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鬧海》 《哪吒之魔童降世》 動畫電影


二者不需要進行什麼比較,它們的創作方向本身就不一樣。

《哪吒鬧海》在藝術上的造詣非常高,意境深沉悲壯。哪吒不惜通過自我毀滅的方式來擺脫父權的掌控,「你賜予我的,我都還給你」,那種滔天的恨意至今讓我震撼。(豆瓣有個小組叫什麼父母都是禍害的,小組的標誌圖就是《哪吒鬧海》里的哪吒。)

《魔童降世》是一部爆米花電影,重要的是大家看得開心。在這一點上,《魔童》做得很不錯,儘管可能還有一些問題,但大體上路子是正確的。對於觀眾和投資方來說,這是一針強心劑,對國產動畫電影產業的發展是好事情。


我們有一個很不好的風氣。

要麼就是自己么有好的作品說國產動畫,國產電影不行了。

要麼就是有了一兩部作品優秀了,開始比這比那,甚至票房一高,就想著征服好萊塢。

這種心態是不好的。我們要踏踏實實,不能因為票房高了,就想征服世界了。

要知道,現在哪吒的高票房僅僅代表我們的動畫電影又開始崛起了,是崛起,而不是巔峰。

而你所對比的,《哪吒鬧海》是中國動畫史的巔峰。

兩者是不可比的。

不敢說那時候的《哪吒鬧海》票房多高,但是他的藝術性,和國際地位都不是現在哪吒可以比。

認清現在的狀況把,我們僅僅是開始崛起,而不是重回巔峰。

能崛起,也是靠著那麼多創作人員默默地努力,而不是我們成天想這想那。

當有一天,我們能靠藝術征服世界的時候,那時候再進行比較不妨,現在還太早。

當然《哪吒》我很喜歡,它也很棒,這些年的國產動畫都很棒,都很努力,只是需要做的還太多。

前輩們的藝術創造,理應讓我們敬畏。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6591838?

www.bilibili.com


說到中國的神話人物,我最喜歡的有兩個,一個是孫悟空,另一個就是哪吒。

喜歡他們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共性:反叛。悟空是天地精華孕育而成,沒有後台背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所以鬧地府、砸凌霄寶殿,反叛得比較徹底;哪吒有生身父母、兄弟。之後鬧海屠龍、削肉剔骨還父母......相對孫悟空,哪吒有作為人類的生活背景,所以他的反叛,更「接地氣」,更有「人味」。

哪吒,最早傳說來自古波斯和古印度教神話,傳入中國後與佛教、道教等本土文化不斷融合,歷經千年,逐漸肩挎乾坤圈,臂繞混天綾,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演化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不同版本的哪吒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動畫版

61版本的福娃哪吒應該是最早出現在影視作品中的哪吒,來自電影《大鬧天宮》;2003版的《哪吒傳奇》,個人覺得是最沒美感的一版,形象設計平常、整體美術充滿著當時流行的軟體flash風格。

14年《十萬個冷笑話》中的金剛芭比哪吒是最鬼畜的一版;還有王者農藥版哪吒等等等等......

在這些動畫哪吒中,值得大說特說的,當屬1979年上海電影製片廠這一版了:

1980年戛納電影節法文版《哪吒鬧海》海報

這部《哪吒鬧海》集合了中國最頂尖的動畫創作班底,邀請著名畫家張仃擔任美術總設計,60分鐘,共計58000多幅圖片,與《大鬧天宮》,並稱為:中國手繪動畫電影雙壁。

《哪吒鬧海》作為第一部亮相戛納的華語動畫,被戛納電影節選為正式參展影片,因為缺乏經驗,錯過了提交材料的截止日期,成為戛納遺珠...不過,戛納依然為《哪吒鬧海》安排了放映會,放映結束,掌聲雷動,濃烈的古典風情和蕩氣迴腸的神話故事震撼了整個戛納。

誰都不會想到,戛納甚至為這個白衣少年設置了一個臨時獎項:特別放映獎。在場的影視創作者甚至因此而改變了對中國動畫,中國影視行業的成見。

在這部電影里,出現了中國動畫史上最悲愴的一幕,那也是幾代中國人的童年噩夢:哪吒憤而舉劍,割喉自殺。

這個固執的白衣少年,用自殺的方式,擺脫了父權的控制,贏得了真正的自由...

