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當時各系軍閥林立,張作霖執掌奉系君凡佔據東北,與石矩一樣當時奉系軍閥內部也派系林立,如張作相、吳俊生等組成的老舊派,楊宇霆、常蔭槐等組成的士官派,以及郭松齡、李景林等組成的陸大派,所以說奉系內部並不穩定,各派為各自利益明爭暗鬥。

張作霖土匪出身,後來被招募和依靠自己的幾個兄弟的支持才掌管了當時的奉天,成為了奉系的首領(大帥),但因出身綠林,軍隊沒有經過很好的系統訓練,軍記很差,戰鬥力不強,軍隊弊病也逐步顯示出來。張作霖因此當機立斷,迅速積極任用了一批留學歸來和軍校畢業的青年軍官訓練新軍,這也導致了奉系內部「士官派」和「陸大派」的崛起,而兩派的鬥爭也間接導致了郭松齡的背叛。

郭松齡與楊宇霆的衝突:

楊宇霆作為士官派的首腦,他得到張作霖的賞識比較早,張作霖對於楊宇霆非常偏愛且委以重任,楊宇霆主張擴大勢力帶兵出關向中原地區發展,但郭松齡主張發展開發東北、精兵強卒、抵禦外侮。另外楊宇霆恃才傲物,郭松齡雖領導軍隊能力很強,但心胸狹窄,為人固執,尤其第二次直奉戰爭,郭松齡功勞很高但卻一無所獲而楊宇霆卻接管了江蘇,這讓郭松齡非常不滿。

郭松齡有自己的野心

郭松齡曾經加入過同盟會,因此他有一定的民主思想,對張作霖舊式軍閥統治極為反感。另外,第二次直奉大戰,郭松齡戰功卓著,張作霖分配不均,郭松齡心中就已經有了情緒,後來郭松齡知道張作霖大量購買武器,想與南方開戰,這自然違背了郭松齡開發東北、精兵強卒、防禦日俄勢力的主張。此時,郭松齡受到各派的排擠,這一些事情都讓他非常憤懣,在他心中不斷積壓。

郭松齡有反奉的能力

郭松齡與張學良亦師亦友,通過自己的能力以及張學良的支持,以及郭松齡依靠兩次直奉戰爭的軍功一路高升,另外,張學良對其很是縱容且有盲目的自信,導致郭松齡實際上掌管了奉軍的大部分精銳,因為郭松齡在奉軍精銳中聲望極高,又加上聯合馮玉祥的勢力,郭松齡是有反奉的能力,剛開始郭松齡也的確勢如破竹,逼得張作霖與日本人簽訂協議,才得以阻擋住了郭松齡的攻勢。


郭松齡反奉在東北乃至民國近代史上都是一件十分具有影響力的事情,1925年11月23日,郭松齡在灤州通電起義,舉起反奉大旗,率領七萬人開赴東北,直逼瀋陽,奉系軍閥根基動搖,張作霖也差點被郭松齡打敗,經過這一次反奉,奉系軍閥由巔峰走向衰落。

關於郭松齡為何反奉,至今依然是眾說紛紜。

主流歷史觀點:郭松齡反奉是愛國主義反軍閥鬥爭

以目前主流歷史觀點來看,郭松齡反奉是正面的,是出於愛國主義精神的感召,郭松齡的典型的愛國青年將領,因為不滿於張作霖勾結日本,出賣主權的行為,所以才反奉。

從這個角度來說,也沒啥毛病,郭松齡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軍官,早年考入奉天小學堂,加入過同盟會,參與了反清革命鬥爭,後來還追隨過孫中山參加護法運動,護法運動失敗後,回到奉天擔任東北講武堂戰術教官。

除了思想進步之外,郭松齡個人生活作風十分優良,不貪污受賄,十分正氣。

與郭松齡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張作霖的軍閥作風,奉系軍閥從性質上來說是日本扶持下的利益代理人,奉系能夠發展成為當時中國第一大軍閥,全靠日本人的支持,不管張作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只要找日本人,全部解決。

以當時號稱中國最大兵工廠的東三省兵工廠來說,就是在日本幫忙建立的。

因此,現在的主流歷史觀點將郭松齡反奉看作是一次反軍閥,反日本帝國主義運動。

非主流歷史觀點,郭松齡的個人野心,想要取代張作霖

細細的看郭松齡當時的書信,根本就是婊子還想立牌坊,郭松齡給人一種特別正派的形象,實際上城府極深,為人心胸狹隘,剛愎自用,都說楊宇霆愛搞小圈圈,實際上張作霖五虎將中,只有郭松齡跟誰也不對付,在奉系中人緣極差。

表面上不貪戀權力,實際上差一丁點也不好使。

在第二次直奉大戰後,郭松齡認為自己功高蓋世,可以某得一個督軍的位置,可是,在張作霖論功行賞的時候,給了郭松齡的死對頭楊宇霆,而沒有給他,這讓郭松齡心理很不爽,其實都一樣,放誰都不會爽,問題的關鍵是,自己立多大功勞自己心裡一點數都沒有。

