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城市化建設的加快,我們歷來居住的滿族四合院,在城市化中越來越少了。前5年隨着滿族民俗館的拆遷,呼市有索羅杆的院子,就只剩下父親家一處了。這處索羅杆還是2005年搬遷時,舊旗杆形索羅杆已腐壞,搬遷時要了一樓,在樓前空地上新做立起的。每當節假喜慶元日,都看到父親旌杆上錫鬥中搬些碎肉與穀米,我問父親這是什麼意思。他講這是他小時候在外祖父家長大時留傳下來的習慣,主要是敬天敬地敬祖父和幫助過先祖的神鳥等。所以在我家東側有一棵生長了幾百年的老榆樹,住了幾窩喜鵲,樓前經常聽到喜鵲的鳴叫,麻雀那是更多了。

  原先我們住的四合院,一進大門是一個影壁(老人們說滿族人營影壁叫達裏當嘎),影壁應有一旗杆(即索羅杆)。父親講,這是我家的神杆與祖宗杆,和蒙族家的神杆(瑪尼杆)寓意是不同的,並說索羅杆一般高3m或6m,在三分之二處安一錫鬥,索羅杆一般固定在石座上,在農牧區也有用石堆固定的。我奶奶講,古老傳說中,索羅杆是先祖努爾哈赤等人採藥用的標槍,背婁演變而來。當年明將李總兵追殺老軍王努爾哈赤,危機中老軍王藏在一個小水溝中。明軍發現水溝及附近落滿了烏鴉喜鵲,認爲有鳥鳴地方不可能藏人,就全搬走了,所以後來滿族人每當喜慶祭祖等日子,都要往錫鬥中拋灑五穀及碎肉來回報神鳥的救命之恩。把祭品雜糧拋向錫鬥三次,並高呼三聲,“阿布長那巴尼哈”滿族語譯爲謝天謝地,然後向右環繞索羅杆轉三圈,邊轉邊念祈福之語,以求平安吉祥。

  我家還留有父親外祖母給的索羅杆形頭簪,上有槍頭、刀劍、武旗、錫鬥等。因滿族是一個勇敢善戰的民族,清初只有幾十萬人的滿族,以五萬騎兵爲先鋒,在漢族將領吳三桂的協助下,統一了中國,領土面積從明朝的有效管轄392千米2擴展到了清末時期1095平方千米。所以武將家的索羅杆錫頭上方也有插纓槍頭,刀箭戰旗的。隨着時代的變遷,索羅杆上插紅纓槍頭、刀箭、戰旗已少見。而用於掛紅燈籠,亦示日子紅紅火火,也有民俗館,展館等處安有升國旗冼量,在節假喜慶日升國旗,以示滿族人民熱愛祖國的情懷。

  隨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加快,四合院與索羅杆已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只有在滿族聚居的邊遠農牧區民族自治縣,旅遊農家院還有所保留,習俗也有所改變。

  但我和父親等人還會盡力保留滿族的索羅杆文化,用它來爲我們祖國及各族同胞祈福,祝願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作者宋愛和

  文章來自呼和浩特市滿族文化促進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