刻意演戲,正是這一點保證了影片的整體紀實風格。

在第六代導演當中,張楊是相對低調的一位,但他一直保持著穩定的創作水平。從《愛情麻辣燙》到《飛越老人院》,從《洗澡》到《落葉歸根》,從《昨天》到《無人駕駛》,無論是城市題材還是鄉村故事,無論是現實主義的作品還是商業性質的影片,都能以新穎的角度去表現社會羣體的生存狀態,並且在藝術和娛樂之間取得了難得的平衡。

《岡仁波齊》的拍攝是需要追隨藏民的朝聖之路的,而以叩拜的速度從芒康到岡仁波齊大概需要一年的時間。在當今急功近利的影視圈中,能夠以這種執著的心態去完成一部可能得不到商業回報的作品,是需要勇氣的。不論結果如何,都值得尊敬。

在我看來,如果是我們能夠遵從內心,完成一段屬於自己的旅途,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就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一方面,心情太浮躁,《岡仁波齊》正好可以撫慰一部分人的心情、感受一下清凈

如同大劉在《三體》中一再強調的理念:信仰是有力量的。《岡仁波齊》雖然是由素人出演,但是這些淳樸的藏民,信仰是虔誠的、信念是堅定的,鏡頭中展現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隻言片語點點滴滴,都是源於自然、發自內心,特別容易觸動終日奔波忙碌於世事凡俗中的都市人羣

另一方面,《岡仁波齊》肯定是有「小劇本」的,否則不成純紀錄片了

單調枯燥的朝拜旅途中,如果僅以磕長頭作為單一主線、以壯麗的藏區景色作為單一背景,劇情方面不添點「花」的情況下,很難吸引觀眾眼球。張揚和劇組一直宣傳的沒有劇本,應該是真實的,但是在長期的跟拍過程中結合實際加上和演員的溝通,穿插上道路遇險、孕婦生產、路人偶遇攀談等等「人為」情節還是很有必要的。最關鍵的是,11位素人演員,「各司其職」,各有不同的經歷遭遇,完全符合張揚拍攝前對影片角色的設想:這也太巧了...

「贖罪」的屠夫看著螞蟻

車壞了、集體唱著歌曲興緻昂昂地翻山這一段很「帶感」


很多人抨擊《岡仁波齊》消費情懷,我是完全沒有這種感覺,就像俞飛鴻在《十三邀》訪談裏的「大白話」:到了年紀大了才發現,其實生命本身是件毫無意義的事,我們活的有滋有味,其實就是因為它本身沒有意義...

《岡仁波齊》,挺符合這段話的「意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