新華網在一篇評論中寫道:多少年後,哪吒長袖飄飄、白衣若雪,在暗如黑夜的暴風雨中,橫劍自刎的一幕仍歷歷在目…

這種深沉的悲壯意境,此後的中國動畫片里,再也沒有出現過。

79版哪吒內容摘錄自公眾號烏鴉電影,寫得真好,在此致謝


在上海電影製片廠版本的《哪吒鬧海》之後,可以說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至今仍是無數人心中的神作。

如果哪吒被設定成頭頂鍋蓋劉海、化著煙熏妝、走路兩手插褲兜、滿臉寫了一個大大的喪,痞氣十足,整天一副弔兒郎當遊手好閒的樣子,那是怎樣一個哪吒呢?

這是在說我嗎?

沒錯,就是上面這位,不再是滿臉可愛白凈萌萌噠,或許說丑萌丑萌更合適。

哼著"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來自最新的3D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先來看一組海報:

不信,所謂命中注定

生而為魔,那又如何

打破,一切是非定義

這幾張海報,從文案到畫面,有一種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超燃形態。

故事講述了天地元氣孕育出一顆混元珠,元始天尊將混元珠提煉成靈珠和魔丸,讓靈珠投胎為人助周伐紂;而魔丸則會誕出魔王為禍人間。所以元始天尊啟動天劫咒語,3年之後天雷可將魔丸摧毀。然而陰差陽錯,靈珠和魔丸竟然被掉包......

本應是靈珠英雄的哪吒卻成了混世大魔王。調皮搗蛋頑劣不堪的哪吒卻徒有一顆做英雄的心。然而面對眾人對魔丸的誤解和即將來臨的天雷的降臨,哪吒該何去何從......

從預告中可以看到,哪吒是個孤獨、需要關愛、陪伴的孩子。看起來不羈無畏的哪吒,其實是極盡全力渴望得到世人認可的偽裝。

但他是魔丸所化,所以幾乎被所有人拒之千里。沒有親人陪伴,沒有朋友玩耍......而最終大戰來臨,曾經被眾人唾棄的小屁孩卻要承擔起拯救眾人的責任。正與邪的黑白顛倒、悲壯與救贖,也許,這才是最真實的哪吒。

看過《哪吒之魔童降世》點映的朋友告訴我,這部片子應該能成為7月票房黑馬,承擔起拯救暑期檔票房的重任,感受一下網友評論:

最終效果如何,我們看了再說吧。記得,電影會有兩個彩蛋,別錯過。

做為首部在IMAX影院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IMAX公司更是一口氣製作了6張中國風的海報,很驚艷: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

敖丙:改變命運,全龍族的希望

李靖:一方吾兒一方百姓,公平即是正義

殷夫人:不如帶吒兒看盡世間繁華

太乙真人:只喝一口,我就只喝一口

申公豹:不成功便成仁,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

順便說一下,創作這些海報的插畫師叫張浩,之前《大聖歸來》的海報就是出自其筆下:


從技術角度講,二者沒有可比性。

我這裡提到的技術是指:人物設定,動畫製作,劇本工整度和對觀眾情緒的把控。一般來說,創作團隊技術做到位,基本上就能保證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2019《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設定和畫面的驚艷程度自不必多贊。尤其是其劇本之工整,設定中對過往的哪吒文本的巧妙回應,不僅在國產動畫影片中非常優秀,就算去掉「動畫」,仍舊配得上這個評價。而且從片尾的預告片來看,團隊似乎還有打造「封神宇宙」的野心?如有此等宏願,實為可贊。

需要一提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在2008年獨立創作的短片《打,打個大西瓜》,若說神作或許略顯誇大,但在當年絕對是國產動畫關注者的一劑強心針。

長期以來,中國動畫都是這種依靠「個人能力」,1979年上影廠的《哪吒鬧海》也幾乎如此。那時不僅中國幾乎沒有所謂「動畫產業」,甚至連電影工業也不完備。《哪吒鬧海》像那個年代的很多動畫一樣,幾乎是上影廠靠著出色的「個人能力」創作的。

但在二者的比較中強調前輩在艱苦條件下的開拓,意義不大,甚至會折損《鬧海》的藝術價值如果說《哪吒腦海》和《哪吒之魔童降世》能拿出來一塊說的,就是對哪吒人物的呈現帶出的故事內核了。

我認為,後者的故事精巧卻濫情,它可以給你眼淚,卻無法帶來震顫。尤其是在《魔童》觀影后重溫四十年前《哪吒鬧海》以後。

「爹爹,我還給你,我不連累你。」

1979年上影廠的《哪吒鬧海》是一個關於壓迫與反抗的故事。除了哪吒之外,其他角色都不免有些臉譜化,殘暴狡詐的龍王,懦弱的李靖....他們既是壓迫體制中的施暴者,也是受害者。而片中所有對體制的反抗都凝聚在哪吒一人之上,李靖在龍王的壓力下綁住哪吒,最終爆發哪吒悲劇式自刎的一幕。著是在抽筋敖丙和戲弄敖廣後,對身為壓迫鏈條一員、同時也最親近的人的李靖,最悲憤而決絕的反抗:

