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真實、驚悚而神秘的陰謀。

萬曆皇帝登基時僅十歲。據《微明史》等書記載,司禮監太監馮保受太后之託,對萬曆小皇帝管教甚嚴,萬曆對馮保十分敬畏,呼為「大伴」。偶爾與小太監遊戲,遠遠看見馮保,輒正襟危坐曰:「大伴來矣!」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是虛構文學,故事更形象,馮保和世子從小玩耍,世子哭鬧,非馮保不能安撫。

首輔高拱欲逐大太監馮保,使親近與次輔張居正議,「與君共此不世功」,張居正笑著說:「小事耳,何足言不世功」。但偷偷遣人報馮保。

次日群臣聽詔,高拱以為必逐馮保,欣然約張居正一起入朝,早知內情的張居正托稱肚子疼,緩緩進。聖旨下,居然不是逐保是逐拱。高拱「面如死灰,汗陡下如雨,伏不能起」,張居正於旁攙他起來,讓兩吏扶出。張居正接替高供為首輔。

驅逐高拱的詔旨下達,張居正上疏為高拱求情,「看得高拱歷事三朝三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至表示願與高拱同罪,情願「與拱一體罷斥」。戲演得不錯,可惜當時人已經看破,認為張居正「恥居拱下,陰與保結為生死交,方思所以傾拱」,怎麼可能真心挽留對手呢?

罷官之後的高拱寫《病榻遺言》回憶此事。萬曆(1573年)改元,謀欲去司禮太監馮保,而張居正為次輔,與馮保關係很好。第三輔高儀說天道六十年一周。現在動手看來順乎天意。

大約六十年前的正德(1506年)初,劉健與謝遷、李東陽也曾謀驅逐司禮太監劉瑾,而次輔李東陽泄之瑾,劉健與謝遷俱不勝,罷去。蓋劉健與高拱皆河南人,李東陽、張居正皆湖廣人,而謝遷與高儀,皆浙江人也。

顯然,失意的高拱將自己的失敗推給了天命。

但其實他們開始謀劃,指望的就是六十年一輪迴的天命,但沒想到天命的輪迴與巧合到了這個程度。謀事者劉健與高拱皆河南人,失敗。泄密的李東陽、張居正皆湖廣人,附議與跟著倒霉的謝遷與高儀都是浙江人。


翻開《明史》,馮保一定是濃墨重彩的一筆,當然,在中國歷史文人修史的傳統下,太監一直是不光彩的角色,即使他們中曾有力主改革弊政以圖振興者也不例外,馮保就是一位。馮保是明嘉靖年間入宮的,嘉靖在位時期,吸取明武宗重用太監劉瑾造成的朝政亂象,開始貶抑宦官權力,重用儒生,於是內閣首輔權傾一時,出現了一大批位極人臣的首輔,如夏言、嚴嵩等人。明穆宗又和其父嘉靖皇帝不同,重用宦官,一時太監勢力突起,權傾一時。時任內閣首輔徐階終於不堪宦官的壓力,被迫辭職還鄉了,足見宦官和儒生矛盾的激化。

馮保像

隆慶六年(1572),穆宗病重,馮保在皇后的支持下掌得大權,但是馮保與高拱矛盾激化,不可調和。張居正明白,要想實現心中隱藏多年的政治抱負,徹底打擊如日中天的宦官勢力絕無可能,甚至會搭進去自己的政治前途。曾經熟讀聖賢書的張居正,經過在官場幾十年的打拚後漸漸明白:妥協,是最高的政治智慧。唯有採取這種辦法與宦官勢力結合,才有登上首輔掌握大權的機會,也就有施展才華為民謀福祉的機會,於是,張、馮二人聯合了,一個想做司禮監掌印太監,一個想做內閣首輔,他們的共同對手叫高拱。

張居正畫像

當高拱想聯合張居正時,張表面聯合,暗地裡與馮保採取一系列措施,高拱下台,只是時間問題了。經過二人努力,高拱終於下台,張、馮各自目的達到後,張終於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大力革除弊政,頒布一系列措施,影響深遠。馮保也頗識大體,在教育萬曆皇帝方面嚴守節儉和守禮的原則。萬曆五年(1577),張居正父親去世,按古制,張必須回家守孝三年。但當時改革正全面展開,若主持改革的張居正回家三年,一切就毀於一旦了,這時候馮保開始想辦法,在他的積極努力下,萬曆皇帝和皇太后同意張居正「奪情」留任繼續推行改革。中國是一個特別重視禮節和孝道的社會,一時間各種言論出現,認為首輔此舉不合禮儀。馮保和皇太后通過權勢將此事壓了下來,張居正得以繼續推行改革大業。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的馮保,徐成峰飾。

當然,張馮二人的聯合使得皇權受到壓制,在二人裡應外合權傾朝野的過程中,萬曆皇帝也逐漸長大了。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病死,聯盟沒有了存在的根基而自然瓦解,馮保也被發配到南京,萬曆皇帝因張居正對他自幼嚴加管束而心有芥蒂,掌得大權後,追加了張居正罪名。一時間,兩位曾相互配合力爭明政的宦官和儒官紛紛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關於他們曾在明王朝上演的傳奇往事,為後代史家一直評說著。

參考文獻:

張廷玉等:《明史·馮保傳》,中華書局標點本。

張廷玉等:《明史·張居正傳》,中華書局標點本。

李紹強:《張居正與馮保》,《文史哲》1990年第4期。


高拱不是輸給了馮保,而是因為高的靠山隆慶皇帝死了,而萬曆皇帝的老師張神童又有振興明朝,改革積弊的方案和雄心,這又是王太后所大力欣賞的,在結合馮保的力量,高怎能不掃地走人,所以,高不是被某人人打敗,而是屬於一個能人的變革時代來臨了,需要他這個高傲自負的能人走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