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入藏這件事,一直以來,都被看做民族團結的典範。

但在近幾年,網路上流傳著很多不一樣的言論,包括松贊干布是到唐朝搶親的,文成公主只是松贊干布的妾室、文成公主地位低下等等言論。

這些言論,不知道從何而來,但流傳的有聲有色,甚至開始標榜真實的歷史。那麼,從史料上記載看,文成公主到底地位如何呢?

漫長而坎坷的提親之路

松贊干布在統一吐蕃之後,開始迫切的想要發展,他從尼泊爾引進了文字,創造了藏文,同時,又渴望和大唐聯姻,因為他發現,連小國吐谷渾也娶了大唐的公主,何況自己這個大國呢。

於是,吐蕃在貞觀十二年的時候,就嘗試求親,但被唐朝拒絕。並不是因為李世民眼高於頂,而是,他並不知道吐蕃到底是什麼樣的國家。

求親失敗的使者,為了避免責罰,故意說是吐谷渾從中作梗。年輕氣盛的松贊干布,一怒之下,大破吐谷渾,這場勝利讓松贊干布自信心爆棚,於是,統兵二十萬侵佔唐國邊境的數個羈糜州,並且將戰火燃燒到了松州。

唐王朝震怒,派侯君集帶領五萬精銳馳援松州,一舉擊敗吐蕃軍隊。

這場敗仗,讓吐蕃君臣震驚不止,內部開始極力反對松贊干布和唐軍開戰。甚至,八個元老採用自殺的方式來進行進諫。

松贊干布冷靜下來,立刻退出所佔據的羈糜州,將大軍退回吐蕃。然後安排手下最有智謀的祿東贊出使唐朝,而且,帶來的彩禮也很豐厚,包括黃金五千兩,各種奇珍異寶數千件,還包括一尊極為珍貴的佛像。

對於剛剛統一的吐蕃而言,這已經是相當厚重的禮物了。

李世民經過慎重考慮,並且考驗了大使,尼泊爾的求親隊伍,終於決定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於是,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

可見,這次和親,吐蕃下了很大的本錢,甚至還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宮殿。當然,大唐的文化、制度、先進的技術、大量的經文也傳到了吐蕃。松贊干布就是憑藉這些嫁妝,完成了吐蕃改革,以及吐蕃封建化的進程。

松贊干布廢了如此大的力氣,才娶了文成公主。可見,沒有搶親一說。

炮製出來的尺尊公主

那麼,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如何呢?歷史上,松贊干布的確有好幾個老婆,但地位最為崇高的還是文成公主。

在很多網路文章中,松贊干布的諸多妃子中,有一個叫尺尊公主的人物,說是松贊干布的正室。

但我查過很多資料,這個尺尊公主,是個很奇怪的人,沒有生卒年月,沒有子孫後裔,松贊干布的兒子也沒有資料顯示就是尺尊公主生的。

更主要的是,這個公主的資料,基本上都是源於藏族傳說,這些傳說存在的時間,大約是在元朝招降吐蕃之後才神奇的出現。

另外,在敦煌發掘的吐蕃文書中,松贊干布的記年中,多次提到了文成公主,卻隻字未提尺尊公主,而這些出土文書,是吐蕃方面的文書。

可見,當時吐蕃,並沒有一個叫尺尊公主的人物,不然,如果她真的是正室,為什麼吐蕃內部的歷史記錄隻字未提呢?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宗教的對抗和衝突,更簡單講是中土佛教文化和藏傳佛教文化的衝突。在藏族人民心中,文成公主有著無法取代的地位,但她代表的卻是中原佛教文化,而不是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為了能提高自己的地位,不得不炮製出來一個尼泊爾公主來為自己的理念站台,而在元朝藏傳佛教大盛,喇嘛的地位很高,因此,這種宣傳被有意識的擴大,才形成了一個虛構的人物出現。

而現在的大小昭寺和布達拉宮,在吐蕃滅亡後破損嚴重,直到元朝,藏傳佛教大盛,元朝庭才開始重新修繕。所以,有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的塑像,也就很正常了。

事實上,松贊干布的確有妃子,但地位完全比不上文成公主,也無法享受文成公主的權力。但松贊干布只活了三十三歲就死了。

那麼,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死後的地位,又如何呢?

