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變,徽、欽二帝被擄走後,金人打算立一個傀儡皇帝。

立誰呢?在金人看來,大宋帝國前宰相、親金分子張邦昌就是最佳人選。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張邦昌被金國冊立為偽皇帝,改國號為楚,定都金陵。兩個皇帝被擄走,張邦昌偽楚政權的建立,宣告了北宋的終結。

然而張邦昌何德何能,他當皇帝誰會聽他命令呢?這個所謂的「大楚」政權形同虛設,政令不出朝廷,北宋舊臣們強烈要求還政於趙氏。張邦昌灰頭土臉,說實話,他當皇帝也是被逼無奈,坐在寶座上如坐針氈啊。怎麼辦呢?皇帝的位置是燙手的山芋,不如早扔掉好了。可是趙室宗親基本上都被金人擄走,誰能出來主持大局呢?

事還真湊巧,京城裡還留著一位孟太后。

這位太后乃是當年宋哲宗的皇后,又稱為元祐皇后,那她為什麼沒被金兵擄走呢?因為她是被廢的太后。因為被廢,反倒令她逃過一劫,沒被列入擄掠的名單中。她自己也沒想到命運居然如此難料,在張邦昌狼狽不堪之時,她被請出來垂簾聽政。張邦昌知道自己沒那個本事當皇帝,便去了帝號,改稱「太宰」,這個由金人扶植起來的傀儡楚政權,前後才三十來天就宣告結束了。

政權又回到趙氏手中,要立誰為皇帝呢?

看來看去,能當皇帝的,只有一個人,他就是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在靖康之難時,康王趙構僥倖躲過了,因為他當時並不在開封城。在金兵大舉南侵時,他駐留於相州,並被任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

張邦昌在金人的威逼下當了傀儡皇帝,這可謂是大逆不道。為了保全性命,爭取趙氏皇室的諒解,張邦昌一面請出孟太后聽政,一面向康王趙構上表勸進。五月初一,趙構在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登基,是為宋高宗。

剛開始時,張邦昌並沒有遭清算,還混了個太保。然而,主戰派領袖李納上台後,張邦昌就倒了大霉。

儘管宋高宗趙構奉行主和政策,但當時金國的軍事威脅仍然很大,隨時可能發動第三次大規模南侵,故而主戰派也在朝中佔有一席之地。曾經一度被貶的名臣李綱東山再起,被任命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實際上就是宰相之職。李綱上台後,以滿腔熱枕投入到抗金事業中,力圖重振朝綱,加強國防力量。

要鼓舞士氣,就得打擊投降派與變節分子,嚴懲賣國賊。

被金人強迫當了三十幾天傀儡皇帝的張邦昌自然成為李綱首要攻擊目標。儘管他很快還政於趙氏,擁立宋高宗有功,可是在士民百姓眼中,他就是不折不扣的賣國賊。張邦昌未能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他先是被貶到潭州,不久後被誅殺。其實張邦昌雖然有賣國之行為,但終不算大惡之人,主動退位,對南宋復國是起到積極作用的。只是當時宋金對峙局勢緊張,不殺他不足以提振士氣,所以他是倒了大霉。


評書《岳傳》里的張邦昌是千人罵萬人恨的投降派大奸臣,不過史實中靖康年間的張邦昌只是個主張議和,膽小怕事,百無一用的文弱書生。誓死抵抗,亡國死節固然可敬,但迫於形勢暫時委曲求全也是當時的大多數,而張邦昌就屬於這一類。

在金國扶植下,張邦昌扭扭捏捏做了三十幾天偽楚政權的皇帝,你說他是貪生怕死還是看在自己就範可以讓汴京老百姓免於遭到屠殺,或許兩者都有。有一點需要肯定的,他同以後被金國立為傀儡的偽齊政權不一樣,他沒有為虎作倀欺壓百姓,也沒有募集隊伍建立武裝配和金兵和南宋對著干。與其說是金國留他統制中原的代表,還不如說他是殘宋的一屆東京汴梁看守政府。

等金兵北歸,趙構登基,張邦昌急忙跑去新皇帝那裡痛哭流涕來個「坦白從寬」,一方面當然為自己辯解,一方面也做出主動請罪的姿態,這一點非常重要。早晚得遭到新政權的清算,自己首先認罪伏法,總比等別人找上門來好。

再說了趙構在靖康初年曾經和張邦昌一起出使過金營,也算共患過難,知道張邦昌的為人,他還不至於甘心情願干僭越的事。從張邦昌做偽楚「皇帝」時的表現看,凡是牽涉到皇家的稱呼,來往禮制,文書表達,他都克己復禮恪守臣子的本份,不敢跨出半步。皇家的宮殿他也不敢亂進,在宮門上貼「臣張邦昌謹封」的封條,任命別人官職時還都加個「權」字,表示暫時代為管理的意思。

張邦昌的所有作為趙構心裡很清楚,他也去過金營,領教過金兵的強大,作為政治人物,趙構知道委以曲蛇,暫存緩圖的道理,他本人不也是這樣一個人么。趙構不是一個具有政治潔癖的人,壓根就沒有讓文臣死節的想法,否則將來他也接受不了秦檜的南歸。宋代的皇帝包括趙構重點防備的是武將,武將的行為能夠觸及到皇帝的中樞神經, 文臣再鬧騰他也只有提筆的力氣。

所以事後趙構沒有責怪張邦昌,還給他加官進爵,不過之後朝廷抗金強硬派處於主流,抗金和懲罰漢奸的呼聲日益高漲。趙構剛剛稱帝,急需抗金派先替他打下山頭可以暫時立足,政治人物開始掂量起分量來,那犧牲張邦昌來換取輿論的支持就變得自然併合算起來。

張邦昌最後被賜死潭洲。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張邦昌為趙構即位的首席功臣。

張邦昌比較冤枉。

一,雖為金人立為偽楚皇帝,但從未效忠金朝。雖然他登基,但未做任何「僭越」之事,比如辦公地點設在文德殿,而非皇帝的紫辰殿和垂拱殿;座椅西向,而不南向;不接受官員跪拜之禮;自稱「予」而不是「朕」;公文為「手書」而非「聖旨」等,張邦昌一直把自己定位在官員,而不是皇帝。

二,金人撤退後,他主動還政給趙構。向趙構恭送大宋國璽,重振南宋國祚。李綱復出後,曾彈劾張邦昌,趙構考慮到張邦昌為還政的首席功臣,不忍加害,貶為節度副史。

雖然張邦昌從未做「僭越」之事,但最終還是被趙構以「僭逆」罪處死,原因是張邦昌曾私幸陳姓宮女,在有人作證的情況下,趙構無言以對。

其實,張邦昌以「僭逆」罪處死,加上被《宋史》編入叛臣傳,真的非常冤枉。


趙構之所以不殺張邦昌,我認為有三個原因:其一,張邦昌曾與趙構一起入過金營,有患難之情;其二,張邦昌主動放棄「大楚」皇位,有認罪表現;其三,張邦昌將漂亮的義女獻給趙構,趙構很滿意,不忍心慢待張邦昌。


張邦昌有投誠表現,應該從寬處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