縱橫以前的文章曾經詳細論證過,郭松齡在奉軍中立的功勞其實也沒有多大,很多的大,都是自以為。

楊宇霆和姜登選在江蘇和安徽沒有站穩腳跟,郭松齡就對少帥說"東北的事都叫楊宇霆這幫人弄壞了,安徽、江蘇失敗,······要把東北事情辦好,只有把楊宇霆這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傢伙趕走,請少帥來當家。"

從這裡就能看出來,郭松齡實際上已經有了清君側,以少帥的名義驅逐張作霖的打算了,本來張作霖是想打馮玉祥的,結果郭松齡與馮玉祥聯手,再加上李景林,來了一個大反轉。

很多人都說郭松齡反奉時,軍官都積極支持,實際上10來個師長,有4個在郭松齡的恐嚇之下沒有簽字,最終被關押起來,寧肯被關押都不簽字,說到底還是不太得軍心。

但是郭松齡鬼就鬼在,他不打自己的旗號,而是打著張學良的旗號,以張作霖被楊宇霆這幫小人給蠱惑了,讓少帥取代老帥,郭松齡所率七萬兵馬,實際上都是張學良的手下。

因為出其不意,郭松齡反奉是大獲成功,接連攻城下地,張學良多次勸說郭松齡,有什麼要求儘管提,這個時候郭松齡表示,想要停戰不是不可以,讓他回奉天主政,掌管東北局勢。也就是反張作霖是表,取代張作霖才是里。

如果是少帥想要取代老帥,東北軍無論是叛軍還是守軍都認為是自己家人打仗,打完仗東北還是老張家的,然而在取得一系列的勝利後,郭松齡就甩開張學良,並且將奉軍改為東北國民軍。

從這裡也能看出郭松齡的野心,

縱橫就不說自己是不是主流了,只能說,我是九零後!愛國真假難辨,野心是真的大!


郭松齡為什麼要反張作霖?

起事前他忽悠部下是為了趕走楊宇霆等人,擁立少帥張學良主政東北——我們知道這只是幌子,不足全信。

失敗後老張家給他定性為野心膨脹,忘恩負義——這只是成王給敗寇安的罪名,也不可全信。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我個人認為郭松齡之所以反奉,主要原因有三。

一:他自認為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功勞奇高,卻最終失去了本已確定收入囊中的安徽督軍一職,所以對奉系對張作霖心懷不滿。

二:對自身軍事才能頗為自負,是個城府極深持才自傲的野心人物。尤其是當他認為自身控制了奉軍裝備最好的七萬精銳主力後信心更為加強,野心迅速膨脹。

三:受到了馮玉祥靠數次反戈背叛迅速發家崛起的啟發與影響,想取張氏代之割劇東北,在得到反戈之王馮玉祥的支持和忽悠後頭腦發熱,最終鋌而走險導致兵敗身亡。

不可否認,催發影響如此深遠的歷史事件的原因應該還有很多,這有待我們的專家們去進行仔細的考證,在此我無法做出太多的解釋,還望各位理解。

題外之言:我心裡一直有兩個小小的疑惑,就是通過郭松齡反奉事件,張作霖應該看到了張學良識人不明不堪大用的本質,如果沒有發生皇姑屯事件,他最終會不會讓張學良接班?

還有就是,縱觀馮玉祥一生都是在反戈背叛與準備反戈背叛中渡過,那麼城府極深又非常精明的郭松齡為什麼還會相信他並最終受他所累呢?莫非小人就不提防小人嗎?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張作霖是東北王,是奉系軍閥的掌權者,那一個小小的郭松嶺怎麼有能力反張作霖呢?郭松齡的底氣和軍隊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張學良給的軍隊和職位

說起郭松齡,我們就不得不提起張學良了。在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的眼中,張學良除了老婆不能跟郭松齡睡覺,其他的沒有什麼不能給他的!簡直是兩個人穿一條褲子都嫌肥!

郭松齡追隨過孫中山,加入過同盟會,在講武堂結識的張學良。張學良讓他帶兵,練兵,給他職務,給他信任,所以管著管著,這些都成了郭松齡的部隊了!

不滿權利分配不公,順勢反奉

郭松齡本身就是一個追逐權利的人,當時在奉系軍閥內部權力的分配不公,導致了郭松齡的內心的不滿。

恰逢第二次直奉戰爭,全國掀起的反奉運動,郭松齡就順勢而為了。帶著張學良給的軍隊去反張作霖,打著反內戰的旗號,實在是無恥至極!

郭松齡的結局我們都知道,小河沿暴屍3日!

郭松齡反對張作霖就是為了權利,這次戰爭導致奉軍內部元氣大傷,為日後埋下了隱患。

我是花火,歡迎大家留言指正!