有地位無實權的文成公主及吐蕃贊普

在松贊干布死後,文成公主的地位沒有任何變化,卻也沒有掌握實權。因為,在松贊干布死後,吐蕃的局勢,出現巨大變革,別說是文成公主,就連吐蕃的贊普,都沒有了實權。

而吐蕃的權力,落在了噶爾家族的手中,這個家族的代表,就是祿東贊。

祿東贊對唐朝依然是十分友好,但並不因為和唐朝的友好就放棄了吐蕃的擴張。吐蕃開始向北擴張,而這時候的唐朝,也開始向西擴張。於是,吐蕃和唐朝,終於因為國家利益的衝突,開始在西域碰撞起來。

這時候的吐蕃,雖然和西突厥聯手,卻也遠不是唐朝的對手,吐蕃和西突厥的建軍屢戰屢敗。最終,西域被唐朝完全控制。

這時候,歷史上發生了一場非常富有爭議的戰役,被稱為烏海戰役。這場戰役,蘇定方以一千精兵,大破吐蕃八萬大軍,殺死吐蕃主帥,祿東贊受傷。

烏海之戰奇怪之處在於,吐蕃的資料上記載了,唐朝的史書卻沒有記載。而在後來,大非川之戰勝利後,主帥論欽陵也憶苦思甜,提到了烏海之恥。可見,這場戰役真實存在,但卻沒有被唐朝歷史記錄。

這場戰役後,祿東贊就去世了。他的兒子論欽陵繼續掌握吐蕃朝局。並且開始和唐朝長時間纏鬥。

有人因此,認為,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死後,地位很低。其實不然,文成公主有很高地位,但沒有實權,而吐蕃這個爛攤子,已經不是文成公主及贊普所能左右的。

文成公主五十五歲的時候死於拉薩,吐蕃國以最高禮節為文成公主送葬,並且在文成公主死後,多次祭祀。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很高,松贊干布死後,文成公主待遇依然非常好,畢竟像李治、李世民活的歲數也不過五十多歲,如果她的地位低下,恐怕在異國他鄉活不到這樣的歲數。


文成公主入藏後,經歷了短暫的苦悶掙扎,卻在松贊干布去世後,轟轟烈烈地度過了餘生。

一、家門卑微災難降。

如果不是聖旨的降臨,山東任城的這戶人家,誰都不知道他是當今皇帝的遠親。

皇恩浩蕩掃過小城,李姓人家不僅沒有感到蓬蓽生輝而是陷入了絕望。女兒被封為公主不是飛上枝頭變鳳凰,而是要奔赴十八般地獄。人丁稀少、勢力單薄、悲悲戚戚的李家夫婦不知所措,望著女兒嬌弱的容顏只有長吁短嘆。

女兒更是梨花帶雨、百般不願,不願遠離孤單的父母,不願去苦寒之地飄零,然而聖旨在身豈能違背。只得含淚踏上漫漫的風雪人生。

李氏夫婦知道自己的女兒被狸貓換太子。真正的皇家公主誰願去萬里之外的匈奴,那是一條看似榮耀實際兇險的不歸路。

無字無名的李姓女子被迫成為後來載入史冊的文成公主,吐蕃尊稱甲木薩(藏語中「甲」的意思是「漢」,「木」的意思是「女」,「薩」的意思為神仙)。15歲的柔弱女子一去再也沒有回過家鄉見過父母,在遙遠的異域他鄉終老一生。

二、遠嫁新婦苦徬徨。

雖然從布衣粗衫的小家碧玉變成了雍容華貴皇家公主,雖然是松贊干布花了黃金五千兩及無數珍寶明媒正娶的,雖然是當今天子風風光光給了大量陪嫁、千軍萬馬護送而來的,文成公主依然開心不起來。

出入不便。三寸金蓮的小腳女子怎比天足?周圍氈房的女子下河挑水騎馬放牧天馬行空。望著帳篷內外風風火火的姑娘們,文成公主悲從中來,想念與母親在炕上做女工的情景,想念母親做的煎餅,寒冷的夜裡,淚水常常浸濕枕頭。

飲食不慣。在老家吃慣了大蔥抺醬卷煎餅,眼前酸酸的馬奶子、腥膻的牛羊肉令她難以入喉。

語言不通。如果使女外出,她只能像啞巴一樣指手畫腳與人交流。

還有討厭的赭面(後被松贊干布下令廢除)。漢人化妝只在臉頰略施胭脂,就像高原紅。而吐蕃人要把整個臉都染紅,以阻擋強烈的紫外線,簡直就像個猴屁股啊!