「爹爹,我還給你,我不連累你。」

一把劍不僅斬斷自己的生命,也斬斷了倫常。這一幕情緒爆發的徹底卻複雜,肝腸寸斷又感到胸中燃火。

「是魔是仙我說了算,我命由我不由天」

《魔童》中有幾個設定比較出彩,一是哪吒(魔丸)和敖丙(靈珠)的雙生,二是元始天尊座下十二金仙最後名額空缺,三是貌似宮殿實為天牢的龍宮。它們都指向一對最根本的矛盾:

仙(人)對妖(魔)的歧視與壓迫。

片中一切都由此牽連而出:元始天尊對魔丸的天罰;申公豹逐漸累積的不滿;龍族介入的動機。而以上這些這又生出李靖一家的親情糾葛,陳塘關百姓與哪吒的對立。

每個人的動機和行為都與這種結構性偏見息息相關。這種偏見普遍且抽象,難以將反抗加之於某個具體的對象。於是,《鬧海》里集中在哪吒身上的反叛氣質被均攤到其他重要角色身上,轉化為在結構性偏見下的生存抉擇:申公豹想要躋身十二金仙;龍王要族群獲得進入仙界的機會。敖丙為友情丟棄族群使命,哪吒為親情回去拯救陳塘關。

除了「是魔是仙我說了算,我命由我不由天」那幾句台詞外。編劇沒有在實際上給任何角色注入主觀的反抗意願,所有人都只是在偏見及其帶來的種種枷鎖中掙扎突圍。結構性偏見引出的複雜性,著有助於讓正反角色的動機都變得可以被理解,但不應該是削弱情緒爆發的託詞。片子的情緒高潮不再是反抗行為本身的剛烈與悲愴,而是接受天罰後的抉擇帶出的親友牽絆。

沒有想到,哪吒再次調動我的情緒,靠的不是激起胸中之火,而是搔動淚腺。

後者未必不可取,可是對於哪吒來說,這未免廉價了些。編劇試圖保留哪吒的反叛性格,但《魔童》中的哪吒卻始終像一個被感化的熊孩子,「反抗」略顯空洞。

屠龍的少年終將成為惡龍?

《魔童》的結局通過兩個對立陣營的形成呈現出結構性偏見下的兩種生存方式:做個歸化的守序善良人,還是顛覆的野心革命家?即便不用看2020年即將上映的《姜子牙》,電影給出的答案已經很明顯。或許這樣也好,因為不用像《哪吒鬧海》一樣呈現激烈反抗後的解決方案:

《鬧海》世界觀里的哪吒本已通過自殺扯斷層層壓迫的鎖鏈,然而在被更上層的力量拯救後,不也拿起了「尚方寶劍」,繼而斬龍捉猴么?

《哪吒鬧海》法國版海報中,完全沒有出現哪吒重生後的形象。只有哪吒生前最具反抗色彩的兩個場景。

1961年的《大鬧天宮》中哪吒作為天庭打手出戰齊天大聖。與《哪吒鬧海》同為上影廠出品。

新版的不是哪吒是魔童,老版是是哪吒。

僅僅從繪畫的方式上分析一點點吧,因為沒看,所以不說情節。

79年的哪吒鬧海,不論是哪個國家 的人來看,不論他是否聽得懂對白,都會說這絕對是中國的電影,所有的一切都是中國的。

但新版的魔童在造型上加入了太多的日漫,美漫的風格。它只能說是一部中國人作的電影,不能說是一部純粹的中國電影,其中外國的元素太多了。

79年的電影不論哪一個人物,哪一個場景,都只能說它是中國的,論是人物的服飾,動作,語言。

但魔童僅從預告片來看,其中一些與日漫和美漫太相似了。如果在海外上映,很難讓觀眾認同這是一部純粹的中國電影。

我承認藝術要應合當代的觀眾,更貼近現在的審美觀。但我們不能過多的將日漫美漫中的造型原則應用上去,至少要保留一些中國的原素。

至少從我個人觀點來看,魔童的日漫風還是有些偏重了。希望我們的動漫早日擺脫錐子臉,萌萌眼。服飾擺脫日漫美漫的浮誇風,漢服能更多的出現。

最後說一句,哪吒鬧海是藝術品,不論多久,不論是哪國人,都會對它讚歎,都會細細揣摩。

魔童只是一碗爆米花,表面上很好吃,但吃過之後,就會被忘掉。他很好賣,很賺錢,但永遠不可能代表中國的飲食文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