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運動鞋悶腳嗎? -- 各類運動鞋悶腳指數評測

來自專欄網球器材裝備黨

今年某次長途旅行,某人的Stan Smith 臭了一路, 專賣店800多元買的正品, 鞋面號稱是頭層牛皮的, 但透氣性能簡直慘不忍睹,連續穿著時間不能超過8小時, 否則要悶出腳氣了!(首選達克寧)

於是乎甘道夫萌生了簡單測試各類運動鞋悶腳指數的想法。

儘管我不是章魚, 沒那麼多腳, 但鞋卻不算少, 下面, 請各位選手登場!

悶腳指數 可直接體現為 鞋內溫度變化, 所以我採用的測試方法是:

1. 室內/空調溫度恆定/鞋子靜置半小時以上, 用測溫槍記錄鞋內初始溫度;

2. 普通薄襪子, 穿鞋後正常工作一小時以上, 測溫,並對比升溫幅度;

測溫圖示:

評測數據如下:

意料之中

# 健走鞋, 鞋面100%採用透氣網面, 升溫幅度最低,和主觀感受一致.多說一句, 此鞋售價偏高,結合用料成本等各種因素,本人將它列為中階產品.

有點意思

# 經過2天多次對比, 本人右腳溫度更高一些 (可能每個人左右腳溫度都不一樣哦~);

大吃一驚

# 面料感覺很透氣的跑鞋(不如健走鞋,但比籃球/網球鞋感覺透氣的多), 居然升溫幅度是最高的!

# 籃球鞋那種針織面, 能全面透氣, 同時兼顧一定的保護/支撐作用, 早些年只有高端產品才會採用這種鞋面工藝, 近幾年來才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 居然透氣性也一般般, 升溫幅度排名第二;

# 網球鞋1 我穿了好久, 售價149元的入門款, 平日休閑代步+偶爾打打網球, 我主觀上不願意穿,因為覺得悶腳,這趟居然測出了靜態第二好成績…

深思

蹲坑的時候我用力想了想, 覺得可以深挖2方面:1. 似乎中高端產品升溫幅度普遍高於入門級產品,就再加測幾雙;2. 靜態和動態測試對比, 一些鞋子表面設計是可以兜風的, 動起來之後說不定降溫的效果更加明顯;

本人鞋子有限, 最多的還是網球鞋, 加測如下2款:

可以發現,升溫幅度前3名(紅色加粗標記)都是中高階運動鞋。

另外,穿那雙跑鞋時,總覺得腳底板熱熱的,仔細探究了一下,發現:

用一張更加形象的剖面圖解釋:

結論:

1. 鞋面設計 -- 中高端鞋, 不論網球鞋、跑步鞋、籃球鞋, 為了更好的包裹性/耐用性/支撐性, 用料更紮實;2. 鞋墊和中層設計 -- 中高端鞋也會有更多緩震層數以確保足夠的緩震性;

目前為止 甘道夫穿的都是 普通的薄款襪子(大家日常上班、休閑穿的襪子),如果換成專業的厚款運動襪, 悶腳指數會有如何變化呢?

有點意思

# 跑步鞋健走鞋 這些用透氣網布做鞋面的鞋子, 厚襪子和薄襪子對鞋內溫度幾乎沒有影響!

甚至因為襪子變厚之後,減少了腳和內側鞋面的縫隙, 而變得更加透氣了! (腦補一下羽絨服利用空氣隔熱保溫的原理)

# 而本次評測的網球都是入門/中階的,沒有高階, 處於成本和產品定位的考量, 在設計/用料上會優先保證包裹性支撐性, 所以在透氣性方面是先天不足, 穿上厚襪子之後更是雪上加霜;

最後,甘道夫選擇2雙鞋進行動態測試:

之前在靜態+厚襪子 組合下表現不太好的 網球鞋2 取得了 和 跑步鞋一樣的溫度成績!

該是總結的時候了

1. 日常穿著, 想要不悶腳, 要素是 a. 薄襪子 b. 入門級的運動鞋 (廠家會主動偷工減料的~);

2. 鞋庫里只有中高端運動鞋的土豪們, 如果經常做辦公室的, 本人推薦跑步鞋, 性價比之選;

3. 如果工作中經常要處於移動的狀態, 大多數 「好鞋」 的悶腳程度都差不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