雞毛蒜皮的生活瑣事對於叱吒風雲的大女子來說,都不是事兒,但對一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深閨弱質,那就是生活的全部。

三、相敬九年夫早亡。

650年,相貌堂堂智勇雙全的松贊干布逝世,剛剛熟悉吐蕃生活的文成公主的天塌了。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24歲新寡的她要遵守三從四德。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可是,年紀輕輕的丈夫竟然連半個子嗣都沒留下。

回大唐那是痴心妄想。她想起出嫁的路上,想念娘親時,那面摔碎的日月寶鏡化成的日月山,那被山阻擋的倒淌河。河水尚且能倒流,遠嫁的女兒怎麼就不能回娘家?入鄉隨俗難道只能老死他鄉?如今,她就像一顆蓬草在戈壁灘上隨風旋轉,漂泊無依。

四、痛定思痛立志向。

孤苦伶仃的文成公主在苦悶徬徨中思索今後的人生。34歲丈夫英年早逝的原因,與這裡的環境息息相關,青藏高原是高海拔的苦寒之地,生育率低,壽命很短(解放前藏族人平均壽命55歲,現在平均壽命68歲)。

丈夫早逝給她當頭一棒,怎樣完成松贊干布和唐朝學習的雄心大志?怎樣讓這裡的人們活得更久?這個念頭在文成公主腦海中久久徘徊,彷彿在黑暗中閃過一道亮光照亮他今後生活的方向。

在此之前,雖然在布達拉宮裡千間豪宅裡衣食無憂,但沒有子嗣的煩惱始終折磨著她。望著小昭寺里堆積的金銀財寶,本來是給兒子的,現在丈夫死了,好女不事二夫的古訓高懸腦海。失去了庇護,宮裡的男女老幼全都是親人啊!千金散盡交朋友。原來生活節儉的女子一下子變得慷慨大方,眼中只有丈夫的婦人變得心懷天下。

文成公主把陪嫁的珍寶送給身邊女人,教她們綉各種花紋圖案的錦緞墊被;把360卷經典、筮經典300種及營造與工技著作、治病醫方、醫療器械??全部捐給寺廟。

在松贊干布死後的30年里,文成公主積極勸諫新主,派聰明的吐蕃人到唐朝,學習詩歌文化,先進的生產經驗和醫療技術,學習先進的養蠶與紡織技術,並身體力行地向吐蕃人傳授中原的健康飲食。

她熱愛藏族同胞,全身心投入到改善藏民生活的行動中,深受百姓愛戴。文成公主在藏傳佛教中,被認為是綠度母的化身。

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吐蕃王朝為她舉行隆重的葬禮,唐遣使臣赴吐蕃弔祭。藏人給她的塑的雕像,在拉薩冷冷的風中靜靜矗立一千多年。

唐代詩人陳陶在《隴西行》中贊道:「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從影響松贊干布穿漢人的綾羅綢緞到影響整個藏民的科技文化,文成公主功在當代利澤千秋。"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復「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松贊干布與大唐公主文成公主的聯姻千百年來被廣為傳頌,傳為佳話。但是政治婚姻從來都擺脫不了利益衝突,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看似是大唐的特別恩典,實乃唐王朝的被迫無奈之舉,文成公主在吐蕃實際上過的並不幸福。

首先,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 ,並非是唐朝自願的。唐貞觀八年(634年),松贊干布首次遣使赴長安希望能與唐朝和親,並藉此與唐朝加強往來以獲取更大的利益,但和親招到了唐太宗的斷然拒絕,松贊干布盛怒之下出兵攻打唐朝的附庸吐谷渾,差點打的吐谷渾亡國。貞觀十二年(638年)又出兵入侵唐朝本土,唐太宗集結兵力防禦,結果招到大敗。此後松贊干布不斷襲擾唐朝邊境,唐軍敗多勝少。軍事上的節節失利迫使唐太宗不得不做出妥協接受吐蕃的和親要求,貞觀十四年(640年),以江夏王李道宗為和親使,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