我認為郭松齡反奉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上不成熟,太年輕了,結果被人利用了。

現在有種觀點認為郭松齡反奉是因為大帥張作霖賞罰不公,郭松齡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立下大功,可最後好處都被楊宇霆等人得了,而郭松齡當時想要的是督軍位置,而卻讓楊宇霆搶去了,後來張作霖否認了這一觀點,我也認為不可能,因為郭松齡當時手握重兵,在他的佔領區里就和土皇帝差不多,郭松齡也不會太在意那些虛名。唯一的解釋就是郭松齡打了勝仗後自我膨脹的太厲害,別人的話聽不進去了,完全忘了張作霖父子對他的知遇之恩。同時中了馮玉祥的計,被馮玉祥忽悠了共同起兵,可郭松齡起兵了馮玉祥卻站在一邊看郭松齡的笑話,這就是郭松齡在政治上太年輕了,結果打著張學良的旗號起兵反奉,可郭松齡就沒想想自己何德何能啊還敢想取代張作霖,結果落不出所料最後落了個兵敗身死的結局。

郭松齡起兵反奉除了中了馮玉祥的奸計外,郭松齡的老婆韓玉秀也起了很不好的作用,韓玉秀一心想著做大帥夫人夢,所以經常吹枕頭風,要不說家有賢妻男人不惹禍端,這也是後來張作霖沒放過韓玉秀的原因。

最後多說句,郭松齡反奉造成了嚴重後果,郭松齡部當時是東北軍中最精銳的結果這支精銳之師卻在內戰中全軍覆滅,東北軍也受到重創,如果郭松齡不反奉,九一八事變時張學良或許有膽量與日軍一戰,但這都是假設了。


郭松齡在新民發表的《告奉天父老書》中曾說:

松齡幼讀詩書,粗知大義,見張氏為政不仁,始有改革奉天之志,是以投身軍界,不惜屈辱。前因實力未充,時機未到,未便貿然舉動;現在實力已充,時機已到。忠告之言既不能納,用特突起義師,為民請命。正如留日學生欲革前清之命而為官,卒致武昌起義,民國以成。中外號曰志士偉人,豈得謂之叛逆也。

據北洋政府國會議員李堅白寫的回憶稱:

民國十三年,孫中山北上至津,郭松齡作為張作霖的歡迎代表,與孫中山會晤。孫中山先生主張召開國民會議,郭松齡稱讚。但是勸阻張作霖加入為孫中山之助,張作霖沒有採納。於是,郭松齡決意反對張作霖。

另一方面,郭松齡算是科班出身,北京陸軍大學畢業,對於打仗,對張作霖也不是那麼佩服。在與其他軍閥的征戰中,獲得了一些勝跡,多少有些飄然。第一次直奉戰爭,郭獲得勝利,穩定了東北。

在與馮玉祥等初步達成合作意向後,郭松齡也獲得開發東北的承諾。於是決意開戰。

郭松齡死時42歲,其夫人韓淑秀死時34歲。

據李堅白回憶,郭松齡律己嚴格,無不良嗜好,不吸煙、不飲酒,不嫖不賭。主張一夫一妻。天不亮起床、半夜才睡,八年如一日。

歸結起來,郭松齡反對張作霖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幾點:

一是第二次直奉戰爭完畢後,功勞較大的郭松齡沒有得到封賞;

二是不願內戰,但是遭到張作霖拒絕;

三是受了馮玉祥和李景林的承諾,覺得反張有望;


郭松齡是奉軍里,最能打仗的將軍。戰功顯赫,奉軍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時,最難攻打的九門口攻堅戰,就是郭松齡的戰績。而戰後論功行賞時,郭松齡被張作霖刻意壓制了。官職紋絲不動,就連狗肉將軍張宗昌都被封為了山東省的督軍。張宗昌的軍隊,完全是靠打敗了吳佩孚的軍隊收編過來的。而打敗吳佩孚的主力部隊的郭松齡,卻張作霖被閑置了。郭松齡到造反時的職務,還只是張學良的代理而已。由於張學良的信任,郭松齡才是真正的掌握著軍隊。賞罰不公才是真正的原因。


因為郭命不久已,想用餘生給世人提個醒或者說為自己留下點什麼讓人記住他。裡面肯定包含愛國情懷,或者對東北故鄉的情懷,想以一己之力,為東北抗日打開全新局面,不忍家鄉被軍閥割據,家鄉人不再飽受日寇暴行!


郭松齡年青有為,也有進步思想,屢立戰功,挾張學良想取代張作霖,可惜操之過急。與馮玉祥有口頭協議,做後方支援,最後起事馮玉祥失信,後來張學良瞧不起馮玉祥。填壓郭松齡日本出了兵,日本炸死張作霖,是日本因為張作霖沒有滿足胃口。(書中記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