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要想理解董仲舒的「天人相類」,首先要了解董仲舒的宇宙論、人性論和政治觀。

宇宙論:

董仲舒在《漢書·董仲舒傳》中說:「天者,群物之祖也」,他認為天是萬物化生的本原和依據,天具有無限的的偉大與功能,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同時,他提出「同類相動」,認為同類事物之間具有一種相互感應性,而「類」的關聯不是指在構成與屬性上一種共相與特殊的關聯,而是指在時間與空間上的一種生存處境上的關聯。

人性論:

天既然是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人當然也不在其外。董仲舒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樣有喜怒哀樂,而且,人作為萬物中最優秀的一類,稟受了天地之精闢,最為可貴,所以他提出了「人副天數」說,董仲舒把人身的骨節、五臟、四肢等,比附為一年日數月數,以至五行、四時之數,從而得出「為人者天也」。

政治觀:

他說「天子受命於天」,認為天子(君主)的統治權利是天賦予的,也就是君權天賦,君主代表了天的意志,百姓要對君主聽之任之。在此基礎上,他又提出「天人感應」,他強調國家的政治設施與運作規則必須遵守天道,遵循陰陽,四時,五行交變的秩序,而且認定君主如果不遵循這些規則,天就會發出各種災禍給予警示和譴責。

綜合以上,就可以總結為「天人相類」,宇宙中不僅自然之物有關聯,「天」與「人」也有關聯。


我說的很淺顯一點,其實這還是一種哲學問題。董仲舒提出理論應該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天人感應」,沒錯很修仙類,玄幻類的小說就很多類似這種的東西。我們往下看。

首先天人感應中的「天」是古代哲學體系的最高運行體制,也可以理解最高神,比如基督教的上帝,但是這個「天」沒有感情,他只是一種規則在運行,類似於物理規律。這套理論來自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周朝,周朝的古籍《尚書》說過一句話「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什麼意思呢?天是沒有感情的,他只會照顧有德之人,也就是誰有德,誰就會得到老天的輔助。請記住這句話,這就是天人感應的一個核心點。

可以這麼理解天人感應。天和人之間有了某種聯繫。人做了什麼事情,老天就會用某種手段來提醒你。接下來就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場景,古代是不是很有多的祥瑞,比如哪裡有人看見了龍,哪裡出現千年老龜,哪裡有人發現了巨人的足跡,很有名的就是秦始皇時代,有一塊隕石從天而降,上面寫著「始皇帝死而地分」。這就是老天爺警示秦始皇。通俗的講,如果皇帝做了好事,仁政,老天爺就會降下祥瑞表明這是老天爺比較滿意的,如果是惡政,就有會有日食,天災,饑荒,發大水,地震。這就是老天爺對於皇帝的警示。

至於後面的天人相類裡面的,推導人和老天類似,那個不是董仲舒的終點,那個從戰國陰陽家到儒家繼承一部分,最後發展風水,算命等,不是儒家的重點


西漢時由董仲舒提岀天人感應神學理論,亦稱「天人相副」。他指出:「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人之為人,本於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他的觀點就是,天按照自己的構造創造了人類,人是天的子孫,所以天和人在形體和精神上都是相類似的。


道家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相類、萬物必有同律!


依我看,董仲舒發表的觀點在當時的情況下,他應該也沒有什麼特別深遠的認知,只是為了順應當時的形式,為皇權正道罷了,為儒正道!


這個世界運轉的規則和你身體內的運行規則相似。世界是人內在的外在映射,人的內在是世界的倒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