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反輻射導彈攻擊預警機,理論上是可行的!但目前的現實與技術上有較大的困難!

先說一下用反輻射導彈打預警機的幾個問題。

1、反輻射導彈載具(戰機或地空導彈發射車)與預警機距離問題。預警機一般探測距400-1000公里,戰時,應該處於離距空中戰場200-400公里的位置才行。戰機載雷達探測距離100-200公里,遠程地空導彈雷達探測距離200-400公里。這樣的話,預警機與反輻射導彈載具的距離一般會在200公里以上。所以,距離過遠是第一問題。

2、機載(或地空)反輻射導彈的射程問題。對付預警機的導彈,關鍵點不是反輻射,而是射程夠遠。難點之一就是導彈的發動機,一般這種導彈發動工作時間只有幾十秒,動力射程不足。以至於,目前還沒射程200公里的高速反輻射導彈。

3、電子壓制與抗干擾問題。預警機自身的電子壓制干擾能力非常強,可實施有源干擾和無源干擾。有源干擾主要指電子干擾、紅外對抗等;無源干擾主要指投放箔條幹擾彈、紅外干擾彈等。預警機編隊中一般會有電子戰飛機,可干擾壓制敵方導彈和雷達。實在不行,還能掉頭跑!而反輻射導彈必須釆用複合制導模式,必須具備強抗干擾能力,因為重量限制,不可能加裝太多種類的導引頭。

所以說,目前階段,在反輻射導彈與預警機的對抗中,預警機似乎占的優勢更大些。反輻射導彈想擊落預警機,很困難!但是,在不久的將來,似乎很有實現的可能。

自1961年美國海軍在AIM-7「麻雀Ⅲ」空空導彈的基礎上開始研製反輻射導彈以來,反輻射導彈已發展了三代。第一代以美國的「百舌鳥」和蘇聯的「鮭魚」為代表。它們導引頭的頻率窄,導引精度低,殺傷半徑小。第二代反輻射導彈在在結構、性能上都比第一代有質的提高。第二代的代表為蘇聯的「王魚」、美國的「標準」AGM-78和英法聯合研製的「瑪特爾」導彈。在上述三種反輻射導彈中,數「王魚」性能最佳。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了以美國「哈姆」,俄羅斯AS-11、AS-17,英國「阿拉姆」和法國「阿瑪特」為代表的第三代反輻射導彈。我們聽得多的要數「哈姆」AGM-88,與前兩代相比,三代導彈在射程、速度、反應、命中率和威力等方面均有很大提高。


哨兵小虎第536條回答。

很顯然,目前的反輻射導彈並不具備攻擊預警機等空中目標的能力。

原因有三:

一、預警機與地面雷達的雷達波輻射方向不同。

地面雷達的波束輻射是對空輻射的,輻射方向是向上的。

而預警機的雷達則是以向下輻射為主,同時兼具像兩側和向上輻射。

而目前的反輻射導彈(無論空基還是陸基)都是把反輻射導彈帶到空中,待導彈導引頭截獲地面向上的輻射能量後,繼而對目標進行打擊。

而預警機的雷達輻射卻是以向下為主,反輻射導彈難以接收到預警機雷打的輻射信號,所以構不成條件。

二、預警機是高速移動的機動目標。

反輻射導彈打擊雷達目標是,雷達可以通過關機來切斷輻射信號,這樣,導彈就會丟失目標。雖然現在大多數導彈已經具備一定的記憶能力,但其記憶能力僅針對相對移動速度很少的目標,比如地面的機動雷達車。

但對於預警機來說,其速度與戰鬥機並不差別很大,所以反輻射導彈想要捕捉關閉雷達的預警機,幾乎不可能。

三、目前的反輻射導彈射程均不超過預警機的探測範圍。

目前的反輻射導彈其射程均在200公里左右,而目前主流的預警機其探測範圍均在300公里以上,戰鬥機根本無法使反輻射導彈在300公里外就捕獲預警機的雷達信號,所以也難以實施有效打擊!

題外話:我是哨兵小虎,謝謝你的閱讀。作為一個老兵自媒體也需要您的支持關注。多謝了!


截至到目前,世界上的反輻射導彈發展到四代。

第一代:以美國的「百舌鳥」反輻射導彈為代表。

第二代:以美國的「標準」反輻射導彈為代表。

第三代:以美國的「哈姆」反輻射導彈為代表。

第四代:以美國的「AARGM」反輻射導彈為代表。

上圖為美國的第三代反輻射導彈「哈姆」

反輻射導彈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敵方雷達的電磁輻射進行導引,從而摧毀敵方雷達及其載體的導彈。

上圖為中國空警500預警機

上圖為俄羅斯的A-50預警機

上圖為美國的E-3a預警機

反輻射導彈既可以空對地,也可以空對空,所以打預警機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預警機的原理簡單地說就是把地面雷達搬到了天上,克服了地球曲率的影響,探測面積變大了。預警機上的雷達工作時,會輻射電磁波,從而暴露自己,被敵方鎖定,遭到反輻射導彈的襲擊。


我們大家都知道反輻射導彈主要是用來對付地面的防空雷達的,比較知名的反輻射導彈像越戰就有的百舌鳥反輻射導彈,現在很出名的哈姆反輻射導彈等。反輻射導彈主要是通過追蹤敵方的雷達電磁波的方式來摧毀敵方雷達的,那反輻射導彈能用來防空嗎?比如打擊同樣裝著大功率雷達的預警機或者電子偵察機等具備實施電磁干擾作業的戰機等。

