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72774_10210801384225505_6712466935080026112_o.jpg

连续两天的活动落幕了。乍看两者觉得形式内容迥异,却又莫名相似,仿佛都是在新旧间穿梭不息,在回望岁月行旅与凝视当下,交织出怀旧与创新的灵光与感动。

(*)「台湾老声音:杨秀卿」
这不是初次观赏念歌,但确实是第一次观赏到整场的念歌音乐会,很难不为这种从民间土壤孕育出生猛、别具俚俗幽默又饱含劝世智慧的传统艺术吸引。许耳熟能详多民间故事如「山伯英台」、「十二生肖」 ,念成歌,更鲜活也更觉得亲切。又是唱歌又是说书,变化多端的声调和有力的节奏,那余音回到家中都还在脑中萦绕。这次也从杨秀卿老师身上,见识到了念歌即兴创作不可思议的创造力,所见所闻都可化作灵感,情动兴起便能吟诗作歌,这不也是种「雅」吗?

 

「语言的背后是文化,也承载著思维」团长的这席话个别触动我,不仅是认同,也不由得些许感伤。常常听人说,用原有的语言去欣赏才最有味道。我想那是因为语言也像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门窗,即使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语言呈现的视角也未尽相同,连枝微琐事也能从比较差异中找到趣味。比如说「我讲得很『烂』」,若直翻成台语就会相当突兀,原来在台语中的「烂」是指「食物熟透而松软」,而不是国语一般常用「差劲」的意思。这样的情境,台语会用「不轮转」来形容,脑海中立即浮现轮子旋转得卡卡的画面,和讲不熟悉语言的结结巴巴,不是出奇相似吗? 忍不住佩服前人丰富的想像力。

 

可喜的是,透过音乐艺术的感染力,跨越了语言文化的藩篱,念歌不只是正当娱乐,更成为文化推广和语言教育的绝佳教材呢!

44902205_10210802439211879_4408154939973435392_o.jpg

(*)「幻影波音:林强现场配乐」
台港影像与现场配乐的流动中,开启了声音与影像互动空间,在这场表演中,影像与音乐如两股强劲的力道交互对话融会,撞击观众的感官与心灵,是极为特殊的体验。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张照堂老师的《王船祭典》。《王船祭典》纪录1979年在台南县苏厝村两年一度的烧王爷船祭典盛况。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景象觉得非常惊奇,那古老壮观的仪式和虔诚热烈的信众,有别于印象中庆典的吵杂热闹,音乐让人感到不安,营造出诡谲而神秘的氛围。对我而言,看到的不只是祭典的种种仪式,而是潜入群体信仰潜意识的深处,探索躁动又虚渺的精神意识。

44898814_10210801382985474_4499400845867089920_o.jpg

我喜欢看老香港的影像,也喜欢自然纯朴与工业发展社会的对比,尤其前者以现代电子音乐创造古琴的琴声。

最后,欣赏完两个活动的演出,更觉得名子取得贴切。「台湾老声音」的古早艺术---念歌,在新的时代环境,展现了草根的生命力与质朴的情感。「幻影波音」跟随乐音声效牵引,在真实与幻象间辗转游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