松贊干布軟硬兼施迫使唐太宗送出文成公主,這被普遍認為是妥協屈服之舉,但唐朝上下極力營造出一種唐朝和吐蕃世代友好,和親可以增進這種友好關係的氛圍,卻竭力淡化這次和親的「被迫性」,文成公主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出嫁吐蕃,其之後在吐蕃的生活,難說有多幸福。


文成公主出嫁時,正是青春韶華的大好年齡。但極為不幸的是,她嫁給松贊干布不過短短9年時間就開始守活寡了,649年松贊干布病逝。此後文成公主又在吐蕃生活了31年直至去世,並至死都沒有回到唐朝故土。早在文成公主出嫁吐蕃之前,松贊干布就已經有了6個有名有份的愛妃,其後宮女人更是無數,又能分給文成公主多少愛呢?她每天要做的,不過是像丫鬟一樣照顧松贊干布的飲食起居,其國母形象更是淡然無存。


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九年,竟然沒有生下一子半女,這也被認為是兩人感情平淡的重要佐證。無子無寵地位平庸的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9年的卻只有3年產生交集,大部分的時間被冷落遺忘,顯然談不上受寵。松贊干布死後,文成公主還要恪守節婦之道,獨自孤獨的又生活了31年。


不過,文成公主畢竟是唐朝公主,儘管松贊干布去世後,文成公主失去了最大的依靠,但是她的特殊身份依然使吐蕃人對她保有最大的尊敬。晚年的文成公主也利用自身的特殊身份做了不少事,比如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載,貞觀年間玄照法師前往西域求法,經過吐蕃,來往都得到了文成公主的贊助,「到吐蕃國,蒙文成公主送往北天」,「重見文成公主,深致禮遇,資給歸唐」。並且此後凡有漢僧去西域求法,凡路過吐蕃的皆給財資派人護送。

文成公主一般不參與軍政事務,但是,在文成公主晚年,她還是致力於緩和唐朝與吐蕃的關係的。據《資治通鑒》記載,調露元年(679)十月,「吐蕃文成公主遣其大臣論塞調傍來告喪,並請和親,上遣郎將宋令文詣吐蕃會贊普之葬」。松贊干布去世後,文成公主遣使入唐通告,並希望能再一次和親,唐高宗拒絕了這個請求,但也派遣了中郎將宋令文入吐蕃弔唁。文成公主這次調和吐蕃唐朝的關係雖然沒有成功,但也從側面看出在松贊干布去世後,她的地位和權利得到了顯著提升。


唐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去世,總計在吐蕃生活了40年。文成公主去世後,得到了唐朝和吐蕃隆重的哀悼,唐朝方面:「永隆元年,文成公主薨,高宗又遣使弔祭之」(《舊唐書》),吐蕃方面:「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贊蒙文成公主」(《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


文成公主本是李唐遠支宗室女,遠嫁吐蕃,幸也不幸。

文成公主的幸,來自於個人婚姻的政治意義,她的遠嫁,促進了民族融合,鞏固了唐之邊防。她本一弱女子,如不和親,也只會嫁給一個有三妻四妾的貴族青年,淹沒於歷史塵灰中。她嫁給松贊干布,有王后名義,也有文化傳播大使的作用。

從這方面講,文成公主嫁得不虧。

但從另一方面講,文成公主為國遠嫁,雖有榮光,卻遠離了父母家人,心理上應該是有孤獨無依的時刻的。

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並未生育子女。松贊干布逝世後,文成公主應該是更孤單了。不過她也好在沒有子女,毋需捲入權力鬥爭,加之李唐彼時強盛,因此也沒有傳出她被虐待的事迹來。

松贊干布逝世後,文成公主沒有回長安,她繼續待在西藏生活,致力於佛教文化。西藏人民很愛戴這位先王后,稱她為綠度母(觀世音菩薩)。

文成公主活到五十五歲,因感染天花,逝於西藏。她在西藏的寡居生活,大體來說,應該是平穩無憂的,至於她東望長安的時刻,有沒有潸然淚下,那就不得而知了。

我是錢多多讀文史,非正經論史,歡迎正經交流。


為了唐蕃之間的和平與經濟交流,為了漢藏兩族人民的友好關係,唐朝知書達禮,賢淑多才的文成公主,跋山涉水,不畏艱辛,遠赴西藏,嫁於松贊干布!