不過早期的反輻射導彈主要是利用敵方雷達的電磁波來追蹤目標,如果對方立即關閉雷達,那反輻射導彈可能就會丟失目標。現在反輻射導彈都採用了複合制導方式,捨棄了原來只能通過追蹤雷達波的單一制導,就算敵方雷達臨時關機,也會朝著原來瞄準的目標飛過去,其次像以色列的哈比反輻射無人機就算遇到敵方雷達關機,也會在附近空域盤旋等待雷達再次開機。但是對付地面防空雷達這種固定目標和空中的預警機相比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首先地面雷達雖然可以機動,但是在工作狀態時都是固定不動,而預警機在天空任何時候都處於機動變化狀態,所以想要擊落預警機對於導彈來說難度更大。原來我們經常在軍刊上看到哪個國家在研製對付預警機的導彈的消息,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卻沒有停過預警機被擊落的新聞都是有原因的。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一款具備擊落預警機的導彈該具備哪些性能指標,首先預警機也是飛行器,雖然其體型較大、機動性也不高,但是要想擊落預警機還是很難的。因為預警機作戰都是有戰機護航的,所以要想對付預警機速度得更快才行,畢竟速度快了敵方得反應攔截時間也就更短了,攻擊預警機的成功率也就高了很多。當然反輻射導彈速度更快不光留給對方反應時間更短,更重要的是可以實現在對方雷達還未關機或者採取軟對抗措施前攻擊目標。其二是反輻射導彈的制導系統要能夠抗干擾才行,因為預警機雖然機動性差,但畢竟是一架以電子作戰的飛機,所以其配備了很完善的各種電子干擾、電子對抗、電子欺騙等設備,在電子戰能力方面要比一般的電子戰飛機更強,所以對於想要擊落預警機的反輻射導彈來說,要具備很先進的制導系統才行,比如能輕輕鬆鬆擊落一般的電子偵察機、電子戰攻擊機等這種低一級的電子作戰平台,在擊落預警機這種高端貨時成功率才會更高。所以這就要求反輻射導彈速度更快、制導系統更強大才行。現在各國的反輻射導彈基本都是由防/制空導彈或者反艦導彈改裝而來的,因為原型都是高速飛行器,所以氣動布局和發動機基本不會有改變,都從初始狀態具備攻擊各種高速目標的能力,所以只需要將原來的制導頭換成專用的反輻射導引頭即可。但是預警機和地面雷達在反反輻射導彈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首先就是預警機也有護航編隊,如果要提高攻擊預警機的成功率,最好的方式還是採用速度更快的導彈,比如像俄羅斯的KH31反輻射導彈採用的衝壓發動機,其速度相比普通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更快,留給敵方反應時間更短。其次是其制導系統要具備多重製導能力,比如主被動複合制導,在制導頻率上也要覆蓋到從預警機常用的K、S、L波段到戰機機載雷達的KU波段等大部分雷達頻率。

但是真正到實戰後,反輻射導彈想要對付預警機不光要飛的快、制導系統強大這兩點,還要射程夠遠才行,因為預警機並不是直接作戰飛機,平時都是在後方利用機載雷達為前方的戰機提供電子服務的,從距離上來說,現在各國的大型預警機的探測距離已經在400公里以上,小型預警機的探測距離也差不多有300公里左右,為了提高成功率和載機的安全性,戰機在發射攻擊預警機的反輻射導彈時其至少得在預警機探測範圍以外才行,這樣算下來整個攻擊距離要400公里以上,而且其飛行速度要更快才行,但是因為距離太遠的問題,就算是在預警機探測範圍以外發射導彈,導彈飛行400公里的時間也足夠預警機反應並做出對抗措施了,而且大部分導彈為了追求高速性,彈徑比都比較大,導彈在飛行模式的機動性都會急劇下滑,所以從技術層面上來說,目前導彈攻擊預警機還不太現實,因為導彈要使用速度更快的發動機、制導功能、抗電磁干擾能力要強、導彈射程更遠、導彈末端機動性更高的綜合能力才行。

理論上可以啊,預警機那麼大的輻射源,導彈上的探測雷達肯定喜歡啊,可是預警機一般都會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在靠近戰區的空中徘徊,可他不進去戰區,另一個就是有專門的護航戰機,攜帶的是攔截導彈,所以你在攻擊他的時候首先要越過戰區,然後是戰區到預警機之間的一大塊空白區域,就算在沒有攔截的情況下靠近預警機,你也沒有多少油去和護航玩格鬥,也是匆匆發射導彈後趕緊滾蛋,導彈能夠打到預警機的幾率不大於1,基本上會被護航給攔截,但是預警機有個毛病,這是無論如何都沒辦法改變的,就是它的探測重心,預警機雖然可以360度探測,中國的在機復也裝上雷達來減少死角,可是它的重心必須放在正面的戰場上,如果從後面打它有可能不會被它注意到,所以大家的戰術都差不多,就是使用隱身戰機繞過戰場,從背後接近,成功的幾率會大很多


攻擊預警機你帶著很重的導彈,面對地空導彈和戰鬥機,你有這本事,對面防空體系也就廢了。


空空導彈不就行了,預警機也是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