但是松贊干布沒有陪伴文成公主到老,自己英年早逝,留下獨守空房的文成公主,這一守就是三十年,在遙遠的藏地,沒有任何人的相助,自然會受到他人傷害,所以在松贊干布去世後,文成公主大多不如意!

儘管她為藏地人民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包括農業,手工業,還有醫藥學,也盡心儘力的發展吐蕃經濟與技術,得到當地人的愛戴與敬佩,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比比皆是!

思想單純,心性善良的文成公主在失去松贊干布後,雖有強大唐朝做靠山,但畢竟天高皇帝遠,小摩擦是時常發生。

尤其是松贊干布留下的其他七位夫人,爭風吃醋暫且不談,利益相爭才是關鍵。就這樣身處異鄉的文成公主在身心的折磨下堅持了三十年,最終患天花去世了!

古代的和親制度雖然為國家和平發展有著重大作用,但是可憐的還是那些女人!

尊重歷史,方能以史為鑒,我是歷史微旅者,歡迎關注點贊留言!


《步輦圖》,唐朝宮廷畫,現藏於故宮博物館,此畫記錄了吐蕃王松贊干布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見唐太宗求婚的場景,圖中左二站立者為祿東贊,坐者為唐太宗李世民;當年面對吐蕃屢次求婚,唐太宗為長遠考慮,將宗室之女封為文成公主,嫁與松贊干布,李世民堂弟、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護送文成公主進吐蕃。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太子李治繼位為唐高宗,當時松贊干布依然信守諾言,表示效忠新君主,並遣使祭昭陵,僅一年,也就是公元650年松贊干布也早逝,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沒幾年就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前途未卜,雖然被冷落,但她在吐蕃又生活了30年,她的一生都獻給了漢藏友好關係,獻給了藏傳佛教事業。

綠度母,藏傳佛教的觀世音菩薩,文成公主受藏民的愛戴,被奉為綠度母的化身。

松贊干布的兒子早先就死了,所以松贊干布死後,繼位的贊普是他孫子芒松芒贊,當時芒松芒贊年齡非常小,所以就由大相祿東贊來總覽吐蕃朝政,這個祿東贊就是當年去長安城迎親的吐蕃代表首領,所以吐蕃被祿東贊和他所屬的噶爾家族掌控長達半個世紀。

小昭寺,是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建的宮殿,當年文成公主在這裡會客、接待來賓,裡面的佛堂是宮殿一部分,在當時並不是單純的寺廟,當然現在小昭寺是個專門禮佛的寺廟了。

很快大唐和吐蕃的關係日趨緊張,造成的原因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是唐軍要進攻吐蕃,有人說武則天要搶回價值連城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於是將原本供奉在小昭寺、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藏到了大昭寺的洞里,直到公元698年噶爾家族被剷除,唐蕃關係得到緩和,710年唐中宗時期,再次和親的金城公主到吐蕃後在大昭寺發現了當年姐姐帶來的佛像。

圖為《唐蕃會盟碑》,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甥舅和盟碑,一面漢文,一面藏文,立於大昭寺前,此碑是漢藏民族團結友好的歷史見證。

但看祿東贊執政半個世紀的吐蕃,表面上是蠱惑民眾大唐要進攻吐蕃,實際上是想擺脫大唐,執行一個對外擴張的政策,公元670年為爭奪吐谷渾的控制權,吐蕃和唐朝幹了一仗,薛仁貴帶領的唐軍大敗,史稱大非川戰役,估計快到耳順之年的薛仁貴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在大非川敗的那麼慘,從此吐蕃連年進犯大唐邊境。

圖為文成公主廟,位於青海玉樹,當年為紀念文成公主入蕃,在唐蕃古道邊營建了這座佛堂。

而文成公主在亡夫後的生活,記載非常有限和零碎,從《柱間史》等各方史料和民間故事得知,文成公主在吐蕃政治上無權利,但依然管理著宗教事務,比如資助漢僧和接見來往的唐使,也到松贊干布的家鄉山南等地,和藏民一起生活,也未再嫁無子女,祿東贊對這個政治女性也沒加以迫害,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在邏些病逝,葬於吐蕃藏王墓,十幾歲來到吐蕃,在青藏高原生活了40多年後去世了,文成公主被藏族人民奉為綠度母。


換了一個人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